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婵依先白了乔千一眼,怨他不提前知会自己,又忙转头道:“爷,我已按您的吩咐将其他生意都推了,现下铁场可随您调用。”

    乔千缩了缩脖子,躲到宋应星身后。

    “做得不错!”朱琳渼快步走到铸炮工坊,所有的一百余名工匠已候在此处。另外他已联系了赣州军器局那边,徐尔路很快还会带上百名工匠前来。

    “此次我们要铸铁炮。”他开门见山道,“四千八百斤的重炮。”

    工匠们立刻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此前他们只造过千斤的六磅炮,而且是铜铸的。

    铜的熔点只有一千多度,而且延展性极好,不易出现裂纹。而生铁的熔点超过一千三百度,熟铁更是高达一千六百度。同时生铁发脆,冷却时容易开裂,是以铁铸重炮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

    南明这边铁铸重炮工艺已随北京、南京陷落而失传。纵是建虏能铸铁炮,也需要欧洲工匠帮忙,且多是大幅加厚炮管,并减少装药使用。

    东家刚才竟说要用铁铸四千八百斤的重炮?!众工匠一时间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本章完)

第113章 大炮和猎兵() 
    苏承羽又继续道:“虽然铁铸重炮有很大的风险,搞不好便有炸膛的可能。”

    “但是,”他话锋一转,“只要有合适的铸造方法,外加我们铁场出的铁质量甚高,我可以保证,用铁铸出来的重炮绝不会比铜铸得差。”

    用生铁铸炮最大的难度在于炮管冷却。由于重炮的炮管壁非常厚,管壁内外冷却速度不一致。且通常是外层先冷却收缩,而内层还处在热膨胀状态,导致外层拉裂。

    另外炮身冷却速度过快会导致产生白口铁。所谓白口铁是指铁中的碳元素和铁结合成了碳化三铁,这种物质会使整块金属发脆,极易裂缝。

    苏承羽虽然不是铸造专业的,但是对这些基础的金属加工知识还是懂的。炮管冷缩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是罗德曼铸炮法,给炮管内壁通水冷,让内壁先冷却收缩,外壁冷却之后还能对内壁形成“箍紧”效果,制出的炮管甚至比青铜炮还可靠。

    但罗德曼法这种十九世纪的技术对水冷控制要求极高,有数万参数,苏承羽根本不可能记得。

    他的解决方案是分层铸造。先浇铸一半厚度的炮管,由于厚度小,避免了出现外层缩裂问题。

    等炮管冷却后,再浇铸外层,使炮管达到需求的厚度。此时外层冷却就不会产生拉裂,甚至还有部分罗德曼法的箍紧效果。

    其实若非铁场钢产量不够,他真想直接造钢炮,那质量绝对秒杀这个时代所有的火炮。

    此外分层铸造还能有效解决白口铁问题。对于白口铁,其实只用煅烧一下就能使其灰口化。灰口铁中的碳以石墨形势存在,能极大提高铁的韧性。但若炮身太厚的话就无法彻底烧透,仅有表层灰口化,里面仍是白口铁。分层铸造则可以铸造一层,煅烧一层,整炮几乎都能转为灰口铁。

    但在场的工匠们哪知道他有这般成竹在胸,都以为东家是因搞不来铜,病急乱投医而已。

    待苏承羽向他们大致讲解了分层铸造法,众工匠听得云里雾里,都寻思着东家咋说就咋干。

    只有宋应星双眼放光,拿笔拼命抄记,什么白口铁、灰口化、冷却拉裂,听都没听过,简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铸炮学新世界的大门。

    苏承羽又绘制出火炮铁范的图纸,开始安排具体事宜,“分层铸造所需的铁范也要分制两层。”

    制范工匠来到苏记铁场已数月,早就会认这种标准工业图纸了,又有宋应星在一旁指导,到次日己时,二十四磅巨炮的内外两层泥范便已制成。

    苏承羽立刻又拿出昨晚画好的两套图纸交给工匠。分别是一门六磅炮和一门九磅炮的泥范。

    虽然铁场里有一副六磅炮的铁范,但那是用来铸铜炮的,铸铁炮需要更厚的炮身,所以必须重新制作。

    自从上次成立炮兵营之后,龙卫军已有四个连的炮兵。但由于在外征战无法补充火炮,故而一直只有8门六磅炮。

    这个搭配比例是很不合理的,苏承羽一直计划为炮兵营配置16门六磅炮,再加上4门九磅炮,以达到满编。这样火力便已接近之前的三倍之多!

