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3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流放地点却不是以往的西南或琼州等地,而是上次水师意外发现的那块海外“无主地”——新几内亚。

    那边的海岛上还未建立起稳定的据点,想要生存下去,不但劳动强度极大,还要面临气候、土著、和兰人等致命威胁。是以纵使朝廷开出不低的工钱,却依旧鲜有人愿意前往。眼下工部和理商司组建的海外探险队已基本准备完毕,正可带上这些犯官作为壮劳力出航。

    至于那些只是依照袁彭年等人指使,又没搞出太大危害的官员,则全部处以“革职,永不叙用”。

    这些人都是旧式科举出身,在明末官场的大染缸里“浸泡”已久,正是朱琳渼工业化改革路上的重大阻碍。趁此机会让他们将位置空出来,便可以令大量格致学出身的人补缺。

    实则此次将会多出的这三百多实缺,朱琳渼也并未打算全部让人补满。他谋划着留下至少一百以上的职位,等大明第一次格致科举开榜,用来分给新科“格科进士”。

    可以预见,有了这三百多格致学人才担任中央到地方的官职,未来的工业化改革将会更加顺利。同时这些学自然科学出身的人多半会转化为资产阶级新贵,极大地抵消地主阶层对大明工业和资本主义进步产生的阻力。

    当然,朱琳渼也充分考虑了大明政坛经历这么一场“地震”后可能会出现的不稳定。于是他在批完了刑部的奏章之后,立刻又写了道谕令发给户部,要求户部平价司从三个月后开始,逐步提高朝廷的粮食收购价格。

    粮价上涨,可以增加那些受皇庄影响的地主们的收入,让他们可以拿出更多钱来雇佣劳动力耕种。而更为重要的是,底层农民将由此受益,大幅改善生活质量。

第604章 拜孝陵() 
至于粮价上涨给城市居民造成的生活压力实际并不会很严重。

    户部平价司这边按照收购价售出的低价粮,甚至前期比时下市面上的粮米还要便宜些。而受平价司影响,那些粮商的价格必然也上不来,这实际上相当于拿粮商的利润空间补贴了百姓。

    通过这次全国范围的粮价调控,还能好好检验一下平价司的执行力,对他们也是一次锻炼。往后需要国家进行价格干预的地方可能还会有不少,平价司必须给得上力、镇得住场面才行。

    按照朱琳渼的计划,用不了多久大明的海上贸易就会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海外带来的大量财富将主要流入城市,非农业人口受益于城市的繁荣,收入水平会大幅提高,粮食贵了那么一点儿人们几乎都感觉不到。其实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粮价通常都会有上涨,眼下也算是将未来的粮价上升预期提前了而已。

    在给了地主阶层“提高粮价”的胡萝卜之外,朱琳渼另一手还准备好了“大棒”。

    他先是调了一千五百破虏营入南京“维持秩序”,当然,明面上是说“天子将至应天府”,需要加强戒备。

    而这些精锐兵力入城之后便每日背着挂了刺刀的燧发铳,队列整齐地不时从京中大员的府门前经过,还经常声音洪亮地随军官喊个“一、二、三、四!”的口令。

    另一边,他还吩咐兵部行文全国各地的驻军和警察部队,开始进行“冬季强化操练”。

    不过与以往的“大练”不同,此次几乎涉及大明所有武装力量的训练,地点都选在城镇附近,甚至允许百姓远距离观看。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震慑地方上那些有小心思,想搞些“乱象”的人。此外还能向普通百姓展现一下大明军队的新面貌,从感性上改变人们对明军不好的印象,提高军人的威望。

    ……

    马车四个软橡胶包裹的车轮压在碎石路面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那路面下层是夯土,上面是混了沥青的碎石子,整个路基高出周围三四寸,路面极为平整,道路两侧还筑有排水沟。

    经过南京格致学府的技术攻关,眼下已能用煤干馏生成煤焦油,而后以焦油熬沥青了。不过由于技术和原料方面的关系,制造沥青的成本高得吓人,仅通往南京的这数十里地铺了沥青路面,算是大明的道路“示范工程”。

    “难怪比沿途都要平稳得多。”曾太后听庞天寿说脚下乃是南京特制的路面,也是微微点头,又看了眼“熟睡中”的小皇帝,轻道,“走了这几个月,总算就要到南京了。”

    她忽而想起了什么,问太监道:“我们从哪个门入城?”

