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3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壮实土兵意识到自己惹下了大祸,吓得连忙跪在了地上,不停地向李云天磕着头,口中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

    “等一下!”李云天看了一眼那名求饶的壮实土兵,眉头微微皱了皱,开口喊住了那几名已经走到壮实身边的骁武军军士。

    虽然壮实土兵的行为看起来非常可恶,不过他是土司衙‘门’的土兵,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言行,故而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况且,瘦弱孩童也没有受伤,李云天初来乍到并不想过早地介入到土司衙‘门’的事务中去,因为要想顺利平定‘交’趾的叛‘乱’,当地土司衙‘门’的态度至关重要。

    “起来吧。”随后,李云天冲着壮实土兵向上抬了一下手。

    壮实土兵虽然听不懂李云天的话,但是却看懂了他的这个动作,顿时如释重负,重重地给李云天磕了一个头后从地上爬起来,躬身立在那里,低着头不敢看李云天。

    虽然那些难民不知道,但是现场的土兵们却已经接到了消息,知道李云天等人是定南将军的护卫,而定南将军现在是广西和‘交’趾最大的官儿,连大平土司衙‘门’的土司老爷也要毕恭毕敬,土兵们自然不敢招惹了。

    “本官自我介绍一下,本官是皇上派来‘交’趾平叛的骁武军中的一名武官,此次随着定南将军大人前往宣化城。”

    由于刚才那惊险的一幕,现场的人们纷纷望向了李云天,李云天沉‘吟’了一下,登上了关卡旁的一块大石头上冲着那些跪在关卡前的难民高声喊道:

    “本官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交’趾是太宗皇帝给我大明开拓的疆土,皇上绝对不会放弃它,准备举全国之力来平定‘交’趾的叛‘乱’。”

    “定南将军本应跟随骁武军平叛大军前来‘交’趾,不过,皇上心系‘交’趾百姓的安危,故而让定南将军提前赶来‘交’趾坐镇。”

    说着,李云天环视了一眼那些望着他的难民,慷慨‘激’扬地宣布,“明年,十万骁武军将进入‘交’趾,在定南将军的率领下剿灭‘交’趾的那些叛匪,还‘交’趾百姓一个安宁。”

    “定南将军将在宣化府设立避难营,打开宣化城的粮仓对前来避难的百姓进行救济,诸位与其背井离乡前去广西,不如留在宣化府,既能有个温饱,届时也能助定南将军一臂之力。”

    随后,李云天冲着不远处的骁武军军士一指关卡处的木栅栏,沉声下达了命令,“把它打开,如果有人想去广西,不得阻拦。”

    骁武军的军士们闻言顿时一拥而上,将那些木栅栏给拆除了,现场的土兵不由得面面相觑,那些难民更是目瞪口呆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幕。

    难民中大部分的人都能听懂李云天的话,宣化府已经贴出了李云天率领在平定汉王叛‘乱’一役中战功赫赫的骁武军前

    那些听不懂李云天说什么的难民此时也意识到了形势的异样,因为骁武军的军士们已经开始动手拆除拦路的木栅栏。

    与此同时,在李云天的示意下,那些土兵手忙脚‘乱’地将吊在树上的男人放了下来,并且解开了树下那些老幼‘妇’孺身上的绳子,使得那些老幼‘妇’孺围着虚弱地躺在地上的男人们痛哭流涕。

    李云天见状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让土兵们拿来了一些吃的东西给那些老幼‘妇’孺,使得其千恩万谢,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看得出来这些人已经饿了好几天。

    ‘交’趾两年前就在打仗,粮食收成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官府征粮和叛军抢粮,如今在‘交’趾能上一顿饱饭可不容易。

    听了李云天所说的话后,难民们聚在一起嘀嘀咕咕了一阵,随后做出了两种不同的抉择: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为了安全起见前去太平城,另外三分之二人则掉头返回宣化城,既然连定南将军都要去宣化城,他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李云天立在石头上默默地目送着那些前往太平城的难民从面前经过,他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让那些难民回心转意,能劝回多少人是多少人,等‘交’趾形势稳定后那些逃出去的人自然会回来。

    数十名骁武军的武官和军士聚在石头周围,看似若无其事,实际上警惕地留意着四周的动静,此时此刻那些难民中没有人能想到站在石头上的那个年轻人就是大明堂堂的定南将军!

    等堵在山口的那些难民走了七七八八后,李云天的替身随即下令启程,一行人风驰电掣地赶向了宣化城。!^!

    。。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二章 五味杂陈() 
'全文字三江阁'宣化城,宣化粮仓城南仓储。{}

    宣化粮仓分为城南、城西和城北三个仓储,所储存的粮食足够三十万百姓一年所需,是‘交’

    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李清正面无表情地来到了城南仓储,一名穿着正八品文官官袍的粮仓监督等在‘门’口,躬身将他迎了进去。

    “这是本官的放粮公文,把仓‘门’打开,本官要赈济城外的那些灾民。”李清正并没有去城南仓储的会客大厅,而是径直来到了院中,扫了一眼那些‘门’上贴着户部封条的粮仓仓库大‘门’,让人将一道盖有他官印的公文给了城南仓储的粮仓监督。

    “大人,这恐怕不合适吧,如果没有户部的公文或者总兵大人的军令,可就属于‘私’开粮仓,会受到朝廷的重处。”城南粮仓监督怔了一下,接过公文查看了一番,双目流‘露’出为难的神‘色’。

    宣化粮仓虽然在宣化城内,但是却不归宣化府和‘交’趾布政使司管,是户部的下属机构,只有户部下达赈济的公文后才能开仓放粮。

    “事急从权,现在城外有二十多万灾民,如果他们被居心叵测之人煽动闹起事来,这个后果可不是你我能够承担的。”

    李清正知道城南粮仓监督的难处,神情严肃地望向了他,语气决然地说道,“本官心意已决,开仓放粮,有什么后果本官一力承担!”

