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3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百零九章 飞剪船() 
而最为醒目的,却是船台上正在紧张建造的六七条巨大的海船。

    最大的那艘足有三人多高,密集的肋骨犹如一条蛟龙的骨架,似乎随时会复活起来,蹿入海中搅起惊涛骇浪。

    即便最小的几艘也比寻常人家的屋舍要大,正在施工的匠人们就像攀在巨鲸身上的鯽鱼一般。

    实际上只有朱琳渼和少数重臣知道,最大的战船还在船厂最深处,在外围根本无从得见,那才是镇厂之宝,也是大明水师的雷霆。

    朱琳渼此前专门吩咐过,不许船厂大搞迎驾之举,以免影响战船建造。故而此时只有龙江船厂大使邵知章带了十多名官员跪在门外,见到天子下了御辇,忙伏身叩拜,“下官拜见吾皇万岁”

    “起来说话。”

    朱琳渼抬手示意,而后也不用人领路,径直便朝船厂西北方向最大的那个船台走去,“新建的战列舰进度如何了?”

    邵知章忙带人快步跟了上来,一面揖道:“回皇上,昨日龙骨已经铺设完毕,船肋打制了六十七根,今晚便开始安装。”

    朱琳渼很快来到那艘八百多吨的战船框架前,这船眼下才刚开始建造,还看不出什么来。

    邵知章指向船台侧面的料场,禀道:“陛下,所需船料月初时便已全部备齐,一千工匠日夜赶制。潘师傅估算,至多到五月份,此船便能下水。”

    朱琳渼对这个建造速度倒不觉得惊讶。自去年底永北里那条八百吨的三级战列舰建成下水之后,参与建造的工匠有一半被派至龙江,连潘明忠这个大师级的匠人也来了这里。

    在如此支持力度之下,龙江船厂很快便上马了八百吨级别的战舰,加上南京的人力资源、材料都极为丰富,建造速度自然能快过永北里。

    与此同时,永北里那边也开工了新的三级战列舰。也就是说,到今年五月,大明水师将至少拥有三条八百吨的战列舰。

    仅凭这三艘船,大明水师的战斗力就能雄踞亚洲之首,轻松碾压西方各国在远东的军事存在!

    至于五百吨级的巡航舰以及更小的战船,朱琳渼现在已经不去亲自过问了,只要银子给够,兵部自然有一整套的建造规划。

    按照朱琳渼的要求,今年年底之前,即使亚洲所有西方国家的舰队集合在一起,都将不是大明水师的对手。

    届时大明水师将首次前往欧洲,显示自己的存在,并开始与所有世界海军强国在大西洋、太平洋同场竞技。

    而到了那时,大明在澳洲、美洲、非洲各处的殖民地也将陆续建立,开始向东方源源不断地输入财富与资源。还有谁能够击败这样的大明?!

    想到了与殖民地的贸易、运输,他又问邵知章道:“对了,飞剪船的试建可还顺利?”

    邵知章愣了愣,他虽懂造船,但这阵子为恶补盖伦式战列舰的建造知识就已经耗尽了他的脑细胞,对更为新颖的飞剪船完全眼前一片空白。

    他只得吩咐身旁官员,“去请潘师傅来。”

    片刻,一名皮肤黝黑,满脸胡茬的中年人匆匆赶来,见到了朱琳渼忙伏身遥拜,“下官潘明忠,拜见吾皇万岁,万万岁!”他如今已升做工部司务一职,不过船厂的人都叫顺了嘴,仍称他为潘师傅。

    朱琳渼立展笑容,“潘大人快请起。前番建成绍兴号,你可是立下大功。”

    绍兴号就是永北里那艘刚下水不久的三级战列舰。

    潘明忠忙躬身道:“全仗着圣上点拨,匠人们效力,方才得此利船。否则仅凭下官那点儿微末道行,怕是连五百吨的战船都建不出来。”

    邵知章一旁小声道:“潘师傅,皇上询问飞剪船的进展如何?”

