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笞谔脑谀睦锎虻囊埠苄量啵笄迨翟谑俏蘖υ谀舷赂竺骶稣搅恕

    慈禧李鸿章会晤之后,江南置换案再次重启。

    之前双方的主要争议在江南利益问题,在太平天国占有江南的时候,大明攫取了大量的利益,比如修建铁路的权力,在江南开办工厂的权力,租借下关的权力,大清在英国的支持下,本想收回这些权力,尤其是很难接受下关一直被大明占领,至于修建铁路那些问题,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得到慈禧的默许之后,李鸿章马上绕开慈禧,跟大明特使徐荣村马上达成了协议,清廷满足了大明的一切利益要求,默认了下关继续租借给大明的现状,默认大明企业继续在江南投资的权力,默认了大明取得的,修建沪宁杭等位于大清领土上的铁路的权力。

    而清廷将在攻克天京之后,大明将逐步移交江南给清廷,清廷则移交云南给大明,移交在一年内逐步完成,双方无比配合让地方安宁。

    明清绕开英国直接达成的协议,让英国很不满,但对太平天国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了。

    李秀成已经发现,明军这一次到来,跟上一次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立刻占领了下关,不惜以武力威胁,强硬要求太平军将下关一带的军事要地移交大明,李秀成带着一丝幻想,将这些地方交给了大明海陆军。

    可是徐荣村从北亰回来后,直接带给了李秀成一个晴天霹雳。

    “九千岁,认了吧,天国回天无力了。你已经鞠躬尽瘁,犯不着为洪家陪葬啊!”

    徐荣村将明清之间的协议转告了李秀成后,开始劝告李秀成跟他走,放弃天京,他承诺让李秀成安享荣华富贵。

    但是李秀成十分悲苦,恼恨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他只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大明这么做,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难道一点道义都不讲了吗?”

    李秀成哀叹道。

    徐荣村羞愧道:“九千岁,世道早就变了。秦昭襄王囚禁了楚怀王之后,这天下就已经没有道义了。”

    战国时期,昭襄王欺骗楚怀王到了秦国,然后囚禁到死,从此古典的礼制就崩溃了,儒家称之为礼崩乐坏,而楚怀王则被历史认为是礼乐时代培养出的最后一位君王。在礼乐时代,天下君王相互见面是常有的事情。他们遵循各种礼制,连打仗的时候,宋襄公都要等楚军摆开阵势后才攻击,绝不肯趁着楚国人混乱的渡河的时候,毫无体面的偷袭他们。

    秦汉之后,虽然历代王朝都在竭力维持一个礼仪的面子,可礼乐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制度破坏起来容易,但精神信仰重建起来很难。

    西方人到来之后,更是将东方世界的格局,直接推到战国时代,还讲道义,确实太过天真了。

    李秀成决绝道:“有死而已,徐大人莫要劝我了。看在你我二人的交情上,那些明人,你就带走吧。”

    李秀成说的羁押在天京城里的那群大明商人,其中有小商人,也不乏一些特权商人,那些人跟城里的各个王爷,甚至洪姓王爷都有交情,羁押他们这段时间,就没少有人求情。

    徐荣村叹道:“九千岁不为自己考虑,难道也不会两位少王爷着想吗?”

    李秀成的两个儿子,现在还在上海县城,明军包围了这里,却始终没有发动攻击,甚至打开了几条通道,在明军的监督下,允许城内外做生意,有人利用这个机会逃跑了,包括一些太平军士兵,也装扮成百姓的样子,扔下武器逃了。但也有很多人利用这个机会,进进出出的做生意,倒也赚了一大笔钱,其中就以大明商人最为出众。

    但两个小忠王还困在城里,他们是无论如何都跑不了的,说好听点是坚守,所不好听点,他们早就成了明军威胁李秀成的人质。

    李秀成何尝不知道这种情况,他能对徐荣村客客气气,要不是看在两个儿子的份上,岂会这样。

    现在徐荣村拿出儿子威胁自己,让他不由的愤怒异常,几乎要失控了,人还能不讲道义到这种程度吗,大明也是一个大国,竟然如此不顾体面。

    但他还是有所顾忌,不敢翻脸,十分愤恨道:“我李秀成有儿子,这城里千千万万的太平军兄弟,哪个没有妻儿老小?你保得住我一家的富贵,你保得住他们的命吗?”

    徐荣村摇摇头:“曾国藩心智坚决,非常人也,安庆故事必会重现!”

    曾国藩攻克安庆的大屠杀,早就绝了太平军向湘军投降的可能,所以太平军即便在不利的状态下也会死战,倒不是对洪秀全多么忠心,实在是为自己而战。

    李秀成哼道:“送客!”

    他不想跟徐荣村谈了,他知道天京城破,就是所有人葬身之时,汪海洋、杨辅清能跟他精诚团结,不就是因为知道湘军会屠城吗。这样也要,大家一起死,路上也有个伴。

    徐荣村叹了口气:“既然九千岁心意已决,在下也不强求,不过九千岁放心,两位小王爷就交给在下了,大明必有他们容身之地,最不济在下也能保他们一生平安。”

    似乎从徐荣村的表态上看到了最后一点道义,李秀成面容变得和缓了下来,但他真的不想再谈了,因为他怕自己无法硬下心来,摆摆手让下人送徐荣村走了。

    徐荣村从天京返回广州,向朱敬伦汇报了跟清廷谈判以及和李秀成谈判的细节。

    “他说要保全城太平军的性命?”