    庞天寿揖道:“回太后,从正阳门而入。”

    正阳门便是南京南大门,天子辇驾从南面福京而来,正可由此进城。

    曾太后略为思忖,吩咐道:“转头,向东去。”

    庞天寿一愣,忙道:“太后,文武百官皆在城外二十里迎驾,若转去东面……”

    “我们先去孝陵。”曾太后长叹了口气,眼角竟似有些雾气,“先帝自登极以来,心念光复南都,谒拜孝陵,终日不绝,以至殚精竭虑、形容渐消。

    “如今我们是到南京城外,东虏也被赶去了江北,而先帝他却……哎……

    “我便与源儿往孝陵一拜,当是代先帝全了遗愿吧。”

    庞天寿也是鼻子一酸,忙躬身领命,让仪仗朝孝陵方向转去,一面又使人去通知迎驾的朝臣原地静候。

    孝陵早已由太常寺的人接手打理,此时皆复崇祯朝时原貌,不时有园中养的鹿信步而来,在曾太后车驾旁驻足观望,一点儿也不怕人。

    孝陵奉祀听说圣驾来了,急着领人迎了出来。曾太后却未多搭理,在下马坊停住,抱了小皇帝径直入园,却只一路走到金水桥前。

    她远望文武方门和陵中殿宇的金顶,又长叹了口气,也不召香炉祭品,便就地跪下,出神了半晌,才开口喃喃,“先帝,你在天有灵……蕙娘带着你的儿子,替你看一眼这孝陵,替你向先祖皇帝叩首了……”

    她转身将朱琳源交给奶妈,自己回过身来,恭恭敬敬叩首,继轻声道:“我祖赫赫,功化神圣,德播四海,功昭宇寰……”正是隆武曾亲笔写的祭文。

    “初元政贪虐,路遗白骨,祖哀民之艰辛,承天命以……”

    她正念至一半,却忽闻身旁的奶妈用压抑不住的音调惊道:“圣上!圣上睁眼了!圣上醒了!”

    曾太后一怔,用从未有过的速度从地上跳了起来,一把接过朱琳源,朝襁褓中看去,果见儿子微微睁开了双眼。虽小皇帝眼神木讷且全身未有其他动静,但她已是兴奋得阵阵眩晕,片刻间便泣不成声。

    忽而她想起了什么,又将孩子塞在奶妈怀中,返身跪倒在地,额头用力磕在青砖之上,哽咽着呼道:“谢祖宗庇佑!先祖显灵,保我源儿恢复如初,便是要我做什么都决不稍迟……”

    庞天寿见太后前额已染血色,忙上前将她扶起,小声劝道:“太后,圣上见好了些,当速回宫里,再着太医开方仔细调理,以固愈效。”

    “对!是了!”曾太后闻言眼中顿时出现了神采,急道,“回宫,立刻回宫!”又从奶妈手里接过朱琳源,快步朝下马坊而去,口中不断呼唤着,“源儿,你好些了吗……”

    庞天寿跟在后面,吩咐小太监先入城传天子“大好”的喜讯,复令人知会迎驾的官员们直接入宫觐见即可。

    待曾太后抱着儿子上了云车,也不朝正阳门去,而是就近从东侧朝阳门入城,沿街中大道直奔紫禁城。

    一路驶到午门外,曾太后下车换抬辇,抬头间却见午门外已改做一望无际的平坦广场,大块的青石板铺地,中间排了几列狭长的花坛,午门外则是一柱八丈高的石碑,上刻“大明英雄纪念碑”几个大字。

