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人所使的招数我们都可原样奉还。用莱州新造战船防御渤海一带,腾出郑芝龙船队立刻南下长江。

    “便如之前洪承畴在钱塘江遇到过的情况,只要郑芝龙扎住了长江,朱琳渼除非长了翅膀,否则他一个兵也别想北上!”

    

第539章 滔天诡计() 
多铎见多尔衮频频点头,不禁愈发信心爆棚,又伸出了一根手指,“《孙子兵法》说过,‘以正合以奇胜’。臣弟方才说的便是‘正’,若能实施下来,足以稳住江南战局。

    “但要想一举击败南人,还需‘用奇’,故而臣弟这第三策便是‘借力’。”

    “借力?”多尔衮愣了愣,疑惑道,“蒙古诸部都这般情形了,还能去哪儿借力?”

    “可借力处其实不少。”多铎先指向西北方向,“此番臣弟征讨漠北期间,发现素来不擅火器的喀尔喀人却突然携大量精良火铳上阵,令我军吃了不小的亏。其后有俘囚供述,这些火铳都是布里亚特部提供,而布里亚特人则是因罗刹国入侵才学会了使用火器。

    “于是臣弟琢磨,正可借罗刹人的力量攻伐南明。罗刹人身强体壮、悍不畏死,又精于火器骑术娴熟,乃是不可多得的精兵。”

    多尔衮见过汤若望举荐的那些帮忙操练火器营的罗刹人,一个个皆是彪悍异常,若能有一队罗刹兵参与南下征明,必能起到奇效。

    他随即想到一个问题,又皱眉道:“只是,我们与罗刹人并无来往,他们怎愿派兵南下?”

    “实则罗刹人觊觎布里亚特部久矣,并因此与漠北三部多次交锋,他们如今在布里亚特北部常驻精锐一万两千多人。”多铎有些得意道,“臣弟先前已遣人北去与罗刹人接洽,看他们的意思,只要我们日后帮他们夺取布里亚特部,并联手夹击漠北的喀尔喀人,他们应该愿意出兵帮我们征讨南明!”

    “当真?!”多尔衮大喜。布里亚特部本来就是漠北地盘,眼下大清又被迫承认喀尔喀人为蒙古正统,若放任其做大,以后必会成为强敌。如果此番能与罗刹人联手,既能获得一支精兵对付南明,以后又能一起收拾喀尔喀人,这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至于布里亚特部,虽然名义上曾尊大清为主,但实际上一直是喀尔喀人的地盘,用来做交换他眼都不会眨一下。

    他立刻吩咐多铎道:“着你尽快办妥与罗刹人联军之事。告诉他们,只要出兵助我南征,莫说布里亚特部,便是喀尔喀三部,日后也可与他们平分!”

    “臣弟定不负所望!”多铎拱手领命,又接道,“除了罗刹人之外,我们还有两支力量可为我所用。”

    “还有?!”

    “乃是和兰人和朝鲜人。”多铎道,“他们的马步军虽弱,却有不少战船,正可助我水师破敌!

    “这前者不过是想敞开了买我们的丝绸、茶叶之类,又仅涉及海外诸藩,却不知为何,南明竟始终不允。臣弟得闻,郑芝龙与和兰人有交厚,若我们答应和兰人的要求,再令郑芝龙前去联络,他们定会同意跟我们联手!”

    “至于朝鲜人,”他不屑冷笑,“只要以出兵讨伐相威胁,他们自不敢不派船来。

    “郑芝龙此次虽因暴风折了近二百条战船,但实力应仍在南明水师之上,再加上荷兰、朝鲜战船相助,控制长江一线必易如反掌。若能再寻机尽灭南明水师,则江南局势大定!”

    “好好好!”多尔衮脸上的阴霾顿时尽去,心说幸好我还有多铎这么个有能耐的弟弟,如此局面都能让他想出翻盘之策,我倒是白白忧心数日了!

