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6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洋的气候的地理适合水稻的生长,加之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一片蛮荒的占城、河口等地,开始成为新的粮仓,产出的粮食、蔗糖远销至少江南等地。丰厚的效益都是当初一心想要回江南的人们不曾想到的。

    与农业发展相对应的是是劳动力的紧缺。毕竟无地的本地土民不足以满足农庄的需求。而从中原来的流放犯数量也极为有限,普通百姓更不鲜少有人愿意来这里做牛做马的。

    几乎没有任何疑问,他们无不是入乡随俗的选择了当地盛行的奴隶,劳动力缺口就被从南洋各地获得的奴隶给填补了。奴隶甚至成为了农庄经济的主力。而奴隶贸易,甚至也是各个据点的贸易支柱。

    毕竟按《大明律》贩卖人口、蓄养奴隶是违法的。可是法律没规定不能在国土以外的地方进行奴隶交易,而那些地方本就存在有奴隶,而且也有种种奴隶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而大明现在不过只是入乡随俗。

    但是现在,对于南洋的商人以及农庄主来说,他们的好日子却面临着挑战,也正因如此,作为商人的吕安才会赶到中都,试图弄清楚朝廷的意思。不过来到中都之后,他就发现,当年因为出了状元而名扬江南的吕家,现在,早已经被人遗忘了。

    吕安的叔叔是顺治四年的状元吕宫,家在常州的吕家,自然不可避免的被流放到了海外,先是被流放到台湾,后来又分流至南天门。多年的颠沛流离,并没有让吕家沉寂,甚至他还凭着叔叔从京城秘汇的2000两银子,于四年前买下了一条船,然后从苏禄国购买奴隶,再运往南天门等地发卖。

    短短四年间,便积累了十数万的家业,并河仙买下了大片的土地,建起了吕家的庄园,有良田数万亩、奴隶数百人的大庄园,现在吕家早已恢复了当年的兴盛,只是在江南以及中都,又有谁还记得常州吕家?甚至就连他的那个状元叔叔,两年前就已经身死于东北,他是被流放到东北的。

    不过几经辗转之后,吕安还是找到了昔日的同窗赵玉铭,他现在就在礼部任职,虽说只是六品的主事,但是还是通过他得到了一些消息。

    “这么说,朝廷是必定要封藩于南洋了?”

    面对好友带来的消息,吕安的心里咯噔一响。

    “不是南洋,而是夷地,这南洋只是开始,将来,我大明宗室必定是兴盛非常。只是一个南洋,又怎么够皇家封国的?”

    作为礼部官员的赵玉铭,对此自然很清楚,就是今年,陛下又新纳了三个妃子,又有三子、两女出世。算起来陛下可是已经有十个皇子了,将来岂不是要封九国?

    “自是如此,自是如此,陛下千古一帝,上天自是偏爱,自然是子嗣众多。”

    真情也好,假意也罢,即便是在南洋,吕安也知道,大明皇家到了陛下这里,才算是再次人丁兴旺起来。先前大明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有封号的亲王一共有八十三位。其中,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到崇祯继位时,也不过过还剩下二十九位有封地的亲王。这可是十几代皇帝封出来的,相比之下,高皇帝一个人就封了二十五个儿子为藩王。

    “那,那这些封国,是,是不是也用《明律》?”

    这才是吕安最关心的事情,大明皇家将来会封多少个亲王,陛下有多少个儿子,他不在乎,他唯一在乎的是什么?是那里会不会行《明律》。

    “吕兄是担心如果实施《明律》的话,吕家的生意,便做不下去了吧!”

    虽然身在中都,可赵玉铭这几天,也通过理藩部的殖民地司对吕家进行了一些了解,谁能想到当年被抄家流放的吕家现在于南洋又一次成为知名的大族。不过,吕家做的生意着实不上了台面,甚至让人鄙夷。

    “上德,为兄当初也是迫于生计,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再则,现在南洋虽是庄园林立,可是移民甚少,若是没有奴隶为我等耕种,又岂有现在的米粮产出?”

    贩运奴隶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在南洋或许可以光明正大,可那是当地的风俗,在大明士人往往以此为耻,自然也就不上台面。面对好友的时候,吕安也觉得低人一等。

    “因地制宜,各地各地的风俗,如果吕兄于夷地,仍然恪守我汉地的规矩,反倒是落了下乘,朝廷对此早有定论,入乡随俗嘛,毕竟,我大明于那里是客,自然是客随主便。”

    与绝大多数士大夫一样,赵玉铭从来都不是死板之人,而且也是颇为变通,汉人为奴是不可接受的,可是以土人为奴,自然无需介怀,更何况那些奴隶本就存在,现在只是加以役使罢了。

    “那将来,各国会不会……”

    这一次吕安倒是直截了当的道出了他的问题。

    “会不会行《明律》,令我等放还庄中奴隶,并且禁止我等继续于各地贩运。”

    其实在来的时候,吕安已经想通了,如果各藩实施《明律》,他只能听之任之,可他会尽可能的保全庄园里的奴隶,毕竟,没有那些奴隶,那几万亩良田谁去耕种?庄园才是吕家的根本,至于贩运……还可以再作其它的生意。

    “各国虽是自立,可却也是我大明的封其邦建其国,自然应该行《明律》!”

    赵玉铭回答让吕安的心头再次一紧,难道就没有希望了?就在他心情紧崩的时候,那边又赵玉铭说道。

    “不过,当年入南洋的时候,陛下就已经有旨,要入乡随俗,不能苛求汉礼,以汉法治汉,土法治土,归化之道,不能强求,如此才有了现在大明于南洋各地的长治久安,想来,即便是封国于夷地,各国对于当地的风俗,也不会大加改动!”

