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群芳寻踪-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艏妨炫橙醪磺埃仓坏煤帕乘踝磐罚环⒁谎浴

    于是乎,蔡邕就任太师,马日磾就任太保。

    马日磾现在就在洛阳朝堂之上,当场就任,蔡邕还在家中,何太后就让吕布派亲信送任命诏书给蔡邕,让蔡邕任太师之职。

    下一个议的是司徒的任命。前任司徒丁宫在一个月前被罢,现在无人执掌,何太后便听从金良等人的安排,征召颍川名士荀爽担任。

    荀爽是荀彧的叔父,是荀攸的叔祖父,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五章:军政初分() 
虽然司徒原先是丞相之职演化来的,但到了东汉末年,不加录尚书事之职的司徒没啥实权,负责所谓掌管教化没啥意义,完全是一个政治花瓶,所以金良不吝于此。任命荀爽做司徒,一是为了显示金良所支持的这个何太后政权多重视世家党人,算是千金买马骨,不过这个老头到了明年就病死了,算是在他临死前利用一把他的名声;二是为了拉拢荀家乃至颍川籍的那帮贤才们,赢得他们的好感,虽然荀彧荀攸很对不起金良,但若是他们改弦更张重投金良,金良也不会拒绝。没等荀爽死,金良就准备等他死了再去任命卢植的好友郑玄做司徒,反正王允那个王八蛋只有做董卓伪政权的司徒的份了。

    解除党锢、重用世家党人是历史上董卓入京后为了笼络世家党人而做的少数被人肯定的事情,其中最轰动人心的便是火箭提拔蔡邕和荀爽。现在金良把它做了,看你董卓的伪政权能做些什么。用一系列任命拉拢了袁家势力范围外的世家党人之后,何太后按照昨晚跟金良商议好的步骤,不吝封赏,去拉拢那些战功卓越的勋贵大臣,里面最为显要的自然是皇甫嵩和朱儁。

    何太后冠冕堂皇地说道:“前次朝会,本宫封赏了洛阳城中的功臣,却忽略了普天之下其他的功臣,若不是他们在各地镇守,大汉江山便不会如此稳固,本宫不能寒了将士的忠心。”

    为了笼络手握十万边军的皇甫嵩,何太后便颁下封赏诏书:“升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加爵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共八千户。”

    其实,这左车骑将军和槐里侯本来就是皇甫嵩在剿灭黄巾暴乱时汉灵帝封给他的,但后来皇甫嵩在征讨边羌时不能迅速平定羌乱,又得罪了十常侍里面的赵忠、张让,被两人在汉灵帝面前进了谗言,汉灵帝便收回皇甫嵩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二千户。现在全部还给皇甫嵩,也算能宽慰老臣之心。

    另外,何太后以董卓不服皇命拒不退兵,剥去董卓一切官职爵位,让皇甫嵩领凉州牧,负责征讨董卓,不过这个圣旨是何太后平安到达襄阳才签发的,现在签发只会惹恼董卓,让他提前攻城,对何太后撤退不利。当何太后到达襄阳后,便会颁布讨董诏书,到时候金良汇合关东诸侯猛攻洛阳,皇甫嵩领十万边军猛攻长安,断绝董卓的后路,避免西凉军再度回到凉州死灰复燃。然后便是封赏朱儁,虽然朱儁现在手里没有军队,但他是军中宿将,在军中甚有威望。

    何太后为了笼络他,便颁布封赏诏书曰:“升朱儁为右车骑将军,领河东太守,加爵钱塘侯,食邑钱塘县六千户。”

