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10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爷大驾光临,寒寺蓬荜生辉呀。”在那间禅房内,李云天见到了早已经等候多时的金英,金英笑着拱手说道。

    “金副总管客气了,金副总管费尽心血修建了这座禅寺供世人礼佛,功德无量呀。”李云天笑着向金英拱手行礼。

    虽然金英现在不是内务总管但其为人还是深得李云天的钦佩,再者说了,两人以前是宣德帝身边的近臣,关系一直非常好,当年鲁天行趁着宣德帝病重之时设计陷害李云天,多亏了金英等内廷宦官从中周旋,李云天最后才得以脱身。

    所以,李云天与金英和王瑾等人相处融洽,王瑾等人前去南京的时候他还特意派人前去送行。

    “王爷日理万机,不知此次前来寒寺有何贵干?”下人奉上香茗后,金英与李云天寒暄了一会儿,然后语峰一转不动声色地问道,想要知道李云天的来意。

    “金副总管,本王此次前来有事跟副总管商议。”李云天闻言笑了笑,放下手里的茶杯后向金英说道,“刘球事件后司礼监的权势日益增加,朝中因此引发的纠葛接连不断,本王有些担心长此以往的话司礼监会一支独大,对大明可不是一件好事。”

    “王爷所言杂家也有所顾虑,先帝当年之所以给司礼监委以重任,是希望司礼监能与外庭相得益彰,共保大明繁荣昌盛。”

    金英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李云天指的是王振和鲁荣的崛起,于是沉吟了一下后神情严肃地说道,“司礼监如今日益坐大,根子其实在那些外臣身上,如果他们不对皇上步步进逼的话司礼监又如何能有今日之事?”

    “王爷放心,杂家虽然现在成为了一个闲人,但司礼监里的事情还是一清二楚,必要时不会袖手旁观。”说着,金英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做出了承诺。

    要知道这些年来金英可没少在正统帝和孙太后那里下工夫,这么多年的内务总管也不是白当的,在内廷里有着深厚的底蕴。

    历史上,金英虽然在王振擅权后行事比较低调,但依然受到了正统帝的信任和器重,即便是土木堡之变后的景泰帝也对其信赖有加,由此可见金英的厉害,其城府和谋略比王振更胜一筹。

    例如,正统十四年夏,因天旱大理寺卿俞士悦等认为这可能是有冤狱所致,于是奏请会审刑部、都察院牢狱中的囚犯,以消除天变。

    正统帝准了俞士悦所奏,命金英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堂官进行会审。

    金英得以代表皇帝干预司法刑狱事务,会审时“出则斋敕张黄盖骑导”,在大理寺专门筑来会审的坛上“张黄盖中坐”,尚书及其以下官员只能在左右列坐。

    由此可见金英权势之煊赫,与王振相比不遑多让,随行事低调但深受正统帝的信赖。

    另外,金英与张辅关系密切,这一点可不是王振所能比拟的,关键时刻能得到以张辅为首的勋贵集团的支持。

    金英是安南人,当年张辅征安南凯旋回京时带来了一批净身后的安南孩童,其中就有金英,这就使得两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副总管,本王此次前来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见金英表明了对司礼监的态度后,李云天微微笑了笑,从衣袖中抽出了一份公文放在桌上推到了金英的面前,“请金副总管看看这个。”

    金英见状不由得感到有些奇怪,狐疑地接过公文后打开翻阅,随即脸色就是一变。

    这份公文是刑科给事中林聪弹劾金英“怙宠欺君,怀奸稔恶”,并劾右都御史陈智等都察院官员“畏权避势,纵恶长奸”的上疏,不知道如何出现在了李云天手里。

    金英很清楚,“怙宠欺君,怀奸稔恶”指的是其家奴李庆的案子。

    李庆的案子发生在前年,李庆在江南做生意时不仅强买强卖,而且挟取民船运送货物,在淮安打死了讨要工钱的船夫,然后又行贿淮安知府程宗摆平了这起人命官司。

    此案案发后,程宗丢官罢职被流配到了辽东,李庆被判处了绞刑,其余涉案家奴被行杖刑,但是没有涉及金英。

    原本,金英以为李庆的案子已经完结了,岂料这个时候刑科给事中林聪会旧事重提,而且为此不惜涉及到了都察院,这令他感到万分惊讶。

    虽然林聪在奏章里并没有提到李云天,但他指责右都御史陈智等人“畏权避势,纵恶长奸”,无形中就已经表明了对李云天的不满,毕竟李云天现在是都察院的一把手。

    “王爷,这……”看完了公文,金英不由得蹙着眉头望向了李云天,无论如何想到他和李云天会涉及到这个案子中去。

    “无稽之谈,何足挂齿。”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不以为意地望着金英,“金副总管,树欲静而风不止,副总管可要多多提防,免得被一些小人钻了空子。”

    “王爷的恩情杂家领了,杂家一定谨记王爷的警醒,不会让一些小人得逞诡计。”金英闻言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拱手说道,双目流露出一丝感激的神色。

    很显然,李云天并没有在意公文举报的内容,更没有因为被金英的事情牵连而懊恼,有李云天从中回旋的话金英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处理林聪的弹劾,不至于届时太过被动。

    对于林聪这次上疏弹劾金英李云天觉得有些意外,毕竟李庆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林聪没有必要抓住此事对金英死缠烂打。

