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4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议会不同意,满清朝堂也认为瓜分属国不义,没有接受,于是双方失去了最后一次和平的机会。

    可是到现在为止,法国人竟然都没打算跟大明谈,这让朱敬伦百思不得其解,大明应该比史上的满清强大啊,怎么法国人反而更强硬。

    “占领鸿基的法军是什么情况?”

    朱敬伦询问跟大明对峙最前线的敌人情况。

    陈芝廷报告道:“收到最新的消息,听说是一个东京矿物公司力促法军占领这里。”

    还有资本家的事情,朱敬伦不由好奇:“这家公司什么来头?”

    陈芝廷道:“找人在法国查了一下,不是什么好公司,是一群投机商建的,叫什么东京(北圻)矿务公司,大把向法国政客们无偿赠送股票,想垄断越南的矿产。”

    这就清楚了,越南现在的矿产,最有利可图的,就是鸿基的煤矿。史上,法国其实一直到90年代才开始对在越南开矿有兴趣,因为煤矿在这个年代可不算什么稀缺物,连日本都大量出口煤矿呢,所以90年代之前,开发矿产根本无利可图。

    但大明工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这一情况,大明大批进口鸿基的煤炭,如果法国能够取得这座矿,不但能赚取丰厚的利润,还能够极大的平衡个大明的贸易,能够抵消大明生丝出口法国带来的逆差。

    看来越北的矿产,对于法国的意义,相当于印度鸦片对于英国的意义啊。

    朱敬伦明白法国人不可能让大明占领红河以北的土地了,那么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全力备战吧!”

    朱敬伦叹道。

    陈芝廷说道:“已经在准备了。”

    朱敬伦摇摇头:“还不够!”

    陈芝廷皱眉:“请陛下明示。”

    朱敬伦叹道:“下令造军舰吧!”(。。)

第六百八十节 备战() 
法国海军世界第二的地位,那绝对不是吹嘘出来的,他们拥有38艘铁甲舰、9艘岸防铁甲舰、50艘巡洋舰、炮舰和60艘鱼雷艇,总吨位达五十万吨。而且士兵训练有素,拥有丰富的在殖民地的作战经验。普法战争时期,虽然陆军一败涂地,但法国海军却从始至终封锁着德国海岸,占尽了优势。

    相比而言,大明海军主力铁甲舰只有四艘,二等铁甲舰八艘,装甲巡洋舰二十艘,总吨位十万吨。这些年陷于财政困难而无法扩充海军军备,在海军兵力山,处于绝对劣势。因此一旦开战,此战将以陆战为主,海战立足于防守。

    如果想要真正让法国感觉到压力,让他们感到切身的危机感,那就必须在海军上,能够跟法国一较长短。否则这只是一场殖民地战争罢了,对法国本土没有任何损益,他们胜则扩张殖民地,败了不过是放弃罢了,于法国本土没有任何威胁。而大明胜利了,不过是保住了越南,如果败了还可能被法军侵入领土。因此由于海军上的差距,两国目前的战略态势是不对等的。

    所以作为让大明“能战”的战略考量,此时必须紧急建造军舰,哪怕就是赶不上打仗,可对于法国人的威慑作用肯定是有的。

    因此朱敬伦建议,增加海军临时预算,对海军进行紧急拨款,下令修建十艘一等铁甲舰,二十艘二等铁甲舰,将大明海军铁甲舰的数量跟法国看齐。大明这几年发展起来的造船业,有能力为修建军舰提供技术支持。

    “可是这经费从何筹措啊?”

    陈芝廷忧虑道,救灾行动,让官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大明政府不愿意借外债,所以这几年节衣缩食在清偿外债,变卖铁路公司还债之后,又连续两年偿还了一亿大明两,现在积欠的外债已经下降到八亿大明两,折合十亿海关两。

    但主要欠的是内债,内债不但没有减少,还从五亿海关两增加到了八亿海关两,折合六亿大明两,而所欠外债,其实只剩下两亿大明两了。

    只是大明政府采取发内债还外债的做法,从大明经济体中抽走了太多的硬通货,已经到了金融体系能够承受的极限,在发行大笔债务,恐怕影响到货币的稳定。

    “向英国借钱吧!”

    朱敬伦建议道。

    陈芝廷是不想借外债的,原因跟日本政府的担心一样,看到许多国家因为欠下英法等国的阎王债,而被列强控制的结果,所以对外债避之惟恐不及。

    “非得发外债吗?”

    陈芝廷叹息道。

    朱敬伦笑道:“这不仅仅是借钱这么简单。如果能从英国借到钱,借到钱的越多,英国就越得支持我们,这是有政治上的好处的。”

    美国之所以参加一战,不就是因为英法欠美国的钱太多了吗,如果英法战败,美国也得破产的情况下,美国没有选择。

    如果能从英国借到钱,这本身就是外交胜利,如果能够借到足够影响英国政府态度的数额,就上升到了政治胜利。

    趁着现在英国在态度上还是支持大明的,在向他们许诺高息,未必不能从英国借到钱,一旦英国顶着法国的压力,允许大明在伦敦市场上融资的话,那么之后他们就不得不慢慢偏向大明一边,至少不会帮助法国。

    陈芝廷点了点头:“可以跟英国人谈一谈。不知借多少为宜?”

    朱敬伦道:“多多益善!”

