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只需要分割一省,大明基本上什么都不需要做,静待湘军将太平军主力歼灭,然后明军北上摘桃子,如果两省都想要,明军得做好等太平军失败后,然后调集兵力跟湘军进行决战,争夺江南。

    但如果想要全图两省,不知道要等多长时间,谁也不清楚湘军在江南会跟太平军纠缠多久,这两个死对头已经缠斗了二十多年,谁也不敢肯定是不是会继续缠斗下去。军事计划中,估计到了这种持久战的情况,那么明军可以选择先攻占太平军的浙江,在打江苏,弄不好最后明军要先打太平军,再跟湘军打一场。

    现在的明军已经不怕开战了,全体上下别说打江南了,就是打北亰都不觉得有难度,北伐中原的呼声就没停止过。

    但列强会那么容易就让大明一统全国吗,别说一统全国,恐怕是江南地区,他们都不能接受被明军全部占据。

    另外朱敬伦也看到了,此时一统全国,对大明来说,不是利好,很可能是利空,一个救灾就让大明有些挺不过来,整个国民经济大受影响,统一了全国,就背上了几亿教育程度低下的民众,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的包袱,不是背得起背不起的问题,而是在大明工业化正在发展的时候,背上这个包袱的机会成本太大。

    朱敬伦很早的战略就是,以东南沿海地区,最容易发展经济的省份为根基,尽快完成工业化,才能积攒出一统全国的实力,近二十年过去了,大明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只是世界二流,放在欧洲大概能够意大利这种穷光蛋帝国主义比一比,只比希腊等东南欧国家强一些,跟英法德等先进国家差距很大。

    另一个顾虑就是,现在就发动北伐,正在经历灾荒的老百姓还得死多少?中国民族的元气还得损失多少?

    跟湘军争江南是一定要的,这里显然附和大明优先以容易发展经济的地区为根基的战略观念,但要一口吞掉江苏和浙江两地,不管会不会引起列强干涉,光是一个可能让这个地区陷入持续不断的拉锯战一条,朱敬伦就不能接受。

    江南毫无疑问是中国的精华区域,经过太平军跟清军多年的拉锯,损失人口达到七成,虽然很多是逃走了,但死亡的恐怕也有一半。这是精华地区,不只是经济,文化上也是,因此江南动乱造成的中国精英流失难以估量。

    因此朱敬伦在听取兵部的汇报之后,告诉他们不要以争地为目的,哪怕一个省都不占,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这一地区的稳定就值得做,因此不要以争地为目标制定计划,而要以最短恢复地区和平为目标进行计划。

    根据修订的计划于是变成了,一旦湘军对太平军取得决定性优势,大明立刻介入,在湘军消灭太平军之前,攻取对方防御薄弱的浙江,然后再跟清军坐下来谈谈分割领土的问题。

    可不等大明找清军谈,曾国藩反倒是给朱敬伦写了一封信,在大明待过多年的曾国藩,对朱敬伦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有时候觉得朱敬伦有些沽名钓誉,但是他相信朱敬伦心里是抱着施仁政的思想的。

    于是曾国藩在信中跟朱敬伦讲仁义大道,评论自从拜上帝邪教倡乱以来,江南久经战乱,百姓十不余一,大明也是礼仪之邦,不该与这些孽障为伍。曾国藩还直言不讳的表示,或许将来明清会争天下,但那也争的也是一个有仁义道德有忠孝礼仪的天下,而不是一个仁义充塞,率兽食人,甚至人相食的天下。所以他建议跟明军联合灭发匪(太平军),曾国藩表示大清很愿意跟大明在江南划僵而治,永为友邦。

    朱敬伦很想阴曾国藩一把,比如把这封私信公开,这可是与他国妄议划分疆土啊,曾国藩的名声恐怕又会臭了,不知道这个老夫子还能不能经得起这一次打击,更阴的是,曾国藩可以回一封信,表示如果是跟曾氏划分疆土,大明非常愿意,如果是跟满清划分疆土,大明绝不答应,恐怕这封回信发出去,会彻底毁了曾国藩的。

    但曾国藩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些,他敢于冒风险给朱敬伦写信,那是把朱敬伦看作一个仁人君子,朱敬伦如果阴他一把的话,就显得太下作了。

    不过朱敬伦真的给曾国藩回了一封信,没有谈划分疆土的问题,而是表示希望湘军在作战过程中,能够少造诛戮之事,以全人命为上。

    曾国藩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他屠杀的行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怎么会做出那么令人发指的事情呢,安庆大屠杀很能说明问题。

    湘军进城后,俘虏了上万人,曾国藩让全部都杀掉,曾国荃反倒是不忍心。曾国藩去信安抚他的弟弟说,“既然出来带兵,就应该以‘杀贼’为志向,何必以多杀为悔?此‘贼’掳人杀人之多,流毒南方。所称的‘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就算周王孔圣生在今天,也绝没有不力谋诛灭的道理!既然下决心诛灭,绝没有以多杀为悔之理!”

