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4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李云天所制定的骁武军军功体系中,由于高级军官、中级军官与基层军官、士兵在战争中的职责不同,故而他又细分为中高级军官军功体系和基层军官、士兵军功体系两大类。

    所谓的中高级军官,在平叛大军中指的是游击将军以上的武官,骁武军与之相对应的是团级以上武官。

    而基层军官指的就是营级以下的武官。

    李云天之所以这样做是经过慎重细致的考虑,中高级军官在战争中主要负责指挥作战,而基层军官和士兵主要是冲锋陷阵,故而双方评定军功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同。

    对于中高级军官,李云天将作战的军功分为两部分,首攻归指挥作战的军官,次功归牵制敌军和保障后勤的军官,以及负责情报工作的军官。

    梁少杰和秦昆虽然没有参加落叶坡一战,但两人一个在三江城保障了明军的后勤运转,一个在安梁县城牵制了黎利,故而都分得了军功。

    而且,在李云天所制定的中高级军官军功体系中,如果作战将领完成了李云天所布置的军事任务,那么即使战败或者丢失城池,李云天也会给其军功。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李云天作为统帅,着眼的是整个战局,而不是一城一战的得失,从全局来筹划他的战略方针。

    如此一来,既增强了骁武军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会使得各个将领安心于本身的职责。

    对于基层军官和士兵的军功,李云天认定的标准主要有三点,一点是作战是否勇武;一点是战绩的大小;一点是是否完成战略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中高级军官还是基层军官,李云天都实行各级主官负责制,即战斗的成败皆由各级主官负责,既立功受奖也承担罪责。

    与骁武军的军功体系相对应的自然就是大明实行的“赏功体系”,永乐十二年,永乐帝参酌洪武、建文两朝的升赏旧例,确定了将士的两种赏功方式,自此以后明朝基本沿用这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制订将士赏功的细则。

    一种标准是从战争胜败的整体出发,以士兵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勇武来确定功绩,简称“战功制”。

    另外一种标准是以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评定赏格等次,简称“首功制”,这里的“首”指的是被杀敌军的头颅。

    通常来说,大明以首功四等、战功二等来确定参与作战将士的战功。

    所谓“首功四等”应指明廷按立功地区、擒斩对象不同划分为“北边”、“东北边”、“西番苗蛮”、“内地反贼”四个档次给予不同的首功赏格。

    “战功二等”指明朝以士兵在战斗的表现分“奇功”、“头功”两个名号来论功次。

    另外,首功制除了以上四等外,大明中后期还出现了“倭贼”功次、“流贼”功次等,战功制下除奇功和头功外还有“次功”之名等

    有明一朝,关于军功方面的条例繁多,各种赏格也屡经变易,不过战功制和首功制作为两大基础标准贯穿始终,此消彼长。

    洪武、建文和永乐年间以战功制为主,这从永乐十二年军中赏罚号令可以看出:“凡‘交’锋之际突入贼阵、透出其背杀败贼众者,敢勇入阵、斩将搴旗者,本队已败贼众、能救援别队克敌者,受命能任其事、出奇破贼成功者,皆为奇功;齐力前进、首先败贼者,前队‘交’锋未决、后队向前破贼者皆为头功。

    凡建立奇功、头功,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妄报者治以重罪。

    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

    由此可见,永乐时期对将士军功的考察主要依据的是战功制,虽然永乐十二年的赏罚号令中还有“哨马生擒虏贼一人来者,赏银三十两;斩虏贼首级一颗来者,赏银二十两”,依照的是首功制,不过这只是针对哨马获功而言。

    自洪熙、宣德以后,大明军功的主要认定标准发生了改变,换成了以斩首多少论功的首功制,战功制为辅。

    此后,尽管首功制成为明军功制度中的主导标准,但战功制未被完全废除,两种标准依然并存。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被调往江西剿流寇,行前还专上书朝廷希望确定军功标准究竟是首功制还是战功制,并在后面建议“计今合当止以战次为额,如某处贼约若干,但能全胜,则约以悬赏若干,而不必论其首功”。

    战功制之所以在洪熙、宣德年后沉沦,主要是因为借此冒、滥功者日盛。

    首功制好歹还有首级来进行核实,战功制只须巧立名目就可冒功,其真实功绩难以考察,以致于常发生斩首不过几级,而升赏却有数十百人的“盛况”。

    正德末年应州的一次战斗,斩首流寇不过十二三人,但却因为巧立“当先冲锋”、“赍旗督阵”等五‘花’八‘门’的名目,以至于官军获得升赏者不下数百,可谓冒滥之弊极矣。

    由于战功制始终存在着冒功、滥功这个无法消除的弊端,因此大明的朝廷战功制持谨慎态度,进而转向了首功制。

    实际上,首功制的弊端更多、危害更烈,有明一代无论文臣武将都对首功制进行过猛烈的抨击。

    正德年间御史程启充就曾详言首功制的弊端:“定制:军职授官,悉准首功。今幸‘门’大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之弊:权要家赂军士金帛,以易所获之级,是谓买功;冲锋斩首者甲也,而乙取之,甚者杀平民以为贼,是谓冒功;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贿求掾吏,洗补文册,是谓窜名;至有一人之身,一日之间,不出京师,而东西南北四处报功者,按名累级,骤至高阶,是谓并功。此皆坏祖宗法,解将士体。”

