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处可见繁忙的景象,中国工人上百个青壮,推拉着直径两米的巨大石碾子,喊着号子在地面上碾过,不是没有蒸汽压路机,但是数量有限,而且经常坏掉,最后包工头干脆找来这些大碾子,尤其是这种比人还高的石碾,还是他们专门定制的,一共只有十台,一个路段一台。

    这种东西,历史上,抗战时期,中国人大量使用过,修建滇缅公路的时候用过,用的最多的,则是在国内修建一个个简易机场的时候。

    大碾子人拉,是因为太重,用牲口的话,指挥不便反而不好。那些两三尺的小碾子,就用牛或者驴拉动。

    大小碾子碾过之后,工人还会用槌子砸,一个个碗口大小的石头槌子,一个人就能操作,在碾过的平整地面上槌出一个个半圆形的凹坑,然后铺上土、石和沙,继续碾压,槌打。

    之后英国人会来检查,用工具检验地基的硬度,用仪器测量地面的平整度,合格之后才是铺轨。

    十个路段,没个路段雇佣了一千名工人,就是这么一米一米的修建过去,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竟然就完成了地基修建的工作,这时候在英国订购的铁轨还没生产出来呢。

    英国人没想到,中国人用原始的工具,竟然还能提前完成任务,他们本来计划中,这可是半年时间的工作量。

    但平地路段,本就不是施工的难点,真正的难点在隧道和桥梁。

    全程准确数据是197。95公里,折合英里为123英里,最困难的地段在九龙段,因为这里地形狭窄,山地众多,无法绕开的情况下需要修建隧道和桥梁。

    光是九龙段就需要修建40座桥梁,整条线路上,要修建的桥梁多达130座,当然大多数都是小桥,真正大型桥梁只有10座,而有难度的不过3座,分别是石厦桥、东莞桥和石龙桥。

    其实原本只需要修建7座大型跨河大桥,但是因为有三块土地始终无法买下来,技术上完全绕不过去,所以在这三块地面上还要修建三条大跨度陆地桥。

    原本的历史上,几座桥梁用时4年才完工,但是这个时代,大明对英国的态度,可比那个时代的清政府要强烈的多。

    大明完全自筹资金,那个时代清政府不得不向英国借债150万英镑,这个时代大明自己在英国招标建筑公司,那个时代清朝不得不签下高薪聘请英国人的合同,这个时代大明给没个英国工程师的年薪是1万英镑,那个时代清朝给的是3。5万英镑。

    这个时代大明是花钱的大爷,那个时代英国人才是大爷。

    所以朱敬伦要一年内完工,英国人就必须增加技术力量,一年之内完工,并且不得不将十座大桥同时施工。

    历史上另一个困难点是九龙半岛上的隧道工程。

    当时九龙半岛是英国殖民地新界,英国人设计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笔架山,然后沿沙田海及吐露港海岸到达边境。这个方案的好处是能够经过当时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但缺点是需要开凿长达2。4公里的笔架山隧道。第二个方案是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经过荃湾及青山湾海岸,再北上屯门及元朗到达边境。

    那个时代英国人选择了造价高昂,但是能够抵达新界北边港口大浦的第一方案,而大明选择了更经济实惠的第二方案。

    大明选择第二方案,也不是冲着成本考虑的,因为如果有条件,修建大浦线其实是最划算的,能够推动大浦港的发展,附加的利益远大于成本,最关键的是,土地问题。

    元朗线主要通行西部海岸,沿途多是海边沙地,甚至很多地方是荒地。而大浦线则是横穿九龙半岛中部,要从中心买一条铁路用地,难度太大。

    所以最后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宁可在九龙半岛西边的荒地绕行,也不走中间的直线。可是这个定线所经之处比较荒芜,而且路程比第一方案长。优点是只须开凿数条较短的隧道,技术上较首方案简单得多。

    简单意味着可靠,更意味着快速。

    历史上英国人修建笔架山隧道,总共花费了五年时间,死了50名中国工人,这一次大明虽然开凿的隧道更多,但是都在几个月之内完工,虽然也造成了伤亡,但只死了三个人。

    伤亡率这么低,速度又这么快的原因,除了工程较短,方便同时施工之外,还有一个很重大的原因,引入了诺贝尔最新研发的安全火药,黄色的达纳火药。老诺贝尔向广九铁路推销的,他儿子在瑞典工厂生产的火药。

    老诺贝尔的天才儿子终于发明出了安全的硝化甘油火药,这个场朱敬伦得捧一捧,当老诺贝尔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将消息传递到了朱敬伦面前的时候,他这个生意其实已经做成了。

    但这时候朱敬伦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诺贝尔在大明生产这些火药,并且朱敬伦承诺,如果这种火药如承诺的那么可靠而又威力巨大的话,大明兵工厂以及正在试生产新式步枪的毛瑟公司都将采用这种火药。

第四百四十一节 辕门终于徙木() 
正在西方各国寻找资助建设工厂的小诺贝尔欣然同意,亲自赶到大明来监督工厂施工,他发现难度很大,因为大明没有基础的化学工业配套,他不得不引入一整套的原材料工厂,这大大增加了成本,但是大明皇帝的保证,甚至给予的贷款,尤其是大明皇帝表示愿意做他的合伙人,这最大程度的坚定了经营理念比他老子强得多的小诺贝尔的信心。

    诺贝尔用最快的速度,就利用他爹在赤湾村的工厂,马上建设了一条硝化甘油生产线,一边在大明境内寻找另一个必须的原料硅藻土,一边从硅藻土资源丰富的德国大批量进口,终于赶在铁路施工之前,建成了第一条达纳火药生产线。

