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植甘蔗榨糖,老百姓富裕之后,开始食用更多的糖类食品,蔗糖比桑蚕经济效益更好。

    日本用三分之一土地种植桑树满足美国市场,可不可以让他们用百分之百的土地种植桑树来满足中国市场呢,以日本桑树的生长周期,两广地区的土地退出桑蚕一亩,他们就要开发两亩,如果两广的桑蚕退出一半,日本全国都得种上桑树。

    那么日本的粮食怎么办,只能进口,朝鲜是不可能满足日本的粮食缺口的,但中国可以啊。尽管中国粮食也在进口,其实是自给自足的。进口粮食不过满足两三千万人口所需,而每年用来饲养牲口的粮食,则满足五千万人所需。

    挤一挤填补日本粮食缺口绰绰有余。

    只要日本依赖中国粮食,他们还逃得出中国手心吗?

    依仁也很高兴,马上躬身:“如果敝国商品能得到贵国的青睐,将不胜感激和荣幸。”

    谈商业自然有户部的人谈,朱敬伦只是提出一个引子而已,但他开口了,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些进展的,这一点依仁非常确信,这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利益,他看了工场主一眼,赞许的点点头,让工场主受宠若惊。

    日本人大概是误会了什么。

    之后几天的走访中,朱敬伦发现日本安排那个叫阿信的女工随行,但凡有端茶倒水的工作,都会让阿信在朱敬伦面前露脸。

    显然他们误会朱敬伦看上这个瘦小的日本女孩了,尽管在日本人眼里,阿信长得白白净净,优渥的工资让她的生活水平显然更好一些,也许中国皇帝就喜欢这种瘦小的丫头呢,不是有句古话叫楚王好细腰吗。

    朱敬伦真是有口难言,这么个小丫头,推到也就推倒了,日本人巴不得呢。能牺牲一个女工,换来日本生丝向中国出口的一点优惠,那简直是太划算了。

    但朱敬伦很清楚,自己今天推倒了这个女工,明天这个女工会死的很惨,高媛和张柔都不是省油的灯,宫斗的血腥是他不想深究的。

    但他还是有意加重了日本人的错觉,让手下帮忙留下了这个女工。

    日本人或许有小心思,讨好中国皇帝是一方面,如果阿信能得到中国皇帝的青睐,留在身边对日本来说,无异于多了一个消息渠道,可以方便的了解中国皇帝的真实意图,以及对日本的态度。

    而朱敬伦也需要这么一个向日本传递消息的方式。

    他不是要睡阿信,这些年来也没在女人上投入太多精力,对这么一个瘦小丫头真提不起精神。

    “阿信啊,中国菜吃的惯吗?”

    跟中国皇帝接触之后,阿信十分惊讶中国皇帝竟然懂得说日语,随即就释然了,皇族,那都是神一样的物种,会说什么都不奇怪啊。天皇可是太阳神的后代,最近看报纸,不是宣传中国皇帝是天子,中国苍天的儿子吗,也是神啊。

    “吃的惯!”

    阿信习惯性的低头回答。

    “真吃的惯?”

    朱敬伦随性带来了各种服务人员,御厨也是必带的,各大菜系轮番准备不说,连食材都是直接从中国进口,担心日本的食物不安全。

    “就是有些油!”

    阿信说完,连忙道歉。

    “不过很好吃,真的很厉害,一点都不腻。”

    日本女工的胃里没有多少油水,常年吃素让中国菜显得很油腻。

    朱敬伦笑了笑跟她拉了拉家常,今天朱敬伦休息一天,高媛被日本女亲王邀请去茶社喝茶了,还会进行一些手工艺品方面的参观,他就在日本人准备的高档住所中跟阿信闲聊。

    这是一个旗本家的家宅,位于福冈县,算是当地有名的豪宅了,主人给撵了出去,给中国访问团留了出来。

    通过阿信,朱敬伦了解到了很多纸面上看不到的情况,日本人卖儿卖女的情况很普遍,农民对地主和资本家的怒火很大,三井银行竟然能将银行布局到农村,真的让人感叹,同时也意味着日本农民需要借债才能完税,负担比中国农民重的多。

    阿信家就是这样一户农家,尽管有阿信的工资补贴,但生活依然很困苦。一年五十两的收入,足够中国一个五口之家过上相当不错的生活了,但日本人却要挨饿。因为日本的食物比中国贵了太多,他们进口粮食的关税很高。这显然不是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大概是为了关税收入,以及防止资本外流。

    日本是吃大米的,全世界生产稻米的国家,除了印度之外,基本上都在中国的影响之下,最大的稻米产地,越南的红河和湄公河三角洲,还有暹罗的湄南河地区,不但两国直接受中国影响,在当地经营大米生意的,最大的就是中国商人群体。

    另外南洋地区的大明种植区,菲律宾的稻米产区,也在打开市场之后,越来越被中国商人控制,如果能向日本出口粮食,中国商人是能够控制这个国家的食物来源的。至于日本政府会不会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一定的,但只要他们咬朱敬伦抛出的生丝出口这个金钩,他们就必须接受开放粮食市场。

    一旦廉价的东南亚大米进口,很快日本本国的粮食生产就会被摧毁,加上生丝出口的强大拉力,日本很快就会将土地集中到生丝生产上。甚至日本工业部门还会助推这种转变,出口换汇始终是他们最大的目的,这个动力高过让本国农民吃饱饭。

    “阿信,愿不愿意跟我回中国啊?”

