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们确实给广府银行惹来了一个大麻烦。

    “我们发出去的钞票现在有多少?”

    这么大的事情,朱敬伦直接招来银行总办伍守业来汇报情况。

    “发出去了有一亿两!”

    伍守业颇有些紧张的说道。他爹是伍秉鉴时候的掌柜,到了伍崇曜时候,更是伍家的大掌柜,是伍崇曜最得利的亲信,到目前还是主持伍家生意的总掌柜。他爹给伍家办事,一辈子都兢兢业业,当然赚了一些钱,在乡下买了一些地,给儿子起名伍守业,其实他儿子的性格并不保守,儿子的名字映衬的是老子的保守。

    伍守业之前发纸币,是有些过于放心大胆了,至少他自己认为是这样,广府银行号称一亿两资本,实际运作的资本只有三千万两银子,其中朱敬伦独资出了两千万,伍家出了八百万,潘仕成出了两百万,朱敬伦是最大的股东。

    用三千万两银子发行了一亿两纸币,在这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来看,或许不算什么,但在一个没有过现代金融制度的国家中,这就是大大的冒进了,一个健康的金融制度,本身就是巨大的防波堤,在面对金融撞击时,金融制度越发达,能够调动的力量也就越大,可现在大明的金融制度下,广府银行迎接冲击,根本就无法依靠整体的力量,只能靠自己,他无法在市场上融资。

    朱敬伦点头道:“多是多了一些,但大都是买了官府的债券吧。”

    伍守业点点头,广府银行多次承担官府债券的发行,这次债券爆跌,他又紧急救市,又贴进去不少钱,而投进去的钱,大多都是纸币。陈芝廷尽管一直想降低官府负债,可债务却依然持续增高,今年已经负债八千万两了。这八千万两中大半都在广府银行的金库之中。

    广府银行发行了一亿两纸币,换来了六千万两银子的债券,接着纸币通过政府又转手花掉了,最后还是流入了市场之中。

    也就是说,流通中的纸币有一亿两。

    “总的来说也不算多。我们银行里现有多少现银?”

    伍守业道:“还有一千万。”

    总共就只有三千万资本金,这段时间兑换的人很多,主要是一些银行和票号,这也是广府银行的主要客户。

    “敞开了兑,告诉大客户,我们还可以上门给兑!”

    “啊!”

    伍守业有些惊讶,就剩一千万了,从哪里调那么多银子去。

    朱敬伦不等他问,直接道:“我手里还有三千万,随时可以来宫里提。”

    朱敬伦在英国投机最后盈利达七千五百万两,扣除汇兑费用,以及最后按照协议,支付给巴林银行的额外奖金,到朱敬伦手里的足有六千万两,其中一千万他存在伦敦备用,五千万都汇回国内了。

    这笔钱用两千万给银行做资本家,剩下的都存在了金库之中,现在就躺在皇宫之内。

    朱敬伦平时没什么花费,所以存进去的钱基本没动。

    发行了一亿纸币,不可能全都拿来兑换,老百姓手里的小额纸币,以及商铺用来周转的现金,至少也能占到一半,那么有五千万应付就够了,另外还有就是,大明纸币可不仅仅在大明流通,在上海也流通了上千万,这笔钱一时半会是不会流回来的,当然上海人也在恐慌之下挤兑,各大银行收兑之后,马上又拿来广府银行汇兑,但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最快也要十天时间,足够大明消灭这场危机了。

    伍守业马上照着朱敬伦的话做,不但跟各大银行打过招呼,告诉他们可以上门给他们兑换,还立马派人在上海成立分行,专门做清算服务,随船运去了三百万两银子。

    这种态度,很快就打消了各大银行的疑虑,他们一方面挤兑纸币,是因为客户向他们挤兑,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自己持有的纸币变成废纸,老实说他们手里的纸币不在少数,他们兑换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而广府银行也只对付出去了三千万两,银库中还有一千万两,一场信用危机消解了。

    但朱敬伦向来不是一个愿意吃哑巴亏的人,他迟早会报复回来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当务之急,还是铁路问题,事情因铁路而起,也会因为铁路而终。

    挤兑危机刚刚过后,大量现银回流广府银行,毕竟纸币的流通已经开始形成习惯,各大银行票号都需要纸币来做生意,所以再次将银子存入了广府银行,这时候广府银行宣布,为大明官府承销新一批一千万两银子的铁路债券。

    这笔债券三天之内一售而空,主要持有者就是刚刚挤兑过的银行。

第四百四十节 修铁路要快() 
广州到九龙,不过区区两百公里,加入铁路征地以三十米宽来计算,总计征地面积不过九千亩,放宽到五十米,也不过一万多亩,即便征购一百米宽的铁路沿线土地,也不过才三万亩而已。

    当前地价平均三四两,假如按照十两一亩来购地,那也不过三十万两银子,因此购地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有价无市。

    后世研究这时代的土地市场,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交易都在十亩以下,既没有大片,更没有成片土地交易的例子,因为不是万不得已,老百姓根本就不会卖地,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一下子全卖,卖一部分渡过难关而已。

    这个时代的土地,是一种能够保值,但增值很慢的资产,因为交易少,价格就炒不起来,同样由于交易少,流通性就很差,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种土地交易市场,绝大多数土地交易,都是在村民之间,在亲属之间进行的。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早在八年前,朱敬伦就让赫德秘密的储备铁路沿线土地,用了六年时间,很多地段都用四倍甚至更高的价格才买下那些土地,可最终还是有几块土地没有买下来。

