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改变的太大了,以修建铁路为标志,列强瓜分满清的情况似乎提前开始了。

    不同的是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各国都没有提路权的问题,这是大明当年建立的先例作用,大明十年前没有向满清要求铁路两侧的特权,其他国家也不好讨要,即便要满清也不想给,加上毕竟列强的力量还没达到瓜分世界时候的强势,能要到铁路修建权力就已经不容易了,两侧开矿和驻兵的权力,不要也罢。

    另一个不同则是德国这个后来瓜分世界的急先锋,此时还没有瓜分世界的能力,在俾斯麦的压制下,德国海军只是欧洲二流,向外扩张十分无力。

    所以目前德国并没有加入进来,俾斯麦还积极支持俄国在东方扩张,希望把俄国的目光从欧洲引开,让德国获得安全空间。

    于是就形成了,俄国从北方,英法从南方,向满清渗透的态势。

    面对这场弱化版的列强瓜分满清,大明无能为力,此时堵也堵不住,抢也抢不走了。

    只能埋着头抓紧时间修建救灾铁路,似乎在这场瓜分盛宴中太过安分,没有半点借机生事,加入瓜分行列的架势。

    但大明没有借机生事,太平天国却不安分了,李秀成瞅准苏北波及进饥荒的时机,发动了继林凤祥、李开芳,陈玉成和自己上次北伐后的太平天国第四次北伐。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零二节 蜜月期结束了() 
这次的北伐,李秀成似乎下定了决心,他派出了自己的精锐,由堂弟李世贤亲自率领,避开安庆的曾国藩湘军重兵集团,从南通和瓜洲两地同时登陆,重点打击跟左宗棠楚军换防的李鸿章淮军。

    朱敬伦顿时感到头大,净顾着对付英国那个大搅屎棍子了,一时忽视,太平天国这个中国地区的小搅屎棍子就跳了出来。

    在军事学上来说,太平军这种农民武装起家的势力,大灾之年,确实是他们扩展实力的最好时机。但站在民族的高度来考虑,此时则是整个民族最脆弱,最缺乏组织力的时候,这个时候爆发战乱,秩序会顷刻间崩溃,倒时候造成的伤害,将比灾难本身要大的多。

    极有可能转变成明末农民起义那种绵延几十年的大动荡,毫无疑问,明末在饥荒中饿死的百姓,比因为李自成等起义军和明军杀的人要少的多。而且起义本身会加剧灾荒,起义一旦爆发,生产就会停顿和破坏,老百姓变成流民,只能通过劫掠为生,如此滚动下去,最后死亡的人口会成几何倍增长,秩序恢复的时间也会大大的拖延。

    朱敬伦不愿意看到这个民族经历这种程度的失血,所以这次,大明将坚定的反对太平天国的北伐。

    洋务司大员,跟太平军高层关系密切的徐荣村亲自北上,面见李秀成表达大明的态度,希望太平天国能够暂缓北伐。

    但李秀成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余力北伐呢。对太平天国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助,灾荒在整个北方爆发,甚至波及到了苏北一带,可恰恰太平天国所在的江南地区没有受到印象,天国内部都在议论这是天父降下的灾祸,都说满清完蛋了。

    北伐的呼声之高,让李秀成不能忽视。

    而且上次他推动的,杨辅清和汪海洋的北伐失败后,这二人开始拧成一股绳,在地方上割地自雄,朝堂上,还有洪姓王爷照应,一内一外跟李秀成处处做对。洪秀全似乎对李秀成也颇为不满,将北伐失败看成是李秀成的责任。

    政治上的被动,让李秀成急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也震慑一下各路诸侯。

    所以派他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经历过天京血战的十万老部下,让自己的堂弟李世贤亲自率领,渡江与李鸿章决战。暂时不需要动曾国藩,只要击败李鸿章,就折断了清廷一只翅膀,也稳住了李秀成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有可能终止北伐吗?

    当然不会。

    大明何尝不知道太平天国会有这种反应,但大明必须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就有理由不再配合太平天国,比如不再向太平天国提供军火,不在向他们出售粮食,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强行介入。

    现在招呼已经给李秀成打过了,以后就不要怪大明心里后兵,同样大明的态度,就让太平天国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李秀成就必须防备大明从背后捅刀子,不敢全力以赴的北伐,就更容易让曾国藩、李鸿章将太平军挡在长江一线,阻止他们进入混乱的山东,从而开始裹挟流民滚动发展,压垮满清统治下的北方社会秩序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北方的受灾,太平军气势如虹,这些经历过天京围城,又亲历了洪秀全死而复生,在饥饿、疾病交加的死亡边缘走过的老兵,很多都成了拜上帝教的狂信徒,作战极其勇敢,又都认为满清的灾荒是天要亡清,夹带着这样一种顺天命的信念,而且还装备了大明制造的精良毛瑟步枪和仿克虏伯大炮,他一战攻陷通州,二战就进逼扬州。

    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淮军竟然连战连败,就好像历史上同样装备精良,面对日本的突然袭击,将领毫无战心,率先逃跑,士兵紧随其后,一路逃命,却一路被杀,被俘,被辱。

    在关键时刻,一只軍队挽救了李鸿章布置在长江防线上重兵被全歼的命运,这只人数只有万人的部队,在扬州以东的仙女镇,牢牢挡住了从南通一路追击至此的太平军黄文金部,给溃逃的士兵争取到了逃入扬州的时间,并且破坏了太平军从镇江主攻,从南通迂回扬州的大战略,给李鸿章在扬州布防和重新整顿大军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仙女镇大战持续了二十天,双方都损兵折将,最后还被这只部队成功突围,逃回扬州。

