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柏贵心中感叹,混迹官场这么久,他当然看得出朱敬伦在避嫌,在故意淡化柏贵使者的身份,老实说在心情上,这让他很舒服,他没有当众跪拜,大家以故交论交情,就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可是他是有外交使命的,朱敬伦有现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年柏贵的提拔有关,为此他在北亰被人骂死了。这次出使大明,大家都知道是一个丢人的事情,没人肯来。就好像当年托时出使俄国,大家都觉得丢人不想去,托时勉为其难去了,回国后就给了一个漕运总的的肥缺。柏贵这次来,是奕欣找他说的,他没有拒绝,也是想为当年犯下的错做点弥补,也许以后骂他的人会少一些。他死后还有点颜面见列祖列宗。

    但朱敬伦跟他叙旧,不跟他谈国事,让家人拜见他之后,就带着他在皇宫里转悠,一点都不给他谈正事的机会。

    “我这里虽然小了一些,比不得紫禁城,但春夏秋冬四季常青,草常绿,花常开,也有一番味道不是?”

    朱敬伦带着柏贵转着,给他看一草一木,很多都是朱敬伦闲暇时候自己亲自种下的,养心静气,很好。

    柏贵突然接话道:“紫禁城合元明清三代之力,才有如今的盛况,大明国家初立,陛下励精图治,不为外物所扰,实乃大明之福。外臣闻,南京的长毛贼匪营建的伪宫殿竟比紫禁城还大,真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啊!似此伪国焉能不亡!”

    柏贵借故就将话题往太平天国身上引,朱敬伦笑而不语,遥指前方角门,此时一群侍女追着一个孩童匆匆而过。

    “小孩子太调皮了!”

    张柔生的男孩,已经五岁了,起名为凝华。

    在朱敬伦有意为之之下,第二年二妃子高媛也生了一个孩子,是个女儿,起名凝夏。

    两个孩子名字合起来,以为凝聚华夏之一。

    “男儿本该如此!”

    柏贵随口一说。

    朱敬伦马上道:“可不是吗,还是女儿乖巧,就是刁蛮了些。俩人在一起就打架。”

    柏贵呵呵一笑,也不好说话,能说什么,这要是两个皇子,那才热闹呢,现在打架,将来争位,有的看了。但这是一男一女,也就没什么事了。

    这时候柏贵的脚步有些蹒跚,毕竟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了,土都埋在脖子上了,稍微走走就会累。

    朱敬伦关切道:“老大人倦了吧。”

    柏贵苦笑道:“不比当初了。”

    朱敬伦点头:“我派人送老大人去休息吧,就住我这里,还是大人另有安排?”

    柏贵躬身道:“外臣岂敢夜宿皇宫,还是住使馆的好。”

    满清在广州也是有领事馆的,设立的时间不长,1876年,也就是两年前,清政府跟英国谈完烟台条约,解决了马嘉理案后,派郭嵩焘去英国道歉,同时开设领事馆,紧接着第二年就分别在大明和巴黎都设置了领事馆,驻大明领事是曾国藩次子曾纪泽,曾国藩两次来信都是通过日子转交的。

    朱敬伦叹道:“使馆简陋,大人年事已高,我到有个好地方,不如就住巡抚衙门吧,也算怀旧了。谈起事情来也方便。”

    柏贵愣了愣,他在广枺沃岸嗄辏哺а妹抛〉氖亲疃嗟模毖哺У氖焙蜃≌饫铮绷俗芏胶蠡棺∧睦铮蛭芏礁笔北挥⒎ǔ闪朔闲妗

    他听朱敬伦的口气没有他意,叹了口气,倒也真想去怀旧一番,也不知道那里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如此就承陛下的美意了。”

    朱敬伦马上喊人送柏贵去巡抚衙门,仔细交代路上要慢一些,大人年事高,身子弱,经不起颠簸。

    柏贵又一番感慨,明知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当不得真情,但见朱敬伦念旧,也不由感触,毕竟对方也是一个皇帝啊。