    毕竟他将要面临的对手是更强大的满八旗兵。特别是他们的骑兵射击及“猪突”能力极强,杀伤力不容小觑,有多少大明的部队就是被这两招所击溃的。

    使用步兵空心方阵虽能有效抵御建虏骑兵,但若敌人铁了心拼命,龙卫军也将会付出巨大的损失。

    而且苏承羽此次要将新兵营带上战场,虽然他们的训练水平很让人放心,但苏承羽不敢保证绝对不会有人怯场,方阵之中只要有一块顶不住,整个方阵就会被骑兵冲垮而面临屠杀。

    所以炮兵将是此次加强的重点!对付结阵冲锋的骑兵,在远距离用九磅炮打乱阵型,再集中大量六磅炮形成交叉火力射击。待骑兵抵近之后所有火炮再全部换散弹杀伤。

    在这样凶猛的炮击之下,即使再精锐的骑兵也不可能保持良好的阵型。而散乱的骑兵就容易对付多了,至少对步兵方阵将的冲击力将成倍降低。

    甚至欧洲战争史上常有骑兵在这样的大炮猛轰下直接崩溃的。

    至于那三门三磅炮,苏承羽计划直接丢给步兵让他们增强火力,由营级军官调用。

    待二十四磅炮的泥范送入阴干棚中,徐尔路来了。

    行过礼,他对苏承羽禀道:“学生急欲聆听殿下教诲,便先骑马赶来了。另有工匠百余人后天便到。”

    “为远,你来得正好。”苏承羽旋即对徐尔路说了让他四位兄弟来格致学府授业之事。

    徐尔路得知此事也是颇为兴奋,表示立刻写信给家里,他的四位兄长当不会拒绝。

    有了徐尔路这个铸炮专家,苏承羽便放心地将制范的事情交给了他,另让他带工匠多制些备用泥范,以便烧制失败时备用。

    等泥范阴干还需要一段时间,苏承羽随即又赶往火器工坊。

    除了增强炮兵火力之外,此次他还计划要制作一种重要的步兵武器——线膛枪。

    龙卫军经过几次实战锻炼,涌现出不少枪法出色的射手。苏承羽准备从中挑选一些佼佼者,为他们装备线膛枪,组成猎兵队。

    线膛枪顾名思义,便是在枪管内侧刻上数条螺旋线槽,并使子弹边缘嵌入螺旋槽中,这样子弹在射出枪膛之后便会产生高速旋转。

    比起毫无准头的滑膛枪,线膛枪的子弹由于旋转作用,可以保持笔直的飞行轨迹,射击精度极高。同时旋转的子弹破甲能力也远强过不转的铅弹。

    另外线膛枪的有效射程更比滑膛枪远了一倍以上,只要枪法准,一百五十步之外都能做到一枪致命。

    其实早在十六世纪欧洲就已出现了线膛枪,却始终没有大面积列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子弹边缘能嵌入螺旋槽中,铅弹的直径就要略粗于枪管。

    这就让装弹变得极为困难,早期的线膛枪都需要用锤子将铅弹砸入枪管,不仅速度慢,还很容易伤到枪管引起炸膛。

    (本章完)

