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拼命的求新、求变,他们发现过去打农具,铸铁锅的时代他们回不去了,这些年都因为铸造大炮,引入了机器设备,雇佣了几十上百人,农具和铁锅的市场已经容不下他们,他们只能在仿制机器这条道上走到黑了。

    强大的竞争压迫之下,加上一个机器市场正在形成,整个行业都拼命的往前走,玩命的开发市场,兵工厂反应不算快,那些铁作坊才是生力军,为了生存,他们不能等市场出现,每年都是他们先看重了某种英国机器,然后觉得有用,马上买下样机仿制,仿制的同时就去向一些作坊推广,鼓励当地的大小作坊使用新机器,可以说市场的扩大,这些铁作坊是有推动作用的。

    可悲的是,一旦市场开始形成,兵工厂这个巨头就会杀进来,依靠自己强大的势力,切走一大块蛋糕。不但有兵工厂的挤压,他们还得面对洋人的冲击。在大多数领域,洋人的实力比兵工厂都强大的多,让他们更是没法竞争。

    时至目前,还没有出现在质量和生茶规模上,跟兵工厂相竞争的作坊,就更不用说能跟洋人竞争的了。

    好在这个市场够大,尽管备受挤压,但他们还能活下去,而且为了生存,慢慢大家形成了不同的策略,有的是求新,尽快的仿制有可能推广的设备,有的选择了在夹缝中生存,他们放弃跟兵工厂这样的巨头竞争,他们进入一个个细分市场,有的选择了机器维修行业,他们到处经营修理业务,上门给各家工厂提供服务,有的则看重了那些易损零件的生意,专门生产那些零部件,也能活下去。

    总之由于兵工厂的出现,让这个市场变得异常残酷却又活力四射,这时候日本人也加入了进来,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也开始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日本人一开始是通过在日本的洋行订购,但是有些洋行知道大明也能生产一小部分质量不输给西方的机器设备,他们出于赚取高额利润的考虑,以西方的价格,转手从大明采购设备,结果日本的一部分机器订单也到了大明。

    当嗅到日本人身上的钱味的时候,大明的企业就走了进去,他们取消了跟洋行之间的间接贸易,直接跟日本人联系。

    兵工厂则紧随其后,很快就成了日本市场上,通用蒸汽机、缫丝设备和纺织设备的主要供应商。

    当然日本客户最大的订单还是军用,这几年日本维新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太平,东北部的大名还没有服气,政府动不动就需要镇压一下,各地的浪人也不安分,政府同样需要清剿他们,而日本人自己暂时还不能生产线膛步枪和大炮,历史上他们大多是购买美国的,现在也被兵工厂抢走了。

    大量利润丰厚的军火生产,自然让兵工厂赚的盆满钵满,民用机械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可在兵工厂中,这竟然还不是最赚钱的买卖,最赚钱的一个业务,竟然是谁都想不到的烧砖。

    以前包括朱敬伦到工部的官员,谁能想到兵工厂还可以烧砖啊。可是兵工厂确实有一个烧砖厂,很早就建立起来,压砖机都是自己制造的。

    但一直以来,烧砖都是自己用。郝可久来了之后,为了扭亏为盈,他什么业务都能干,反正只要有需求,兵工厂可以做,那他就做。

    这几年大明发展最火的,并不是各种工厂,而是建筑业。九龙港、赤湾港等等港区,发展的越来越大,建筑的需求是难以想象的,之前大家用石头,用本地人烧的青砖,但是这些成本都相当高昂,兵工厂烧制红砖的砖厂,一炉就能烧几十万块,而民间的窑场,一窑砖最多也就几万块,这是两种砖在技术上的局限,需要封闭式烧造的青砖,不可能将窑炉造的跟开口的红砖砖窑一样大。

    大批量生产的红砖很快就在各个口岸泛滥,看到能挣钱,郝可久则往这方面大肆投资,不但大明的口岸城市现在都在用兵工厂的红砖,连上海都在进口这些红砖,附近的老百姓盖房子也开始喜欢用这些标准归一,质量统一,最关键是价格便宜的红砖了。

    可就跟兵工厂介入民勇机器产业后,将那些铁作坊挤压的痛苦不堪,不得不拼尽全力应对一样,传统的砖窑也被挤压的快要揭不开锅了。

    这种砖窑在中国社会极为普及,几乎每个县都有,甚至每个县都有好多家,过去无法形成一个统一大市场的时候,大家都只能选择就近的砖窑购买砖瓦,但现在至少在铁路连接的九龙到广州一线,大家都能方便的采购到红砖。在珠江沿线的几十个线,也都能买到。这让数以百计的小砖窑几近破产,而在地方上能办砖窑的,往往不是大家族,就是土豪家族,尤其是一些强势的豪强,还沾染着帮会性质的组织,他们大量在烧砖行业存在。这些人的饭碗不是那么好抢的。

    于是当兵工厂如同一头闯入田地的野猪,将原本的平静的田野冲击的杂乱不堪的时候,一场针对他的危机也悄然而至。

    新安县一批烧窑工,在新年之前,眼看着这个年是过不下去了,他们搭伙结伴闯进了南山下靠近蛇口一边的兵工厂新砖厂疯狂打砸,连刚刚盖好的围墙都推倒了。

    这种事朱敬伦向来是最关心的,早就交代下去,这种事是一定要向他汇报的。这种民间的事情一般归刑部管,牵扯到民生问题,户部也要管。但朱敬伦告诉他们,都得报告给他。

    官员们以为朱敬伦这是关心民众,给他头上安了爱民如子的光环,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朱敬伦主要是出于担心。

