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照这个速度,这根铳管不用半天时间便可钻好。”

    那名负责踩脚踏板的工匠也站了起来,赞道:“这比拉弓钻孔轻松多了,用这东西,连着钻一天也不会累。”

    苏承羽将鲁宁唤至面前,问他道:“如果有五六台铳床,再加上七八十名工匠,两个月能否能制出三千支燧发铳?”

    鲁宁立刻点头道:“人歇镗床不歇,当不用两个月便能制得。”

    “好!”苏承羽点头,“这些天你不做别的,就带人制作镗床。”

    身旁有工匠发出一声欢呼,苏承羽转头看去,原来是最后试制的那根铳管用镗床钻好了。

    铳床和铳机都是现成的,几名工匠七手八脚将铳管装好,一支全新的燧发铳便交到了苏承羽手中。

    整铳重不到十斤,口径接近二十毫米,长一米五左右,加上新式的枪托,看上去极为漂亮。

    苏承羽立刻便带了中工匠到铁场旁的荒滩上试铳。

    鲁宁等人已在此地多次试铳,木靶、支架等物一应俱全。

    新的燧发铳装好弹药之后被绑在木架之上,有人远远地用绳子拉动扳机。只听一声巨响,一颗六钱半的铅弹瞬间将两寸多厚的木靶轰去了一大半。

    苏承羽点头道:“铳管承受得住了七钱火药,战场上足够用了。就以此铳为范,再打造三千支。”

    (本章完)

第49章 赣州行() 
至几天后热风室开始投入运行。

    通常三座热风室中的两座进行加热,一座完成加热的灭火,连接鼓风机,为炼铁炉和炼钢炉送热风。

    待热风室温度降低之后,则启用下一个热风室送热风,凉了的热风室点火加温。

    三座热风室循环供热,保持热风不断。

    坩埚炼钢炉的温度立刻提了起来,现在即使低碳钢也能烧融至液态。

    炼铁高炉那边的炉温也升高不少。

    苏承羽让人制了一个狭长的凹槽,高炉烧出的铁水流经先从凹槽流过,工匠将石灰石、石灰、铁锈、铁矿石粉等不断洒在槽内。

    由于铁水温度高,铁水不易变稠,在流过这些脱硫、脱磷剂时,绝大多数的硫、磷杂质都通过化学反应被析出了。

    铁水预处理脱硫脱磷有很多好处。例如硫在有熔渣的情况下会有部分溶解在金属液中。另外铁水中含有大量硅、锰等还原性元素,能大大提高硫、磷的活度系数,使这些杂质可以更充分地和脱硫、脱磷剂反应。这也是现代炼钢工业普遍进行预处理脱硫脱磷的原因。

    这样处理之后,铁水中危害最大的杂质硫、磷已大为减少,作为原料,炼出的钢材质量也更加优良。

    尤其是在铁水尚处于液态或糊状时,还可以进行搅拌脱碳的工序,虽达不到直接出熟铁的程度,但含碳量已大为降低。

    甚至时下很多地方用土法炼出的钢还不如苏记铁场高炉里出来的铁。

    苏承羽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其中很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提前预热铁、钢一体化的生产模式。

