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午时分,龙卫军本月的开销清单呈到了苏承羽面前。

    账单让他大为皱眉,光是肉、菜采买一项,就花费近2000两白银!

    他记得余新曾汇报过,全军每月吃饭花销是1600两。他一问才知,因为奸商囤积居奇,导致近七八天里龙南的肉价竟然翻了一倍多!

    看来必须着手解决后勤供应问题了。不过苏承羽可没闲工夫和这些奸商斗法,就算他解决了龙南一地的奸商,等离开龙南之后,仍有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

    他应对的办法很简单——引入后世的“军队后勤商业承包制”。

    后勤供应商的选择依旧采用招标的方式,正好士兵们的冬衣以及战马等也需要提前采购,正好一起招标。

    由于龙卫军上次招标采购的良好示范作用,此次竟有十二家商户前来投标。其中甚至还有徽商和广东韶州的商贾。

    而负责此次招标事宜的是苏承羽新组建的龙卫军后勤司。

    后勤司由应天祥暂时兼任督管,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但决策权却在由八名军官组成的后勤司庶务组手里,所有十两以上的采购都要经过庶务组批准。苏承羽作为暂代组长,具有一票否决权。

    后勤司将负责龙卫军一切粮草、装备采购的招标工作,并统一管理、分派后勤物资。

    将来后勤司还会设立输送、库管、维修等多个分支部门,实现后勤物资买、存、修一体化系统。

    军队后勤物资的采买将不再经过各级军官的手,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贪污经费的可能。龙卫军现在人数还少,加上苏承羽的个人威望,暂时还未出现贪污的情况。

    但以后十几万大军的后勤绝非他能管得过来的,也必然会有见利忘义之人上下其手。所以在一开始就用制度将贪污的可能性控制到最低,便是他唯一的选择。

    其实在明末时分,还是有不少有明军的战斗力足以和清军正面一搏,但往往是糟糕的后勤保障能力最终拖垮了他们。

    就在不久前,浙江的数万义军就因为粮草物资不济,最后导致全军解散。类似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龙卫军的招标效率很高。招标会当天,仅一个时辰工夫,便有数家商户分别中标多个采购项目。

    合计,5000套棉衣、蓑衣、棉被价格7700两,由赣州府刘记中标,还免费赠送了驻营时缝补的服务。

    军装2000套和皮靴2000双,依旧由以前的供货商赣州府甄家和龙南薛记中标,价格比上次那批还低了一成。

    1000套及膝棉甲要价16000两,中标的是一家徽商张家。

    要说徽商的确实力不俗,虽然安徽大部分已被清军攻陷,但张家在全国各地的买卖却依旧照常进行。尤其像棉甲这种军用禁运品,张家竟有办法从长江以北运到赣州来。

    最后,这次招标的重头戏,也就是承包龙卫军后勤粮草供应的投标开始了。

    说实话,起初这些商户们对这个新概念的东西还有些不放心——招标通知上写的是:应标商户需全权负责龙卫军粮草、马料、饮水、药材甚至饮水的供应。商户要自备运输车辆,全程跟随军队出征,随时将物资运送到后勤司指定地点。

    这其中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例如跟随龙卫军出征,中国人打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劫粮草、烧粮草之类,也就是说一不小心这批物资就会灰飞烟灭。

    另外明代可没有什么公路,运输成本还是很高的,甚至会超过粮草本身的价格数倍。

    直到苏承羽表示,被敌军劫持、损毁的粮草一经查实,费用由龙卫军承担八成。运输费用按军队距离产粮区距离计算,走得越远运费越高,并且会通知沿途州、县给予一定的护送。

    最重要的是,龙卫军对后勤承包商以现银结算!物资交付,立刻付钱。

    要知道,按照明代的商业交易习惯,这种大宗交易通常要三个月之后才付款,甚至拖半年都是正常的。

    能迅速回笼现银,现银便可以再拿去投资赚钱,这对商贾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实际上明代已经有了“开中法”——朝廷让商人将粮草囤于指定地点以换取盐引,商人再持引贩盐赚钱。只不过苏承羽的办法则更彻底,也更能吸引商人。

    最终有六家商户投标承包龙卫军后勤。中标的是韶州的赵记和赣州的甄家。

    之所以要两家供应商,一是为了保证在一家货源出问题时能有另一家及时补充,二来可以通过多家分散采购来调控价格。

    赵记和甄家很快和龙卫军后勤司签订了契约。两家分别承担龙卫营六成和四成的后勤供应。

    以后,他们必须按后勤司定的需求量将米、菜、肉、药等运送至距离军营十里之内,送抵时间不得超过一天,遇雨雪地震等情况,可顺延三至五天。

    而龙卫军的粮草则只能从他们两家购买。两家的粮草价格可以根据市价波动,但如果超过市价过多,龙卫军有权终止合作。

    当然,两家的报价都比市面上的粮草贵了近七成,不过这其中包含有运输费用。但比起近来龙南囤积居奇的奸商出售菜、肉的价格来,仍是低了很多。

    比起军队自己养一支运输大队,这些专业的商贾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运送给养。

    此外,这样做还能避免押运粮草的官员腐败,运输中出现意外的损失也大部分由商家承担。

    其实说起来龙卫军眼下这点粮草、药品等购买量对赵记和甄家来说并不算很大的买卖。

    但他们看中的是长期合作,同时也是在赌,随着战事发展龙卫军的规模会不断扩大,那时他们便能赚到大钱。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很有长远眼光。

    感谢被遣返的非洲人对我的慷慨打赏!