    尤为重要的是,林聪在他的这道上疏中涉及到了都察院,而都察院现在是李云天的地盘,故而林聪此举引发了李云天的警觉,现在他还无法判断林聪这样做是个人之举还是有人幕后指使。

    像林聪这种言官,李云天是最为头疼的,仗着有对皇帝谏言的权力什么话都敢说,以触怒皇帝为荣,好像那样就能表明其的一片丹心似的,爱惜名声甚于生死。

    所以,对于林聪的这道上疏李云天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嘴长在了林聪的身上,林聪想怎么说都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道上疏是李云天从正统帝那里得来的,正统帝派人把这道上疏送给李云天看,李云天于是前来找金英,希望金英能有所准备,不至于届时陷入被动。

    其实,李云天并不怕林聪的弹劾,只不过如此一来势必引燃都察院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之间战火,要知道林聪这次可是吧矛头对准了都察院的御史们,肯定会引发御史们的反击。

    反正大家都是言官,所谓礼尚往来,你做初一当然我就要做十五,刑部掌管天下刑狱难免有错案冤案,都察院可以以此来攻击拥有稽查刑部事务的刑科。

    不管林聪的这道奏疏是何居心,他已经成功挑起了都察院与六科之间的战争,想必双方肯定会为此大打嘴仗,这涉及到了双方衙门的利益和威严,除了与对方较量到底的话没有别的选择。

    随着林聪的意外搅局,京城的这淌浑水是越来越乱来,不仅内廷有着权势争斗,文官集团内部更有着权力的博弈。

第1226章 科道之争() 
几日后的大朝上,正统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宋大山宣读了林聪的这道上疏,然后将都察院右都御史陈智喊到殿前呵斥了一通,下令刑部彻查金英是否涉及到李庆一案,令文武百官倍感诧异。

    当然了,朝堂上最为吃惊的莫过于那些御史们,谁也没有想到林聪竟然会向都察院发难,使得陈智当众被正统帝斥责,都察院的颜面何在?

    李云天并没有参加这次朝会,如果朝中没有要务的话正统帝是不会让李云天前来商上朝,这是正统帝对李云天的恩宠以免其把时间白白浪费在枯燥乏味的大朝上。

    毕竟李云天时常进宫伴驾,私下里已经帮正统帝解决了不少朝堂上的麻烦,因此除非遇到了朝堂上的大事,否则他没必要来太和殿。

    再者说了,这次大朝正统帝要宣读林聪的上疏,李云天身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肯定不适合出现在现场,虽然林聪没有在弹劾的上疏中提到李云天,但李云天的面子上肯定挂不住。

    刑部的官员领命后立刻对李庆一案进行彻查,想要找出李庆为恶是否与金英有关,由于李庆已死无法从其身上找出线索,故而刑部只能从当时金家的家奴入手去查。

    金英早有准备,故而刑部经过一番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李庆在外胡作非为与金英无关,全系李庆个人私欲膨胀所导致。

    而且,根据刑部的彻查,金家家奴平日里并无仗势欺人和违法乱纪之事。

    正统帝并不想动金英,金英固然没能约束好家人但其对皇家忠心耿耿,正统帝身为天子自然会不拘小节,不会在意金英的这点儿小瑕疵,否则也不可能把林聪的弹劾拿给李云天,委婉地通知金英做好迎接朝廷调查的准备。

    虽然金英没事了,但林聪的这次弹劾却不会这么轻易算了,就在刑部得出金英与李庆一案无关后,都察院数名监察御史上疏弹劾刑科给事中林聪“畏权避势,纵恶长奸”,身为刑科给事中未能尽职稽查刑部事宜,导致各地冤狱无法得以平反,民怨甚巨。

    对于这几名监察御史的弹劾,林聪辩无可辩,稽查刑部是刑科给事中的职责,虽然他只是刑科的一名给事中而已,但由于那几名监察御史列举的刑部案子确实是冤狱,后来还是在都察院的介入查明了案情,所以他根本就无从辩解,更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

    六科的掌印长官称为“都给事中”,与监察御史一样都为正七品的官,下有从七品的“左右给事中”,以及若干名从七品的给事中,除了获得皇帝恩旨进入六科的人外,其余人皆进士出身。

    虽然六科人数不多但权力确实非常大,例如:

    “封驳”,即辅助皇帝处理奏章;

    “科抄”、“科参”,即是稽察六部事务;

    “注销”:注销是指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

    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都是朝廷重要的言官,合称科道,可谓天子身边的近臣,大明未来的封疆大吏以及京城各部院衙门堂官的候选人。

    由于六科和都察院都有督察百官的职责,故而双方有时候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一旦出事了自然也免不了相互推诿。

    在言官三大阵营中,都察院御史的人数最多,六科给事中的人数次之,翰林院的翰林人数最少。

    虽然翰林的人数最少,但在言官中的地位却是最高的,是士大夫阶层最顶级人士的存在。

    像李云天这样担任监察御史的同时又兼任翰林院翰林的人在大明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是由当时复杂的历史情形造成的。

    面对御史们的进攻,刑科的给事中们无法保持镇定了,虽然御史们弹劾的是林聪,但所针对的却是刑科。

    故而,刑科的给事中们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刑部之所以会出现冤案是都察院巡按御史办事不力造成的,刑科人手有限岂能面面俱到。

    这一下,都察院的御史们不干了,认为刑科这是在推脱职责,既然食君之禄就要担君之忧。

    原本,六科与都察院之间就会因为朝廷的事务因为意见相左而产生摩擦,见刑科的人受到了御史们的围攻,剩下五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