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是。”

    半个时辰后,待御营士兵簇拥朱琳渼车驾刚出了午门,却见杨廷麟带着一众朝廷迎了上来。皇帝要御驾亲征这么大的事儿,却是立刻便传出了宫去。

    杨阁部等人在车旁行了礼,如临大敌般奏道:“陛下九五之尊,万不可轻赴险地。”

    “臣请圣上坐镇朝堂,以定天下!”

    “陛下万金之躯,阵前刀剑无眼,这万一……”

    杨廷麟也凑了上来,小声揖道:“陛下,您便是要亲征,亦当先与臣等商议一下为妥,等调来各地重兵护驾,再行出征不迟……”

    “不迟?军情瞬息万变,稍耽搁片刻都会迟了!”朱琳渼对他们这套腐儒理论厌烦至极,什么“天子不可赴险”、“皇帝坐镇朝堂”,说到底都是重文轻武的陋习使然。

    他皱眉高声道:“前有刘邦、杨广、李世民,后有大明太祖、成祖皇帝,哪个不是戎马一生,皆打出一番强国盛世。

    “眼下这一仗事关大明存亡。若胜,我便是在前线也定会安然无恙。若败,大明虽大,我躲在哪儿都不会安全!

    “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是让朕缩在皇宫里等死,而是沙场浴血,军前战死方休!”

    他望向杨廷麟,“杨阁部,莫要多言,把路让开。”

    杨廷麟深知当今天子的脾性,当即躬身退后几步,其他朝臣还欲拦车再劝,却见朱琳渼对石霖摆手道:“都给我架开!再有啰嗦的,按贻误军机论。”

    “是!”

    紫禁城外,一众文臣远望御营及千余龙卫军的背影,却没想到当今天子竟如此强势,又面面相觑一番,只得无奈散去。

    ……

    艾松古展了展几乎冻僵的胳膊腿,眯眼望向草垛子外,见天已大亮,这才猫腰钻了出来。

    他几口吃下仅剩的半个土豆,心中愁苦不已。当初他以为只要跑到了长江边上,随便就能想到办法渡江,却不料一连几日都找不到北去的船——大明百姓皆知建虏就在北岸,谁脑子有病往那边跑?

    艾松古倒是遇到过两个不要命的船夫,说可以载他过江,不过张嘴就要五两白银。如今他身上仅能找出五只跳蚤,哪儿有什么银子?

    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在江边徘徊,当真苦不堪言。

    腹中“咕噜”一阵饥鸣,艾松古正琢磨着去哪儿找点饭辙,就忽见一群拖家带口之人神色慌张地迎面跑来。

    他慌忙拦住一名中年人问道:“这是出什么事儿了?”

    “快跑吧!”那人惊慌之下也没注意他的口音,望向身后道,“鞑子登岸了,乌泱泱不知道有多少人,快跑!”

    艾松古闻言大喜,头也不回地朝江边奔去。

    他身后那中年人诧异摆手道:“诶!那边有鞑子……怕是个失心疯的。”

    跑出二三里地,艾松古果见远处三角形白色龙旗飘展,定是大清军队无疑!他忙又跑出一程,待见到几名持矛士卒,顿时兴奋高喊:“你们是哪位将军所部?”

    有虏兵见一个叫花子傻笑着扑了上来,当即抬脚将其踹翻,其余几人皆是哗啦抽刀出鞘,“哪儿来的蛮子?宰了!”

    利刃距艾松古头顶仅剩一尺,他突然急中生智,用满语嘶喊道:“我乃镶白旗甲喇章京,豫亲王帐下部将!”

    那几名虏兵虽是建州来的,却无一人懂满语,但总算能听来个音儿,连忙收住了刀,将他架入营中。

    建虏前锋主将穆济伦费了好大劲才认出艾松古来,捂鼻子令人取来水盆、衣物给他收拾干净。

    艾松古却连连摇头,“不急,先给我拿些吃喝来!”