    此时,宣化城外已经有二十万躲避战火的灾民,由于近两年接连的战‘乱’,几天前李清正手里就已经没有一粒粮食,故而唯有选择开宣化城里的粮仓赈济那些灾民,否则那些灾民大多数将会被饿死。

    灾民们之所以会蜂拥到宣化城,是因为李清正担任知府时励‘精’图治,将宣化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故而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

    曾经贵为翰林学士的李清正不仅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而且也是大明言官的领袖,自然不能让那些灾民流离失所,因此大力赈济。

    在他的感召下,宣化府的那些商贾士绅和土司纷纷捐献粮食,收纳灾民。

    可随着‘交’趾战局的恶化,灾民们源源不断涌来,再加上‘交’趾农业因为战‘乱’而欠收,使得粮食问题成为了摆在李清正面前的一道难题。

    其实,不仅是城外,宣化城里的局势也变得非常糟糕,治安恶化,物价飞涨,由于城里已经无法再容纳下多余的灾民,故而四‘门’一个多月前已经关闭。

    因为粮价越涨越高,李清正已经两次召见了城里的粮商,希望他们能降价,帮宣化城的居民度过眼前的这次难关。

    可惜,商人本‘性’逐利,再加上明军在‘交’趾接连战败,这使得身为大后方的宣化城也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粮商们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大捞一笔回广西避险,故而对李清正是阳奉‘阴’违,这导致宣化城的粮价持续升高,现在的粮价已经是平常的十倍。

    李清正是一个有风骨和傲骨的文官,自然不会强迫那些粮商降价,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价飞涨。

    说实话,李清正做学问和理政是一把好手,但是与商人们打‘交’道可就是‘门’外汉了,作为大明的士大夫,士农工商的顶层人物,他以前从未与商人们接触过,岂会知道如何应对那些世故圆滑的粮商?

    面对城外饥寒‘交’迫的灾民,李清正实在不忍心将这些大民子民弃之不理,故而把心一横,毅然决定打开宣化的粮仓,准备用他的一条命来换取城外那些灾民的‘性’命。

    历朝历代,像李清正这种敢于当众顶撞皇帝的清流根本就不怕死,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太和殿上谴责洪熙帝,进而落得如此的下场。

    对李清正这种心高气傲、恃才傲物的清流来说,声誉才是他们所作为看重的,当年李云天正是抨击李清正沽名钓誉,使得李清正大为恼怒,也令李云天被不少清流和言官所恶,至今无法释怀。

    “知府大人,下官听闻皇上已经派了定南将军前来,是不是等定南将军来后再定夺此事?”城南粮仓监督知道‘私’开粮仓之事事关重大,不是李清正一个人就能扛得起来的,他身为城南仓储的主官势必受到牵连,因此岂敢答应李清正,不动声‘色’地说道。

    况且,城南粮仓监督虽然在宣化城为官,但是确实户部直属的官员,因此李清正并不是他的上司,李清正的公文对他来说并无法律效力。

    除非宣化粮仓的最高官员――宣化粮仓主事下达了开仓的公文,城南粮仓监督这才敢开仓放粮,这也意味着宣化粮仓主事将责任承担了下来。

    听到“定南将军”四个字,李清正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股复杂的神‘色’,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了李云天的影像来。

    当李清正接到朝廷再次派兵平定‘交’趾叛‘乱’的公文时,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这次带兵来‘交’趾的竟然会是李云天,而不是周征和张辅这样的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勋贵。

    不过,转念一想的话李清正又觉得李云天带兵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年他离开京城时李云天曾经到城外送他,不仅拜托他治理好宣化府的政务,还说过要去‘交’趾看望他。

    那个时候李清正正在气头上,觉得李云天说的话充满了讽刺和挖苦,故而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如今看来李云天履行了其当年的诺言,果然来了‘交’趾这种蛮荒之地,而且还是作为平叛大军的主帅。

    对于李云天,李清正的感情非常复杂,原本他以为来到宣化府后就不会与李云天有什么瓜葛,可是事与愿违,在家人和朋友写给他的信中却提起了李云天。

    家人告诉李清正,自从他走后李云天非常照顾家里的生活,而朋友们则惊讶地告诉了他一个消息,李云天竟然为了他在太和殿与弹劾他的官员展开了‘激’辩

    宣德帝登基后,对李清正在洪熙帝驾崩前上的那道奏章耿耿于怀,认为李清正在众臣面前羞辱了洪熙帝,这才导致了洪熙帝忽然驾崩。

    朝中的官员并不乏那些揣测圣意之人,再加上平常与李清正有仇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李清正,其中最为恶毒的理由就是李清正明知洪熙帝身体有恙还要用如果‘激’烈的言辞奏事,其心可诛!

    一句“其心可诛”使得那些想要为李清正辩解的官员纷纷知难而退,毕竟洪熙帝确实死在了李清正上疏后,这使得李清正上疏的目的变得扑朔‘迷’离,涉及到了‘阴’谋谋害洪熙帝一事。

    即使是朝中的清流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