    “啊,回皇上,”潘明忠转身揖道,“下官前番想到用铜皮包裹船头,并已铸铁架加固之法,已解决船头弯折大患。

    “现依照陛下所绘图样,试建了一条百四十吨的飞剪船,昨日已铺完肋骨,正在安装船壳。”

    朱琳渼闻言大喜,船头易折断是困扰飞剪船建造的最后一个难题,看来用不了多久,这种十八世纪末才出现的快速帆船就能载满大明的各式商品,穿梭于各国之间了。

    要知道,这种船由于使用了极为细长的造型,配合独特的劈浪水下船体设计,加上空心船首及大量使用三角形风帆,致使其航速可以达到普通盖伦船的一倍以上!

    历史上曾有人驾驶飞剪船,仅用十三天便衡越了大西洋。而在明末时分,即便是航海最为发达的和兰人,没有两个月也别想完成这个任务。

    

第七百一十章 暴行() 
也就是说,用飞剪船进行海上贸易,运输的效率将变得极为恐怖。同等距离下,普通盖伦货船才走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少,飞剪船运送的货物就已经抵达了。

    高速高效的海运手段还能大幅度压低成本——水手吃穿用度甚至患病死亡都是要花费大把银子的。

    如此一来,对于买家来说,飞剪船运来的货物,至少能比以往便宜两成以上!

    另外飞剪船还有一项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不惧海盗。时下各大洋上游曳的海盗船比起飞剪船来简直慢如乌龟,没等海盗们靠近,飞剪船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你拿什么来抢?

    可以想见,等大明远洋商队大量装备飞剪船之后,无论是哪里的生意,只要他们去做了,就会迅速依靠成本优势击败所有竞争对手。

    什么老牌西班牙黄金舰队,什么和兰海上马车夫,什么新兴海洋强国英吉利,全都会变成“落后产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个东方帝国赚走海上贸易的大头。

    当然,朱琳渼也非常清楚,如果这一天来临,西方国家肯定会联合起来用武力威胁大明。

    所以必须建立一支能够令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的强大水师,才能有效保护大明的海上商路。不过往后有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支撑,加上他脑子里大量后世先进的战船设计图,水师定然不惧任何对手的挑战。

    但飞剪船虽好,却也只限于做商船用。因为其船体太窄,侧向稳定性非常差,侧舷开上一炮几乎能把自己给掀翻了。所以盖伦战船仍是海战的主力,历史上,一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风帆盖伦都牢牢统治着全球的海洋。

    朱琳渼随后便在潘明忠的指引下,在船厂最西侧一个不起眼的船台上看到了正在施工中的飞剪船。

    细长的船身,微微上翘的船头,都与他前世收藏的那条飞剪船模型一模一样。

    他满意点头,吩咐邵知章道:“等这条船试制成功,马上建造五条同样的出来,银子从远洋商队里拨付。”

    他又转问潘明忠,“潘大人,只是这船尺寸太小了些,是否能放大到三百吨左右?”船越大,抗风浪能力就越强。达到三百吨,才算是勉强具备了远洋能力,否则就只能跑跑东南亚和日本航线了。

    “回皇上,只要第一条船建成,下官立刻便着手放大尺寸。工匠们已能熟练建造八百吨战船,三百吨的飞剪船当有九成把握。”

    “好。”朱琳渼又吩咐道,“此外千吨的二级战列舰也要尽快着手试制,这些事却都要劳烦潘大人出力主持了。”

    一千吨的盖伦战船的图纸他早就交给了船厂,但是从,他知道,如果仅有顺治北逃这种好消息,顾炎武不会是这副表情,也不会这么急。

    果然,顾炎武继续道:“数日前属下得闻迅捷营李将军在扬州、都江一线遇虏贼拼死顽抗,又传言虏酋多尔衮已至扬州统兵。属下甚觉有异,便派人往扬州以北打探,却皆如石沉大海。

    “直到方才,始有探子重伤回返,报虏贼纵兵将扬州以北的所有人口驱至淮河对岸,稍有不从者便遭屠戮,北镇的十多名探子亦被裹挟其中。

    “此后虏贼又于各处放火、毁坏道路。现下扬州、高邮等州府大片土地被贼兵烧成白地,百里不见人烟,且灾祸正在朝淮安府蔓延……”

    “不好,”朱琳渼闻言瞳孔一缩,“建虏这是要放弃扬州等地,收缩死守淮河!

