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3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是朝中的清流们也无法开口为李清正辩解,说到底“忠君”是清流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打着这个旗号清流们才能在朝堂之上畅所‘欲’言,即使是冒犯了皇帝也往往被皇帝所宽容,而李清正的事情无疑是犯了一个大忌。

    既然连清流们都选择了退缩,其余的官员更是不想因为此事而面对宣德帝的怒火,免得陷入谋害洪熙帝的漩涡中。

    就当众臣都以为李清正这次必死无疑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身为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李云天‘挺’身而出,为李清正进行了辩解。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身为翰林学士,朝堂上的言官之首,而言官谏言是天经地义之事,李清正上疏奏事并无不妥。

    至于李清正在上疏时言行过‘激’,是他平日里的‘性’格使然,这也正是洪熙帝欣赏李清正的地方,其忠心无需言表,否则的话李清正岂能坐到翰林学士的位子上来?

    因此,李云天认为李清正错就错在了太过耿直,遇事不知道变通,在洪熙帝身体有恙时还上演辞‘激’烈的奏章。

    如今,李清正已经被洪熙帝惩罚,贬去了荒芜偏远的‘交’趾担任知府,已经为其过错付出了代价。

    自隋唐起,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重视言官,谏者无罪已经成为了帝王畅通言路的重要基石,而李清正身为言官之首,岂能因为他的一道谏言就追加其罪责?

    故而,李云天认为不应再旧事重提,以免徒生滋扰。

    李云天的出面使得太和殿的文武百官颇为震惊,不过要是细说起来,也唯有李云天胆敢如此做,先不说李云天深受洪熙帝的信赖,单凭他护送身为太子的宣德帝进京登基,宣德帝就不会怀疑他的忠心,

    听到李云天提及“言路畅通”四个字,宣德帝知道李云天的用意,要是严惩了李清正,必然会使得言官们进谏时畏首畏尾,进而堵塞了言路。

    而且这也会使得外界胡‘乱’猜测洪熙帝驾崩的原因,正如李云天所说的那些“途生滋扰”。

    所以,左右权衡了一番后,宣德帝按捺下了心中对李清正的怒火,驳回了那些弹劾李清正的奏章,并且下诏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再提及此事,至此李清正才算真正地从洪熙帝驾崩一事的旋涡中脱身而出。

    李清正得知这件事情后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他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李云天在这件事情上帮他,而且他也‘弄’不明白李云天究竟为何要这样做,难道是要收买人心?

    对于李云天的目的,李清正是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心中对李云天的印象无形中已经有了一个改观。!^!

    。。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三章 心意已决() 
'全文字三江阁'“从京城到‘交’趾路途遥远,等定南将军来了城外的百姓恐怕早就‘激’起了民变!”

    李清正知道李云天已经向‘交’趾赶来,不过他可没时间等了,神情严肃地向城南粮仓监督说道,“这件事情本官已经决定,你速速让人打开仓‘门’!”

    京城到‘交’趾何止千里之遥,再加上道路崎岖大军行进不易,李云天赶到‘交’趾怎么也得是两三个月之后的事情了,届时城外的那些灾民即使不爆发民变,恐怕也要饿死不少。{}

    在李清正看来,李云天身为平叛大军主帅,自然要跟平叛大军的主力在一起,即便李云天派来了先锋部队,可先锋部队的人也没有开仓放粮的权力。

    李清正几天前已经将宣化城缺粮的事情上奏给了朝廷,可算上路上的时间还有朝廷办事的流程,怎么得也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得到朝廷的回复,而且还不一定会开仓放粮,因为平叛大军也需要粮草。

    虽说李清正已经不再京城里,但毕竟当过翰林学士,接触过许多国家机密大事,故而知道朝廷现在已经拿不出来给李云天平叛用的军资,故而宣化粮仓的这些粮食很可能要留给李云天。

    李清正心里知道,宣化城里的这批粮食现在很重要,可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灾民活活饿死,故而决心打开城南仓储,放粮救济灾民,同时安排人前去与太平府知府‘交’涉,让拦住山口的太平土司撤了关卡放人通行。

    归根结底,事情的源头是柳升的惨败,谁能想象十二万明军竟然会被叛军一句打垮?进而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逼’得李清正手忙脚‘乱’。

    “没有朝廷的公文,下官万万不敢如此做,请大人体谅。”城南粮仓监督知道此事的厉害,连忙冲着李清正一拱手,躬身说道。

    “来人,将他捆了。”李清正望了一眼城南粮仓监督,沉声向一旁的军卒下达了命令。

    几名军卒闻言顿时一拥而上,按倒城南粮仓监督后掏出绳子将其五‘花’大绑起来。

    “知府大人,千万不可‘私’开粮仓,这可是重罪。”城南粮仓监督抬着头,神情焦急地劝慰着李清正。

    “本官心意已决,只有委屈你了。”李清正面无表情地挥了一下手,城南粮仓监督就被押了下去,此举也是对其的一种保护,将来等朝廷追究责任的时候就不会牵涉到城南粮仓监督。

    “知府大人,三思而后行呀!”城南粮仓监督知道李清正的用意,故而也没有挣扎,被押走的时候冲着李清正疾声高呼着,他十分敬佩李清正的为人,因此不希望李清正栽在这件事情上。

    李清正闻言,双目流‘露’出一丝黯然的神‘色’,他岂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可是他现在已经怪不了那么多了。

