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意已定,思路亦有,张籍当下提笔而书,不多时,一诗一文跃然纸上。

    诗是腊八应制诗,文便是略作修改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 大丰收之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过了腊八节距离放学年和年关就越来越近了。

    书院师生的投稿热情很高,截止腊月十五日,张籍处共收到出自书院五十余名士子,二十多讲郎之手的二百多份诗词文章。当然这些诗赋文章是良莠不齐的,还需要经过几道关卡的筛选审核。

    第一步初审由张籍来完成。因为这是清渊文集复刊后的第一期,不能不重视。这一步需要黜落大多数文章,只保留八十份。

    经过张籍的筛选,第二步就是将挑选出的八十份交给由王教习、董讲郎、徐讲郎组成的三人评议小组批阅打分,最终选出五十份取中卷和五份两可存疑卷。

    最后一步即是山长希伊先生的最终审核,由希伊先生圈出最终入选的五十份文章。

    经此三步可以保证清渊文集的质量。

    这开头筛选的第一关最为繁琐,工作量也最大。这个工作当然不是由张籍自己完成的,他将这些稿件都拿回了家中,和杜十娘一起读稿筛选。

    以少女现在的文章功底,若说行文作诗只不过算得上中人水平,但是长期帮着张籍誊写教案、整理文章、还大量阅读了三元书坊的时文小录,经史子集,这欣赏水平很高,对文章的筛选工作很是得心应手。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佳人陪伴的下,张籍批阅稿件也成了件轻松惬意的事情。不过两天时间,初步的筛选工作就完成了。

    清渊书院方面在希伊先生的主持下,第二步的审核批阅也进行的很快,腊月十七一早收到张籍的八十份稿件,当了晚上的时候,就全部批阅完毕,到了腊月十八的中午,最终选定的五十份稿件就已经定下,计有诗八首,词两首,精妙古文十五篇,优秀时文二十二篇,杂学类文章三篇。这样的文集组成结构恰到好处。

    当然张籍的那首腊八诗和《为学》一篇也在五十份之中。

    五十份书稿总共有约一万五千字,幸好三元书坊为了完成在放学年前出版的这个目标,早早的就请来十数名雕版匠人,书稿一送到,所有待命人员立刻开始制版,张卫现在也是三元书坊一名掌柜,主要负责书本的雕版刊印工作,这些活计他现在做起来得心应手。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雕版匠人们在张卫的妥善安排,合理规划以及绩效奖励下,工作效率和热情很高,通宵工作至腊月十九日中午,一万五千字,七十多块雕版就已经完成。

    最后的印刷和装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最终在腊月二十日上午放学年这一天,清渊书院复刊第一期正式发行。

    张籍站在三元书坊二楼上手中握着这四十页的册子,看着络绎不绝闻声来购书的士子们,心中长吁一口气,暗道一声,幸不辱命!

    和清渊密卷一样,清渊书院的学子们的一百多本清渊文集都是免费的。值此放学年之际,正好人手一本带回各自的家乡,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的传下去,清渊书院的名头打响了,张籍的那篇《为学》也在不久之后,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传到大江南北。

    ……

    大雪纷飞,今年的下雪的次数比往年来得勤些。

    此时北京城中的一处不显山不露水,格局虽小,但极为雅致的宅院中,一名老者正坐在暖和的炕上,手中拿着一本册子,其书名正是《清渊文集》。有运河之便利,这才七八日,北京城中就能看到来自临清的书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书册压轴的最后一篇正是张籍的《为学》,老者翻看文集一直古井不波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

    文章内容并不深奥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浅显。

    其中主要写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两个僧人,一为穷僧,一乃富僧,都要从蜀中启程去南海礼佛。穷僧言道其仅用一瓶一钵就可以前去;而富僧讥讽道,他要买舟而下,至今为准备齐全,不能前去,尔穷僧凭什么能去。不料一年后,穷僧从南海而归,此刻富僧却依旧未动身。

    最后文章以“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结尾,在当下尚空谈轻实务的文风中,可谓是极为精彩。

    老者读完一遍闭目再读一遍,口中连连称妙。

    再翻开清渊文集看向作者一栏,只见“张籍”二字清晰入目。

    竟然是那个十五岁的少年所写!老者心中极为惊讶。有这般向学之心,能写出如此为学之语,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

    “来人,备轿,我要入宫。”老者沉声说道。有如此好文,作为三朝元老,天子之师,怎么不推荐皇帝阅读呢。

    “是,大人。”

    不多时,一顶暖轿备好,出了这处宅院向紫禁城行去,此时看向宅院大门,沈府两个字高悬于门楣之上。

    这老者赫然正是主持壬午科山东乡试的沈鲤。

    对于发生于京城的这一幕,张籍自然不知晓。他现在正和杜十娘以及二弟张卫坐在返回老家的马车中。

    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八,距离年关只有一天,之所以返乡这么晚,全在于清渊文集和清渊密卷的热销,尤其是张籍又将清渊书院整年的考试试题做了个壬午年清渊密卷特刊,这纷沓而至的临清州及周边士子让三元书坊不得不迟了三四天停业。

    今天关店歇业之后,经过盘点,三元书坊一年盈利白银五千余两,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张籍和张百万作为书坊的幕后老板,给王掌柜,老周头等人包了个大大的红包,一年的忙碌得到了肯定的奖励,所有人笑的合不拢嘴,此刻年节虽未至但喜气早已升起。

    壬午年,对张籍而言,他连中小三元,并获得解元之位是科场顺遂的一年;

    对清渊书院而言,院试乡试中式人数再创新高,是桃李芬芳的一年;

    对三元书坊而言,转型之后扭亏为盈,是急速发展的一年。

    总之,这是一个大丰收之年!

