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族老们的支持,李维仁随即修改了族规,将李云天定的那些规矩置于族规的最前面,一目了然,以示警戒,并且刻成碑文立于李家的祖祠中。

    石门县的举子们得知李云天回来后更是联袂登门拜访,让李云天感到欣慰的是,或许是受到了他的激励和影响,李家上一次山东乡试的时候竟然一下子出了两名举子,都是他的堂兄,可谓是李家的一件大喜事。

    由于李云天在太和殿的谏言,石门县的举子高中进士的几率增加了一倍,这使得举子们对李云天是万分崇拜,皆以他为榜样。

    不仅举子们,石门县的士绅商贾也纷纷前来李家庄,想要趁机见上李云天一面,更有甚者济南城的一些人都特意赶了过来,这使得本来想在李家庄住上一段时间,与李满山等人一同回京的李云天应接不暇,不得不提前赶赴京城。

    此时,正阳门外,二三十名穿着孝服的年轻官员正聚一起说着话。

    他们是翰林院的翰林和庶吉士,与李云天关系密切,不是与他同科的进士,就是与他同一届考上了庶吉士,都有着同年交情。

    李云天这次回京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朱瞻基只让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翰林院,让翰林学士龚思恩安排人去接李云天,再怎么说李云天也是翰林院的庶吉士。

    与此同时,朱瞻基也是以这种方式向翰林院的翰林们表明,他对李云天信任有加,让他们不要再因为李清正的事情为难李云天,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龚思恩能当翰林学士,说起来还是托了李云天的福气,李清正走后他从侍学士被提拔为了翰林学士。

    接到这个谕令后龚思恩有些为难,翰林们可不比一般的官员,一个个傲气十足,风骨铮铮,李云天得罪了李清正使得不少翰林对其心生厌恶,他要是让那些人去接李云天,届时肯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因此他想了想,将这件事情交给了与李云天交好的翰林和庶吉士,毕竟不是所有的翰林都站在李清正一边。

    那些年轻的翰林就与李云天走得很近,算是翰林中的少壮派,思想比较开明甚至激进,给暮气沉沉的翰林院带来了一股清爽的气息。

    只不过一些翰林虽然暗中对李云天有好感,但是却与李云天没什么交情,故而也就不能前去相迎,反而那些与李云天有着同年之谊的翰林和庶吉士没有这么多顾忌。

    “来了!”谈笑间,一名年轻官员伸手指了一下远处的官道。

    随着那名年轻官员的喊声,众人纷纷抬头望去,只见一队打着锦衣卫旗号的车队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里,沿途的行人纷纷向两旁闪避。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前去通州提取石虎等一干人犯,顺便将李云天接回来,这也是朱瞻基对李云天的一种嘉奖,即使那些朝中重臣也无人享有这种荣耀,要知道锦衣卫可是皇帝的仪仗。

    而通常朝中重臣要是与锦衣卫有什么牵连,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十有**就是被锦衣卫北镇抚司请去喝茶,而北镇抚司的茶岂是那么好喝的?

    车队来到城门处后,李云天与北镇抚司的一名千户寒暄了几句告别,然后和等在那里的众位翰林院的同僚谈笑着进入了城里。

    此时,京城的官场上已经都知道李云天暗中去南京向朱瞻基传旨的事情,只不过很少有人清楚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出事。

    不管怎么说李云天顺利完成了张皇后的懿旨,至于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又为何会与济宁卫指挥使石虎起了冲突已经没什么人去关注,因为谁都知道李云天这次要飞黄腾达,谁吃饱了撑的去打探李云天执行的皇命是什么,这可是犯了官场的大忌。

    虽然李云天很想回家看看,但他进城后的第一件事是进宫觐见朱瞻基,将济宁府的事情向他汇报,同时也要前去谒见洪熙帝的灵柩。

    到了皇宫,内侍们早已经给李云天准备好了孝服,有条不紊地伺候着他换上,朱瞻基,现在应该称为宣德帝正在寿皇殿等他。

    寿皇殿的一个偏殿,李云天见到了宣德帝,与前些日子相比宣德帝的身上已经多出了一份帝王之气,整个人威严了许多。

    李云天一五一十地将济宁府发生的事情向宣德帝进行了汇报,听得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着,如果不是陆韧及时赶到的话李云天可就凶多吉少。

    “陛下,汉王在军中故旧属下众多,石虎此次做下的事情虽然罪无可恕,但臣觉得应该给他一条活路,让汉王的那些属下故旧知道陛下虚怀若谷,皇恩浩荡。”汇报完,李云天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在他看来杀了石虎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可如果能通过石虎来彰显宣德帝不计前嫌的广阔胸襟,那么一旦宣德帝与汉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爆发冲突的话,无形中会动摇汉王的军心。

    因此,李云天这才会答应石虎替其家人说话,倘若连企图谋杀宣德帝的石虎都能被宣德帝饶了一命,那么更何况其他的人?