    “来人,砸开仓‘门’,放粮!”沉‘吟’了一下,李清正高声向他带来的那些人喊道。

    伴随着他的这个命令,几个粮仓的仓‘门’迅速被人砸开,与此同时,十几辆马车依次进入了院内,人们纷纷将粮仓里的粮食往马车上搬,准备运到城外的粥棚赈济灾民。

    见此情形,城南粮仓监督不由得无奈地闭上了眼睛,李清正这次绝对难逃朝廷的严惩。

    “停下,都停下!”当马车上快装满一袋袋的粮食时,一名身穿正五品文官服饰的国字脸中年官员急匆匆地走进了院内,见状不由得大吃了一惊,连忙开口制止了那些装货的人,话语中带有浓重的‘交’趾本地口音。

    听见国字脸中年官员的命令,那些正在忙着往马车上装粮食的人纷纷停了下来,好奇地望向了他。

    “大人,这粮仓可是军事重地,要是‘私’自放粮肯定难逃杀身之祸。”国字脸中年官员快步走到李清正的面前,冲着他一躬身,急声说道。

    “陶大人,本官心意已决,你毋须再劝。”李清正早就料想到国字脸中年官员会来,于是不动声‘色’地回答。

    国字脸中年官员名叫陶季容,是宣化府的土官同知,同时也是水尾县的世袭土官。

    大明建立后,对于西南和西北等布政司境内少数民族的不同境况,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在那些官府统治雄厚的地区,裁撤原来的土司衙‘门’,改设府、州、县,由朝廷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而在官府统治薄弱的地区则依旧保留土司制度,仍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还有些地区则为“土”“流”兼治,或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或以土官为主,流官为辅。

    所谓的流官,指的就是大明从九品以上的官员,这些官员由朝廷任命,在一地干上一段任期后会调任到其他的地方,故而被称为流官。

    根据统计:

    湖广布政司境内设置的土司有:宣慰司二,宣抚司四,安抚司八,长官司二十,蛮夷长官司五;

    四川布政司境内设的土司有:宣慰司二,宣抚司三,安抚司九,长官司三十七;

    而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因遍布蛮夷,因而其府及府以下地方衙‘门’在明初时由于当地土司众多,故而府县衙‘门’内的官员或主官为土官,佐官为流官,或主官为流官,而佐官为土官,也就是土流兼治。

    ‘交’趾的情况与贵州、广西和云南相似,也有着众多的土司,故而府、县通常也采用土流兼治的办法,让朝廷任命的流官和当地的土官共同来治理。

    陶季容是反对开仓放粮的,因为‘私’开粮仓在大明额可是重罪,他对李清正十分敬仰,不希望他往死路上走。

    原本,陶季容正在府衙里处理公务,得知李清正带人去了城南仓储后顿时大吃了一惊,意识到形势不妙,火急火燎地就赶了过去。

    可惜他还是来晚了一步,赶到的时候李清正已经让人砸开了粮仓的仓‘门’,倘若要是让朝廷知道了,李清正可就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大人,只要再过两天,城外那些灾民知道城里已经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后自然会散开,前往他处寻找赈济,大人何苦要动这些粮食。”陶季容知道李清正心系城外的灾民,见他语气决然,已经做好了承担罪责的准备,不由得苦苦劝道。

    “‘交’趾已经有两年的兵‘乱’,现在除了宣化城,其他地方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赈济他们,就连太平府也已经撑不住了,封锁了进入广西的道路。”

    李清正闻言摇了摇头,神情严肃地望着陶季容,“倘若有人趁机煽动滋事,届时恐怕会酿成一场大祸。”

    “大人,你这样做的话就要把自己给折进去了,府里的百姓离不开你。”陶季容见李清正态度依旧坚决,于是冲着他一拱手,躬身说道,“大人,请三思。”

    “本官走后,朝廷会派来其他的官员接任,一定会比本官干得更好。”李清正的双目流‘露’出一丝黯然的神‘色’,随后微微一笑,开口安慰着陶季容。

    “大人!”听闻此言,陶季容知道李清正已经做好了从容赴死的准备,于是双‘腿’一软跪在了他的面前,以头触地,高声说道,“下官代城外的那些灾民谢过大人的大恩。”

    就在这时,院‘门’处传来一阵凌‘乱’的脚步声,一名身穿正七品服饰的文官骑着马急匆匆地进了院里,后面跟着一群拎着刀枪的军卒。

    “知府大人,宣化仓乃朝廷在‘交’趾的军需要地,没有朝廷的公文谁也不能‘私’开仓‘门’放粮,这可是杀头的罪。”那名七品文官是宣化粮仓的主事张勇,看见马车上的粮袋后大吃了一惊,连忙翻身下马,向李清正拱手说道。

    “张主事,城外聚集着二十万忍饥挨饿的灾民,要是再不去赈济他们,很容易就会‘激’发民变,届时后果不堪设想。”李清正闻言,不动声‘色’地说道,“张主事,这件事情是本官做下的,与尔等武官,届时本官自会向朝廷认罪,绝对不会牵连到你们。

    张勇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他是宣化仓的最高主官,宣化仓的粮食要是没了的话,他岂能逃脱干系?

    “知府大人,下官职责所在,请大人见谅。”随后,张勇躬身向李清正行了一礼,接着冲着身后的军卒高喊了一声,“听着,‘私’开粮仓是重罪,如果这些粮食被运出去,包括本官在内都要受到朝廷的责罚,现在本官命令,守住‘门’口,不允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