    何太后又是玩得刚才那一招,朱儁在剿灭黄巾暴乱后亦是被汉灵帝封为右车骑将军和钱塘侯,只是后来以母丧而离职。恢复原来的官位爵位,亦是宽慰这个军中宿将的忠心,让他不至于被董卓、袁隗等人拉走。朱儁领的是河东太守,河东地位十分显要,占据了河东,对付起董卓,便如同揪住了蛇的七寸,这样一个位置,非朱儁这样的军中宿将不能胜任。如此这般,皇甫嵩在后面爆董卓的菊花,朱儁打董卓的脖子,金良再和卢植一起整顿荆并两军联合其他关东诸侯猛攻董卓的面门,绝对让董卓死得比历史上更惨许多。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安排,孙坚这个长沙太守跑到豫州的地阶,从阳人那边进攻董卓,有点像是踢董卓的小弟弟,结果就把董卓搞毛了,一下子缩到了菊花那里,从洛阳跑到了长安,可惜当时只有一个皇帝,皇甫嵩这老头太愚忠了,董卓让刘协下诏给他,他就领着军队投降了,不然就真没董卓几天好活的了。

    按照袁隗等人的意思,要安排袁氏故吏王匡做河内郡太守,金良坚决反对,河内郡连通并州和洛阳,如果让掌握数千泰山弓弩精兵的王匡屯在河内,金良身在荆州绝对会坐卧不宁,要知道,历史上王匡为了主子袁绍的利益,竟然斩杀了妹夫胡母班,金良可不能让自己的后备军门口趴着一条袁家的忠狗。

    金良便推荐长沙太守孙坚转任河内太守,作为未来讨伐董卓的先锋,之前孙坚担任太尉张温的参军事时,曾跟当时隶属张温麾下的董卓有隙,两人仇怨越积越深,以至于历史上孙坚打董卓是最为积极的。金良把孙坚跟董卓的恩怨讲给何太后,孙坚现在还没有开始依附袁氏,可以使用,何太后便下诏让孙坚转任河内太守,至于王匡便去做汝南太守,替袁氏做看门狗。金良之所以建议何太后这么任命,除了对付董卓之外,也有遏制袁氏发展的用意。

    金良和卢植已经竭尽全力打造出了一个全力拥护何太后和少帝刘辩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的方针明底是反董,暗地是反袁。身处核心的金良自不待言,他对董卓和袁绍都没有半点好感。卢植痛恨董卓自不待言,卢植对袁氏亦甚为不满,他亲眼目睹袁绍、袁术兄弟领兵祸乱皇宫,他被宦官诬陷,袁隗明哲保身没伸一点援手,卢植的老友蔡邕、皇甫嵩、朱儁接二连三被宦官诬陷,贵为太傅的袁隗亦是一点儿仗义执言的架势都没有,再加上卢植耿直为国,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十分看不惯袁家到处安插子弟和门生故吏的行径,再加上“代汉者,当涂高,刘氏亡,袁氏兴”这个谣言在洛阳城中的泛滥,使得卢植越来越憎恨厌恶排斥袁家。

    历史上卢植虽然为袁绍做过几天军师,但那却是袁绍统一河北,卢植穷困潦倒,没办法才为之的。而卢植恰好是皇甫嵩、朱儁、蔡邕、马日磾、刘弘、郑泰这些人的核心,有他出头,金良便乐滋滋地躲在后面尽收战果。尚书郑泰郑公业是何进举荐而成为尚书的,虽然屡次劝谏何进不要让董卓进京均被何进拒绝,但感念何进知遇之恩,毅然决定护卫圣驾暂避荆州。司空刘弘乃汉室宗亲,感到董卓的威胁,同时也注意到袁氏家族的蠢蠢欲动,亦决定跟卢植、金良联盟,对抗董卓、袁隗。

    卢植又听从金良的建议,派亲信联络了屯兵安定的左将军皇甫嵩和尚在家乡的朱儁,皇甫嵩在讨伐黄巾和西羌时都曾被董卓忤逆,朝廷还曾想让皇甫嵩收编董卓的军队,所以两人关系是水火不济,十分恶劣,朱儁也对董卓在黄巾暴乱时的表现嗤之以鼻,甚是看不上董卓,这两个人就在行伍,跟就在朝廷坐而论道瞎指挥的袁隗关系也甚是一般,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人跟卢植关系甚是莫逆,再加上太后密诏,相信会支持前往荆州的少帝刘辩。