第二百一十六章 雪花纷飞时,正是回乡日() 
    张籍雇佣的马车内有暖炉,宽大的车厢内塞了棉花,边边角角上没有漏风的缝隙,小窗和车帘也都用的是厚实的棉帘,舒适性和保暖性不错。

    雪中回乡,别有一番景致。村口张五叔的茶铺冬日里自然是不开的,但是今年的村口多了张籍的解元牌坊。那高大的石柱,金灿灿的解元大字,无不彰显着仓上村的荣耀,又与四周空旷的麦田和天上飘落的雪花交相辉映,自有一种挺拔雄奇之势在其中。

    张籍五人到了家中刚推开家门,就见老张头家的提着一壶热水从厨房出来。

    “老爷、太太,大公子、二少爷回来了!”看到张籍回来,老张头家的高兴的向着北屋喊了一声。

    然后,就见张父张母和小妹都出了屋来。

    “爹、娘,我回来了。”张籍看着的满是关切之情的父母,与大雪之中心中一阵温暖。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张父张母的面色红润气色极好,看到许久不见的两个儿子又是高兴、又是骄傲。

    “走,到屋里去吧,外面下着雪呐。”张籍将手中提着的行囊交给老张头,众人都到了里屋。

    在北屋中有两个火盆,再也不似以往的寒冷,张父张母家长里短的说了好一阵。这一刻无论是张籍家还是在厢房的老张头一家都是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他爹,咱儿子都回来了,快让老张头去胡屠户那割些肉来,再杀一只鸡,大老远的来,天寒地冻,一会儿咱一家吃顿热乎饭!”张母乐呵呵的道。

    “娘,肉买来后我去做。”杜十娘也笑着说道。

    “好啊好啊,又能吃到姐姐做的饭咯。”小妹欢快的拍了拍手。

    “二郎你可是真瘦了,得给你说个媳妇照顾你了,你看你大哥有人看着就是不一样……”张母的这一句话张卫说的落荒而逃,让杜十娘羞红了脸。

    这就是家啊,张籍乐呵呵的听着母亲的唠叨,心中满是幸福。

    一家人正说着话,就见老张头家的大儿子张大,提了好大一块肉回来,一脸兴奋的样子。

    “老爷,胡屠户非要给这么多,还不收钱,说什么解元老爷,也就是大公子回来吃的第一块肉是他家的,是他好大的荣幸,我给钱他也不收,最后我放在他案子上,还是被胡屠户追出门来,硬塞到我怀里……”

    张大边说着,边从怀中拿出那一串钱放到桌上。

    “哪能让人白给的,老胡家也不容易,刚才那些我看着不够,再拿着这些,快去再给人送钱去。”张父听说后,将肉接过掂了掂,从兜里又摸了一把钱塞到张大手里,让他再去给人家钱。

    “这老胡家也忒是客气了,咱家也不缺这点……”张母嘴上虽然这样说,可是脸上却是莫名的自豪,这些来自乡亲们的礼遇全是自家老大带来的,自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不多时,当张大再次回来的时候,手里面拎着一个草绳子拴着五六块大骨头。

    “老爷,我费了好大力才把钱留在那,可是胡屠户非要将这几根大骨头让我拿着给大公子补身子,我要是不收

    下他就不收钱。我只好带来了。”张大晃了晃手里的大骨头,脸上表情满是无奈。

    “那就算了,以后多照顾老胡家的生意就是了。”张父见此道。

    “嗯,大骨头熬汤也是好的。”杜十娘从张大手中接过接过大骨头和肉就同老张头家的去了厨房,一旁小妹也嘴馋的望厨房走去。

    “对了张大,和我一起去鸡窝挑只鸡去。”张母见厨房准备收拾饭菜了,想起了还要炖个鸡的事情。

    “太太,这个我自己去就行。”张大一愣,随后恭声道。

    “不行,你不知道哪只好……”张母一听连连摆手。

    见到张母这会儿正在兴头上,不想拂了她的兴致,张籍和张父也没有阻止。

    片刻之后张大从厨房提着一把刀出来了,和张母直奔鸡窝而去,然后便听到老母鸡喔喔的乱叫。

    等到两人出来,张籍看到张大手里那只芦花鸡,不由怔了一下,这不是那只下蛋很多的母鸡吗,记得自己刚考中秀才那会儿回家时,母亲特别提过几句。

    眼看张大就要手起刀落。

    张籍连忙走到院中,阻止道:“张大,等会儿,别杀这个。”

    说完,张籍又回头向张母道:“娘,上次你不是说过这只鸡下蛋多吗?怎么挑了这只?”

    张籍对家中的这几只老母鸡印象也很深刻,在他初到此地时,就是因为小妹看着自己碗中的鸡蛋也受到极大触动,誓要改变家庭条件的。那时若不是张籍生病了,也很难吃到鸡蛋,这些都是要去换钱的。这些母鸡,尤其是下蛋多的是家中极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张母对她喂养的一群母鸡特有感情,都是她精心侍弄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