    等以后要上平炉炼钢时,只需要升级炼钢炉就成。

    苏承羽在离开铁场前,将一副短剑的图纸交给了鲁宁,并吩咐他要在所有燧发铳的铳管前端铸一个小突起。

    图纸上的短剑长一尺半,窄刃,剑柄的位置被一个带卡榫的圆形套筒取代,套筒上留有一道“乙”字形的镂空槽。

    鲁宁拿起一只铳管,又捡起一小块废铁片试着卷在铳管上,好半天终于明白了苏承羽所说的要将短剑卡在铳管上的意思。

    原来这铳管上的突起是卡榫,套上套筒之后来回转动,卡榫便能卡入镂空槽中。

    这正是一支十八世纪各国普遍装备的套筒刺刀。不过在时下却是前所未有的发明。

    苏承羽在安排好铁场的事情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赣州军器局。

    即使有了水力锻机和脚踏镗床,想要在两个月之内造出三百套半身甲以及三千支燧发铳,也绝对不是苏记铁场那不到四十名铁匠和鲁宁等十多名火器工匠所能做到的。

    况且这些人还要进行新的锻机和镗床的制作,另外那八百柄骑兵剑虽然工艺不复杂,但也得耗费不少人手。

    他估计最少还需要一百五六十名熟练的工匠,才能保证龙卫军的武器装备能及时到位。

    而想要在龙南甚至在赣州短时间内招到这么多熟练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他想到了赣州军器局。

    倒不是让军器局为他制作武器装备,一则燧发铳、板甲这些新东西工艺比较复杂,又需要依赖设备,军器局不太可能在两个月内制出来。

    二则大明工部出产物件的质量之差天下闻名,工部旗下的军器局更是重灾区。工匠的工钱低微,毫无劳动积极性。工部各级官员贪污腐败,采购的材料都是劣质货。如此一来,所造的东西怎可能不烂。

    苏承羽此行是想从赣州军器局借些人来。

    工部的工匠们大多是熟手,只要给予优厚的待遇,加上严格监控质量,他们是能制出优良产品的。

    有了这些工匠,加上苏记铁场的先进设备,这才有可能达到苏承羽对效率的要求。

    赣州军器局是原赣州卫下附设的武器装备制造部门,清军攻至长江一线之后又进行了数次扩建,负责整个江西明军的武器供应。D36 9。05

    苏承羽车子停至赣州府西南的郊外,军器局便在此处。

    由于不断地临时扩建,赣州军器局占地面积甚广,但各种工坊乱七八糟地散在各处,毫无章法。一眼望去足有五六十座大小不等的工棚。

    有不少工匠、车辆等在建筑间来回穿梭。几乎所有的工棚上方都是黑烟滚滚,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乔千好半天才抓到一个管事的,让他去找军器局大使来。那人在军器局中找了半晌,终于领着一个年近三十的瘦削男子迎了出来。

    当那瘦削男子得知眼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竟是位郡王,忙跪地参拜,“不知殿下驾临,未曾远迎。下官工部司务徐尔路,目前兼任赣州军器局副使。”

    苏承羽将他托起,看到他脸上满是黑灰,被额头流下的汗水冲出一个个“川”字,显然是个实干的官员。

    他随徐尔路走进一所木板随意拼起来的破屋,桌面上推着图纸和各种公函,似乎便是这个徐司务的办公场所。

    好半天才有个浑身是灰的小吏端了茶上来。

    “我在龙南练兵,”苏承羽拿起茶杯看了一眼,马上随手放下,“但新军初炼,装备欠缺……”

    徐尔路立刻揖道:“殿下,下官只是负责管理器物制造,库房的军器调拨得有杨部堂的手令才行。”

    苏承羽笑着摇头,“我不是来要军器的。我想借些人。”

    “人?殿下要借谁?”

    “我需要军匠一百六十人,我在龙南自有锻造军器的地方。”苏承羽知道没有白给的方便,又补充道,“这些军匠的买闲银自然由我来出。另外每名工匠我再补给军器局五两银,以补招人手。”

    军器局的工匠通常既是匠籍又有军籍,便被称为军匠。

    徐尔路面有为难之色,“殿下若是早几个月来,这军器局六百工匠借你些倒是无妨。”他长叹一声,接道,“但近来赣中战事吃紧。叛将白之裔携刘一鹏部已攻陷袁州府,吉安府仅剩万安还在苦苦支撑。杨部堂正在大量招募兵员,军器局现下很难再抽出多的人手。”

    感谢:飞&影同学,书友119***同学,空同学,漂流中同学,爱在那一天同学,书友539***同学,书友534***同学,huafans01186487092同学,senner同学,为我投的推荐票,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诚挚地躬身致谢!