第605章 狼狈为奸() 
新建的午门广场虽陈设简单,却有一股宏伟庄重、气势磅礴的味道,然而曾太后根本没有心情仔细观瞧,在步辇上还未坐稳便匆忙吩咐道:“快,快回宫!”忽又担心太监们小跑之下会让儿子受颠簸,随即改口,“不,还是走稳些罢……”

    待过了太和门,她这才明白为何要弃马乘轿——太和门外是雄浑大气的皇宫,再往北走却仍是大片施工现场,满地都堆着物料、瓦砾之类,还有不少工匠正在修补殿宇,根本难容车马通行。

    直到进入紫禁城西北侧的隆福门,四周才又重新规整起来,有了些皇家殿宇的感觉。一旁有太监禀道:“启禀皇太后,如今西六宫皆已修缮妥当,您看居于何处为宜?”

    曾太后一指距离最近的永寿宫,“就这里吧。对了,太医都到了吗?”

    “回太后,”庞天寿忙道,“宋院使他们紧随圣驾而来,南京这边的太医亦已候在坤宁门外。”

    曾太后在太监引领下进了永寿宫大门,从一众太监宫女当中穿过,径直进了寝室,将朱琳源小心放在床上,见他又微微眨眼,这才略放下心来。

    随后,数十名太医在屋里挤成一片,轮番上前为小皇帝诊脉,或低声讨论如何用药。

    不多时,听闻消息的朝臣们也陆续赶来,但未得召见却进不得后宫,只在隆福门外三五一群聚着。不时有人上前向门口的太监询问里面的情况。

    “黄大人的意思是要今日便去进谏……”一名阔口吊梢眉的官员吃惊地望着黄景昉,却惊觉自己声音大了些,忙向四周扫了一眼,见没人注意自己,这才又压低了声音接道,“下官刚才听宫里的消息,皇上只是勉强睁眼,还算不得清醒过来。太后她也是刚至南京,未见任何表示,各方的态度亦不甚清明,若此时便要发动,会否太匆忙了些?”

    吏部侍郎黄景昉微微一笑,同样低声道:“蒙大人此言差矣,我正是看到太后的明示,这才决定趁热打铁。”

    “太后有明示?下官怎未得闻?”

    “蒙大人,圣驾至南京城外,还未见着迎驾众臣,太后便令先转去孝陵拜谒,您以为这是何意?”

    蒙正发便是一愣,“黄大人的意思是……”

    “首祭孝陵,乃是天子当行之要务。”黄侍郎道,“太后正是要宣告天下,天子就是天子,他人纵然权势滔天,却也不可大祭孝陵,逾皇帝之责!”

    说来他也是整日算计权势地位,以至容易想得太多,却不知曾太后心思单纯,不过是想起了先帝,为能尽早完成他未尽的心愿,这才急着赶去孝陵一拜,哪儿有什么旁的深意。

    蒙正发略做思忖,旋即点头道:“黄大人说得是。如此看来,太后对辅政王的权势过甚也是心存顾忌……”

    “然也!”黄景昉向北一指,“东虏伪帝已十多岁了,其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为笼络多尔衮,不惜以己身而贿。我们这位太后文不能谋断庙堂,武不能上马平疆,又无挟制辅政王的手段。你说,她能不心忧?

    “先前圣上一直未醒,太后的心思多在天子病情上。如今圣上见好,她怎能不转虑儿子的权柄?

    “正此时她一无势力、二无兵马之际,我们雪中送炭,闽、楚之士定会被倚为朝廷柱石!”

    蒙正发立刻欣喜点头,“有天兴府与督堂大人联手,何愁扳不倒辅……”他下意识地吞了后面两个字,又小心地四下看看,“往后便是太后垂帘,闽、楚共掌朝局之势!”

    原来前番因迁都之事,大批闽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