    曾国藩的回复表达的是他的态度,那就是对太平军信仰上的不认同。以事实判断,安庆的太平军已经被包围了两年后才战败,这显然是铁杆的长毛,是不可能拉拢过来的,所以还是杀掉的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当时带兵十年,多次感叹不愿让后人再带兵,那他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彻底,也就是不能留后患,所以才斩草除根。

    无论以何种方式判断,一旦曾国藩攻占天京,那里的太平军和家属恐怕不会有好下场,要么全部战死,要么全部被屠杀。这也是为什么太平军跟清军的作战十分勇敢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活路。

    现在的天京人口据说已经有上百万了,因为江南的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几年的太平时光,经济恢复的相当好,南京作为首都,商贸发展很快,有一百万人生活也不是不可能,加上太平军有在各地掳掠工匠的习俗,所以整个江南的工匠,恐怕再一次集中在这里了。

    一百万工匠的损失,这是无法估量的,多少传承久远的工艺可能就此消失。因此朱敬伦怎么都不能接受湘军血洗天京的行为,所以给曾国藩写了这封信。

    但他相信以曾国藩的坚定信念,是不会被他三言两语打动的,大明必须有实质性行动。

    江南的变化很快,让明军不得不将军事行动提上了日程。

    湘军过江之后,太平天国上下马上就恐慌了起来,洪天王破天荒的将所有带兵的一等王爷召集了起来,此时太平军的王爷分为五等,李秀成等是第一等,统辖其他中小王爷。

    洪秀全将杨辅清、汪海洋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责怪都是他们不尊忠王九千岁之令,才有今天的败局,要他们即尊王命不得有违。洪秀全显然是在安抚李秀成,真的不认可这俩人,早干嘛去了,李秀成多少回让他出面压制杨辅清,他都不闻不问。

    这时候跳出来,是真的急了,怕了,但也晚了。

    杨辅清也看到情势极为不利,放弃了跟李秀成的权力之争,不在抱有保存实力的私心,发动大军跟湘军血战一场,但别说夺回芜湖了,一场大战让杨辅清部再次被击溃,余部不足三万,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

    汪海洋部好不到哪里去,李秀成派他救援杨辅清,他溃败的更快,开战仅仅一个多月,太平军中除了忠王本部兵马,已经无兵可用。

    李秀成倒是对水师寄予厚望,可是当他让陆顺德带水师去夺取制江权,断湘军后路的时候,陆顺德竟然也被打的打败,十艘铁甲舰被击沉了三艘,这时候太平军才发现,湘军水师中竟然也出现了铁甲舰,而且数量更多,速度更快,大炮更多。

    湘军装备了铁甲舰,这个消息大明还是从太平军这里得知的,李秀成派人询问大明,是不是大明卖给清军铁甲舰了,但还真不是,不是大明不肯卖,而是清军没有要买。

    太平军很快就发现,那些穿着湘军勇服的水兵,一个个竟然都是金发碧眼的夷人,至此事情就很明了了,曾国藩大概又组建了一只阿思本舰队,而且这只阿思本舰队恐怕不那么简单,军官和士兵弄不好直接就是从英军中抽调的,而军舰根本就是英国海军,至少也都是退役的英**官和士兵,因为能够熟练操纵铁甲舰,并形成战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全世界也只有英国人才能抽调出这么大规模的铁甲舰队交给别人而不伤筋动骨的。

    看到英国如此不遗余力的支持湘军,其实也就是支持满清朝廷,朱敬伦猜测英国人恐怕从李鸿章哪里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利益,而他们也确实不愿意看到大明借着太平天国政权,垄断江南的利益。

    同时他们如此姿态,显然也不可能支持大明吞并江南了,至于整个中国,那更不可能。

    朱敬伦很清楚,大明軍队该出动了,再晚,恐怕连半个江南都得不住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二十一节 两路出兵() 
大明驻天京公使在最后一次拜会了李秀成之后,迅速在下关坐上了一艘大明军舰,离开了这个前途未卜的地方。

    下关的码头即便在这个时候都很繁忙,因为战争的军需供应本就是最好的生意,而其中以大明商人居多。

    下关是大明在长江上最重要的一个基地,这里最初就是大明軍队开辟出来的,码头是大明修建的,所以自从大明成功救援天京城之后,城里是太平军的地盘,而城外之后就一直在由大明管理,甚至大明海军将这里画在大明军事基地的地图上。大明长江舰队巡航的时候,在这里停靠不是一次两次了。

    穿着一身文人长袍,头带乌纱帽的公使,不由感叹起来,国家正在变卖一切拯救人命,这些商人却竟想着发财,当真是重利轻义啊,难道他们不知道他们送来的物资,最后都得用人命来填吗,难道赚这种带血的钱财就没有一点良心不安吗。

    带着满满的遗憾,广枺斡χ莩錾淼耐饨还倩谱裣芾肟颂炀哉飧龅胤讲⒚挥惺裁戳袅担⒉幌不短教旃飧龉遥皇锹男凶约旱闹霸鸢樟恕

    他临走也没有告诉李秀成自己撤走的原因,只说是奉命撤离,李秀成询问是不是担心遇到危险,答应尽全力保护他,清妖是奈何不了天国的,请他放心。最后这次见面,李秀成十分低调,显然他自己也知道,天国的处境并不好。

    黄遵宪并没有告诉李秀成大明也即将对太平天国用兵的事实,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但国际惯例在太平天国这里行不通,洋务司告诉他说,一旦暴露了事实,李秀成恐怕会杀了他,黄遵宪并不怕死,外交官在必要的时候,就要冒险,哪怕付出生命,也不能让国家受辱,所以他很不赞许洋务司的决定,难道为了公使的个人安危就能不讲礼仪了吗?当年苏武牧羊北海边,在最艰险的时刻都不堕汉使的威严,黄遵宪却要为了个人安危让国家失礼于外邦,他深以为耻。

    但是他还是没有说出实情,他必须服从命令,同时他还怀疑,这根本就是軍队的意思,軍队想偷袭,想不宣而战,所以才不让洋务司打草惊蛇。

    黄遵宪还真的小看了掌控軍队那群人的气量,这批少壮派去欧洲学习了五年时间,比任何人都讲宣战那一套程序,他们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