    最终在三年内,诺贝尔火药应用到了大明的所有军火之中。

    这是后话了。

    广九铁路的建设速度,最后让英国人很惊讶。

    68年年底的时候,中国工人用了半年时间,不但完成了路基的建设,而且铺设完了多数枕木,英国生产的铁轨和构件一到,他们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铺轨,要知道这些工人绝大多数可都没见过铁路,真正有铁路修建经验的,是一大批从美国回来的包工头,结果他们用时八个月就完成了平地施工和铺轨的工作,比英国人预料的快了四个月,英国人认为,这八个月时间中,至少有一个月,还得算作中国工人的学习时间。

    隧道工程则在69年农历新年前全部贯通,放了十五天的长假后,年后一个月,所有隧道的铺轨工作完工。

    最慢的还是桥梁,大批钢铁结构的桥梁,这就不是中国工人短期能够学会的,为了修建这些桥梁,雇佣了大量英国工程师不说,兵工厂出动了2000技术能力合格的工人配合,英国人负责设计和检查,这些技术工人则负责关键工序的施工,以及指挥普通工人工作。

    花费了大量的力气,才在69年5月完工,耗时11个月,距离朱敬伦要求的一年时间,已经接近了。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技术问题,主要还是社会问题。

    铁路公司要在两处坟地上动工,这完全挑战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尤其是长着金发碧眼,被中国乡下老百姓称作鬼夷的英国工程师进入农民的坟地,简直要让子孙们发疯了。

    这两处坟地都是当地大家族的墓地,当时海关出多少钱,他们都不肯卖,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保守的问题,别人能迁坟他们不是不能迁,主要问题是这两处坟地的风水太好了,至少两大家族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坚持不肯迁坟。

    官府接受了他们不迁坟的态度,桥梁从他们坟地上通过去,但是桥梁可以飞过去,可施工不可能在空中施工,总是要在人家的坟地里施工的,工程师是洋人,大家觉得鬼子进了祖坟,不知道出于什么情绪,他们认为这是巨大的羞辱,鼓动了上万人围攻施工队,倒是没打人,但是困了一整天才放人。

    后来官府调查才知道,这两家之所以认定他们家的祖坟风水绝佳,最大的原因,这两家都出了官员了,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考入了大明官府,一个官至县令,一个已经进入广州府任职,前途光明。

    他们都觉得是祖坟风水好,所以打死都不肯迁坟。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问题就好办了,找到两个官员,让他们回家去做工作。朱敬伦对老百姓诸多忍让,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那还是不妨严格一些。

    两个官员心里也是不愿意的,但是上司发话了,家里不配合,不管风水有多好,他们的前程也完蛋了,所以他们最终还是说通了家里,允许铁路施工队在他们家的墓地施工,作为对他们祖宗的安抚,朱敬伦以皇帝的名义写一封祭文向他们祖宗道明原委。

    朱敬伦高度重视这件事,派出了手段向来诡诈的算命先生方山亲自处理这件事,拉出两个官员,就是方山出的策略。

    两家人在自己儿子的说服下,同意了施工,但是他们坚决不肯让洋人在坟地里施工,他们说万一鬼子踩了谁家的坟头,那可是万年不得翻身的。

    最后商议,英国人放弃两处施工任务,但是提供幕后支持,由兵工厂的工程师跟随他们,现在更困难的过河大桥上学习,等到熟悉了桥梁施工和建造的过程后,由兵工厂的工程师独自施工,但是采用英国人设计的图纸和设计方案。

    这些年轻的兵工厂工程师指挥下,最终完成了两座本来难度不大的陆地桥梁的修建。

    可另一座桥梁,既不是穿过坟地,也不是穿过河流,就只是一片普通的菜地,九龙城南边的十几亩地而已,但主人不但不卖,还拒绝铁路穿过,也是组织了上万人阻挡。

    这家同样也有一个官员在官府中,而且还是一个高官,大明军队的年轻统领邓世才,负责指挥一个军的高级将领,跟九龙文家的文鸢、黄贝岭张氏的张开山、以及沙井陈氏的陈济世并列四大少壮派高级军官,前途无量的人物。

    可是邓氏不但不肯卖地给官府,施工的时候,连施工人员都不允许踏入他们家的菜地。

    因为邓氏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老顽固邓文举,这老家伙这些年一直反对这个反对那个,尤其是看到九龙半岛上个大家族一点点将自家的土地或者出卖,或者出租给了海关,而海关用这些土地建造建筑,或者房屋或者仓库,很多转手租给了洋人。

    邓文举反对的,就是洋人,跟洋沾上一点边的东西,他都反对。

    那年朱敬伦还只是新安县令的时候,还没有公开造反的时候,邓文举就号召人烧了怡和洋行等在九龙的仓库,后来在朱敬伦用几十万两银子债务的压迫下,邓文举不得不放弃了沿海沙田的一些地契,但是他始终对此耿耿于怀,终于在这次修铁路问题上爆发了。

    已经年迈,但越老越顽固的邓文举,已经是九龙,甚至整个新安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了,他不但反对官府的施政,连曾国藩这样的大儒他都敢反对,哪怕曾国藩打着一村一孔庙的旗帜,鼓动了整个大明的儒士都热血沸腾,邓文举依然反对,问题只有一个,他坚持认为,孔庙学堂里教授的数学简直是对孔圣人的亵渎,他家的家学这些年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