    朱敬伦很清楚,社会变革时期,正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高发时期。

    哪怕工业革命最为自然渐进,最为得天独厚的大英帝国,他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临各种问题,传统行业砸毁机器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直到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工业社会的文化,所有人开始认为机器生产才是对的的时候,这种现象才消失。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更是每年几十上百起的米骚动。俄国工业革命让农奴不断起义。新产业带来的效率提升,最直接的影响是让很多人失去饭碗,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不解决,那是要发生革命的。

    大明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不可能不遇到这些问题,三年前锦纶堂砸毁工部尚书陈启沅家的缫丝厂就是例子。

    这几年朱敬伦一直没有放松警惕,他还有些疑惑,感觉这几年实在太过平静,没想到该来的事情,还是来了。

    事情发生了,就好像子弹出膛了一般,人反而不担心了,解决问题就是。

    只是朱敬伦有些疑惑,之前几年为什么那么平静?是不是有什么可以缓和甚至解决这种变革期间社会问题的机制呢?

第五百五十五节 绝望之中的灯火() 
社会问题是朱敬伦最关注,也是他最有经验的地方,不止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不止是这个时代的,还有未来的。

    第一个发生这种现象的国家,当然是英国,英国采取的方法是移民,将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殖民地。当时英国对殖民地的移民政策,严格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故事,说几个街上玩闹的孩童,不小心冲击了路过的国王车驾,结果全都被流放到了北美殖民地。

    当时英国是采用严刑峻法,随便犯点小错误,就有可能被移民。政府不允许流浪汉的出现,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即便没有任何罪行,只是因为在流浪,都可能被流放。

    大明不可能像英国人这么玩,否则第一个出来批评的肯定就是英国人,而且全世界还都会附和英国。这就是世界话语权,英国人现在发达了,有能力对国民好一些了,那么别国的国民过苦日子,他就有资本教训人家,而且别国还不能反驳。英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开始反对奴隶贸易,很快全世界都认为这种贸易违背人道,慢慢禁绝了。

    大明没有适合的殖民地,就一块阿拉斯加完全不适合生存,真的把人民大规模往那里流放,就算英国人不批评,朱敬伦自己都接受不了,因为他的观念比这个时代的英国人还要现代,比如这个时代英国人还不禁止鴉片呢,而朱敬伦对鴉片深恶痛绝。

    可偏偏大明没有大规模流放人口,这几年就是格外的平静。

    大量丝织作坊破产,这是不争的事实,官府补贴的那一点钱其实于事无补,关键是,补贴也已经到期了,可今年纺丝产业依然平静,朝着机器化生产的倾向不但没有遇到阻力,反而日趋扩大。

    朱敬伦让人做过调查,确实有很大一批纺丝工人已经脱离了这个行业,在其他行业从业了,但他们就是没有闹事。

    除了纺丝行业外,朱敬伦原本担心的其实是茶叶领域,他担心大量的茶工会起来闹事,但是向洋人开放了一些茶园之后,怡和洋行、宝顺洋行、旗昌洋行三大洋行的热情很高,他们都是在中国经营数十年的先驱,有资本、有渠道,他们进入之后,直接都是超大茶园,最现代的制茶厂,吸引了大量的工人。

    得到发放许可的可不仅仅是这些在中国经营了几十年的巨头,还有其他一些值得合作的洋行,比如出于控制福布斯而允许福布斯开辟的茶园,为了打击印度茶叶生产,而给阿萨姆公司发放的许可,还给了英国殖民地新哥伦比亚的一家公司发放了许可。

    这些大茶园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一个个都野心勃勃,英国的公司,拿着许可,在伦敦股市上很轻松就能融资数十万万英镑,美国纽约的银行家也看好茶叶生产,毕竟茶叶越来越变得普及,茶叶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让大家普遍看好。

    有金融资本的介入,导致这些茶厂大都采用股份制形式,规模变得很大。而极限取决于他们能否找到合适的荒山,但这样的荒山在中国并不难找,于是一家家都号称百万级别。需呀招募的人工也是百万级别的。

    历史上,英国在印度种茶,只用了三十年时间,就开辟了400多万亩茶园,雇佣了120万工人。这个历史上,由于朱敬伦早早开放了广枺枋校贾掠⒐舜又泄诓枰叮匀槐仍谟《戎植璩杀靖汀<改曛螅炀绰子治巳糜⒐朔牌f片贸易,干脆放弃了棉纺织品的关税,作为交换,英国也取消了中国茶叶方面的所有税收。这让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更有优势,这几年在印度开辟茶园的公司连年亏损,印度茶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在英国市场上,中国茶依然占据了九成的份额。甚至连阿萨姆茶叶公司都神情来大明开办茶园了。

    现在多达十家的英美公司,在大明开辟的超级茶园总面积达到800万亩,每年出产茶叶达400万担以上,这还都是精品茶,粗茶他们是不生产的,否则产量还能更高,甚至一亩一担。

    给这些外国大洋行发放许可,本国商人那更是得鼓励,并且将最好的茶区,武夷山整个留作了本国商人的自留地,只允许本国人在武夷山上种茶,千亩万亩的茶园不计其数,但大茶园还只有伍家和潘家开发出来了。

    不缺钱的伍崇曜独资在武夷山上开发了三百万亩的茶园,他敢这么玩除了有钱之外,跟伍家还有品牌有关系。历史上伍浩官就是一块巨大的金字招牌,算是他父亲留给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