    (本章完)

第50章 三位郡王() 
“徐副使能否行个方便?”苏承羽朝乔千使个眼色,后者立刻将一枚金锭子悄然递了过来。足值白银三百两以上。

    徐尔路苦着脸退后两步,并没有接,“大人,下官实心为国尽忠效力而已,怎敢受此馈赠?”

    苏承羽愣了一下,暗自点头,此人倒是个难得的清官,但旋即又苦笑,为何这么难得的好官就让我遇到了。

    他只好正色道:“我要这些人绝非为一己之私,乃是有大用!”

    又反复说了半天,最终徐尔路算是信了苏承羽之言,压低声音道:“殿下若真的急用工匠,需得去找杨部堂……”

    原来赣州军器局虽名义上归工部,但苦于郑芝龙把持财政,工部几乎一文钱都拿不出来。赣州大小事务均靠杨廷麟四处募义款维持,是以军器局上下都是他说了算。

    苏承羽问明了杨廷麟目前所在,又带着随行人员前往赣州府城东南。

    杨部堂并未在城中,而是扎营城外。赣州三面环水,只有东南有陆路可通,他正是布防于此,以备清军来袭。

    军营外,士卒听说是陈州王驾临,忙跑去通禀。少时杨廷麟携一应军官迎了出来。

    这位赫赫有名的赣州抗清英雄长得干干瘦瘦,留一缕短须,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就是他,在隆武二年率领六千士卒,面对十倍清军,死守赣州城四个多月,最终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但此时这位老英雄脸上却有愠色,见礼之后,便引苏承羽前往中军大帐。

    沿途旌旗林立,连营数里,外有五层拒马,内有成队士卒来回巡逻,自有一番整肃气势。苏承羽却见军营中还停有十数辆装饰豪华的车马,由一队士卒守着。

    待走到大帐附近,远远看到有两名身着精致戎装之人立于门口。

    一人头顶红盔,上有一尺赤红缨簇迎风晃动,身上是绣龙纹的大红棉甲,脚下褐色皮靴。另一人则是黑盔黑甲,显得低调许多,但那盔甲的做工也甚是精细。

    杨廷麟见苏承羽有些疑惑地望向自己,便低声介绍道:“这是永宁王殿下和罗川王殿下。他们聚兵赣州……与下官商议战事。”

    朱琳渼可是被要求背诵过宗族谱系的,苏承羽脑海中很快出现两人信息:永宁郡王朱慈炎,罗川郡王朱由伭。他们封地就在赣州东北的建昌附近,却不知为何来此。

    走到近前,朱由伭和朱慈炎先后拱手招呼。

    “陈州王。”

    “陈州王可是率兵而来?”朱慈炎得意地笑了笑,“哦,忘了陈州王还未就藩,尚没有护军。”

    苏承羽只简单还礼,并未理他。

    一行人入大帐各自落座。一身红甲的朱慈炎毫不客气地坐在主位,朱由伭陪在下手。

    苏承羽还没来得及说上话,便听永宁王和杨廷麟已争执起来。

    “吉安府乃整个赣南的门户,若放任清虏在吉安站稳脚跟,赣州危矣!”杨廷麟明显是压着性子道,“大军应按成计,即刻北上吉安!”

    朱慈炎立刻摆手道:“益王新失建昌,清军定骄纵轻敌。正可趁此机会反袭之。”

    “本王与永宁王所率乃精锐之师,自当以我部所向为主。”朱由伭接道,“杨部堂应引大部随我等先征建昌。”

    “万安城危如累卵。若失万安,整个吉安府便俱为清虏所有。”杨廷麟急道,“等打下建昌再回来,怕清军已堵在赣州城门口了!”

    朱慈炎不以为然地斜睨杨廷麟,“那杨部堂自去吉安。本王引兵攻打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