    而首功

    所谓杀良冒功指的是妄杀平民冒充贼寇,临阵割级指的是在战场上割除敌人的首级,而割除首级者并不一定是杀敌者,士兵之间因为争抢首级而发生的火并屡见不鲜。

    其中,杀良冒功可谓危害最大、影响最坏、尤为可恶,尽管明廷对此屡有禁令,《军政备例》有记载:“凡官军临阵,不许故杀投降及被抢并走回人口以报功,违者偿命”。

    《大明律》也曾经记载:“凡擅杀平人报功,其本管将官头目失于钤束者,问罪。量其所杀多寡,轻则降级调卫,重则罢职充军。俱奏请定夺”。

    对于纵容部下杀良冒功者予以惩罚,杀良冒功之人则依杀平人罪抵死,可事实上这种现象却累朝皆有,事关名利,无法禁绝。

    故而,李云天既没有选择战功制也没有首功制作为骁武军的立功标准,他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骁武军的这套赏罚分明的军功体系,经宣德帝御准后在骁武军推行。

    在落叶坡一战中,骁武军这套军功体系的优势立刻显‘露’无疑,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临阵割级的现象发生,而且使得参战的明军将士能全力追杀叛军。!^!

    。。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三章 绝佳中间人() 
'全文字三江阁'“禀总兵大人,我们在俘虏中发现了叛将蔡福!”就在韩卫回到三江城的第二天中午,李云天正在心不在焉地吃着午饭时,一名骁武军的上尉急匆匆地赶了过来,笔‘挺’地立在一旁禀告道。{}

    “可是前去清化城劝降的那个蔡福?”李云天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眼前亮了一下,沉声问道。

    “正是此人。”那名上尉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他换成了当地人的打扮,又讲一口‘交’趾语,如果不是有几名军吏在‘交’趾都司时与其相处过,根本无法认出他来。”

    “将蔡福打入大牢,枷具伺候!”确定了蔡福的身份后,李云天的嘴角闪过一丝笑意,沉‘吟’了一下宏声下达了命令。

    “大哥,你是想用蔡福来接近黎利?”等那名上尉离开后,坐在饭桌旁的雷婷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双眸,饶有兴致地问道。

    “你说,即使以后蔡福告诉别人大哥与黎利‘私’下接触过,有没有人会相信他所说的话?”李云天笑了笑,看来雷婷跟自己在一起时间长了,已经能琢磨自己的心思了。

    雷婷猜得没错,李云天就是想通过蔡福去见黎利,蔡福乃大明的叛将,又被黎利所看重,

    而且,由于蔡福的叛将身份,李云天并不怕蔡福将自己‘私’自与黎利会面谈判的事情宣扬出去,再者说了蔡福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那名上尉前来汇报前,李云天有两个去见黎利的中间人人选,一个是三江府的一名当地商贾,另外一个是太原府的一名土官。

    据李云天所知,三江府的这名商贾和太原府的那名土官都暗中与叛军来往,如果两人能牵线搭桥的话他就能见到黎利。

    不过,这两个人选李云天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两个人与叛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他希望能悄无声息地完成与黎利的谈判,并不希望别人知道,万一这两个人距离黎利比较远的话,叛军必定会层层上报,届时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将随之增多。

    可蔡福不一样,非常受黎利重视,能够直接见到黎利,这样一来也就省去了中间很多繁琐的细节。

    虽然李云天想用蔡福当中间人,可他却不能径直告诉蔡福,要刚柔相济,采用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使得蔡福老老实实地为他办事,以免中途出什么差错。

    两天后,三江府府衙大牢。

    ‘阴’暗‘潮’湿的一间牢房里,一名脖子上戴着枷具、嘴‘唇’干裂、披头散发的中年男子目光呆滞地坐在墙角,这个人自然就是蔡福。

    自从进了大牢蔡福就滴米未进,不是他吃不下,而是狱卒根本就没有找他送来。

    蔡福知道自己这次被抓后必死无疑,按照大明律例战场投敌是诛九族的重罪,而且他不会死在这里,而是会被明军送回京城‘交’由宣德帝发落,在菜市口被当众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就在蔡福一脸茫然地在那里发呆时,牢房的‘门’打开了,几名狱卒进来架起他就往外走。

    见此情形,蔡福的脸上流‘露’出了绝望的神‘色’,看样子他要被送往京城了,他可不想死,更是无颜面对在京城大牢里的家人。

    蔡福投敌后宣德帝大为震怒,因此下令逮捕了他的九族亲属,关在刑部的大牢里,等到平定‘交’趾叛‘乱’后与蔡福一同处死。

    出乎蔡福的意料,他并没有被那几名狱卒拖进押送囚犯的囚车中,而是被架进了刑室,这使得他面无血‘色’,双目流‘露’出惊恐的神情,认为要遭受刑罚,而大牢里折磨囚犯的刑罚他略有耳闻,绝对不想尝试。

    不过,等进了刑室蔡福才发现屋里只有一名穿着黑‘色’军服的年轻人,正背对着他欣赏着屋子里的刑具。

    几名狱卒将蔡福带进刑室后就转身离开,走的时候重重地关上了刑室的房‘门’,这不由得使得蔡福感到好奇,他认出了那个年轻人身上穿的是骁武军的军服,不清楚对方找自己有什么事情。

    “蔡福,本官问你,你是想死还是想活?”在蔡福愕然的注视下,李云天伸手取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