    卢植还联络了太尉兼幽州牧刘虞,刘虞身为汉室宗亲,对朝廷忠心不二,刘辩为先帝嫡长子,刘虞必定全力支持。如此这般,太后和少帝刘辩尚未到达荆州,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良又让何太后给这些人进一步加官进爵来深度拉拢对方,巩固这个联盟。

    金良之所以遍邀盟友,就是不想重蹈董卓的覆辙,金良现在威望不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能使诸侯诚服,反而很有可能被所有诸侯联合反对,但若是联合卢植、马日磾、皇甫嵩、朱儁、刘虞等人组成一个联合政权,那么这个政权的威望绝对大过董卓占据的洛阳伪政权,金良便可以利用卢植等人的威望和自己麾下的精锐军队,击败董卓,招降纳叛,逐步统一天下。而卢植等人都是垂垂老矣,等这些人陆续死掉后,金良也差不多把自己的威望搞到了顶峰,到时候就可以独揽大权,威震朝野,便像胡昭说的那样,为帝,为王,皆在金良一念之间。

    何太后见袁隗、袁绍、袁术等袁氏一党脸色越发阴沉,料想此前擢升蔡邕、马日磾为太师太保分袁隗权,提升那些与袁氏无关的党人,封赏皇甫嵩、朱儁等与袁氏一向异心的勋贵,似是把袁氏一党丢在一边,他们心中一定淤积了许多不满,何太后便收起心底的快意,脸上堆满笑容:“传本宫旨意,擢升袁基(袁逢长子,袁术同母兄)为太仆,原太仆黄琬转光禄大夫;迁扬州刺史陈温(汝南人,袁氏故吏)为太常,原侍御史刘繇迁为扬州刺史。”

    如此这般,接下来的时间内,颁布了大量任命诏书,几乎全是对分布在全国各地州郡的袁氏子弟及其门生故吏的提升,这些人里面能够调遣的全部征召到洛阳朝堂给予高官显爵,不能征召入朝的也安排在袁家的势力范围做了些许提升。而且大多数任命看起来都不是那种明升暗降的伎俩。

    袁隗、袁绍看不懂何太后这一系列任命,想了半天,也只能以为是太后想和他们袁家缓和关系,不至于得罪他们袁家太狠。袁术则直接认为是金良等人想跟他袁家搞好关系,所以劝说太后给予这些封赏,顿时喜不自胜,觉得袁家掌控京师朝廷更有把握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看不懂未来的时局,才这样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好现象。袁隗、袁绍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袁家门生故吏们都还一致认为董卓是袁氏故吏,多少能分一些利益给袁家,再说董卓执掌朝政也离不开他们这些袁家人,所以根本不像其他那些世家大臣那么惧怕董卓入京。即便是袁术拿董卓一石二鸟陷害袁家的事实来劝说袁隗,袁隗和袁绍也下不了跟董卓鱼死网破的决心,还是想留在洛阳随机应变。

    何太后这一系列任命之后,袁氏的门生故吏便主要调配在洛阳城、司隶地区、豫州、荆州南阳郡等地,至于金良未来的势力范围荆州、并州、幽州、扬州这四州里面的袁氏势力经过这样的征召擢升,几乎清除了一半以上。

    数日后,董卓一入洛阳城,就会把这些升为公卿大臣的袁氏子弟及其门生故吏控制住,而金良便会乘此良机,在襄阳宣布董卓挟刘协建立的洛阳朝廷是伪政权,号召天下诸侯共讨之,并否认洛阳朝堂上的一切任命,再重新任命邺城里新的中央官员,让那些袁氏一党的权力消弭于无形。即便是不否定对这些人的任命,但他们已经被董卓控制住了,襄阳也不会再给他们留位置的。等到把董卓诛灭了,金良便会奏请何太后和少帝刘辩给这些人安上结结实实的从贼罪名,从而一举把袁绍的羽翼剪除的干干净净。

    等把地方上那些脑门上贴着袁字的县令、郡太守征召到朝廷后,地方上的县令、郡守职位便安排给金良、卢植、马日磾、刘弘、蔡邕、朱儁、皇甫嵩、郑泰等人的家族子弟、门生故吏、亲朋好友或下属。这便是金良为了遏制袁氏未来的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