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股东大会上,跟斯坦福以个人大股东身份出现不同,劳务公司并不是以公司名义出面的,而是由一个个代理人出面,这些代理人大多都是来自纽约的银行家,通过他们的手完成了对太平洋铁路的收购,同时也让他们代理那些股份的权力,英国人就是这么玩的。

    跟英国人不一样的是,英国人是因为这样做放心,他们被铁路投机搞怕了,只肯相信那些有名誉的贵族银行家能够维护他们的利益,比如摩根这样信誉卓著的银行家,他们让这些银行家作为他们的代理人,进入他们持有大量股份的铁路公司,然后才敢放心的投资这些公司。

    劳务公司这么做,只是担心因为由一家中国公司出面收购一条对美国意义重大的铁路,引起美国国内的种族主义情绪,已经被排华搞的精疲力尽的劳务公司,现在在美国的行为开始小心谨慎起来。

    这些劳务公司的代理人,当然支持斯坦福成为公司的总裁,加上斯坦福本身的股份,他们就能取得话语权。

    于是在3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管理层经历了一场政变,来自加州的大亨,过去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在大量银行家的支持下完成了复辟,成为铁路公司新的总裁。

    之后他撤换了大部分铁路公司贪婪的管理层人员,换上了他过去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时代的旧部,同时将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更名,重新换成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至此才完成了他对太平洋铁路的复辟。

    之后斯坦福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招工工作,成功雇佣了两万名刚刚从矿山上失业的中国劳工。

    4月底,斯坦福以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名义宣布,重启已经停滞了三年的铁路建设,并几乎在两年内打通隧道,完成对接。

    可即便如此重大的消息,也没能让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股票有所反弹,因为大家实在厌烦了这种大公司爆出来的虚假消息,在这个萧条时代,有多少铁路公司是修修停停,最后不都是毫无进展吗。

    与此同时,在中国境内,也有两条铁路,突然宣布开工。

    而这两条铁路,被宣传为救命路,因为中国北方地区,突然在这个春季爆发了饥荒,饥荒波及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从山东、河北一直延伸到陕西、甘肃,最严重的是山西和河南,而这两条铁路,正是从饥荒地区的河北和山东,分别修到饥荒最严重的山西和河南,不但能给无数饥民提供一个糊口的机会,而且将会给灾区带去救命的粮食。

    这两条铁路,正是大明早在十年前就取得的秦皇岛到大同铁路,和青岛到郑州的铁路。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九十九节 丁戌奇荒()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有无数次,而且往往越是王朝末期,就越容易遇到这种超级大灾荒。

    气候不是人能控制的,但总是在末代王朝爆发大灾难,可就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

    古人不明白这些道理,统统怪到上苍降罪之类的迷信上。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其实不是末代王朝总是遇到大灾荒,而是末代王朝对社会的控制力最弱,因此没有力量对抗天灾,导致灾难的破坏尤其严重罢了,至于那些发生在盛世的灾难,往往造成的破坏不大,官府通过各种方式对抗过去,反而不为人所重视。

    秦末、汉末、唐末、元末、明末,这些王朝无不是倒在这种灾害引起的动乱面前。

    清末也不例外的爆发了一场饥荒,从1876年开始,直到1879年才结束,历经四年,灾区覆盖了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波及到了苏北、皖北、陇东、川北地区,这场灾荒历史上称之为丁戌奇荒,因为1877到1878两年最为严重,77年为丁丑年,78年为戌寅年,因此得名。

    这次灾荒之所以被称为奇荒,除了因为他波及范围广,上亿人遭灾,死亡数量大,千万人罹难,奇就奇在,这么大的灾荒发生,竟然没有爆发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农民起义,没有一场波及整个北方,甚至连一场能够在灾区造成巨大震动的起义都没有,除了一些吃大户的农民自发行为,没有有组织的叛乱,这才是这场灾荒最让人称奇的地方。

    这么特殊的情况,研究者自然大有人在,有人认为,之所以在这场旷世大灾难面前,灾区没有爆发震动天下的大起义,最重要的原因是已经抬头的民族主义。

    有学者例举了相当多的例证,比如苏北的乡绅组织起来,专门去山东收救儿童,而领头人是一个叫做谢家福的苏州乡绅,他刚刚帮助官府将逃荒到他们家乡灾民送回原籍,结果在路上看到有洋人在赈灾。

    谢家福大受触动,不是什么感激,或者感慨,而是一种危机感和内疚,他在日记中写道:得知洋人赈灾的消息,深惧敌国沽恩,异端借肆,不能无动于衷。顾以才微力薄,莫可挽回,耿耿之怀,言难自己。

    显然洋人的行为触动了这个乡绅心中的家国情怀,他不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读书人这种明明只是一个小民,却总愿意为国家操心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懂得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

    谢家福担心的不是有人饿死,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常见了,受灾哪能不死人呢,他担心的是有人因此作祟,掀起滔天的暴乱,如果是中国人自己的起义,那就成王败寇吧,可他看到了洋人,他不由担心洋人想通过赈灾收买人心,图谋中国江山。

    之后谢家福开始给自己熟识的一些苏北士绅写信,告诉他们必须对洋人在中国的赈灾行为采取措施。不然后患无穷:“西人在山东赈灾,打的是救灾恤邻的幌子,暗地里干的是收拾人心的阴谋。若不采取措施,恐怕会导致民心流失,异教横行,终为中国之大患。”

    在谢家福的推动下,苏北一带的乡绅,发动了起来,发起了一场“跟踪济赈”的行动,洋人到哪里赈济,他们就跟到哪里,跟洋人争夺赈灾的主动权,要以赈灾对抗赈灾。

    但是这些乡绅的力量有限,哪怕他们的呼吁,得到了苏北地区的乡绅的支持,上海的富商也乡绅也积极捐款捐物,可民间的力量毕竟有限,谢家福时常感觉财力不济,座师感叹:大兵之后又凶年,国计民生孰见怜?安得赈钱三十万,管教压倒慕惟连(一个传教士)!

