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群芳寻踪-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琳面有难‘色’:“主公,这片宅子可是卫尉郑泰家的宅院”

    金良眼睛闪过一道寒光:“我记得他们郑家的宅子不是跟其他三公九卿们挨在一起都在皇宫东侧吗?”

    陈琳苦笑道:“郑泰家的门客多,光是那套宅院是不够他们居住的,所以郑泰又把这里的宅院买下安置他的门客”<;秋战国时期,还蓄养什么门客?按照原价索赔给他让他另找宅院安置那些门客,我要把这里建造成集贤院”

    “集贤院?”陈琳问道:“这跟招贤馆有何不同?”

    金良道:“以后我都是要领兵在外作战随着我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投的贤才越来越多全部安置在招贤馆让他们等待,一等就等好几个月,我于心不忍我便想到一个办法,设下这个集贤院,你与司马徽、胡昭三人每天在集贤院门口,筛选招贤馆的贤士们,若是他们确有才华,让他们在集贤院里住下来,凡是进了集贤院的贤才,能够安排官职的尽量安排官职,无法安排官职的便让他们先去隔壁的中央大学堂做助教,等我从前线回来以后再统一安排”

    “那筛选下来的呢?”陈琳问道

    金良笑道:“筛选下来的还留在招贤馆,由我回来集中面谈呵呵,这就是招贤馆与集贤院的区别

    你们派出十个学问庞杂的文吏,在招贤馆门前接待贤才,那些不在我大汉贤良册的贤才们在那十个文吏面前展示才能,只要有一个文吏说那人有才能,就把那人留在招贤馆,招贤馆的宗旨是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不管他的才能有多么荒诞招贤馆录入人才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才能,只要有一点才能,都要留存着,登记资料的时候要询问籍贯,不能询问出身门第

    招贤馆里的贤才要进入集贤院,要重审核他们的能力,还要审核他的背景,确保他不是敌方势力派来的,能力和背景都没有问题了,才能进入集贤院,可以授官的当即就授官,这一点儿,你们需要跟尚书令黄琬密切沟通,要他从吏部调人前来配合

    对了,那些在我大汉贤良册里面的贤才要全部招入集贤院”

    “主公,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不是说中央军是主公的私军,便是说这招贤馆是主公招揽门客的地方”陈琳面有忧‘色’

    金良甚为不屑地说道:“中央军乃是我一手创建起来的,是为朝廷出力的,朝廷却没有拨出一文钱给我,招贤馆招来的贤才也是为朝廷出力的,朝廷还是没有给我一文钱,想要这中央军和招贤馆可以啊,他们可以来养来指挥啊,我看他们能养得起吗?能指挥得动吗?”

    陈琳默然,有些这样肆意议论金良行为的世家子弟还是他的好友,他不能多说什么,反而觉得那些世家子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主公为朝廷忙东忙西忙得连纳妾之礼还一再往后推,这些人只是依靠投胎好便安享太平富贵,还不知足

    金良心里浮起一层阴霾,也许是自己一直以来独揽军权遏制世家,让某些世家人物心生不满了,以为襄阳政权稳定了,便寻思着要颠覆自己,改立其他的军事首领,看来要让郭嘉、满宠、贾诩、吴苋好好查查,到底是什么人在背后鬼祟

    金良随后接见了雍州扶风郡眉县人法衍和他儿子法正,以及跟随他们前来襄阳的雍州扶风人马钧

    法衍跟他儿子法正一样,都是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之辈,对金良把他们晾在招贤馆里半个多月深有不满,跟金良会面的时候,脸上都显现出来

    金良知道法衍、法正父子在司法、军事上都有大才,又知道法衍、法正这样睚眦必报的人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崇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便刻意地折节下士,先是诚恳地解释了自己为何不能马上跟他们会面,法衍、法正父子原本就知道金良是因为忙于军事无法抽身回襄阳,也知道荐举连带制度,只是欠缺金良的一个态度,现在看金良态度非常诚恳,他们也把拉起来很长的脸松弛下来

    金良笑道:“明‘日’,我便与法廷尉一道前去内阁,送法廷尉上任”转而又对十三岁的法正说道:“孝直,明‘日’你带着我的名帖,前去中央大学堂军事学院找院长水镜先生司马徽,你先跟着水镜先生学习几年,若水镜先生说你学成出师,我必定重用你”

    法衍收起脸上的笑容,一脸严肃,躬身拜道:“法衍愿拜金良为主公,誓死效忠,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法正也跟在法衍身后,像他们父子二人在来的路上,都看得出汉室的倾颓,知道金良已经渐渐崛起,他们父子二人均有心做金良的从龙之臣,所以一看金良对他们态度很好,便很爽快地拜服下来