    到了巡抚衙门他更加感慨,这里的变化并不算大,衙门的大门都没有换,还是那一扇旧门,只不过换了匾额,上书尚书省三个大字。

    里面的变化就大了一些,过去亭台楼阁的,有好几个花园子,现在密密麻麻都是建筑,大明的官衙恨不能给每寸空地都盖上房子,但每一间房子却很普通,就是青砖大瓦房,窗是木窗,门是木门,只是窗上装了玻璃,看着眼熟,好似在京城里见过,但好像又不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尚书省的一个书吏看到柏贵看那玻璃,很有颜色的解释着。

    “尚书令陈大人力行节俭,旧房子一概没让拆。家具一应都是旧家具,唯独这玻璃是个稀罕玩意。那年北伐,北亰内务府一些匠人心向大明,随陛下南归。这些玻璃可都是那些工匠烧的,陛下怜他们初来乍道,帮他们造了窑,还买了好些个玻璃镜子装在这窗户上。现在广州城都开始时兴这个了,有钱人也不在窗上贴纸了。”

    柏贵说怎么眼熟呢,原料是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做工,可内务府烧制的玻璃器,大都是一些器皿,却没想过要铺到窗户上,那真的是太破费了。

    一想到内务府造办处,柏贵就心里堵得慌,当年明军进北京,可是把能搜刮的都搜刮走了,珍珠宝玉也就罢了,连人都抢,宫里的宫女、太监一概都掳走了。当年两宫太后回宫的时候,当真是家徒四壁,抹泪连连。

    可国势如此,谁又能奈何,现在看大明君臣如此素简,恐怕这国势还会兴盛许久。

    而大清嘛?

    柏贵越想心里越堵得慌,他有些后悔来这里了。

    “快带老夫去歇息吧,当真是累了。”

    他催促起来,书吏连忙应承,在前面引路,十分客气。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二十三节 太平天国有奸商() 
住在尚书省确实方便,第二天一早大明尚书令陈芝廷就派人来请。

    会晤之后,陈芝廷先向柏贵通报了几个消息。

    “我王师已克宁国府、广德州,并向芜湖、池州府分头进发。浙江之敌望风归附,传檄而定,如今以纳全图!”

    柏贵颇为吃惊,昨天他来之前,明军也才攻占了浙南三府,打下徽州也没多久,怎么才过了一天,战情就这般变化。

    那些长毛有多难打他可是清楚的,曾国藩多次感叹未曾遇过如此之敌,安庆、天京,那一战不是死人堆成了山,那些长毛犹然冲锋不止。

    怎么明军一去,他们就望风归附了?

    “消息确实?”

    柏贵第一反应就是不信,一天时间怎么也不可能打下这么多地方,除非真的传檄而定,明军一去,对方马上投降,就是投降似乎都没这么快的,莫非还能主动迎降不成?

    陈芝廷笑道:“老大人多虑了。”

    柏贵在任的时候,陈芝廷也已经做了一个小官,因此也算得上曾经在柏贵帐下任职。

    柏贵叹道:“只是太匪夷所思。”

    “大势使然罢了。”

    陈芝廷说的轻松淡定,实则内心汹涌澎湃,他也没想过竟然如此顺利。

    想过太平天国的王爷早就腐化堕落,攻打他们应该不会太过费事,可没想到他们堕落的那么快,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那些商人竟然比大军还有用。

    太平天国这几年的发展始终给人感觉十分别扭,可以说经济上相当的畸形,要说经济状况不好吧,倒也不是,茶叶、丝绸两大货物都是抢手货,手工业也相当的发达,毕竟哪里的基础太好了,工匠们总得吃饭,而且哪里的人格外的心灵手巧,别的不说,苏杭地区的绣女们绣出来的绣品,那就是好,深受大明百姓欢迎。

