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4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庞大的海外华侨集中在这一地区,大明不可能不重视这个地区。

    现在洋人要商讨瓜分这里问题,徐荣村觉得这样的问题,已经出了单纯的外交范畴,而是跟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都有复杂关联的问题,他需要就此请示上级,上级是礼部尚书伍崇曜。

    伍崇曜也认为事态重大,柏林会议瓜分了非洲之后,其他国家就再也难以在非洲立足,如果英法等国瓜分了南洋,大明没有加入其中的话,以后也很难在南洋立足,如果打算强行挤进去,则是对所有国家的挑战。

    所以大明是必须要参加这场会议的,但相关部门的协调,不是礼部一家能决定的。

    马上找赫德,召集各部尚书商讨。

    赫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同样深刻,组织大家讨论了一番,兵部认为南洋是西方进入中国南海的必经之地,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大明绝不能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虽然跟法国、越南达成了相关协议,法国和大明都在逐步撤军。可是大明却没能通过这场战争取得在南洋的立足点,兵部要求,如果召开瓜分南洋的会议,一定要为大明争取到一个立足点。

    户部认为,南洋地区华人众多,且大多数都是大明籍移民,这些移民跟国内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有助于大明开拓南洋市场,谋取经济利益。这种联系也是当地华人自身的绝对利益所在,国家应该保护这些华人的利益。因此无论各国任何瓜分南洋,都必须保证南洋华人的合法迁移权力,任何国家不能组织华人在南洋各地以及南洋和中国之间的旅行、经商和居住的自由。

    工部对南洋丰富的矿产权力感兴趣。刑部则需要商讨南洋和大明之间的司法问题。

    林林总总汇总了上百条需要讨论的复杂问题后,赫德将其综合整理,向朱敬伦汇报。

    赫德在朱敬伦面前不不小心,尽管他始终坚持自己是大明相的立场,政治外交上,一切以大明的利益为重,但他依然很小心,因为他始终知道,皇帝并没有完全信任他,许多问题都不会直接向他表明态度,而是需要赫德自己揣测。

    赫德知道自己的权力并不是因为民意支持,而是因为皇帝的意志,而皇帝并不信任他,任用他最重要的原因,赫德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只要皇帝不再认可他的能力,他马上就会倒台。

    所以他对待皇帝,总是小心翼翼,做事严谨,准备十分充分。

    皇帝听取了赫德报告之后,大致认可赫德的南洋开放态度,赫德认为在南洋建立一个开放的商业机制,先得利的就是紧邻南洋的大明,因此大明在这一方面的利益,跟英国是一致的。

    制定一个稳定的安全机制,也能防止法国这样的国家在南洋进行军事扩张,从而给大明的安全带来影响。

    朱敬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南洋开放是对所有国家有利的,但是南洋不能向无关国家无节制的开放,一个开放的南洋,必须面对的是南洋利益的相关方,因为是这些在南洋辛苦耕耘的国家,开了南洋的利益,只有他没有权利分享南洋的利益。

    朱敬伦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南洋可以向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以及地处南洋地区的大明、暹罗、越南和柬埔寨开放,那些什么比利时,美国之类的国家,就不要搀和南洋地区的利益分配,朱敬伦意在组建一个垄断的瓜分南洋的利益共同体。

    另外朱敬伦还坚持,华人向南洋地区迁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前,华人已经不能算是南洋地区的移民,华人本身就是南洋的一部分,所以任何国家无论任何分割南洋权利,都不能损害华人这一千年来形成的天然权力。对于那些始终还在坚持限制华人的国家,比如西班牙始终拒绝华人在菲律宾进行垦殖,导致菲律宾的华人竟然才只有一万多人,而历史上华人在西班牙到来之前,人数都比这个多,是西班牙通过屠杀损害了华人的利益。

    如果西班牙不在华人垦殖问题上做出让步,那么大明将重提西班牙屠杀华人旧事,对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合法性提出异议!

    如果真能按照六部的想法和朱敬伦的建议,在南洋地区建立这样一种垄断性的,只向个别国家开放的机制的话,大明将得到最大的利益。

    至于最后能谈成什么样子,结果还早着呢,南洋问题比非洲还复杂,柏林会议讨论非洲问题的时候,西方人对非洲内6还一无所知,瓜分非洲是拿地图在分,而南洋却是一个早就被华人和洋人摸透了的地区,这里的民族构成,地理结构,历史文化,对大家来说都不是秘密,因此产生的纠纷更多,柏林会议讨论了一百多天,新加坡会议如果能在一年之内结束,就算快的了。

    这是一个耐心扯皮的过程,在新加坡会议达成协议之前,大明最关心的,还是俄国人南下的问题。

    现在北方已经进入了冬季,今年年初,俄国成功施压清政府,取得了葫芦岛的租借权,接着英**舰赶赴渤海湾威慑,强烈反对俄国占据这里,对峙了整整一年之后,在渤海湾封冻之前,英国軍舰撤到大连休整,没想到整整一年都没有动静的俄国人突然大举进入葫芦岛海域,开始在这里进行大规模施工,目的明摆着要趁着开春冰化之前,完成葫芦岛防御设施的修建工作,等明年英军来了,也奈何不了俄国了。

    英国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强闯葫芦岛海域。葫芦岛虽然每年都有冰冻期,但是这里海冰很薄,破冰船可以一路开进去。第二个选择是,说服大明尽快派出地面力量进入北方,从6地上威慑俄国,让俄国不得不放弃强行开辟葫芦岛的计划。

