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荣村的拒绝,让尚德宏有些意外,难道借兵不是大明朝廷的意思?

    但是向大清借兵,不是他不想借,只是:“小邦也愿向大清上国求助,无奈上国危机四伏,无暇他顾啊。”

    徐荣村叹道:“除非大清出兵,否则我大明难以出兵。不过本官可以向尚大人许一诺,只要贵国能向大清借到兵马,无论多寡,我大明都可借兵一万,足可以收复琉球了。”

    尚德宏内心复杂,听到这话他承认心中感激,大清作为天草上国对琉球的存亡无动于衷,虽然他很清楚大清自己也在危机之中,可是一个上国难道就能因为自己的危难,就对属国弃之不顾,就能不顾道义吗?

    他之前一直认为大明是叛逆,是反叛大清而立的叛逆之国,在大义上还有些看不起这个国家,谁能想到,琉球一旦出事,反倒是这个国家最为仗义。

    至于对方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就像北亰一些官员说的那样,大明也是狼子野心,可是再狠的狼,能狠过日本去,萨摩藩欺负了琉球几百年,尚德宏始终认为萨摩藩代表的日本,是这世上最狠的狼。

    再说了,现在日本这头狼,已经把整个琉球国吞进了嘴里,借大明兵马,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对于已经灭亡的国家,还能怎么样更坏呢。

    退一万步讲,即便大明以后也像日本一样行事,也是狼子野心。最多不过是驱虎吞狼,赶走了狼留下了虎而已,不会更坏。甚至如果非得让琉球被一头虎狼吃掉,尚德宏也宁可选择大明而不选择日本,日本跟琉球可是累世的仇敌。

    “如此有劳徐大人了!”

    尚德宏拜谢徐荣村,徐荣村回拜。

    之后尚德宏马不停蹄的赶赴北京,立刻开始了借兵行动,他告诉总理衙门,琉球要借兵复国,恳请上邦无论如何都要借点兵马,无论多少琉球也永世不忘。

    前几次李鸿章都不敢见尚德宏,因为尚德宏是向让大清出面,为琉球主持公道,等于是让大清去跟日本直接开战,他哪里敢应。

    现在他还是没有见尚德宏,但是他手下的官员见了,向他转达了意见,李鸿章叹口气,认真思虑之后答应了,在他的认识中,既然是琉球国借兵,那就不能算是大清跟日本开战,而是琉球向日本讨要国土。

    但李鸿章只打算意思意思借给尚德宏一点兵马,给他一千淮军,为了表示上国的厚道,李鸿章派的倒是精锐,手里都是有一水洋枪的精锐部队,真派一千老弱病残,那就实在太寒属国的心了,传出去叫人笑话。

    尚德宏借到了一千清军之后,立马派人联系朝鲜,劝说朝鲜也能借点兵,并说大家都是友好邻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朝鲜与日本虎狼之国紧邻,前不久朝鲜才受到日本的袭扰,劝说朝鲜跟随大清一起借兵援助。

    朝鲜此时主政的,从过去的死硬亲清反日派大院君,换成了闵妃外戚集团,闵妃集团打倒了大院君后,开始寻求跟日本和好,将大院君的嫡系,草梁倭馆监督逮捕问罪,但闵妃集团的态度,依然无法阻止日本对朝鲜的压迫,日本入侵江华岛,挑起了历史上的江华岛事件,最后逼迫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打开了朝鲜国门,刚刚跟日本产生军事冲突,让朝鲜人认识到了日本軍队的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没有答应借兵。

    这只是一个意外,却让之后日本侵犯朝鲜的时候,在亚洲邻国找不到帮手埋下了伏笔。

    尚德宏自己亲自南下越南。

    越南结束了1873年的第二次法越战争后,越南也越来越衰弱,经济上被大明和法国双重挤压,疲弱不堪,军事上腐朽无比,抗击法国人靠的还是割据北方的华人武装黑旗军呢,因此根本就没什么借兵的兴趣。

    此时一场刺杀拯救了琉球,尚德宏在越南活动期间,突然被几个潜伏的日本浪人,暴起刺杀,幸亏护卫得力,牺牲了三个人的性命才保住了尚德宏一条命。

    大明公使馆立刻对此次事件,表示了高度关切。担心大明以此为借口向越南渗透的法国殖民当局,也高度重视这件事,联系越南朝廷,希望他们尽快捉拿凶手。

    这件事给了越南巨大的压力,也让越南上下对日本的印象很差。

    日本政府不承认这次刺杀是日本政府指使,但是他们嫌疑太大。

    越南政府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之下,被迫再次跟尚德宏会面,答应借兵三百,而尚德宏则公开表示放弃追究刺杀案。

    刺杀案不了了之,但日本人早就注意上了尚德宏,日本是一个很细致的民族,他们向来很重视准备,他的情报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吞并琉球之前,他们把一切能堵的法律缺口都堵住了,不给任何国家介入的理由,但架不住大明想要强行介入,并用一个尚德宏将琉球问题越闹越大。

    如果刺杀尚德宏,显得太过显眼,放任不管却又不是日本的习惯,他们的办法是,一边抓紧时间跟相关方谈判,希望尽快完结琉球悬案,一面逼迫倍囚禁在东京的琉球王尚泰给尚德宏下诏,让他立马前往东京,不要在做任何反对日本宗族的行动,而且表示只要他能去东京,日本天皇将会降下恩准,准许琉球复国。

    尚德宏是流着泪将这份诏书让福州所有的琉球流亡政府官员看的,其他官员都说,这一定是王上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被迫下达的诏书,是算不得数的。

