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4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国内也是这样认为,为此舆论界甚至掀起了一场抵制英国的风潮,认为英国就是套在大明头上的一道枷锁,大明政府对英国过于软弱,这些报纸,刚刚从美国战争中的反战舆论中走出来,却开始鼓动政府挑战更强大的大英帝国了。

    当然大明外交部门对英国也是这么表示的,跟日本的谈判,都是在英国的调停下进行的,所以他们开始向英国要求利益,比如废除治外法权和香港问题,甲午战争前一年,英国废除了对日本的治外法权,可以看作是英国开始扶持日本制衡大明的一个政策,但更主要的还是日本人自己的努力,他们废除治外法权的代价是,承诺在日本法律机构中,大肆雇佣西方法官和顾问。

    大明不愿意让洋人来审判自己的国民,所以始终无法就治外法权跟英国达成一致,保留了这个治外法权的尾巴,早就让国民不满了。

    英国经过慎重的考虑,觉得在清日战争期间,不希望看到大明的不合理举动,他们同意就这个问题跟大明谈判。

    这些是题外话,回归到战场上。

    由于大明突然介入旅顺问题,不但让满清文人们升起了希望,连满清朝堂上都开始畅想跟大明联盟的可能,就像之前李鸿章操作的,雇佣英国商船运兵,却拒绝派遣北洋水师主力护航,其实就是给日本去打的,但日本打了,也没能让英国人介入,现在他们看到大明介入的态度很强烈,当然乐意拉上一个盟友帮他们。

    或者说软弱的满清文官,已经在潜意识中开始升起让大明保护的念头了。

    结果他们等到的,不是大明的参战,而是大明迅速跟日本达成了协议,离开了战争。

    这让满清文人好生失望,失望的他们大骂大明不顾念同胞之谊,此时他们开始承认跟大明百姓是同胞了。

    李鸿章也对大明多有希望,战场上的失败已经成了定居,由于大明的介入,日本一度停止了军事行动,让李鸿章有能力重组了淮军。但一旦日军再次发动攻击,他知道他的手下是顶不住的。老将一个个凋零,新将领还没成长起来,加上这些年承平日久,军纪涣散,早就没有了当年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战斗力。

    所以李鸿章也很希望大明趁机介入,他甚至做好了给大明大量经济利益,换取大明参战,这点上他已经得到了朝廷的授权,但他求见大明公使的几封公函石沉大海,通过私人关系希望跟大明公使见面,也被拒之门外。

    直到大明跟日本签订了协议,李鸿章如丧考批的时候,突然大明公使求见他了。

    李鸿章尽管心中不满,但可不敢放过这救命稻草,热情的接待了大明公使,而当他见到来人的时候,才发现,要跟他见面的不是公使,而是大明的更高层,大明皇帝身边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方山。

    显然李鸿章知道此人是代表大明皇帝的意思,中书省本就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地方,这种地方的长官,显然是最明白皇帝的心思的。

    “不知方大人来此有何见教?”

    尽管看不上方山的出身,但对方的身份却让他不敢不重视,加上战场不利,形势比人强,他姿态放的很低。

    方山十分客气:“我大明皇帝陛下十分同情李大人的处境。但碍于国际形势,我大明无法助战。但陛下十分支持李大人继续与日本开战!”

    李鸿章心中一喜,大明皇帝个人支持这场战争,如果操作的好的话,不难操作成大明帮助大清的局面,一旦大明愿意帮忙,到时候即便打不赢,谈也能谈出一个和局,大不了把朝鲜给日本完了。

    所以他要夸大一下不利局面,让大明皇帝知道如果大明不帮忙的话,大清输定了。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谈何容易啊。粮草不济,兵力不足,如何再战?”

    满清这些年其实也没有闲着,李鸿章在十年前,就在天津办理了武备学堂,聘请德国人为教官,培训了一大批专业军官,后来的段祺瑞等北洋巨头,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只可惜这些人此时人微言轻,即便在軍队中任职,也只是虾兵蟹将,真正让那些人光芒四射,还得等袁世凯的崛起。

    但满清确实通过这些军官,让清军表面上看起来有模有样。

    经济上,洋务派官员大搞洋务运动,建立了大量的洋务企业,修建了上万公里的铁路,财政上也因为铁路的修建,带来贸易的繁荣而财政充足,财政收入比日本高一倍,这一切都给了西方人大量的遐想,从来都以财力判断战争胜负的西方人认为日本胜率不高,因为西方历史上,战争都是雇佣兵打的,谁钱多,谁就能招募更多雇佣兵。

    结果他们忽略了民族国家时代的民心士气和组织能力对军事的影响。

    清廷有看起来‘西化’的軍队,建立了大量轻重工业企业,现在李鸿章说粮草不济,兵力不足,显然方山并不认可。

    “李大人谦虚了。据在下所知,淮军总兵力高达十五万,八旗新军则有二十万。另有楚军十万,湘军十万。八旗、绿营多达百万。如何是兵力不足?至于粮草问题,李大人只管放心打仗便是,我大明愿意借款十亿两助战!”

    李鸿章倒吸一口冷气,十亿两银子,还是大明两,比库平两高的多,这粮草是充足了,但他真不想打,一打,淮军首当其冲,打光了淮军,让他以后喝西北风去。

    同时他也惊疑起来,大明皇帝支持朝廷将八旗军、湘军、楚军都调上前线,这都打光了的话,大清岂不是无兵来保卫疆土了?