第七百二十三节 冲在抗俄第一线() 
大明有能力将俄国从中国北方驱逐出去吗,说没有,恐怕俄国人自己都不会相信。

    明法战争中,法国先后派遣了八十万队,加上越南伪军超过百万,却始终在越南战场上处于劣势,始终被明军围困,如果不是明军顾惜伤亡或其他原因,所有军事理论家都认为,明军全歼法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会有任何奇迹发生。

    而俄国虽然有蒸汽压路机之称,为所有欧洲国家所忌惮,但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俄国恐怖在无穷无尽的兵员优势,而不是单兵的高素质,论起单兵素质,德军的纪律性和法军的勇敢精神才是最值得称道的。

    大明队在越南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素养让欧洲人十分惊讶,他们以前的印象中,东方民族的队就是庞大、杂乱、懦弱的综合体,在对抗高组织性、严密性的欧洲军队的时候,往往欧洲人都能以少胜多,击溃数量庞大的东方队。

    大明队不但数量多,而且并没有被轻松击溃,反而在多个战场上都证明是能跟法国队正面抗衡,他们突然发现,中国人在经过专业化军事训练之后,所拥有的纪律性带来的组织能力,竟然丝毫不输给法国人,如果不是比法国更强的话。事实上,大明军官普遍认为本国士兵纪律性更强,性格上更坚韧,所缺的无非是白人的冒险精神罢了。无论军官还是士兵,普遍求稳,倾向于使用以守为攻的战术,而不是大胆发扬主动进攻精神。

    俄国人通过修建恰克图铁路,并在去年一年的对峙期间,抢修了清政府答应的从张家口延伸到葫芦岛的铁路,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拥有了在东方大规模调兵的能力。

    历史学家总是惊叹俄国人对西伯利亚征服行为的宏大,但却往往忽略了俄国人在征服西伯利亚方向上的地利优势。

    相比于中国要进入西伯利亚,在没有火车等现代交通时代,必须度过连绵的大漠或者东北的原始森林,西伯利亚对俄国来说,却几乎是一个开放的区域。

    由于俄国所在的东欧平原地形平坦,俄国的河流普遍漫长、宽阔,没有湍流的阻碍,可以方便的作为贸易、殖民和征服的通路和交通工具。最有利的是,俄国的河流跟西伯利亚水系是相通的,从顿河可以一路连接西伯利亚水系。

    西伯利亚的河流同样宽广、漫长,支流覆盖范围极广,而且不仅夏天适于小船航行,冬夭还适于雪橇滑行。整个西伯利亚的地形基本上是从巨大的西藏高原往下倾斜,因此西伯利亚最大的四条河流中,有三条向北流入北冰洋,一条向东进入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的出口在北冰洋,这些河流和它们的许多支流一起,提供了一直伸展到太平洋的一张天然的交通干线网、俄国人一旦越过乌拉尔山脉。不用做多少搬运工作就能从一条水路转入另一条水路。

    历史上,俄国人就是依靠这些天然河流馈赠的交通优势,轻易的就征服了西伯利亚。

    所以俄国为了打开通往中国海域的通道,他们没有直接从欧洲腹地修一条铁路到中国,而是优先选择在交通最困难的蒙古高原上进行铁路建设,因为西伯利亚对俄国来说,并不是阻碍,而是坦途。

    但西伯利亚这条坦途,也是有极限的,他毕竟无法跟铁路交通相比。历史上,俄国在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之前,在东北最多保持了四十万兵力,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极限,即便是在四十万人的限制之下,俄国的物资供给也相对匮乏,根本没有扩张的潜力。

    对于大明来说,别说俄国调遣四十万兵力了,他们就是有能力调遣一百万兵力,大明也能够像打败百万法军那样,将俄军击败。因为大明在越南最高峰投入了两百万兵力,可国内还有一百万后备兵员始终准备着,因此大明完全有能力投入三百万大军跟俄国作战。

    至于交通问题,对大明更不是限制,首先海路是畅通的,大明国土大多近海,可以方便的利用海路,其次大明的铁路线已经跟满清的铁路线连通,这几年满清在列强的支持下修建的津浦路、京汉路都能被大明所利用向北方调兵。至于满清愿意不愿意他们的铁路为大明所用,英国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顾及满清的态度。打着帮助他们对抗俄国人的旗号,相信他们不敢反抗。

    英国积极跟大明磋商,表示一旦大明与俄国爆发战争,英国将会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每年五千万英镑。这笔钱当然不可能打得起一场跟俄国这种国家之间的战争,跟法国在越南作战,大明两年内就去了三亿英镑,要跟俄国人打仗,恐怕不会低于这个数。但战争毕竟是大明的事情,英国能给一点是一点。

    英国封堵俄国,经济上是为了长江利益,政治上则是为了防止俄国拥有海洋,从而向海权跨越,英国不能承受俄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将在陆地上扩张的势头带到海洋上来,所以这笔钱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总销。

    尽管大明如果争取,英国也许会将补助金标准定的更高一点,历史上普鲁士能以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小国同时挑战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三个人口都超过两千万的,当时欧洲最大的三个国家,军费几乎都是靠英国援助。但大明并没有开这个口,不是脸皮薄,而是朱敬伦压根就没想过刚刚结束了对法战争,就马上投入跟另一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对抗中。

    朱敬伦认为,只要大明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再联合英国一起给俄国施压,俄国问题是能通过和平解决的。

    但首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