    “就依卿家所言。”宣德帝闻言沉吟了一下,冲着李云天微微颔首。

    说实话他本来想趁着这次机会杀了企图暗害他的石虎,不过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故而改变了心中的想法,毕竟他现在是天子一切要以皇权为重。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为转载作品,内容章节均由网友上传,与三江阁(/)无关,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四章 加衔与实职() 
最快最新在/三/江/阁/,感谢书友提供本章节。

    七月下旬,洪熙帝的大丧结束,在宣德帝主持的第一次朝会上,杨士奇被晋升为少保,杨荣和金幼孜为太子少保。三江阁讀蕶蕶尐說網

    这可谓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使得内阁大学士通过加衔再度提升了品阶,而且内阁首辅杨士奇由于少保的加衔,在品阶上已经超过了那些加衔低于少保的六部尚书。

    洪熙帝时,为了提高内阁的地位,给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都进行了加衔,以提高其官阶。

    于是,杨士奇兼礼部左侍郎,杨荣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户部右侍郎,官阶从正五品跃升为正三品。

    有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大学士“兼”的尚书、侍郎等职务为虚职,只是一个加官而已,用来提高本身的品级,并不处理所加官职部院的事务。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内阁是一套机构,内阁阁员在文渊阁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议政权。

    而府六部是另外一套机构,尚书、侍郎和都督在各大部院衙门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行政权。

    双方是两套平行的系统,互不统属,各司其职。

    先不说有人要是同时在这两个机构担任要职的话会分身乏术,如果相互间可以进行兼任的话,那么也没有必要设立内阁了,直接让六部尚书来充当内阁阁员的角色皆可。

    可如此一来,议政权和行政权还是都落在了六部的手里,使得六部权力过大,容易滋生**,尾大不掉,故而皇帝要进行分权。

    必须要先说明的是,礼部尚书的情况有些特殊,另当别论。

    因此,内阁和六部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了,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至于后来为何内阁时常会凌驾于六部之上,要想弄清楚这里面的关系,还要从内阁的特殊性质来说起。

    内阁成立之初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的阁员并不一定要在五府六部里做过事情,例如杨荣和杨士奇,就从未在六部里担任过职务,而是以翰林的身份直接入阁。

    后来,由于内阁权势日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规定只有翰林出身的侍郎、尚书才有资格入阁,这就使得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起来。

    而一旦六部的侍郎、尚书入阁后,那么他们将从六部离职,不再担任六部中的职务,会有新的尚书或者侍郎来取代他们,不过他们在六部的职务通常成为一种表示荣耀的加官。

    例如,嘉靖二十三年,吏部尚书许赞在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后,吏部尚书一职由熊浃接任,这意味着许赞不再是吏部的人。

    入阁后,许赞的身份是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由此一来,大明看上去就有两个吏部尚书,但由于许赞是大学士,故而他的吏部尚书只是一种加官,并不能干涉吏部的部务,吏部的部务由熊浃主管。

    进入内阁后,许赞手中的权力大减,这使得他不由得哀叹,“何夺我吏部,使我旁睨人!”

    故而,许赞在嘉靖二十四年就引职乞休,并且忤逆了嘉靖帝让他留任的旨意,落职闲住,足见其在担任吏部尚书和大学士时权力待遇的巨大反差。

    通常来说,吏部尚书位于六部尚书之首,号称“天官”,故而吏部尚书一般不入内阁,以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以次之的吏部的侍郎入阁。

    因此,像许赞从吏部尚书的位子上入阁其实已经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

    而那些挂着吏部尚书头衔的大学士,基本上都没有在吏部担任过尚书,只是一种表示荣誉的加衔而以。

    在六部尚书中,最为清闲的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反而最容易入阁,而礼部尚书通常会成为首辅。

    如果六部的官员入阁后依然“兼任”着六部的职务,其在六部的职务没有被新任的官员取代,那么官衔之间就不能用“兼”字,而是用“掌”或者“判”等差遣用词。

    以高拱和方献之为例,两人是大明历史上仅有的两个以吏部尚书入阁,并且还依旧在吏部担任着尚书的人,名为“掌”部事。

    不过,方献之很快就不再兼任吏部尚书,而高拱则属于隆庆皇帝的特殊照顾。

    至于严嵩和张居正等人,他们担任大学士的时候虽然都有吏部尚书的头衔,但那是加官而已,并不负责吏部的事务,吏部有一位实职尚书在处理日常事务。

    有一点值得一提,由于礼部事务清闲,而且权力有限,故而礼部尚书入阁后时常会保留其礼部尚书的职务,既是内阁的大学士,同时也是礼部的尚书,属于特例。

    洪熙帝时,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的官阶还位于六部尚书之下,与六部侍郎平齐。

    以杨士奇为例,他担任大学士只是正五品的官阶,加官礼部左侍郎后成为了正三品的官阶。

    当然了,杨士奇的礼部左侍郎是一个加官,并不是实职,故而不管理礼部的事务,礼部的事务由一名实职的礼部左侍郎处理。

    正是由于有这种加官的体系,故而明朝历史上同一时期会出现几个人拥有同一职务的现象,不过其中只有一个人的官职是实职,其他的都为虚职,属于加官。

    少保属于三孤,即少师、少傅和少保,是从一品的荣誉官职,只用来晋升官衔,并没有实际的职务。

    故而,有了少保的加衔后,杨士奇的官阶已经提升为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