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群芳寻踪-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现在敌人众多,百姓恐惧不安,士兵毫无斗志,显然我军不能马上和敌人相抗,据我观察,敌人家属很多,军中粮草物资极为缺乏,靠抢掠维持给养。如今对策,与其贸然出击,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敌人无法求战,强攻又徒增伤亡,等其气势低落,我们在派精锐出击,就能打败他们了。”刘岱不采纳鲍信的意见,坚持出战,结果兵败被杀。》

    《桥瑁(?…190年),东汉末官吏。字元伟,睢阳(今河南商丘)人。

    历史传记

    汉东郡太守、太尉桥玄族子。灵帝末,为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初平元年春正月,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以袁绍为盟主,绍屯河内,瑁、张邈、刘岱、袁遗屯酸枣。后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同年,“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演义传记

    汉东郡太守。随袁绍起兵讨董卓,吕布至虎牢关,绍命瑁等八路诸侯迎敌。王匡军败,幸得瑁、袁遗两军皆至,救匡,布方退。

    后兖州太守刘岱,问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瑁,尽降其众。》

    兖州兵和东郡兵便绞杀在一块,一片大乱,脑壳坏掉的刘岱悔恨自己刚才太过冒失,却也无奈地领着兖州兵跟东郡兵厮杀在一起。

    就在这时,西凉铁骑已经滚滚而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六章:盟军之败() 
若是刘岱和乔瑁能够同心协力,共同稳住前军的阵势,中军、后军便能有足够的时间组建出克制西凉铁骑的阵势,怎奈刘岱、乔瑁素不相和,刘岱乘势杀了乔瑁,兖州兵和东郡兵绞杀在一起,一片大乱。

    二千西凉铁骑以及四万西凉轻骑席卷而下,一炷香的功夫,一万多兖州兵和东郡兵像是雪融一样,要么变成西凉骑兵践踏的死尸,要么就溃逃到后面的其他世家诸侯的军阵里,把后面好不容易摆好的军阵给冲得七零八落,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进攻。

    袁绍、袁遗、公孙瓒、张超、张邈的人马都在中路,唯有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可以跟西凉骑兵一战,却架不住有猪一样的队友,前路刘岱、乔瑁的人马蜂拥败退,袁遗、张超、张邈的人马亦蜂拥败退,把公孙瓒好不容易摆起的白马阵给冲得零零落落。

    跟随袁绍身边的谋士逢纪,见盟军前路溃不成军,西凉铁骑眼看就要冲到袁绍跟前,便匆忙劝告袁绍:“主公,现在西凉铁骑气势如虹,勇不可挡,盟军士气低落,溃不成军,这场战我们无力回天,不如先行撤退,再作打算吧!”

    袁绍是一个被逼到绝境才能展现一点儿血性的家伙,他恨恨地瞪了逢纪一眼,厉声说道:“我袁绍四世三公,天下人望,要么不进军,要么便血战到底,当日在洛阳直面董贼。我单人独剑。便不把董贼放在眼里,今日我手握雄兵,又怎能畏首畏尾!传扬出去,我便是天下人的笑柄,特别是会被金良匹夫嘲笑!我袁绍宁可战死,也不苟且偷生沦为匹夫的笑柄!”

    袁绍麾下那帮武将谋士原本都打算撤退,听袁绍这么一说,都激出了血拼的豪情,人家四世三公贵胄之身,尚且为了大义奋不顾身。我等又何须惜身!

