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分别投资兴办十座工厂,直接垄断这一带的优质蚕茧资源。

    有徐家这种合适的人选,大明在江南生丝行业的利益扩张进展即顺利又容易,可江南地区可不仅仅只有生丝一种利益。

    太平军统治的江南地区,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的富庶地区,在农业时代,这里是最好的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称号,只要苏州、湖州一带丰收,天下就没有饥馑之忧,大航海时代之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江南开始从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过度,苏湖一带成为了最好的桑蚕中心。

    但江南还是中国最好的优质茶叶产区,西湖龙井始终就是中国名茶的代表。但在全球化时代,显然西方市场更加重要,而西方人可不喜欢龙井这种绿茶,于是江南茶商们慢慢引入了南方的红茶制作方法,在祁门一带试制成功了祁红这种高香红茶,在品质上马上就跟福健大红袍,江西宁红,广枺⒑觳⒘兄泄拇蟾呦愫觳琛

    四大红茶中,大明现在已经掌控了其中三种,也就是刚刚培育出来的祁红还没有掌控,作为垄断世界茶叶生产的国家,早就将红茶生产当作战略性产业,就在今年徽州商人胡元龙试制成功祁红,立马就在上海市场上受到了洋人的追捧,显然大明不可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伍崇曜本身就是世界第一流的茶叶巨头,可他还真的没有能力渗透进太平天国的茶叶产区。在动用政府力量之后,伍崇曜选中了一个合作对象,那就是江西饶州府浮梁州的一个江姓茶商。

    浮梁地处江西东北,除了拥有中国瓷器中心景德镇之外,这里历史上还是一个著名的茶叶产区,唐代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早在唐代,这里的产业生产已经很有名气了。

    而浮梁另一大特产则是瓷器,中国的瓷器之都景德镇,就位于浮梁境内。生产丝绸的湖州府南浔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湖州府比不上半个南浔镇。在浮梁这句话可就不是夸张了,一个饶州府可能还真的比不上半个浮梁城。一般的县令都是七品,浮梁县令的品级都不一样,是特设的五品官。

    江氏在浮梁开办了一家天祥号茶庄,世代经营茶叶生意,不但自己开辟大面积的茶园,还在临近的太平军控制区的徽州府的祁门和婺源两县有生意,更重要的是,江氏还在上海开设了茶庄,茶叶都通过洋人出口海外。

    伍家看重的就是江氏这条生意链,可也不仅仅是这样,因为伍家并不缺渠道。他最看重的其实还是江氏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浮梁的地理位置。

    浮梁东边紧邻的是太平天国控制区徽州府的婺源县和祁门县,这两个县都是太平天国统治区的优质红茶产区,鼎鼎大名的祁红,就出自祁门,这才是伍崇曜真正看重了江氏的原因。

    伍家的资本,加上江氏的地利,伍崇曜有信心通过江氏的天祥号,在短时间内垄断徽州地区的茶叶资源。

    他的做法非常霸道,跟江氏说好之后,出资三百万,调集了大量技术力量,进入徽州,短期内开办三十家机器制茶厂。有这三十家机器制茶厂,别的不敢说,至少能够垄断祁门和婺源这两个产区的优质红茶资源。接着再向整个徽州渗透,事半功倍。

    垄断江南地区的优质蚕茧原料有徐家这样的商业巨头,垄断徽州地区的优质红茶原料,有江西婺源这样的地利之便,可是对江南的另一大经济商品棉纺织业,大明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大明的棉纺织业实在是不争气。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九十节 大明棉纺业困境() 
大明政府对棉纺业的重视程度,跟前些年对茶叶和生丝生产的重视程度一样,可是棉纺织业就是没有像茶叶和生丝产业一样,飞速的发展,始终处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1868年,朱敬伦从法国博览会上回来,当时爆发了锦纶堂砸毁继昌隆缫丝厂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流放了几百个地痞流氓,同时锦纶堂行首认罪后自杀。

    但之后锦纶堂这个由丝织作坊、蚕茧商人、生丝和丝织品商人组成的巨大行业商会,开始了带着一种私人愤怒性质的转型,他们恨的,当然就是工部尚书陈启沅家的继昌隆缫丝和织稠等产业。

    由于跟工部尚书不睦,锦纶堂不需要官府资本的支持,他们本身也不缺乏资本,本身就是积累了多年的商人组成的组织,加上采用了集资方式,短时间内,他们就组建了规模庞大的丝织工厂。

    在生丝产业上,过去一个个下到乡间收购蚕茧和生丝的商人,开始直接在地头建厂,生产生丝原料。在织稠行业上,他们在佛山和广州分别建设了规模庞大的两座织稠厂,生产各种品类的丝绸产品,印花绸和平纹绸是最大产品。

    短短七年时间,借助旧行会掌握的商业网络,他们经过工业化生产提高的效率,进行了完美的释放,这些效率的提高,最终变成了丰厚的利润汇报。

    锦纶堂能够超过陈启沅的家族企业,这一点让朱敬伦相当受触动,他分析了一下这种旧行会拥有的优势后,又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过去一直从事丝绸行业,他们知道哪里有蚕茧,哪里有市场,而陈启沅这种工业家,却完全是从乡绅转变过来的,显然在乡绅和商人之间,商人搞工业,比乡绅更有优势。

    锦纶堂的例子,让朱敬伦大受启发,所以大明政府这五年来,一直在推动一项政策,那就是推动就行会向现代化转变,在工部的推动下,福健会馆转型成了现代航运集团;佛山的铁行和炮行分别建立了新式机器制造工厂。