    他也顾不上回宫了,当即便宣召范文程、金之俊、谭拜、英俄尔岱等几名朝臣上了车辇,让多铎将方才一番谋划又讲了一遍,令众人就此再仔细商议。

    范文程虽与多铎有些不对付,但闻言也不得不承认此乃谋国之策,若以此行事,江南局势定将逆转。

    他却不去看多铎,只对多尔衮揖道:“殿下既然打算在长江沿线摆开阵势与南人决战,这兵力自是越多越好。下官也献一‘驱狼吞虎’计,可令我再添五万精锐。”

    “愿闻其详。”多尔衮眼前一亮,暗道,还是这些在辽东时便归附的汉人靠得住,朝堂上那些新降汉臣只知党争,加在一起也不如范大学士一根小指头。

    “肃亲王精锐五万,却在川陕被献寇拖住,实在不值。”范文程道,“殿下可使人与张献忠说和,使其转头向南攻明军,而肃亲王只需留少量兵马镇汉中,大军速往江南助战。”

    金之俊一旁摆手道:“献寇与我交兵久矣,怕不肯轻易就范。”

    范文程仍是对多尔衮道:“朝廷可诈称允张献忠大西皇帝之位,并与之互盟。甚至许其击溃四川明军之后,割陕南五州府予他。献寇久攻我汉中无果,眼见兵、粮已竭,若其得我为援,必然心动。”

    多尔衮闻言点头,“范大人此计可谓一箭双雕。若能说动张献忠,则我军可多五万精锐,而南明却要调兵往四川应战。此消彼长之下,江南那边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他遂对范文程道:“着内阁拟旨,令肃亲王依计与张献忠议和,军器、粮饷尽可相送,必要时还可许其榆林卫以南全部陕地,但要在其攻取四川之后再割付。”

    张献忠的老家定边县就在榆林卫。范文程当下揖道:“九王爷圣明!”

    英俄尔岱却面有忧色,“方才豫亲王力主在莱州大造战船,同时十余万大军又要南下征讨。据下官所知,国库仅余不足二百万两银,如今我朝少了江南税赋,若这仗打得稍久些,恐怕会难于敷出,当早作打算啊……”

    金之俊见方才范文程出了风头,听闻提到钱粮,却正是自己的“长项”,忙揖道:“军饷之事下官倒是有些办法。”

    他扫了眼众人,得意一笑,“数我朝最为富庶之人,当属晋地范、王、靳、王、梁、田、翟、黄八家。当年我大清还在辽东之时,便多予他们庇护,又常以高价购入他们货品,这才令他们攒下偌大家业。

    “眼下朝廷急需用钱,他们自当知恩图报。以下官所知,只需这八家随便捐些,便足够大军数年用度了。”

第540章 年景不好时,正是宰猪日() 
多尔衮自是知道这八家有多富,却皱眉道:“若他们不认捐,或随便拿千百两银子对付朝廷,又该如何?”

    金之俊阴鸷冷笑,“应国家所急是他们的本分。要是不识抬举,哼哼,这些为商的哪个没干过些行贿、漏税之事?朝廷可先择一家,网罗罪证,将其核心人物下狱,不信他们敢不就范!

    “杀了一只鸡做榜样,余者必然倾囊以助朝廷用兵!”

    他又缓声补了一句,“猪已养肥了,自是要宰了过年的。”

    动八大巨贾?这八家在大清入关之前,依靠走私钢铁、火药等禁物,倒是帮了朝廷不小的忙。多尔衮思忖良久,却想不到旁的办法,此番与南明一战事关大清生死,看来也只能委屈他们了。

    他遂微微点头,吩咐金之俊道:“此事便交给你去办吧,万不可将动静搞得太大。”

    “下官谨记。”

    其后几名满汉朝臣又纷纷献计,倒是解决了不少难题。诸如决定从倭国购进精钢,用以打造铳机簧片;暂缓绞杀拒不剃发者,以缓和江北汉人的反抗;派人勾连何腾蛟,与其达成在荆州一带息战的“协议”等等。

    直到车驾进了北京城,多尔衮才恋恋不舍地让几人下了车,并叮嘱明日武英殿继续议事。

    朱琳渼批过了天兴府送来的奏章,想起自己请天子驾临应天府祭拜孝陵的奏章,已送出了数日,便是去接太后和小皇帝的新“御辇”也该到福京了。

    于是他招呼石霖吩咐道:“备车,去孝陵看看,祭陵之事可是重中之重。”

    “是!”