    朱敬伦听完后问道。

    徐荣村道:“陛下误会了,他是愤慨之语,并未提要保全城人命。他是明白人,知道谁也保不住。”

    朱敬伦沉思了片刻:“未必保不住。”

    徐荣村一愣:“怎么保?”

    跟清廷的协议已经达成,湘军攻克天京已经成了定局,大明軍队在下关也不会干涉,除非能让曾国藩不杀人,否则怎么保他们。

    曾国藩在安庆杀人,是因为安庆城里是一群顽抗了两年多的顽固,一群不惜吃人肉,也要顽抗的太平军妖孽,是不可能教化的。

    安庆尚且如此,天京更不用说。

    朱敬伦叹道:“怕是要再跟曾国藩斗一斗了。这次我还得去一趟。”

    徐荣村一惊:“陛下要去天京?”

    朱敬伦点头:“只有我去才镇得住场面啊。也只有我去,才能让李秀成相信。”

    当然这次朱敬伦是不可能进城了,他只要敢进城,绝对脱不开身,他打算在下关跟李秀成见面,如果李秀成敢的话。

    李秀成没什么不敢,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将死之人,明军占了下关,却不是再次解救他们,而是将他们最后一个退路封死了,整座城的人都在等死,他还能还怕什么?

    朱敬伦提出,如果大明能保天京全城人不死,是不是太平军就可以投降。

    李秀成感到意外,他实在是想不到大明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莫非大明要招揽他们。

    李秀成将试探朱敬伦说,太平军将士忠于天王,怕不会另投新主。

    朱敬伦知道李秀成误会了。

    他认真解释自己的方案:“只是给你们一块容身之地,我大明也不敢留洪天王啊。”

    李秀成疑惑道:“那如何保证清妖不会对我们赶尽杀绝。也罢,只要能有一块容身之地,我们也不会怕清妖,再过十年未必不能卷土重来,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

    李秀成用口气保持着最后一点尊严,但他再次误会了。

    朱敬伦解释道:“那块地方不在中国,而在海外,清廷管不了,我大明也管不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四十节 天王必须死() 
朱敬伦和李秀成的密议少有人知道,也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但不意味着这项协定没有人知晓。

    事实上,李秀成自己都没有保住秘密,他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洪秀全。

    其实此时,李秀成自己也动摇了,几十万太平军和家属如果能到一个谁也找不到他们的地方去,虽然可能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也有可能让他们重新立足,至于大明会不会守信,这本身也只是风险的一部分。

    如果不这么做,那么迎接他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这一点其实所有人都很清楚。

    他们早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为关押在监牢中的大明商人求情,不是他们讲旧情,是他们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有那么多人舍不得天京的财富,但不是舍不得天京这座城,他们想带着他们的财富离开这里,大明商人就是路。

    满清容不得他们,大明却不一定容不下他们,至少那些商人告诉过他们,大明哪里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

    地方上的权贵,更是早就有人卷铺盖离开了自己的地盘,将一切交给明军,带着细软,去大明享清福了,这些天京的权贵们也都清楚,甚至还有联系。

    李秀成将这些告诉洪秀全,因为李秀成自己矛盾,他不想自己做决定,洪秀全如何定夺,他任命。

    可是洪秀全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牢笼,他不想走,他说他有天兵天将护佑,天国会转危为安。

    洪秀全的精神世界里有一座天堂,也是一座囚笼,但那些王公贵族们却不想跟着陪葬,他们很快就知道大明来这里,不是来救天国的,而是来给天国送葬的,所以很快他们就开始找各种路。

    他们跟各种大明的商人联系起来,有门路的已经开始悄悄将自己的财产转移,悄悄坐上大明的各种船舶离开天京,但也只有那些权贵现在才有这种路子,普通人只能等死。

    朱敬伦没有等李秀成的回复,他很快就悄悄的走了,就好像从来没来过,他见李秀成,只是希望能够让对方相信他,至于对方会不会信他,或者相信他却又不愿意走,那就不是朱敬伦关心的问题了,他给了对方一条路,对方走不走,这不是他说了算的。

    天京权贵的路走的并不洒脱,因为这条路是那么的昂贵,是真正用黄金铺就的,为他们铺路的人,刚刚从监牢中释放出来,甚至都舍不得走,冒着危险继续在这里带着,想各种方法为权贵们联系门路,大大小小的船在天京汇聚,有的是往上海去的,有的是往香港去的,更多的还是往广西去的,因为大多数来自广西的王公们,他们想的还是落叶归根衣锦还乡。

    这些权贵们在天京的资产是那么的庞大,导致很多人都需要雇佣整艘船才能运走,当然还有更多运不走的,比如宅子,这些宅子,连大明商人都不敢接手,因为满清收复这里后,显然是不会认可的。

    他们能带走的,无非是一些金银珠玉,最大不过是翠玉屏风之类的大件,那些精雕细琢的各式家具,少有人会带走,八十人抬的超级大轿子,更是想都不用想,这些东西,大明商人们倒是能够接手。

    数以百计的天京权贵的逃亡,这是瞒不过曾国藩的,他知道了,他没有表示。他能怎么办,跟大明打一仗吗,此时去攻打下关,连英国海军都不支持,打不下水路,就断绝不了天京权贵的出逃。

    不过是钱罢了,满清的财政破败,连旗人的口粮都发不下去了,但在曾国藩眼里,钱依然是比不上土地的。

    他是一个坚决的人,坚决的人之所以坚决,是因为他们总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