    待侍卫端来高粱、粳米干饭,他几口扒拉干净,对穆济伦道:“再来几碗。啊,对了。大将军可是要挥师南下了?”

    他说的大将军便是指“扬威大将军”多铎。

    穆济伦点头道:“末将奉命率前锋一万肃清江边,扎下大营。殿下随后便亲率主力而来。”

    艾松古神色焦急地拉住他道:“快派人通禀大将军,蛮子有诈!”

    “什么?”穆济伦皱眉道,“快细细说来。”

    “我前番被蛮子偷袭兵败,流落至江宁一带,亲见蛮子大军屯于城外,输送粮草的车子、民壮络绎不绝。我估摸着,他们定是要趁我大军不备,设伏攻袭!”

    穆济伦大惊失色,“蛮子哪里来的这么多兵马?竟能伏击我十五万大军?!”

    “等等,”艾松古一愣,“你说十五万大军?”

    “对啊,十五万人马已出扬州,号称四十万,即日便要渡江。”

    “扬州不是只有六万多人吗?”

    “嗨,你是不知道,摄政王殿下从山西、陕西等地调来数万绿营,甚至两黄旗京营都拨给了大将军听用。各路大军共计十五万。诶,你还没说蛮子有多少兵马,我好去告警!”

    艾松古眼中光芒跳动,一把将空碗摔在地上,“他娘的,有十五万大军在此,还告个屁的警?!”

    “你不是说有南明伏兵吗?”

    艾松古冷笑道:“不过两三万人而已。我大军雷霆而下,他们便是想伏击,却又能如何?”

    他又狠狠咬牙握拳,“老子这阵子吃的苦,定要对这些蛮子百倍千倍奉还!”

    

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十万大军() 
    紧邻长江南岸的丹徒县正午时分遭清军攻占,虽说这里几乎已是座空城,但在轻松拿下城池的敖克多礼来看,南蛮子望大军而逃乃是再正常不过的。

    丹徒城头上,他拱手应付着道贺的军官,对身旁的督粮官额尔德笑道:“真是天佑我大清!恰逢蛮子内乱,又正是长江枯水时,十多万大军无需舟船,两天工夫便抵南岸。”

    “哈哈,正是如此。”额尔德点头北望长江,只见仅剩二十三四丈宽的江面上横贯着数条粗壮的绳索,绳索两侧都固定了四五尺宽的木板,组成能容纳六七个人并行的浮桥,直通对岸。

    这种渡江的方式也仅在严重的枯水期才能使用,一则水流缓慢,不会冲垮浮桥,二则水浅,纵然落入水中,旁人也能将其迅速救起。

    敖克多礼接道:“前番豫亲王殿下正犹豫该从镇江与江阴哪处渡江,艾松古便正好带了消息回来。”

    他指向西面隐约可见的数十里连营,“只是不知殿下为何让大军在岸边摆开阵势,结营设防,还非得将三十万石粮草都运至南岸才肯进兵。

    “要我说,先夺下近在眼前的镇江,而后大军挥师南京,定能一战擒了蛮子皇帝!”

    额尔德拱手道:“据说此次摄政王殿下反复叮嘱,不可轻敌,不可分兵、冒进。故而大将军对此战极为谨慎。”他朝多铎大营方向示意,“若无艾松古所言,大将军或许便要从江阴南下,以期稳妥。”

    数日前艾松古突然出现在多铎营中,说明军有两三万弱旅囤于江宁,尚在准备粮草,且他亲见蛮子皇帝正忙着准备大婚,南京城中一片喜庆祥和,定未发觉大军将要渡江。而后他便力荐多铎就近从镇江一带南下,直取南京。

    敖克多礼摆手大笑道:“不过两三万蛮子而已,想当年我只带三千兵马,便杀得四万南兵溃不成军。

    “啊,你还不知道吧,大将军从数月前便令人准备楯车,眼下至少已有大小两千多部!蛮子皆使火器,最惧楯车,到时候堆也堆死他们了。”