    袁绍尚有几分军事造诣,他迅速派出一支人马,专门梳理逃兵从两侧逃窜,莫要冲散了军阵。又派数千枪兵仿照金良中央军,以枪阵破西凉的铁甲重骑兵,因为他们的长枪比较短,扎在地上过深则露出的太短,扎得过浅则不够结实,只好由那数千名枪兵握着长枪,蹲在地上,应对势不可挡汹涌而来的西凉铁骑。

    他们采用的战术沿用金良中央军的,以长枪刺那铁甲骑兵的马腹,徐荣那两千铁甲骑兵的马铠没有覆盖马腹。但这一次,徐荣吸取原来的教训,把这两千铁骑的马腹都覆上了铁片。

    二千铁甲骑兵像泥石流一样肆虐而来,第一排西凉铁骑冲撞在第一排盟军枪兵的长枪上,并未出现马腹破碎,骑兵栽倒的场景,反而是长枪刺不破马腹,木柄长枪断裂,铁骑把蹲在那里的枪兵撞得飞了起来,铁骑骑兵们手持马刀。不用刻意地砍,只用顺势一刀,就把撞飞的枪兵的脑袋切了下来。

    数千枪兵组成的森严枪阵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快就被两千西凉铁骑给冲散了,后面的枪兵看前面枪兵的惨状。再也扛不住,抡起长枪。刺向后面的督战队,还是自己人好杀一些,那些枪兵杀了督战队,仓惶向后逃去。

    袁绍见自己好不容易组起来的长枪阵对奔腾而来的西凉铁骑根本起不到多少阻尼的作用,只好重新组织刀盾兵去砍西凉铁骑的马蹄,希望以此削弱西凉铁骑的威力。

    袁绍贵为四世三公的世家弟,带兵但不练兵,根本不知道以他麾下士卒的素质,根本无法比拟数百年后的岳家军,盟军士卒根本不敢弯腰去砍那飞腾而起的西凉铁骑那粗壮的马蹄。

    他们根本不把袁绍的命令当回事,转身就跑。

    只有那些由袁家家丁改编的士卒,对袁绍保有愚忠,他们不怕那飞腾的马蹄踢碎他们的脑袋,他们不怕飞掠而过的马刀划过他们的脖,这一千多袁家家丁以他们的牺牲,砍断了前面五百多个西凉铁骑的马蹄,终于把肆虐好久的西凉铁骑给制服,袁绍的精锐兵力也差不多死伤殆尽了。

    西凉重装铁甲骑兵虽然停止了肆虐,但阎行、张绣领先的两万西凉轻骑却还在奔驰而来。

    阎行的矛挥舞起来,似是无数闪动的灵蛇,每次闪动都带走一个盟军将士的性命。

    张绣的枪挥舞起来,似是无数光亮的闪电,每次劈下来都把一个盟军将士的身上平添一个大洞。

    无数盟军将士惨叫着扑倒在地,在地上不断地抽搐,死去,滚滚的西凉骑兵奔腾而过,他们都成了血肉模糊的一具尸体。

    袁绍这次没有带颜良文丑似是他最大的失策,他麾下其他将领,特别是那些出身世家的名将,一个个都不是阎行和张绣的对手,连一合之敌都称不上,都惨死在他们的枪下。有些所谓的名将,在阎行和张绣面前挣扎厮杀的时间尚且不如一个小兵。

    袁绍终于胆寒了,他拨转马头,反手一刀斩在自己的马屁股上,那马疼痛难耐,加速向前飞奔,当真是落荒而逃,跟他一起逃窜的是自负武勇的公孙瓒,他在阎行面前还未走过十个回合,就被阎行一矛刺在他的马屁股上,公孙瓒便顺势逃走。

    阎行本来是能够一矛刺死公孙瓒的,是董卓之前提醒过阎行,那些人该杀,那些人不该杀,留公孙瓒一命,公孙瓒在幽州是对金良的制约,看来董卓还是担心金良过早地统一河北和关东进而图谋自己。

    在历史上阎行是小有名气的:

    《阎行,生卒年不详,字彦明,后改名为阎艳,金城人(今甘肃省兰州市附近),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对于曹操消灭韩遂平定凉州起了重大作用。其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魏书·张既传》的裴注中。