    在财力不济的情况下,谢家福等乡绅根本无法跟实力雄厚的洋人教会相比,但他们不肯放弃,发现无法全面争夺灾民民心之后,他开始转向救治儿童,他们认为儿童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洋人蛊惑,杜绝洋教蛊惑人心,如果不能标本兼治,你就要以治标为主,声称“急则治标”,而儿童显然就是这个标。

    谢家福开始号召乡绅收救儿童,得到了江南一带广大士大夫的支持,有人给他回信说:“西人想要领养饥荒孤儿,那是万万不可。我们若能多收养一名,则少一人入教,功德尤其大。”还有人说,“小孩饿死尚是小事,为天主教诱去,则大不可,能否引之出堂,亦宜酌量,事却甚好”,他们不但主动收救孤儿,还希望能把那些被洋人救走的儿童也解救出来。谢家福本人也多次告诉朋友,他发动赈灾,并不是为了赈灾本身,“弟之此行为敌夷,不为赈济。赈济则以仁存心,当念亲亲仁民之意,敌夷则惟知大义,虽捐麋踵顶,有所不辞”。

    他认为他的行为是“敌夷”,也就是在对抗洋人,是一种比推行仁道,存仁心更重要的大义。

    除了谢家福,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乡绅。

    灾情最严重的河南士绅也发动了起来,他们号召百姓不要接受洋人的救济,做各种宣传画册告诉百姓洋人赈灾是在收买人心,结果还真的有大批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洋人的赈济。

    上海的申报对此极为感慨,他们报道说“河南地方饥民大不解事,于教士所分给之银,不肯领取,意谓西教士意在买服人心,诱人入教,故特给我等银钱,慎勿堕其术中。彼此相戒,竟无一人肯领。”

    当开封居民听说传教士花国香等人要来赈灾,提前遍贴告白,号召“宁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某些书院摆课宣称“要与西人打仗”,这仗当然不是白刃交锋,而是文化对抗,河南士绅群体抵制洋人传教的文化入侵行为,最后让传教士们不得不放弃在河南赈灾。

    这些证据足以证明,这些读书人组织起来的目的不是救人,只是为了对抗洋人,把这当成一场精神领域的战争,儒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宗教,但是深根在读书人心中的信念,一旦激发出来,丝毫不输给任何宗教,曾国藩当年在大明打着建学堂挡洋教的大旗,能鼓动那么多乡绅就是一个例子。

    谢家福没有曾国藩的名气大,没有曾国藩的号召力强,竟然也能推动这么大的保卫人文的热情出来,只能说儒道在中国传播了几千年而没有消亡,乃是因为它拥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但要说丁戌奇荒只是因为读书人的民族主义爆发,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对抗洋人身上,而没有去参与到农民起义中,将一个个自发的吃大户行为组织起来,变成大规模的起义,这也不是实情。

    至少在最著名的参与救灾的传教士李提摩太看来,这完全不是真相,至少不是全部的真相。

    已经到了6月,去年整年没下过什么雨,结果今年继续干旱,春夏之交,正是旧粮吃尽,新粮未熟,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从5月开始,山东青州就开始爆发了饥荒。

    “昨天,我看到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很不错,便组成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李提摩太已经救灾一个月时间,他给朋友写信描述灾区吃大户的情形。

    李提摩太刚刚放下笔,突然有人求见,是两个读书人打扮的中国人。

    他们一到李提摩太面前,就跪了下来,希望李提摩太收他们为弟子。

    李提摩太询问了他们半天,才明白这俩人希望自己带他们造反,他们俩人是一大群人推举出来请李提摩太出山的。

    客气的送走了这俩人,李提摩太十分震惊。

    他马上将这些情况也记在了日记中:

    “今天,有两位学者来拜访我,他们都是秀才,年龄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一个来自寿光,另一个来自益都。他们一进门就跪下了,请求做我的弟子。交谈后,我弄明白了,他们两人是一大群人派出的代表,大家希望我能做他们的首领,举行暴动,因为当局不能提供食物,他们活不下去了。他们已经安排好了房子,并且有数不清的人准备接受我的命令。我告诉那两位民众代表说,我从来没想到要干这种事情,因为那只会加重民众所遭受的苦难。暴动一旦开始了,没有人知道会如何收场,但毫无疑问会造成大规模流血。我建议他们采取建设性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破坏来改善人们的处境。”

    李提摩太的所见所闻似乎证明,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对洋教那么痛恨,似乎还是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是想在这个乱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