    赵玉铭的这番话让吕安颇以为然的点头赞同道。

    “陛下实是我大明之圣君,若非是这十六字,又岂有今日的南洋。”

    这绝不是口头上的恭维,身处南洋吕安自然知道,南洋有当地特殊的风俗,奴隶只是其一,还有其它种种与大明有违的风俗,如果擅自令其改易汉俗,只会在当地引发混乱,所以陛下对此才会刻意要求各地长官,不要轻易动易风俗,只可加以引导、教化,如此反倒是汉土两便。

    “不过,为兄是担心,担心……”

    盯着赵士铭,吕安长叹道。

    “这宗室出镇夷地,就是为了镇蛮抚夷,就是为了令他们归属华夏,受我华夏教化,万一,万一他们强行推行教化,只怕会引起乱子,到时候,吕家的些许家业是小,我大明教化诸蛮以为诸夏大业毁于一旦,才是大啊!”

    这番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说出来之后,赵士铭只是微微笑道。

    “所以,朝廷这边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诸国才是啊!吕兄,你不觉得,你现在找错地方了吗?”

第63章 求贤(第二更,求支持)() 
出北京往北,有一座由西至东连绵不绝的山脉。它从西向东延伸,直至消失在山海关旁的渤海湾,这就是燕山。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无数悲壮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而自周天子封燕国以来,燕山就是华夏文明的无声见证者,见证着华夏的兴衰。

    长城自燕山间蜿蜒穿过,将中原和塞外划开成两个世界。一边是富庶的关内,一边是富庶的关外。而在长城中更是有无数的关口,只不过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并未能挡住清虏的入寇。

    坐在马车的朱伦圻,沿着北京通往塞外的古道,经过两天的摇晃颠簸,于午后到了喜峰口。虽说已经在北京住了三年,可他还从没有到过这里来。他环顾一眼四周,果然地势险要。

    “难怪当年以此地为关口,这地方,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过……”

    置身于关口,朱伦圻却发现关口内只有几名巡检,仅仅只靠这么几个人又岂能守得住关口?

    朱伦圻并不知道与过去的被动防御不同,在兴乾朝后,大明便开始积极向关外扩张,并不仅仅只是军事上的扩张,当然还有移民扩张。

    三年前,对立功将士的封赏,使得东北云集着大明70%的功勋兵士以及50%的在乡兵户。当然这些被报纸上称为“军功地主”的在乡军人,并非集中于一地,而是散布在东北各处。在长城一带,同样也散布着不少在乡军人的农庄。如果有鞑虏作乱,那些在乡军人会在第一时间集结起来。

    由于山高路窄,行人稀少,使得山路上显得格外的安静幽深。刚过午后不久,太阳便被山脊给挡住看不见了,一切都罩上一层灰色。山是灰色的,树木是灰暗的,甚至就连同山上的冰雪同样也是灰色的。

    几经辗转之后,朱伦圻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峡谷中同样的冰天雪地,穿谷而过的小溪同样也冻结了。在峡谷的腹地有一片房屋,那就是李明和的家。

    当年随军行动,路过喜峰口的时候,李明和就看中了这个地方。他喜欢这里的苍莽群山、喜欢这里的峡谷。当然,他更喜欢的是峡谷之中的千余亩田地。

    也许是命中注定,一发不知从那里飞来的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臂,失去了半截手臂的他,只能退役,那时候,他面临三个选择,一个是去台湾——他曾驻扎于台湾,所以可以选择在安置于台湾,还有就是在东北。再就是返乡授田。

    最终,他选择了这里,选择了距离长城的喜峰口不过只有数里的峡谷,于这里安家落户。在过去的三年中,通过招募长工的方式,把他的五百亩勋田全都开垦了出来,现在曾经荒凉的峡谷,已经不复了往日的荒凉。

    “难怪这人不愿意出山,守着这样的几百亩庄园,自然不需要刀口讨活。”

    正当朱伦圻站在路边伫足神思的时候,有一个人已走到他的身旁,笑着向他打招呼。

    “这位先生是从那里来?可是过了留宿的时间了,来者是客,若是先生不嫌弃的话,今天便于寒舍住下吧!”

    朱伦圻回头一望,看到不知什么时候,一长一少,看模样像是父子两人站到他的身边,那个三十几岁模样的男子左臂衣袖里空荡荡的。

    “您就是李队长吧!”

    朱伦圻高兴地说道。

    “李队长,这是大明的周王!”

    内侍连忙于一旁介绍着主人的身份,而李明和只是看了一眼,然后只手行礼道。

    “见过周王,不知周王前来,有何吩咐?”

    只是寻常的见礼,远不上恭敬,对此朱伦圻倒是不以为意,只是笑说道。

    “李队长,孤之所以来此拜见李队长,还请李队长万万不要给孤一个闭门羹啊!”

    “大王有心了。”

    李明和说着,一边将手中提着的兔子和肩膀上背着的火铳递给儿子,然后转过脸来对朱伦圻说道。

    “若是大王不嫌弃的话,就到家里去吧,就在前面。”

    朱伦圻便跟着李明和,来到一座宅院门前。一道石筑的围墙,围出一个宽敞干净的四合院来。

    李明和指着大门说道。

    “请进吧,这就是寒舍。”

    朱伦圻迈进门槛。正面四间是坐北朝南大瓦房,两厢六间侧房均为高梁秸盖顶,庭院里有一大块被雪盖着的菜地里种着大白菜,一群鸡鹅在菜地边嬉戏。四合院里洋溢着浓郁的农家气息,不过他也注意到,那高七尺的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