    这只部队正是戈登率领的洋枪队,论作战装备,并不比李鸿章本部的刘铭传、潘鼎新的更好,同样是西方正在淘汰的前装线膛步枪,大炮也只有为数不多的阿姆斯特步兵炮。只是开战的时候,他们准备的更好,每一只步枪,每一门大炮,都保养的很好,随时能够使用。

    论训练有素,跟其他淮军士兵相比,洋枪队也没有多少特殊,因为他们都是一起训练,使用的是同一套训练操典,只是在平时其他部队开始闲散的时候,他们依然刻板的按照操典训练。

    论军事纪律,他们使用的同样是李鸿章和各级军官,参考中西军规一起制定出来的。只不过在其他部队开始松懈,军官开始护短的时候,戈登始终坚持公事公办而已。

    最大的不同是这只軍队的将领戈登没有逃跑,不但没有逃跑,反而从始至终始终坚持坚守在第一线,让所有作战的军官和士兵都能看到他。

    这让李鸿章十分羞愧,没想到最后力挽狂澜,挡住太平军雷霆一击的,不是他的亲信,而是洋人戈登这个不怎么听他话的外人。

    但不管怎么说,危险是度过去了,先后收拢从瓜洲和南通等地逃回来的残兵败将,加紧整顿纪律,加固防线,静待太平军接下来的进攻,同时派人积极向他的老师曾国藩求援,但是鲍超求援的时候,曾国藩拖延了两年之久,李鸿章现在就急吼吼的求援,不知道曾国藩会不会一如既往的继续稳扎安庆呢。

    仙女镇大战之后,李秀成认为他的士兵重火力还是不够,如果当时他能将克虏伯巨炮送到仙女镇的话,这场仗决不至于拖延二十天之久,几天之内就能攻破这里,然后继续紧闭扬州,到时候一片慌乱的清军根本无法有效防御,扬州失守只是迟早的事情。

    可是大明仿制的要塞型克虏伯巨炮非常昂贵,李秀成只卖了一百门,大部分安装在一个个江防要塞里,步兵中只装备了十几门,全都在李世贤麾下,黄金文这种非嫡系人马,是不能使用这种军国重器的。

    没想到因为没有重火力,导致黄金文在仙女镇苦战二十日,直接打乱了合击扬州的作战计划,真是殊为可惜。

    为了这次北伐成功,李秀成是不惜任何代价的,反正这几年又攒下了一些本钱,只要能打赢这次北伐,即便全都花了也不可惜。

    所以李秀成决定不惜重金再向大明订购三十门克虏伯要塞炮,打算用作攻城炮,但大明却拒绝了李秀成的要求。

    别说大炮了,连粮食都不会再向太平天国出售。

    李秀成对此极为不满,他马上向大明领事发出了严重警告,警告大明,如果不出售武器给太平天国,他们就别想在天国做生意。

    大明公使也不示弱,告诉李秀成说,大明跟太平天国是有通商条约的,太平天国如果不遵守条约,侵害了大明的合法权益,大明政府有权力采取任何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力。

    李秀成没有回复,而是直接行动,派出自己的亲信,广西藤县老乡,太平天国来王陆顺德,以及李秀成的两个儿子李容椿、李容发率军逼近原法租界,现在的大明租界,告诉明军天兵要进入租界驻扎,结果被驻守明军严词拒绝。

    之后明军提高了戒备,同时封锁渤海的舰队开始南下,进驻上海陆家嘴一带,并且从福州调一万大军北上,驻扎上海,将上海驻军扩大到两万。

    太平军显然是在用军事威胁表达不满,但他们此时还真的不敢翻脸,跟他们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的态势相反,可能他们心中更加紧张,他们的精锐都调去了江北,江南的部队要么是一些二线部队,要么就是汪海洋、杨辅清这样的政敌的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如果从江西或者福健犯境,太平军根本就无力阻挡,明军可以长驱直入深入太平天国腹地。

    太平军之所以摆出这么一副架势,而且将留守江南的少部分精锐派到上海来,还是在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太平军水师统领陆顺德的统领下水陆两面齐进,其实反而是一种防守策略,是在告诉明军,他们捏住了上海的要害,如果明军在其他方面动手,太平军随时都能进攻上海。

    这是一直张弓未放的威慑之箭,或者说是一把顶在大明胸口的手枪,起码李秀成这么觉得,他认为以利益为重的大明绝对敢拿上海冒险。

    拉开的弓才有威慑力,放出去的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所以李秀成始终没有动手,双方就一直这么僵持着,看似危险,却很平静,除了再次引发了上海的一场恐慌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损失。

    可就算没有交战,各方势力也都看出了一个问题,太平天国和大明两国的蜜月期终于结束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零三节 生命之路() 
各国公使组成联合外交团,跟满清总理衙门关于救灾事宜扯个没完。

    满清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有救灾的能力和决心,甚至将李鸿章从前线紧急调回,让李鸿章全权处理跟洋人谈判和救灾事宜。

    在满清朝廷看来,可能这时候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在北京的联合行动,比苏北的太平军攻势威胁更大。

    李鸿章一边跟洋人谈判,一边破格提拔了一批新人,说他们是新人,不是说他们的身份新,而是他们的思想新,这批人全都是这几年跟着李鸿章在京津推行洋务运动的人物。

    有主持天津机器局的道员沈保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