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琳渼一字一顿道:“我,会宣布海禁。”

    “海禁?”伯特曼一愣,“您不能这么做,这会让你们也遭受损失……”

    “没关系,”朱琳渼摇头道,“大明在隆庆开关前已海禁了二百年,我们早就习惯了。

    “不过,若东印度公司不与大明通商,不知道能撑多久不倒闭呢?”

    “你,”伯特曼只略一思索便有些急了,“我再次提醒你,我们的舰队……”

    “我便海禁了,你的舰队又能如何?”朱琳渼身体向前探出,“你们在东番岛不过两千兵,敢上岸袭扰试试,当年的倭寇就是你们的先例。”

    “不,可是……”伯特曼脑门淌下一缕汗水,在海上他们横行无忌,但上岸挑战大明却真没这个胆量。

    “我也不妨告诉你,眼下朝廷里赞同海禁的官员不在少数。我明日早朝宣布海禁,下午你们便休想买到一寸丝一两茶!”

    “你……你休想吓唬我!”

    朱琳渼靠在椅背上,缓声道:“那你尽可试试看。”

    伯特曼愣了片刻,换做商量的口气,“这得容我回去和总督大人商议。”

    “给你五天时间。五天过后没有回复,大明即刻宣布海禁。”

    “五天,好……”

    朱琳渼见他便欲离开返台,又冲他招手道:“哦,对了,告诉你们总督,若这次的事儿让我满意,我还有件买卖给他做。”以眼下大明的情况,却也不宜将荷兰人逼得太狠。

    伯特曼想起上次粮食换精钢、仙石粉的事儿,忙颠颠转回,“请殿下明示。”

    “我需要铜,大量的铜,可用丝绸、茶叶、精钢之类交易。”

    伯特曼心中大喜,虽然荷兰常从东番或日本贩运铜矿石到大明,但都是零星交易,若大明朝廷能海量购入,确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我一定转达总督阁下。”

    待伯特曼离开,朱琳渼也是疲惫地揉了揉额头。

    他刚才拿海禁作为筹码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实则现在大明比荷兰更需要海上贸易。但他也知道,荷兰人不敢赌。大明是东印度公司的经济命脉,若丢了远东贸易,将对荷兰与英法的海上争霸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他还未及歇一口气,又有官员将近来工部的费用清单以及请银的奏章送来。

    朱琳渼看那清单结尾处的数目,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仅是最近半个月,福京军器局就花掉了四万三千多两白银。

    郑广英专门派了锦衣卫的番子在军器局盯着,故而当没人敢在这里面动手脚。

    朱琳渼又仔细看了明细项目,大多是修整技工学堂、改造工坊、购制工具、购买原料的支出。看来这工艺标准化改造所需花费也不在少数。

    再看那份请银的奏章,他更是眼角一跳——项峰和徐尔路两人,共预算前期制八千支二型猎兵铳、八门九磅炮、十二门六磅炮,一共请拨十五万两白银。

    户部库房里倒是还有二百多万两,但眼下可是只有出项没有进项,用一点少一点。

    这还只是福京军器局一处,待龙南、赣州等地军器局完成工艺标准化改造,开始大量上马造武器,恐怕也得这么多银子投进去。

    朱琳渼苦笑摇头,他原本还想在近期兴建一批建钢厂、玻璃厂之类,但照这个花钱速度,还是暂且缓一缓吧。

    他合上奏章,心中愈发坚定了建设水师的决心。有了强大的水师,才有不受荷兰人控制的海外贸易,国库才能逐渐充盈。

    (本章完)

第294章 重启船厂() 
    实则前一阵朱琳渼已了解了些福京造船业方面的情况。

    虽然大明自隆庆朝时明面上已解除海禁,但实际至开放了月港一个通商口岸,同时禁止三桅以上大船下海。

    在如此政策之下,建造大船为生的船厂、工匠们都不得不转行改造小船。长此以往,莫说民间,便是水师的战船也是越造越小。

    在永乐年间,福建只需大半年时间便能造出近七十米长的坐船,排水量超过一千五百吨。而到了现在,便是五百吨左右的大熕船也仅有福京、广东、浙江的个别船厂能造,至于更大型的舰船,大明已几近无法生产。

    他既已决定要将建造战船水师之事的优先级提前,便不再多做耽搁,先去书房将《发展纲要》中关于水师的细节方案取出整理,又吩咐石霖将工部负责造船的官员叫来。

    约莫半个时辰后,石霖带了两人返回王府。

    为首的乃是名叫庞筑的工部员外郎。由于宋应星和徐尔路都在忙军器局工艺标准化的事情,而方以智在负责兴建福京格物学府及配套实验室的事情,故而他便是此时工部职务最高的官员。

    两人上前施礼已毕,庞筑为朱琳渼介绍身后之人,“禀辅政王殿下,此人便是都水清吏司主事关向云,自隆武朝至今,皆是他负责船务。”

    朱琳渼对这个关向云倒有些印象,他是工部旧吏中为数不多的几名仍在留任之人,遂点头道:“眼下福京比较大的造船厂有哪几处?”

    那关向云闻言踌躇好一会才道:“回殿下,黄崎、同安、永北里等处都有船厂。”

    “其中哪个能造一千料战船?”他说的这一千料乃是明代造船常用单位,若换算成官制福船,排水量大约在五百吨左右。

    关向云却脸有尴尬之色,“殿下,工部属下船厂,只有永北里那处能造六百料船……”他随后接道,“倒是南安尚能建造千料战船。”

    朱琳渼皱了皱眉,“听你的意思,南安的船厂并非工部所属?”

    他旋即想了起来,南安那不是郑芝龙的老家吗?