    陈芝廷心中还是不想借钱,这不是面子的问题,用税收做抵押借钱的后患太大。这几年节衣缩食,才将将还了一半,而且各行各业都提高了税收,如今市面不景气,民间早已是怨声载道,在借钱,如何还,在加税,岂不是暴政了。

    他回到尚书省彻夜未眠,第二日找户部尚书商议此事,户部尚书张敬修也不主张借款,而且认定,法军入越不过万余,皇帝想要借款大造军舰,怕是皇帝过于忧虑了,大明与越南陆路相接,决战当在陆上,而不在海上,皇帝却要造军舰,岂不是缘木求鱼。

    张敬修认为,只动用陆军的话,不需要借洋款。

    陈芝廷觉得不无道理,又找兵部尚书罗衍,罗衍也认为决战当在陆上,此时国库空虚,且大战在即,若不能保持和局,也必然要在陆上与法人争锋,打造军舰确实不是时候,而且罗衍担心,即便短期内打造了军舰,也未必能形成战斗力,未必能成军,之后空留一批铁船,用之,则保养、维护之费用巨大,不用任由其腐朽,那造来何用?

    陈芝廷与多人商议之后,还是认定不应该借款,但当面驳回皇帝的意见,让他很难受。

    所幸就来了个久拖不决。

    一晃都十月份了,朱敬伦这里奇怪,陈芝廷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借不借的到钱,也总得交代一下啊。

    不能从英国借钱,光得到英国人一些模棱两可的口头支持,实在是让人不放心。

    于是他只能再次找来陈芝廷,一问之下,陈芝廷顾左右而言其他,又是各种说辞,竟然根本就没跟英国接触。

    朱敬伦不动声色,也不在劝说,就此不提此事。

    这时候文鸢等人已经回国,文鸢是第一个回国的,他身在日本,这几年仔仔细细研究了日本的军事政治,对日本人的多项政策褒奖有加,而日本人将一手改革了大明陆军的文鸢称作大明陆军之父,不但没有以为文鸢带兵攻克过长崎而对他有什么仇恨,反而极为恭敬,文鸢在日本倒是如鱼得水,乐不思蜀。

    在德国感染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文鸢,在日本这个军国主义国家当然觉得舒服,这没什么奇怪的。

    陈济世从俄国回来了,对俄国的野心极为担忧,俄国国内充斥着一种东进的唿声,俄**官中不少人当面在陈济世面前大肆谈论,认为蒙古、满洲和新疆,自古以来就不属于中国的传统领土,而是西伯利亚等地游牧民的领导,沙皇是喀山汗国、阿斯塔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草原国家的君主,法理上更有权力继承新疆、蒙古、满洲之地,更有义务去保护哪里的牧民。

    陈济世推断,俄国迟早要东进南下,左宗棠陈兵陕甘,牵制回疆,让沙俄有所顾忌,看一旦沙俄加强了对中亚的控制,必然要进兵新疆,而在恰克图铁路上,与满清多有争执,早晚会以此生事。

    态度最重要的是从法国回来的张开山,他认为法国吞并越南的野心已经不可遏止,除非能给予法国当头痛击,否则绝对无法打消法国的野心。至于军事行动的规模,张开山推断恐怕会是一场举国之战。

    大明要打赢法国,绝非易事,法国的军事实力恢复的很快,全面战争之下,法国能动员兵力超过百万,大明要想阻挠法国,就必须跟法国打一场百万级别的大战。

    朱敬伦先后召集军官听取汇报的情况,让大明政坛变得有些诡异,文官们突然低调了起来。

    因为朱敬伦已经很久没有直接跟军队产生过联系了。兵事全托付于兵部,现在皇帝突然召见归**官,而且这批军官之前还是被文官政府调走的,大家都知道是文臣在打压他们,现在皇帝直接见他们,这到底是什么心思?

    朱敬伦无暇理会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是皇帝,皇权时代他占有绝对的位置优势,慈禧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压制的奕欣,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翻不了身,更何况朱敬伦呢,他的位置让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去考虑别人的态度,都是别人考虑他的态度。

    所以接见过陆军军官之后,他又接见了海军军官,要求海军也必须加强戒备,不能有任何松懈,并且要他们考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充军备并形成战斗力。

    朱敬伦从没有说过他要如何如何,但总会有人能猜到他想要如何如何。

    赫德很快就求见朱敬伦,他向朱敬伦谏言,说目前大明的军备情况,如果对上欧洲一流强国,怕是会措手不及,赫德建议与法国和解。

    朱敬伦表示道,如果法国人要将大明排挤出越南,这已经突破了大明能够接受的底线。赫德又建议,如果这一仗必须打的话,大明就必须成倍的增强目前的力量。

    赫德建议将陆军的规模翻一倍,常备军扩大到六十万,后备兵力扩大到一百四十万,这样一旦开战就能有两百万军队可以动用。另一方面,海军也必须进行扩充。

    朱敬伦将陈芝廷强调的那一套困难,又跟赫德说了一遍,赫德建议向英国借款。朱敬伦担心英国会受法国影响,而不会允许大明在英国借款。

    赫德请命他来负责此事,一定能帮大明借到足够扩充兵力的资金,同时他希望,在大明做好准备之前,切不可贸然与法国开战。

    朱敬伦知道,蛰伏了这么多年后,赫德终于按捺不住了。(。。)

第六百八十一节 整顿上海经济() 
赫德的建议,几乎每一条都是朱敬伦跟陈芝廷讨论后,被陈芝廷付之高阁的建议。

    如果说都是赫德自己想到的,朱敬伦绝对不信,赫德显然已经打听清楚了朱敬伦想要的东西,才里求见的,并且打着提建议的旗号,最后突然请命,要说一切都是临时起意,恐怕就把赫德想简单了。

    朱敬伦心中不由得暗自吃惊,惊讶的不是赫德如此煞费苦心,而是赫德竟然有能力将大明皇帝跟丞相之间的谈话摸得如此清楚,这大明还有什么秘密是赫德不知道的,赫德知道的事情,不敢保证英国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