    尚德宏边哭边说,他何尝不知道这些,但王上被人这样逼迫,他于心何忍,实在不愿做乱臣贼子,他要去东京,要去陪王上一起受苦,就像当年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始终有数以千计的大臣不离不弃的跟随。

    陪伴主上受苦,也算是一种忠诚。

    尚德宏如此懦弱,让大明决定放弃这个人。

    本来还想让此人冲在最前面,将此次干涉琉球事件,操作成一次琉球人的自我救赎行动。但尚德宏竟然如此迂腐,这样的人忠诚是足够,但显然不可能委以重任,否则关键的时候,会让人后悔的想要自杀。

    但是大明直接出面,也不太好看。这种风头朱敬伦是不喜欢争的,他更乐意闷声发大财,要不是实在找不出一个在东亚制止日本的力量,大明绝对不会操刀子自己上的,现在是不想自己上也不行了。趁着琉球官员们好容易劝住了尚德宏,大明立刻找尚德宏要了一份授权,让他委托(拜托)大明总兵文鸢代为指挥琉球军事力量。

    所谓的琉球军事力量,指的就是尚德宏借来的淮军、越军,主力则是一万大明陆军。

    这种多国部队很容易迷惑人,大明在外交上不断的强调这是东亚国家全都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很显然,这种所谓的借兵,依然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观念,跟西方的盟军概念完全不一样。

    三国演义中多次描写过这种借兵的情况,三国之一的东吴,不就是小霸王孙策借了袁术三千士兵后开拓出来的吗。当孙策带着袁术的兵攻城略地的时候,没人会将这些兵看作是袁术的,大家都只会认为这些兵是孙策的。

    先秦时期,更有许多次国家之间的借兵行为,比如申包胥哭秦庭,最后借来了秦兵,赶走了占领楚国京师的伍子胥带领的吴军。

    这种特色军事活动,知道唐朝时期还很常见,比如唐朝就先后向回纥借过兵来应付安史之乱,甚至有史料记载说借过大食兵(波斯人)。

    但是从先秦到明清,这种借兵行为是日渐减少的,是一种逼不得已的应急措施,除非到了亡国状态的时候,一般没人做这种事。

    宋代就很少找人借兵,最接近的是借道给蒙古伐金,最后也吃了很大的亏。

    到明代,八旗入关之后,江南大儒们甚至动过向日本借兵的打算,大儒朱顺水为此真的到了日本去。南明小朝廷甚至动过向罗马借兵的打算,为此永历皇帝和皇太后等一干人都改信了天主教,但当时的教皇没有答应。

    甚至到了晚清,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也采用过一种叫做借师助剿的措施,希望借助洋人的軍队,剿灭太平军。

    但这种观念,显然不符合洋人的世界观,在洋人的观念中,在没有什么比軍队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态度了,出兵往往就意味着参战,在不想介入中国内战的情况下,洋人最大的举动不过是出军官帮助李鸿章他们组建軍队而已,对外则宣称是这些军官的个人行为。

    显然西方人还弄不太懂东方的借兵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外交活动,这就给了大明充分的混淆视听的空间。

    赫德这样的中国通自然明白什么是借兵,明白跟西方意义上的结盟完全不是一回事,英法等国肯定也有赫德这样的人才,甚至英国政府直接找赫德咨询,赫德也不会吝啬。

    可问题是即便西方外交人员能够弄清楚,西方民众能够弄清楚吗?

    因此很容易就在民间舆论上,制造出一种因为日本侵略琉球,而导致了整个东亚国家结盟组成联军对抗日本的假象。

    大明进行这些操作,争取到了舆论上绝对的有利态势,但效果其实也不大,因为西方国家在这个时代,介入亚洲事务的意愿并不强烈,这还没到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时候呢。

    充其量制造这些舆论力量,不够是给西方国家介入制造一点道义上的麻烦,从而大大降低他们本就不高的介入意愿。

    真正的意图,是想要营造出一个亚洲内部的反日联盟,说白了,直接跟日本打外交战,才是真正的目的。

    与这些军事活动相配合的外交活动,其实这段时间也都在展开,比如明日之间的外交沟通,大明和满清之间的外交沟通,日本和满清之间的外交沟通,这个三角关系始终在角力之中,而力量最小的日本,渐渐的显得力不从心。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四十七节 开始撤侨() 
对日本的外交活动早就在进行中,包括之前的在西方进行的舆论战,在东方进行的合纵连横在内,都可以算是外交的一部分。

    正规的交锋,当然还是外交官的活动,大明一开始就不认可日本人对琉球处置的照会,回复日本的公函明确表态,不承认日本灭亡琉球国的做法,认定这是侵略,但一开始口气还算温和,劝说日本不要兴无妄之兵,给天下苍生带来灾祸。

    日本人早就做好了不被认可的准备,但他们认为无论如何他们吞并琉球,不至于引起外国的强烈干涉,唯一可能干涉他们的,就只有清政府,因为他们分析认定,无论从利益方面考虑,还是从国家法方面考虑,就只有清政府是最有理由采取行动的。

    他们并不担心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他们跟李鸿章等清朝大臣的沟通,已经摸清了清朝这些官老爷的态度,他们确信清廷不会为了琉球跟日本开战。至于大明,则是他们最为担心的,但是他们觉得大明没有强行介入的绝对理由。

    所以一开始日本的外交重点是清廷,可李鸿章等人尽管不打算跟日本动武,可绝对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番邦被日本吞并,不是出于利益考虑,而是出于传统的中国式道义考虑。

    因为是出于道义,所以清政府是没有退路的,哪怕日本提出了分割琉球,跟满清瓜分琉球国土,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