    说到这儿,他忽然点头道:“我知道了,大将军定是在等大炮全部送过江来。到底一百七十多尊重炮,运起来颇为麻烦。”

    清军的浮桥虽宽,但绝对承不住几千斤的重量,是以这些重炮只能用临时搜刮来的平底沙船摆渡过江,到现在才刚运了一半多点儿。

    他身旁一名副将凑过来道:“将军,末将觉得,豫亲王殿下将粮草尽数运至南岸,应是在准备一鼓作气攻下江南全境,而后直取浙江。如此,就近屯粮方不影响大军速进。”

    “对啊,”敖克抚掌道,“定是如此!”又在额尔德肩上拍了一把,“老弟,让你的人再加把劲。待我斩获了蛮子首级,定分些给你换战功!”

    后者闻言大喜,当即招来心腹,指着江面上密如蚁群的民壮道:“传令,让那些懒骨头都利索点儿!每日搬不到四十袋者鞭五十,超过六十袋才有饭吃!”

    他话音刚落,便有一名军官快步登上城头,远远便拱手招呼,“将军,可找到你了。”

    额尔德忙道:“可是贝勒爷有吩咐?”他和来人皆属镶黄旗,故而所说的贝勒便是指拜音图。

    那军官取出拜音图军令递过来,“因着民壮大多在将军这里听用,贝勒爷吩咐等粮草运完后,让您顺便集民壮在长江两岸各增筑炮台一座。”

    额尔德望向江边的土垒,疑惑道:“这前几日不是刚建了两座炮台吗?”

    “贝勒爷说这浮桥乃是大军进退的要道,南人战船甚多,必多备炮台,以防南人毁桥。”

    拜音图离京之前得孝庄反复叮嘱,说两黄旗乃是大清更是天子最后的依仗,要他务必慎之又慎,万不可令两黄旗没在江南。

    实则镇江附近的江水已经很浅了,大型战船根本开不过来,岸两边现有的四座炮台足以封锁二十多丈宽的江面。毕竟再厉害的战船也是木质的,又是仰攻,很难敌得过土石筑成的炮台。

    但拜音图严格执行圣母皇太后的懿旨,当真极为小心,不但让额尔德又增建两座炮台,后面还筹划着要在沿岸兴建围墙、壕沟并加固浮桥之类。

    额尔德忙躬身领命,却想起还有上千车的战马草料要运,心中暗道,这下怕是要累死不少民壮了。但他旋即便又释然,这些蛮子就是死光了倒还省粮食,只是再抓这么多有些麻烦罢了

    朱琳渼车驾出了南京之后,便一直沿着木轨道而行。

    不过眼下木轨车数量还太少,御营仅能用木轨运送重武器和辎重。然而即便如此,卸下这两样最影响速度的东西,全军配马的御营行军速度快了五成不止。

    这段从南京通往广德的木轨道是用筹股所得的银子建造而成,不过与朱琳渼预先设想有些不同,大明的木轨道至今都只能勉强保本,股东们至今也没什么分红。

    一切皆因这个时代技术所限,木制的轨道天天承载重物,极易损坏,利润几乎全都用于修缮和维护了。

    朱琳渼这一路下来也是深有体会,每走个两三里,便能看到有工匠在维修轨道。好在大多只是加固、保养,倒不太影响通行。

    而朱琳渼也不着急,毕竟十五万人马调动起来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加上与清军随行的挑夫、苦力,更是有几十万之多,这也是多铎号称四十万大军的由来——士卒加上后勤人员。

    以建虏旧式军队的调动速度,这么多人想要全部渡过长江,至快也得三四天时间。

    而如果多铎先期派小队人马先行南下骚扰,却是朱琳渼求之不得之事。依据前几日江宁参谋司会议确立的预案,一旦获悉建虏从何处渡江,明军立刻便会在相应地点张开口袋,严阵以待。

    要知道,多铎渡江的军情是先送去江宁,而后才由兵部转入南京的。此时此刻,明军各部人马应当已经开赴伏击地点大半天了,最慢的明日天亮之前也能抵达目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