    莫非大明打算趁机北伐,所以才跟日本达成了协议,那份协议谁知道有没有秘密条款,比如瓜分大清之类的。

    李鸿章十分犹疑。

    但方山继续许诺:“若李大人竭尽全力,此战过后,不管贵国朝廷如何责罚,我大明都有李大人容身之地。”

    李鸿章更加犹疑,这是明目张胆的拉拢他了,他可不想改换门庭,名誉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去了大明,无论如何不可能像满清这么自在。

    于是他问道:“若主战,败了如何?”

    方山笑道:“如何能败?”

    李鸿章道:“若日本攻取辽东何如?”

    方山笑道:“再战平津!”

    李鸿章道:“若日本攻取平津又何如?”

    方山笑道:“迁都再战!”

    李鸿章皱眉道:“若日本吞并中原何如?”

    方山冷笑起来:“李大人好大的志向,有你李大人在,日本能吞并中原乎?”

    李鸿章冷笑道:“只是万一!”

    方山冷哼一声:“李大人你觉得我大明容得下日本吞并中原乎?”

    李鸿章冷哼道:“这与我大清有何益?”

    对李鸿章来说,或者对满清朝廷来说,日本吞并了中原跟大明统一了中原,没什么两样。

    方山笑道:“是没什么益处。不过我大明占了中原,李大人还可以荣华富贵。日本占了中原,我家皇帝让我告诉李大人一句话。只要大明将来一统天下,李家必当满门抄斩,以谢天下!”

    “你!”

    李鸿章气的站了起来,怒视方山。

    他到底没有发作,阴沉着脸,喊了一声,“送客!”

    ,

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 
方山走后,李鸿章大发了一通脾气,砸碎了满屋子的名贵花瓶、推到了屏风。

    但他冷静下来后,立刻开始后怕。

    大明对大清的兼并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这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们这时候才有了兼并之心,而不是十年前,不是二十年前就有。

    李鸿章对比一下,大明拥兵数百万,如果他们要北伐,谁能挡得住?

    湘军?

    淮军?

    楚军?

    还是八旗绿营?

    他甚至假定日本跟大清结盟,好似也打不过大明,至于洋人,有人会为了大清跟大明数百万雄狮开战吗?大明打法国的时候,没见有人帮忙,大明打美国的时候,同样没见到有人帮忙,西方国家以利为重,看不长远,这是李鸿章的认识,所以他认为没人会帮大清的忙,就是英国也只是嘴上说的好听,李鸿章是最不信任英国人的。

    一旦大明北伐,夺取了天下,他李鸿章此时不配合的话,到时候哪怕他死了,他李家被满门抄斩,他也无法接受。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天下观,臣子对谁当皇帝不在乎,但最自己的宗族格外重视。

    但李鸿章可做不到唯大明的命是从,想他堂堂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要苟且于敌国,他就忍不下这口气,所以才大发雷霆。何曾有人敢这么威胁过他,朝堂上那么多人诋毁他,也不敢威胁要杀他满门。可是现在被威胁了,还是一个极有可能做到的人,大明国的皇帝。

    他不敢忽视,连夜就去求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对李鸿章没有好感,受翁同酥的影响,他一直都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奸臣,是站在慈禧一边的后党,跟翁同酥等站在他身边的帝党不同。

    但是李鸿章的主见倒是挺附和光绪的胃口的,那就是主战到底,调湘军楚军参战,调八旗新军参战。

    慈禧此时地位尴尬,面对着即将亲政的皇帝,她用修建颐和园刁难,说修园子给自己养老,其实是想在观望一段时间,她不放心自己交出权力后的政局。

    所以她始终暗中支持李鸿章等主和派,之前的朝仪上,李鸿章等主和派明明都已经达成了跟日本和谈的一致吗,怎么突然改观要主战了。

    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不敢轻易出口,以防祸从口出。

    甲午战争其实也是慈禧和光绪权力斗争的关键一战,此战战败后,一方面黑锅给李鸿章背了,一方面大大打击了主战的帝党,给慈禧继续掌权提供了理由。

    之后光绪皇帝利用戊戌变法其实是殊死一搏,结果继续被慈禧利用,彻底绞杀了帝党,之后再也没人反对她垂帘听政,因为两次失败,让光绪的威望降到了谷地,满朝文武都觉得这个皇帝靠不住。

    现在李鸿章这个同盟突然反水,确实让慈禧太后措手不及,所以她不表态,表示一切都由皇帝做主,说皇帝也长大了,她老了。

    光绪一边高兴,只要李鸿章能帮他打赢这场仗,他就能亲政了,所以暂时放下对李鸿章的厌恶,极力支持李鸿章的意见,至于资金方面,也全权交给李鸿章去借款,至于向谁借款,他问都没有问。

    取得皇帝的支持后,李鸿章的地位就稳定了,这场仗胜也好,败也好,都有皇帝背锅,他李鸿章一不得罪朝廷,二不得罪大明,他给自己找了一条稳固的后路。

    于是满清政府立刻就变得更加强硬,拒绝了英国的调停,决心死战到底。在陕甘的楚军,江南的湘军,迅速调动起来,同时向北方调动。

    此时反倒是日本慌张了,为了打这一战,日本积攒了三十年的国力,可日本太小了,人口三千来万,常年扩军备战,民间穷困无比,民间穷困就没有内部市场,全靠外国市场,可在国际上又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唯一的生丝则要面对大明生丝的强烈竞争。

    日本人的工资确实低廉,可也不可能太低,至少的能糊口,日本的粮食价格又不低,所以日本的生丝跟大明生丝相比,完全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