    跟阿信聊的越来越多,一个十八岁的小丫头,在工厂里关了好几年,能有什么见识,很快就将知道的东西,都说给了朱敬伦。

    朱敬伦担心之后日本政府会找她麻烦,她暴露的日本实情,有可能被日本接待方认为丢了面子。所以朱敬伦想带她回国,至于回去后如何安排她,那太容易了。随便打发去那家官员家做女工,都要比在日本过的好。送到工厂做技术工人,也能当上师傅级别的女工了。

    但阿信很犹豫:“我,我要请示——”

    朱敬伦接口道:“请示父母吗?”

    阿信连忙点头,额头渗出汗水,显然她险些说漏嘴了,是官府的大人让她有求必应,中国皇帝要做什么,她都不能拒绝,包括陪寝,甚至紧急找来了专家培训过她相关技术,很少羞臊了一番。但从没交代过,她是不是能给中国皇帝去中国。

    不过官员们强调过,让她不要将跟日本政府的关系说出去,否则让她切腹。

    刚才险些说出去,让阿信觉得她在鬼门关口走了一圈。

    日本官员巴不得呢,阿信能进入中国皇宫,这是巨大的外交影响啊。

    朱敬伦在谋算日本的时候,日本人的小算盘多着呢。

    高媛跟几个日本贵妇到处参观,可是不是平白无故,回来后告诉朱敬伦,日本有意跟中国联姻。

    有日本贵妇透露,天皇有两个小女儿,跟中国皇太孙年纪相仿。

    朱敬伦犹豫了一下,跟日本皇室联姻,这可不是什么好买卖啊,日本皇室的基因让人很担心,常年的近亲结婚,让日本皇室的遗传基因,恐怕连平民都比不上。

    但又非常有政治利益,一旦跟日本皇室联姻,那么短期内就能让日本配合中国的外交行动,日本大概也想通过跟中国联姻,抬高他们在东亚的地位,化解他们在东亚几乎是让东亚国家封堵的不利状态。

    当然,日本人其实想的更多,日本人认为,一旦能跟中国联姻,日本就能跟中国共同主宰东亚地区政治,这一点朱敬伦是小看了日本的野心。

    所以他让高媛在去跟日本贵妇们接触接触,不妨表达一下中国的诚意。

    但日本人回馈的热情确实吓到了朱敬伦,他们不是要嫁一个女儿,而是打算将明治天皇最小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中国皇太孙,其中有年纪十四的富美宫允子内亲王,十二岁的满宫辉仁亲王,以及只有九岁的泰宫聪子内亲王。

    中日两国都没有废除纳妾制度,明治就有好几个老婆,但一次性嫁三个女儿,还是让朱敬伦感受到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某种野望,这已经不是小算盘,而是大野心了。

关于结尾() 


关于结尾() 
美国植物学家约翰,跟着朱敬伦的军队,可谓是将鹤山、新宁、高要等茶区走了一遍,他采集到了的标本,绘制了当地茶区的分布图。

    在考察过程中,他多次跟朱敬伦交流。

    他告诉朱敬伦,说茶叶这种经济植物,最适合以大种植园方式经营,并且开办现代工厂加工。

    约翰说这些,也不是无的放矢。

    原来他在考察中国之前,在印度也做过详细的考察,考察了印度的阿萨姆红茶公司下设的种植园和茶厂,他发现英国人在印度已经设计出了几种加工产业的机器,只是由于培育茶种和工人技术的原因,还比不上中国最好的茶叶,但是机器产品的那种品质保障,已经出现了。

    约翰之所以能在谈判结束后,立马就来到中国进行调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早就被聘请来了,只是因为一直谈不拢,他才去了印度调查了一下,回来后当时的华若翰才加度完成了谈判,他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出发。

    约翰在印度的调查让朱敬伦很受启发,大种植园种植,工厂化加工,这可不就是印度和锡兰茶叶后来超过中国茶叶的根本原因吗。

    他一直最担心的就是着中国茶叶的未来地位问题,出于现实考虑,朱敬伦认为,茶叶出口肯定是将来中国工业化最大的外汇来源,出于感情考虑,朱敬伦始终觉得,中国失去对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垄断地位,不但是经济损失,更是一种耻辱。

    现在瓷器和丝绸技术,早就在全世界扩散了,也就一个茶叶因为西方人接触的晚,还能保持垄断地位,如果有办法,朱敬伦是会不遗余力的将这种垄断地位持续下去的。

    因此约翰在印度的考察见闻朱敬伦很受启发和刺激。

    但约翰说这话的原因,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当时就建议,希望朱敬伦能允许美国商人在中国经营茶园,因为他发现中国还有很多荒山没有开垦,根据他的调查,那些荒山的地利位置高度、空气湿度、温度,以及土地的状况,都跟当地一些品质优良茶园没有区别,因此他认为那些荒山也是可以开发成茶园的,只可惜当地人没有财力去开发。

    这样的荒山在鹤山等县确实还有很多,客家人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才将鹤山山区的茶园面积开拓到八万亩,但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县,不可能就只有八万亩山地,只是茶叶开发的成本很高,因为一颗茶树从种下到出产茶叶,至少得三四年时间,没有积蓄的人根本承担不起这个机会成本,所以客家人一百年时间才慢慢积累了几万亩茶园。

    而英国人采用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直接在伦敦股市上筹集资金,根本就不存在成本问题,因此他们可以大规模的开发印度的山地,一次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开发茶园,在这种现代经营速度面前,如果中国人不改变,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历史上1890年之后,不但被印度超越,连锡兰的茶叶生产都比中国还多。

    所以当时朱敬伦就有些心动,这世界上玩资本运作的,除了英国人可不就是美国人吗。

    但是对于引入美国人的资本,朱敬伦还有很深的顾虑,因为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