    感谢185******29对我的慷慨打赏!

    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你们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谢谢!

    (本章完)

第60章 开源不节流() 
最终只有军马未能买到预期的数量。

    仅韶州赵记有军马一百来匹出售,其他商贾竟无人应标。

    后勤司以6000两的价格买下这一百零五匹马,而且俱是较矮的滇马。

    好在徽商张家表示他们能搞来军马的货源,而且是高大的河套马,但每匹要八十五两,还得至少两个月之后才能运到。

    苏承羽毫不犹豫地定了六百匹。如今长江以北都已被清虏占据,而大明产好马的地方俱在江北,必须趁着有货能多买就多买点。

    待一众商户离开,应天祥将今日采买清单交给苏承羽,后勤司庶务组已经盖了印,就等他最终批示了。

    只见清单上一长串的军需品倒都没搞错,但最后合计数额却让苏承羽眼皮猛跳——白银三万两千七百两!

    如果加上预定的河套军马,总额更是达到惊人的八万多两!

    虽说大部分货款要到交货时才付清,但这压力依旧非常大。

    作为苏承羽主要收入来源的苏记铁场,如今每月的销售额达到了三万两,纯利也接近两万五千两。

    但精钢销售市场暂时已经饱和,也许季良将钢卖到欧洲之后能打开更大的销路,不过从澳门乘船到欧洲就需要近五个月时间。远水难解近渴啊!

    如今龙卫军新兵老兵加起来不到三千人,就有这么大开销,等以后部队人数过万,只靠铁场恐怕很难支撑军费。

    况且一旦部队开始参战,会增加行军、修路、战损、伤员、抚恤等诸多支出,花销肯定要远比训练时高。

    想靠朝廷拨银子肯定是不现实的,户部自己都穷得像鬼一样。苏承羽发现,眼下的情势必须将计划中的一些赚钱的方案提前实施才行。

    他将所有方案仔细过了一遍,最终决定优先建一座水泥厂。

    水泥在后世只是一种便宜的建筑原料,但在明代,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高档装修材料卖。这东西用石灰石和粘土就能烧制,成本简直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基本上随便卖什么价都只赚不赔。

    此外水泥在战争中也极为有用。苏承羽脑中有不少经过精妙设计的棱堡。

    这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凹多边形结构的多层城防体系。攻击其任何一个面,都会受到棱堡上至少两处火力点的交叉射击。

    同时其墙面多是向内倾斜的,可以有效偏移炮弹的冲击力。

    如果用水泥建造棱堡那就更酸爽了,纵然是用清军最强的二十四磅重炮,轰上一个月也不一定能攻破。

    还有就是制造水泥要求的生产工艺很简单,但想要仿造却并不容易。光是那1300度的烧制温度,就足够将这个时代的山寨者挡在门外了。

    说干就干,苏承羽一方面派出乔千带数名亲兵去寻找适合建石灰窑的地方——石灰石是烧制水泥的核心原料。另一方面开始教宋应星烧制水泥的原理。

    对宋应星他还是很放心的。这位技术控对金钱、升官之类都兴趣不大,唯独喜欢钻研科学技术。让他背叛如今大明最顶尖的人形技术资料库,也就是苏承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宋应星得知世界上竟然有一种浇水之后晾干,便能坚如磐石的粉末,立刻便兴致盎然地表示,要亲手将这东西制造出来。

    中国是世界上石灰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几乎到处都能找到这种岩石。

    果然,乔千等人很快便在龙南东部的小山附近找到不少石灰窑。通常石灰窑都是紧邻大量出产石灰石的地方建的。

    次日,苏承羽亲自跑了一趟。

    他查看了几处可以修水泥窑的地方,但都有些差强人意。最后他决定干脆买下一座石灰窑算了。

    很快,苏承羽便发现了一处让他甚为满意的石灰场。

    这里的煅烧窑规模倒是不大,但它却有一座水磨,由水力带动石碾研磨矿石,效率相当不错。

    在和窑主交涉一番之后,他用四千两的高价买下了这处石灰场。分三次,在三个月之内付清。

    之前的窑主雇来烧制石灰的都是附近的村民,苏承羽不但将他们都留了下来,还告诉他们可以找些亲戚朋友来,每月一两银子的工钱,还管两顿饭。

    这个年代能有饭吃便是巨大的吸引力,之后几天便陆续来了几十名村民,整个石灰场,哦,现在是水泥场的劳动力立刻便充裕起来。

    另外苏承羽还将参与过苏记铁场热风室建造的那些泥瓦匠找来,让他们在石灰窑旁边再建三座热风室。

    然而在石灰窑连接热风室开始首次试烧制的时候便出了问题,原本设计耐热八九百度的石灰窑在高温热风的鼓吹下,没一个时辰便被烧裂了。

    苏承羽倒也没觉得沮丧,毕竟这种老式石灰窑生产效率太低,索性建一座新型的立窑也好。

    说实话,烧水泥的立窑他并不熟悉,但他知道炼钢高炉的结构,同时他知道这两者都需1300的高温,于是只要改动进料、出料口,应该就可以通用。

    他画出详细的图纸,建造工作就交给宋应星负责了。说实话,对古代工艺非常熟悉的宋先生来指挥建造水泥窑,比苏承羽效率要高出不少。

    十日之后,耐火砖搭建的立窑建成,开始点火。

    苏承羽再次来到水泥场指导首次烧制过程。

    宋应星按他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