    同样,也推动了棉纺织行会建立了机器纺纱和织布工厂。

    在推动这些行会转型的过程中,陈家继续发挥带头作用,继昌隆企业,除了在缫丝业和丝织业进行扩张之后,组建了继昌隆棉纺厂和织布厂,就设在进口棉花来源便利的九龙港。

    但是棉纱的生产还算能够维持,机织布的基本上是赔钱买卖,连本钱都有可能回收不回来。

    这是谁都没想到过的事情。

    工部对此进行了专门调查,他们认为纺纱业在洋人棉纱上百年的推广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机器棉纱的开放市场,大明百姓早就学会了使用机制棉纱作为经线,以手工土纱作为纬线来生产土布的方法,每年进口英国和印度棉纱达到了千万两银子的规模。

    所以大明棉纱业很容易进入这个已经形成市场的行业。

    但机织布遇到了跟英国人近百年来遇到的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始终无法让中国老百姓接受机织布。

    英国商务部做过调查,中国老百姓之所以不喜欢洋布,问题是因为洋布虽然看着精美,纹理细致,可是不耐穿,中国老百姓缝缝补补一身土布衣服能穿三四年,这还是在干农活的情况下,而如果换成洋布,那些干重力气活的农民最多只能穿一年。

    所以英国细布最终只在少数几个口岸城市里的中产人群中找到了生意,因为这些人不需要做力气活,他们穿衣服更讲究一个舒服,另外印染的精美的英国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城里的中产阶级当作昂贵的丝织品的替代品。

    英国人认为,无论洋布如何降价,也不可能跟耐用程度更高的土布进行竞争,因为洋布无论如何不可能降低到土布的三分之一价格,而土布耐穿度是洋布的三四倍,所以英国人认定他们的产品市场在城市中,他们十分看好大明随着经济发展,正在飞速壮大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

    但英国人没有中国市场,还可以在印度倾销,印度人也会生产土布,英国人可以大幅度提升手工织布的税收,让用小小的木头织机纺织的印度工人无法跟采用机器织布的英国工人竞争,但是大明无法使用这种方式,他必须直面大量中国土布的竞争,不打开这个市场,就无法完成棉纺业的工业化。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工部发现,在中国市场上,卖的最好的洋布,是美国的粗布,这种粗布很受西部矿工的喜欢,因为很厚很耐用,同样的道理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欢,成为唯一能够跟土布竞争的布料。

    大明工部打算鼓励商人仿制这种粗布,用来跟土布竞争庞大的乡下市场,他们还不知道,历史上英国人1887年仿制了美国粗布,结果这一年英国布料出口中国增加了三倍。

    工部在去年成功仿制了美国粗布,并且立刻在继昌隆纺织厂进行了推广,生产出了大批粗布,这批粗布在上海、天津的销量都相当不错,但因为是推广阶段,目前还无法形成一个大市场。

    这导致除了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的陈启沅家族企业外,其他商人对此不甚感冒,甚至连棉布商会都更愿意销售土布和进口洋布来分别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而对工部鼓励他们进行的机器生产没什么兴趣。

    因此推广了五年时间,棉纺工业在大明还是一个只是政府和跟政府关系紧密的政商感兴趣的行业,民间资本对此兴趣缺缺,没有形成投资的热潮。

    在本身都没有形成资本巨头的情况下,让大明资本去江南,去争夺上海周边松江府一带生产的棉花资源,完全没有条件。

    也只有陈启沅这样的以政绩和功业为主要目的的商人,才愿意按照朱敬伦的指示,在看不到前景的情况下,盲目的在上海建立棉纺织工厂,分别建立了一个资本20万两的大型纺纱厂和纺织厂。

    出人意料的是,这两家工厂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倒不是上海本地的消费能力强,而是这两家工厂,从上海这里迅速进入了东北的市场,是庞大的中国东北市场,挽救了继昌隆棉纺织业务。

    就在陈启沅的产业在东北取得成功之后,他的目光也很快就进入了这块地区,因为大明即将在东北兴建铁路了,不修建不行了,大明如果再不修建东北的铁路,俄国人就要在这里修建铁路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九十一节 东清铁路() 
大明取得东北铁路的修筑权,是在1865年大明攻占北亰后,跟清政府谈判到的权力。

    大明取得了大连口岸管理权,同时获得从大连修建一条直通俄国边境的铁路的权力。

    由于俄国人的反对,大明跟俄国之间达成协议,大明修建这条通往俄国边境的铁路,必须取得俄国的同意,路线必须经过俄国的认可,还要优先使用俄国技术。

    当时大明轻易的就答应了俄国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大明当时根本就没有能力修铁路,也没有兴趣投入巨资在满清的国土上修建铁路。

    倒是俄国人后来对于修建铁路越来越上心,给了大明多次建议,建议大明修建的铁路线从大连通往恰克图这座贸易城,俄国从中国地区进口的茶叶,无论是从清国领土上的汉口,还是从大明领土上的福健进口的茶叶,现在都走水路一直到天津靠岸,然后又走陆路,经过张家口到达恰克图然后进入俄国境内。

    加入有一条从大连港口直通恰克图的铁路,俄国商人就犯不着走天津到恰克图这段运输代价高昂的陆地了,要知道其中很大一段都要经过荒凉的蒙古戈壁和草原,其中遇到的土匪马贼不计其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