    但要说经济好吧,老百姓却太穷了,除了富了一群权贵,也就是一些奸商富了。让人难以启齿的是,那些奸商十有**竟然都是从大明去的。

    江南地区数经战乱,富人不是被杀,就是逃散一空,后来李秀成开辟苏福省,鼓励商业,可商业是那么容易发展起来的吗,一群昨天种地的汉子,今天就去大手进大手出,做起货运天下的事情,大半要赔死。所以李秀成治下,也就出一些挑担的小商贩罢了。真正的大商人,那还得是大明商人后来去了才有的事情。

    作为尚书令,陈芝廷太了解那些商人的行为了,但这些年他都对此很抵触。因为那些商人做的事情实在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可以说太平天国王爷们开的烟馆中,九成的烟土都是大明的商人提供的,很多都还是走私的。

    贩卖烟土还则罢了,那些商人勾结太平天国权贵,在地方上搜刮民脂民膏,才是最恶劣的行径。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滥封王,多达三千个王爷,让从朝堂到地方,但凡是个人物,必然是个王爷,每个县的县令头上,如果没有安上一个王字,那真的是丢死人了。

    偏巧太平天国上层人物大都是从两广过去的,洪秀全一家都是广枺ㄏ厝耍阅壳俺腥ㄊ谱畲蟮囊蝗和跻际枪愣恕V劣诶钚愠赡切┛烤Φ鄙贤跻模蠖嗍蚴枪阄魅恕

    太平天国从上到下都是王爷,而王爷又都出自两广,这些王爷又大多目不识丁,不懂得经营,这就给了两广商人一个太大的操作空间了,不玩官商勾结,简直就是浪费,江南又是一个富庶之地,所以这些商人想不发财都不行。

    大明商人给这些王爷带去各种紧俏的奢侈品,赚的盆满钵满,还勾结这些王爷,在当地无恶不作,操纵行市,炒作物价,放高利贷盘剥,反正在陈芝廷看来是做尽了坏事。

    这些商人的行为已经可恨,但其中最可恨的一群人,也是敛财最凶狠的一群人,则是这些出自两广的王爷们家乡的亲属,当太平天国在江南站稳脚跟,并且跟大明关系密切之后,这些亲戚乌央乌央的去投奔那些王爷。有能力的,帮着这些王爷亲戚,放高利贷、开赌场、烟馆甚至伎院,没能力的,就勾结大明商人,做这些恶事。

    最最可恨的,是那些在地方上,抢掠人口的,卖苦力只是小钱,而且打击力度太大,干的人还算少,可是把江南女子掳出来卖,那可就太普遍了。

    大明皇帝非常厌恶人口买卖,早在登基之前,当时给予贱籍人口,比如胥吏等人群以科举的权力,并且在事实上废除了贱籍制度,官员家中限期将自家的仆役解放,在户部的监督之下,将卖身契月等文书收缴,但大户人家不可能离开仆役,则用雇佣制来代替,皇帝做表率,宫里的仆役最先转为签合约拿工钱的帮佣。

    后来打击苦力贸易的时候,以此为契机,颁布了严格的仆役禁令,禁止任何人口买卖,并宣布所有卖身文书即刻作废,鼓励大户人家采用雇佣帮工,但在法律上,这些帮佣只是长工,而不是贱籍下人。

    因此在法律上,将江南的人口卖到大明去是非法的,可禁不住利益大,江南女子在强势的江南文人的推广下,是这个时代美女的标准,扬州瘦马那可是有品牌的,是全国各地大户人家眼中的抢手货。

    何止扬州有养瘦马的传统,整个江南普遍存在,只不过扬州的牌子最响而已。有无数以养瘦马为生的牙婆,这些人不可能死绝,反而在战争中更容易找到那些无依无靠的女孩儿,他们会看相,八岁看老,一个小女童,他们看看面向,摸摸骨骼,就基本能判断将来长成什么模样儿。

    靠着这门手艺,这些牙婆在太平军占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