    好在这几块土地的面积不大,在市场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技术可以解决,修建一座大跨度的陆地铁路桥就可以了,这导致成本增加了十万两银子,可就是给对方十万两银子,对方也不肯卖的情况下,也只能浪费这笔钱了。

    由于准备的时间长,沿线的土地早就被绘图员测绘了好多遍,一个标志性的情况是,海关掌握的地图上,可以精确到每个村不说,还能精确到每个村有多少坟地。

    至于其他的什么标高、山川河流情况,那简直就是最基本的。

    可以这么说,这份由三千多页,耗时八年进行测绘制作的地图集,完全可以直接用来施工。

    但是在准备期间,朱敬伦表现了难以想象的耐心,可是当宣布修建之后,他又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冒进。

    朱敬伦要求,一年建成,两年通车,三年要看到盈利。

    他给铁路修建的时间竟然只有一年,在这个从来没修建过铁路的国家,第一次修铁路,就这么的急迫,这造成的风险很大。

    朱敬伦能够耐心测绘八年,不是他真的有好耐心,只是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造成民间社会的矛盾,而他要求一年时间修通,也不是他耐心就这么差,还是同样的道理,他不希望引起民间反对的声音,他要求在最快速的时间内造成既成事实,等老百姓发现的时候,一条铁路已经在他们眼前了。

    最快速的盈利,也是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削弱保守派鼓动百姓的力量。

    根据朱敬伦的要求,工部邮船司的法国顾问提出建议,将整条铁路分为十段,每段二十公里,同时施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

    法国顾问已经赢得了工部的信任,他来到这里不过三年时间,却建立了一套大明邮政体系,主要是通过改革传统的驿站为主,其中兵部和工部依然发生了冲突,传统的驿站,主要是传递官府信息,而最紧急的,就是军情传递,可以说中国的驿站系统,从古至今,都主要是为军队服务的,所以一直隶属于兵部,但是朱敬伦让工部接受这套系统,兵部自然很不满意。

    在铁路和兵工厂上,工部都压了兵部一头,目前这两个部门,已经成了六部中,关系最差的部门了。

    法国人名叫路易,是马赛一个邮局公务员,收入中等,但是稳定,固定的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可是他突然厌倦了,来东方冒险,结果直接冒的破产了,托人才加入大明政府,在邮传部做了一个顾问,这时候他才发现,能继续干邮政,是一件他非常乐意做的事情。

    他的主要功劳,倒不是打造了一套大明邮政系统,老实说没有他,大明自己的官员,通过数字化的现代管理方法,也能慢慢改造传统的驿站,路易最大的贡献是,他规范了邮政系统的标准,同时跟美国和欧洲进行了对接,跟美国签订了邮船协议。

    因为这些工作,路易得到了邮船司的信任,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并且立刻要求来自英国的建筑公司,按照这个方案进行设计。英国人提出同时施工的话,他们必须雇佣更多的工程师,工头和施工人员,他们的成本将上升至少三倍。

    成本增加三倍换来的,是速度提升了一倍,英国人认为得不偿失,但皇帝的要求,工部不敢拒绝。

    铁路虽然没有让英国金融家提供融资服务,但是铁路修建工程交给了英国公司,铁路轨道、机车等设备,也同样全套采用英国生产的,因为这个时代,铁路行业,依然是英国人的技术数第一,法国人能自己生产火车车头,才不过三十年,德国也差不多,根本就赶不上英国,至于美国,此时的美国货可是以粗陋出名的。

    雇英国工程师,用英国铁路设备,但是最后运营却不用英国人,而是雇佣瑞典人,因为在传出修建铁路的消息后,瑞典人也非常积极的想要分一杯羹,这些年瑞典也修了不少铁路,他们自信他们也可以帮忙修建铁路。

    可是大明政府认为瑞典的铁路很多设备还要采购,选择跟英国合作。但跟瑞典人签订了运营服务,雇佣瑞典铁路公司负责运营广九铁路两年,期间培养中国司机、运营人员和维修人员,按期完成后,瑞典公司将得到一笔相当于运营费的培训费用,而他们却不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培训成本。

    加入两年后中国工人无法自己管理铁路,依然会解除跟瑞典公司的合作,而且不会支付他们相关的培训费用。

    这样的合同大大堵住了瑞典人通过拖延,从而获得长久合同的机会,同时也是朱敬伦选择瑞典人的原因,因为对小国的公司来说,大明更有话语权。而如果是一家英国公司,他们拖延就拖延了,一旦闹利益矛盾,他们很愿意动用国家力量。

    历史上,张之洞修建京汉铁路,雇佣的是比利时人,这条铁路就好好掌握在清廷手里,而粤汉铁路因为先后有美国人,英国人插手,就问题不断,最后花费了大价钱才收归国有,而同样是因为洋人的介入,导致了川汉铁路的保路运动,最后摧毁了清王朝。

    前车之鉴,朱敬伦不得不防,所以他请英国人承包修铁路,修好给钱英国人没有空子可以钻,但是运营宁可要经验少一些的瑞典公司,也不想用英国的铁路公司。

    用了三个月设计施工方案,招募技术人员和修路工人,1868年六月,铁路开始建设。

    处处可见繁忙的景象,中国工人上百个青壮,推拉着直径两米的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