    跟随他们父子二人前来的同乡人马钧也拜伏在地,结结巴巴地说道:“马钧愿拜贤霆公为主公,誓死效忠,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金良连忙一一把他们搀扶起来,笑道:“都是同殿为臣,何必客气”

    法衍一脸严肃道:“被荐者应视荐主为主公,此乃百年以来的规矩,不可坏也贤霆公对我三人有知遇之恩,若非贤霆公,我三人尚还困在扶风,遭受西凉兵灾,此知遇之恩不能不报”

    金良笑着点点头,又对现年十六岁的马钧说道:“我先安排你去中央大学堂技术学院旁听,同时担任工部侍郎郑浑的助手,只要你勤勉肯学,早晚必成大器,天下工匠必尊你为师”

    马钧感动地眼泪都落了下来,家境贫寒又有口吃症的他何曾被上位者如此看重,他激动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哽咽地一直点头

    金良笑着拍拍马钧的肩膀:“德衡,望你做大汉第二个张衡”

    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she;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他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可谓是马钧心目中的级偶像,金良那样说,马钧顿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士为知己者死的力量

    金良本来也想收法正为义子,但见法正的父亲法衍健在,法正已经十三四岁了,而且生‘性’睚眦必报,并不甚讨喜,金良便放弃了这个打算

    金良随后又召见了豫州颍川阳翟人郭嘉、徐庶、石韬三人联名推荐的同乡枣祗

    枣祗二十四五岁年纪,相貌平常,但眼神深邃,充满睿智,衣着朴素,双手粗造,看起来便知是曾经干过农活的,要知道枣祗也是世家子弟,如此作为,实属难得

    金良看着面前的枣祗,笑问道:“枣校尉,不知你如何看待我们中央军的屯田大业?”

    枣祗面‘色’平静,胸有成竹地答道:“贤霆公将因为战争而产生的大量的无助荒地收为国有,并将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流民、战俘组织起来按照军队的编制进行编排,并将这些土地按照人手进行分配,由中央军屯田兵团提供给农具、种子,并在田地的位置兴修水利,便于灌溉,让这些人在收获后,将粮食由朝廷和耕种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这个屯田大策的执行和分配之法给了这些正处于饥饿之中的流民战俘们生存的希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非常积极的投入到了农事和水利灌溉上,如果没有大灾,明年必定是一个丰收年,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军的粮食问题

    而且,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得那些看到好处、听说这一政策的流民大量的涌向冀州等中央军控制之地,也使得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展开,在中央军所辖的区域里都能从基本上解决了兵粮问题,并且由于流民的积聚,会给中央军带来了大量的兵源

    贤霆公通过解决了粮食和兵员问题在‘日’后诸侯混战里必定会越战越强,成为最强的一方势力”

    金良听枣祗如此一说,不由得叹服,果真是历史上那个首倡屯田大策的枣祗见识果然不凡

    可能很多人谈起三国里面的魏国都是着重于魏国的五子良将张辽、徐晃、张颌、乐进、于禁和五大军师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等人,但对于枣祗,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金良心里很清楚枣祗在三国时期的功劳并不低于任何名将谋士甚至有过之

    枣祗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倡实施的屯田制,为曹操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在屯田制度上大名鼎鼎的韩浩、任峻,也不过是枣祗的助手而已

    在历史上,由于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等连年不断的混战以及灾荒、瘟疫,百姓流离失所大片肥沃的上地被废弃荒芜,当时不仅老百姓难以维持生活,就连各军阀的部队也都普遍缺乏粮晌袁绍的军队在河北靠采摘桑椹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靠捞水草、摸蚌蛤维持,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有的军队因没有粮食而散了伙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曹操的谋士程昱为了筹集军粮而杀战俘做成肉脯充作军粮

    枣祗当时被曹操任命为东阿令,他深知民以食为天,主张治理地方,必须以农为本,注重农桑,他便潜心发展农桑,使得当时的东阿,家家植桑养蚕,户户粮食满仓东阿如此富庶,惹得当时的一些军阀垂涎三尺袁绍曾三番五次劝说枣祗归附于他,并以高官厚禄相许,枣祗深知袁绍的为人,便屡次之回绝了

    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青州黄巾的时候,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在此之前,曹操为了发展农业,采取了“牛输谷法”,规定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谷粮,这在当时,虽然也是一项可行的办法,但不能尽快收到较大的效果,恰逢此时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一带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枣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军祭酒候声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曹操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枣祗没有被朝中多数官僚的非议所吓倒,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主张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是收不成东西,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

    曹操权其利弊,终于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配备了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具体做这项工作,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为了避免臣僚再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