    果然,关向云答道:“回殿下,乃是郑逆私人所建。”

    “便是郑芝龙的也无妨,只要能造出战船来。对了,那船厂情况如何,什么时候能开工?”

    关向云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郑芝龙船厂的情况他怎能了解情况。

    朱琳渼无奈吁了口气,忽而想起一个人来,于是转对石霖道:“去把大木找来。”

    “是!”

    他又问关向云道:“那永北里的船厂造一条六百料船需要多久?”

    关向云又是想了半晌,才含糊道:“回殿下,少则半年,多则十个月吧。”

    这也难怪,自他任都水清吏司主事主事以来,朝廷就没下过任何造船任务,他几乎天天窝在署衙里,对船厂的事儿也不甚清楚。

    “若要将船厂扩建至能造千料船,尚需多久?”朱琳渼眼下急需的是能跟荷兰人一较长短的大型战船。而六百料船做商船都显小,怕是连十八磅炮都装不下,打仗时用根本使不上劲。

    “这,即使扩建了船台,恐怕也没有工匠会造大船……”

    朱琳渼顿时一阵头大,十七世纪,大航海的时代,大明工部竟连能造五百吨帆船的工匠都找不出来。

    他又问了些船厂的情况,便见石霖进屋通禀,“大人,朱侍郎到了。”

    朱琳渼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郑成功已升任兵部右侍郎,旋即笑道:“快让他进来。”

    郑成功进屋敬礼,“拜见殿下。”

    从石霖离开到此时还不足两刻钟,朱琳渼奇道:“怎这么快便到了?”

    “回殿下,属下正带人巡视城中警员,恰遇到石将军。”

    朱琳渼点了点头,他让郑成功负责原姜正希所部改制,如今那些士卒皆已转为警察,负责天兴府治安。

    于是他随口问道:“军队转制可还顺利?”

    “回殿下,这四千多人已尽分予城中十一个警局,建制清晰,服饰、器具齐整。

    “新晋警员暂由龙卫军带领巡逻,倒是颇为有序。他们每隔一日还由龙卫军军官进行操练、讲述警员守则,属下估摸再有一两个月,这些人便可堪用。”

    “警员们对转制可有什么意见?”

    “自是没有。”郑成功道,“如今他们每日仅上工五个时辰便可返家,不用挤在军营之中,更无疆场对敌之险。饷银,哦不,工钱也比原先多了一倍以上。

    “是以非但没有怨言,还皆言转制乃是殿下恩泽。”

    “这就好。”朱琳渼满意点头,又转问道,“对了,木大可知安南船厂现在情况如何?”

    郑成功从泉州返回不久,对那边情况最为熟悉,忙揖道:“禀殿下,郑逆逃离泉州之时,将船厂的物料之类付之一炬。

    “据闻其原本还想将工匠带走,却因章国炫章义士夜袭军港,烧了他后军船队,这才未及令工匠登船。

    “如今船台、器具等都还堪用,尚有工匠两千三百余名。”

    “那将这些工匠聚集起来为朝廷造船,可有难度?”

    “定召之即来。”郑成功道,“郑逆北逃之后,船厂便已闲置,船匠们无船可造,便无人发放工钱,正苦于难以度日。

    “殿下若复将船厂启用,却是救了这两千工匠。”

    “如此甚好。”朱琳渼当即决定,“你将军队转制一事交予余新,明日随我去趟安南。”

    “是!”

    他又看向关向云,“关主事,你准备一下,即刻动身赶往永北里船厂。对了,让宋侍郎调几名熟悉工艺标准化的人同你一起去。

    “到了之后先令工匠将手中的活计都停下,预备木料,规范流程,等我后续吩咐。”

    “下官遵命。”

    待郑成功、关向云等人离去,朱琳渼又让石霖将张家玉召来,先问他道:“如今天兴府中能调动的龙卫军有多少人?”

    张家玉略思索了一下,拱手道:“回殿下,留八九百人管带警察,余者当皆可随时听令。”

    “那便是有四千多人了。”朱琳渼点头道,“你即刻召集龙卫军整备,明日一早随我出发去安南。福京还有些麻烦事未处理,便先从泉州开始吧。”

    (本章完)

第295章 策动逃兵() 
    随后,朱琳渼又招来宣部和户部官员布置一番,直到深夜方才睡下。

    数日之后,数千龙卫军言泉州桃林溪南下,直往郑芝龙的老家南安而去。军中重骑兵和炮兵营皆满员随行,竟似要打硬仗的架势。

    朱琳渼、张家玉以及几名工部官员也在队伍之中。

    “那郎经业的军营驻地距离此地还有多远?”

    张家玉勒马取出地图,又四下对照一番,指向远处溪流拐弯处,“回殿下,已过安溪数十里,当就在十多里外。”

    “朝廷旨意应已到那儿了吧?”

    张家玉拱手道:“昨日礼部李大人便已出发,郎经业定已接旨。”

    朱琳渼点了点头,他这次借着去南安重启造船厂的机会,还要将一件拖了很久的事情一并解决了。

    当初建虏大兵压境,隆武几乎是孤身南逃。而福京境内数万明军竟无动于衷,听凭郑芝龙一道“不许抵抗”的命令,便真的约束士卒,看着清兵肆虐。

    后来朱琳渼又以朝廷名义下令福京各地驻军截击建虏,仍不见有人听命。便是到了杉关大战之前,也仅有陆畅和宋锦程的六千人马前来增援。

    如今建虏已破,立功将领自然依功封赏,而这些吃着大明俸禄却不遵朝廷调令,避敌畏战的家伙却还未得惩罚。

    他们自以为人数众多,定然法不责众,朝廷为求安稳不会拿他们怎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