第114章 米尼弹() 
    就是因为这个致命的缺点,直到十九世纪滑膛枪还统治着世界战场。

    但朱琳渼的脑子里却装有终结滑膛枪的发明——米尼弹——的制作方法。

    说起来其实很无奈,人类在发明线膛枪之后的三百年里,拼命琢磨怎么让铅珠能嵌入枪管的膛线中,始终无法跳出这个思维定式。

    而米尼弹却是一次大胆的颠覆,它不再用铅珠做子弹,而是使用削尖的圆柱状子弹。在子弹的底部挖出一个圆锥形的空洞,并在空洞里装一个小木块。

    在开枪时,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将小木块顶进空洞深处,木块挤得子弹尾部膨胀,从而卡入膛线中。

    有了这样的设计,子弹就不必做得比枪管更粗就能产生旋转,装弹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甚至制作精良的米尼弹比普通铅珠更容易装填。

    就是这一发明,使全世界的滑膛枪很快成为历史。

    装备了线膛枪加米尼弹的猎兵,就是这个时代的狙击手!

    在眼下这个滑膛枪主宰的时代,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提防狙击手的概念。所有军官都是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和普通士兵截然不同的衣服,一眼就能认出来。

    因为鸟铳这类滑膛枪的子弹不能直线飞行,就算你再怎么瞄准也打不中人家。

    但换做线膛枪猎兵,这些军官就是非常醒目的靶子!

    另外猎兵的目标还包括敌人的旗手、鼓手、传令兵、督战队甚至呐喊鼓舞士气的敌人,从而对整个战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例如旗手,在这个通讯手段极为贫乏的时代,士兵们都是跟着旗走,没有旗帜队伍要不了多久就会乱掉。

    一旦旗手死亡,会立刻有后补旗手将军旗扛起来,但如果旗手接连被猎兵狙击掉,谁还敢再去扛旗?如果猎兵效率高,能迅速解决建虏各队的旗手,后面不用打他们自己就溃散了。

    不过使用米尼弹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枪管标准化。眼下全世界的火枪都是纯手工打造,想要所有枪的口径完全相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滑膛枪的铅弹和枪管之间有点空隙影响不大。

    但使用米尼弹的线膛枪则必须严格控制枪管口径标准,否则子弹尾部膨胀之后很可能无法卡入膛线之中。柱状子弹若没有旋转起来,就容易发生横向翻滚,那样的话简直连铅珠还不如。

    好在苏记铁场一直在制造燧发铳,现在至少积攒了四千支左右,要从这些枪里挑选出二三百支口径差不多的应该不成问题。

    若非无法标准化生产,朱琳渼肯定想全军更换线膛枪。而眼下只能先装备几个连的猎兵了。

    鲁宁等制铳工匠早就听说陈王殿下来铁场了,正望眼欲穿,便见他带着宋应星来了。

    朱琳渼直奔主题,先对鲁宁等人讲了线膛枪的概念。

    工匠们都是一副“毫无意外”“早就料到”的表情,在他们心里,陈王哪次不搞出点儿匪夷所思的新东西才是不正常的。倒是宋应星又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持笔拼命记录。

    朱琳渼从旁边的木架上拿过一根刚制好的铳管,又捡了根树枝,对众工匠比划道:“这树枝好比是根比铳口略细的钢棍,”他指着树枝顶端,“在这里开道倾斜的槽,装入硬钢制的刀头,用螺丝卡紧。”

    随后他将树枝伸进铳管中,“用钢棍顶住铳管,前后推拉钢棍,在铳管上刻下很短的一道槽。然后略为转动铳管,继续推拉钢棍刻槽,再转动铳管。持续这个过程,直到每次刻的短槽累积成一根很长的螺旋槽。

    “每根铳管需要四条这样的槽。”

    随后他又讲了膛线的缠距、缠度等概念,当然,这些工匠这需要了解就行,具体计算还得他自己来。

    随后他分出一部分工匠去挑拣口径相近的铳管,自己带着鲁宁等人制作拉膛线的设备。

    又是一整天的工夫,在众工匠的配合之下,一台简易的“拉线机”便宣告完工。

    鲁宁取来一根铳管,用拉线机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