    石霖应了一声,刚退出书房,便见有亲兵赶来禀道:“大人,内阁首辅黄大人求见。”

    黄道周?朱琳渼颇为诧异,他怎么跑来南京了?随即对石霖道:“快请黄阁老进来。”

    片刻,黄道周快步而来,身后还跟着名中年男子,而后两人一齐伏身施礼。

    “老臣拜见辅政王殿下。”

    “下官黄麑拜见辅政王殿下。”

    朱琳渼看那中年人眼熟,听名字立刻想了起来,这不是黄道周的长子吗?自己当初被弹劾离开福京时,他还来为自己送过行,如今他好像是任刑科给事中职。

    “黄阁老不在天兴府主持大局,怎忽而来了南京?”朱琳渼心中又念了一句,还不提前打个招呼。

    黄道周见书房里除了石霖并无外人,当下揖道:“回殿下,盖因迁都兹事体大,书信既慢又难说清楚,老臣便自作主张,亲来向殿下禀陈。”

    迁都之事?朱琳渼闻言皱了皱眉,不禁想起刚才批过的奏章,其中仍有大半是隐晦反对迁都的,看来黄道周定知道些其中缘由。

    于是他也直截了当道:“近来的奏疏黄阁老应该也都看过。我原想着迁都之事定然是朝野上下人人乐见其成,谁知却是如今这般情形”

    黄道周忙道:“我朝重还旧都,乃是天下所望,早晚必行之举。然,时下却有诸多不便,朝臣们也多是心忧社稷,这才直言上书。

    “老臣在天兴府也与众臣多次商议此事,算是对大家的顾虑知之一二。”

    朱琳渼并未接话,只望着他静等下文。

    “这首要之忧乃是户部所提,前番大军北伐,耗糜颇大,另有永北里、南安两处船厂日夜赶工,所需银钱也动辄万两计。

    “杨阁部向老臣透漏过,府库仅余十多万两银,这些钱安堵了南直受兵灾的百姓之后,怕就剩不下多少了。而迁都大计,至少也得二三百万两花费,眼下朝廷还在用兵,哪里能凑出这么一大笔银子”

    黄道周缓了口气,又道:“这其次,南直未靖,常州、苏州、芜湖等重镇仍在交兵,且虏贼领兵伪将勒克德浑亦未俘毙。迁都之时必人马辎重迤逦百里,若贼军袭我迁运队伍,恐将损失惨重。”

    朱琳渼在先前的奏章里也看到过这些问题,正要给黄道周说自己的看法,便闻他继续道:“此外,户部曾侍郎、翰林院李大人等朝臣还提到,江南遭东虏荼毒日久,当是予民休养生息之时,而迁都定要征调大批民壮,此与安民之策异也,恐会搅得浙江、南直沿途民怨沸腾。

    “对了,还有朝臣担心天子本就体弱,这北上南京千里之遥,却不知龙体能否吃得消”

    黄道周又絮絮叨叨说了许多,朱琳渼听得眉头深皱,这其中有不少问题他也想到过,并已有了些对策,然而朝臣们这种态度却让他觉得这其中有异,只是始终都未得要领。

    木芷晴一行进了南京城,只见街上熙熙攘攘,热闹异常,丝毫没有刚经过大战的颓态。

    随后木芷晴又发现一样奇景——街中行人竟有过半身着墨绿色衣衫,正与龙卫军军服相类。更有人指着身上衣服与同行者高声夸耀,“这可是江西甄记所售!甄记知道吧?龙卫军的军服就是他们所制!”

    “刘公子这鞋也殊为不凡”

    “张兄真有眼光,这是薛记出产,用料、手艺都与龙卫军军靴一般无二。”

    他身旁立刻投来羡慕的目光,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