    效力韩遂

    据《魏略》记载,阎行年轻时有一定名声,作为小将跟随韩遂,韩遂与马腾发生冲突时,曾经试图用矛刺马超,矛折断了,接着阎行用断矛击打马超脖子,几乎杀死马超。

    建安十四年(209年),韩遂派遣他为使节拜谒曹操,受到曹操厚待,表为犍为太守。阎行请求让他的父亲搬到京城,然后回去见韩遂,向他传递曹操的指示:“你起兵的情况有迫不得已之处,我已知道,应当及早来归顺,共同辅佐朝廷。”

    阎行又劝说韩遂:“我阎行也是为了将军啊。将军起兵三十年,人民与将士都已疲惫,所占据的地方又偏狭,应该及早找到依靠对象。所以在邺城的时候,我已经禀报曹****会让我的父亲去京师,希望将军也能派遣一个儿子前去,以表示对曹操的赤胆忠诚。”韩遂回答:“先观望几年!”不过之后还是同意遣子,而阎行则将父母一同送往曹操控制的京师。

    渭南之战

    后来韩遂讨伐张猛时,正好马超与凉州其他将领商议起兵抗击曹操,一致推举韩遂为都督。马超的父亲马腾此时也在邺城作为人质。韩遂返回后,马超对他说:“之前司隶校尉钟繇曾命我谋害将军,关东之人已经不可以相信了。现在我放弃我的父亲,如父亲一样对待将军,将军也应该放弃你的儿子,如儿子一样对待我。”之后,阎行进谏韩遂,不希望他与马超联合,韩遂回答:“现在诸将不谋而合,似乎有天意啊。”后来韩遂和曹操交马谈话时,阎行跟在韩遂身后,曹操望着他对韩遂说:“要顾念这个孝子。”

    曹操成功离间马超、韩遂后,大败他们的军队,阎行随韩遂逃回金城郡。曹操知道阎行之前的行为,所以只处死了韩遂在京师的子孙,但是又写亲笔信给阎行,告知其父母虽然平安,但是朝廷不可能一直为他们养老。韩遂知道阎行的父亲没被处死,想设法害死他,以使阎行忠心于自己,于是强迫阎行迎娶自己的女儿,阎行无法推辞,曹操知道后果然开始怀疑阎行。

    回归朝廷

    正好韩遂此时命令阎行去管理金城西面的西平郡(郡治在西都,今青海省西宁市),于是阎行纠集自己的部下,转而攻击韩遂。但是阎行最终无法得胜,于是他带着家人去了曹操处,曹操拜他为列侯。

    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韩遂所聚羌、胡数万兵有威胁,夏侯渊遂命阎行断后,韩遂打算撤退时,韩遂死,余部将其首级送给曹操以示归顺。》

    就这样,公孙瓒和袁绍竟然互相扶助着,向后逃去,若是让公孙瓒知道他在另外那段历史的经历,怕是他绝对不会护着袁绍,转而一槊就把袁绍挑翻马下。

    刘岱、乔瑁的前军被阎行、张绣骑兵伏击的时候,留在后军的袁术、陶谦、孔融等人的军马刚刚过河,他们见前军不利,便想通过河上浮桥回到汜水左岸。

    就在这时,汜水上游漂了三十多艘由渔船改成的战船,每艘船都不算很大,上面只能容纳五十个西凉兵,但他们手里都端着强弩,往盟军的后军劲射,还有几艘船燃起大火,顺流而下,靠在那浮桥上,那浮桥上原本就是几艘船连在一起上面钉上木板而成的,浮桥全是木质的上面还泼了油,一会儿功夫,浮桥化为灰烬,盟军十多万人马,全都留在西岸,陷在西凉骑兵的追杀之中。

    河上一千多水军往岸上劲射,阻止那些会水的盟军士卒过河,在两侧密林深处埋伏着的二万西凉刀盾兵、一万弓兵、四千弩兵也来到密林近侧,刀盾兵迅速竖起厚重的盾墙,弓兵和弩兵站在或蹲在盾墙后面向那一片大乱的盟军后军攒射,弓兵先行漫射,密密麻麻的箭羽像倾盆大雨一样倾泻在来不及遮蔽的盟军士卒头上,刀盾兵迅速用盾护住头,那箭羽落在木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