    “扬州、淮安皆属繁华之地,建虏如此暴行之下,怕得有数百万人蒙难……”

    顾炎武慌忙跪伏道:“都是属下打探不力,还请圣上降罪。”

    朱琳渼迅速冷静下来,抬手道:“顾大人请起。建奴狡诈暴敛,又事发突然,非你之过。

    “况且眼下南直隶境内虏贼未靖,大军又缺乏修整,就算提前得到消息,怕也难以立刻挥军北上。”

    张家玉也在一旁思忖道:“陛下,或许虏贼就是故意大造杀戮,引我军匆忙北上向救,以图半道伏击于我!”

    

第七百一十一章 鱼死网破() 
“事关百万大明百姓,必须慎重以对。”

    朱琳渼也没有继续视察船厂的心思了,对石霖道:“回宫。传内阁、兵部、户部、工部主要官员文华殿议事。”

    “是!”

    途中,朱琳渼又问顾炎武道:“多尔衮来扬州的消息可确实?知道他带了多少兵马吗?”

    “回皇上,这消息乃是北京内线传出,八成不差。至于兵力……前番多铎将建虏两黄旗都带去江南,北京至多剩下一万建州兵。眼下还要分些守城,多尔衮估摸着最多能带出七八千人。”

    朱琳渼又转向张家玉,“算上逃回江北的何洛会、祖润泽等人,扬州附近有多少虏贼?”

    张家玉略想了想,道:“回皇上,何洛会等人所部共有一万六千余,扬州守军三千上下,加上附近几县,至多两万出头。”

    朱琳渼皱眉道:“加上多尔衮带来的兵,扬州一带应当也就三万多建虏,他们还要防备迅捷营袭扰,为何能这么快迁动扬州附近百万之众?”

    顾炎武拱手道:“陛下,属下听闻多尔衮将扬州、泰州、高邮等地虏官尽升三级,左近各县官吏升两级,又许以重赏。正是这些投虏奸贼助纣为虐,带家丁、泼皮之流驱赶百姓,方有这等速度。”

    对于整个华夏来说,外敌从来不是最大的祸患,最可怕的永远是汉奸卖国贼!

    一个半时辰后,天子仪仗驶入紫禁城。

    杨廷麟、宋应星、张沧海一众官员早已候在会极门外,见皇帝下了御辇,正要跪拜施礼,却被朱琳渼制止,“都无需多礼。”而后率众人直入文华殿而去。

    待二十多名重臣在殿内站定,朱琳渼对顾炎武示意,“顾大人,先把江北情况跟大家说说。”

    “属下遵旨。”

    顾炎武遂将顺治北逃,多尔衮率兵南下坐镇,以及建虏驱尽扬州至淮河的百姓,并烧光村舍、良田、树木,捣毁道路等事详细讲述一遍。

    杨廷麟立刻接道:“陛下,建虏这是打算坚壁清野,以拖延我军北伐!”

    他虽然不擅打仗,但好歹带过兵,对此倒是颇为内行。旁边几名兵部大员也是纷纷点头,“已至寒冬,大军北上途中若连烧火的木柴都寻不到,恐怕……”

    “虏贼甚是歹毒,连道路都尽皆毁去,如此我军便是咬牙从江南运送辎重,恐也会极为迟缓。”

    “是啊,粮草也是极难运送,附近村落又都被焚烧,就近征粮也无可能。”

    “从长江至淮河有三四百里之遥,沿途若尽是焦土,还如何用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