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敬伦要考察的是,曾国藩能不能做好这件事,是不是有足够的办法去做这件事,至于其他的,不管是执行力,还是魄力,朱敬伦是半点都不怀疑的。

    “曾公,久闻其名,相见恨晚啊。”

    朱敬伦亲自在皇宫正殿门口迎接,曾国藩进来并不下跪,只是抱拳作揖。

    朱敬伦不在意,很恶心的拉着他的袖子,将他迎进了皇宫,在偏殿的书房谈事。

    曾国藩很大方,端端正正的踏实坐在圈椅上,喝着旁边侍卫给他泡的英德红茶。

    朱敬伦默默观察了他许久,发现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瘦弱的身材,还有一些伛偻,黝黑的面孔,眉毛还向下耷拉着,表情显得十分木讷,见不到半分灵气。

    这样的人,面相上就很难让人记住,真不知道他如何让道光皇帝印象深刻的。

    朱敬伦观察曾国藩,曾国藩似乎没有察觉一般,很认真的喝着他面前的那杯茶。

    “曾公,在大明宦游已经两载,游遍了至少七个县,觉得我大明如何?”

    朱敬伦看不下去了,开口打破沉默。

    曾国藩慢慢的说道:“国甚壮美,民甚殷富,官甚廉洁,物甚丰足。”

    都是赞美的话,说了等于没说,不知道为什么,曾国藩这种有身份的人说的赞美的话,本应该让人感到自豪,是可以拿到书本中引用的,但朱敬伦偏偏觉得这种人说的话,反而可能没有一丝一毫可信。

    “曾公过誉了,物阜民丰四个字,我大明现在还当不的。只问曾公一事,我大明的教育若何?”

    曾国藩慢慢道:“甚佳!”

    朱敬伦道:“可能更佳?”

    曾国藩道:“循序渐进,大事可期,大功可成。”

    循序渐进,还是说了等于没说。

    朱敬伦算是知道这家伙为什么是笨蛋了,他就不说实在的话。

    朱敬伦也不跟这个人绕弯子了,相信自己请他来,他早就摸透了七八分的意思,通信大半年了,朱敬伦还没摸清曾国藩是什么人,恐怕倒被曾国藩把自己摸透了。

    所以朱敬伦直接问道:“若我想五年内人人有书读,可成否?”

    曾国藩摇摇头。

    “十年内,可成否?”

    曾国藩还是摇头。

    “那三十年,可成?”

    曾国藩继续摇头。

    朱敬伦索性直接问:“那曾公以为,何年可成?”

    曾国藩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朱敬伦道:“我可等不了一百年,就算我等的了,怕是这个国家等不了了。不知你是否知晓,西洋各国,均在普及教育,有三人中一人读书者为下,三人中两人读书者为中,三人皆可读书者,不下五国。我等不了,你等的了吗?”

    曾国藩沉默不语,他可能不知道西方国家的义务教育,朱敬伦看不出来,也许他知道,朱敬伦也看不出来。

    朱敬伦可以等他的态度。

    曾国藩直到将一杯茶喝干,这才慢慢的放下杯子。

    “事有缓急,缓有缓略,急有急策。”

    朱敬伦问道:“缓有何略,急有何策?”

    曾国藩道:“缓之,则固本培元,劝善助学,十年能有小成,百年可见大功。”

    缓的方法朱敬伦不感兴趣,虽然曾国藩又是什么都没有说,他也不打算追问。

    他只问:“那急策呢?”

    曾国藩又沉默了片刻才道:“急策,则一村建一孔庙,一庙设一学堂,一年可有小成,三年即见大功。”

    朱敬伦心下一喜,这老愚夫,果然有办法。

    用孔子的招牌来鼓励教育,这倒是一个办法,乡下的乡绅即便是要砸学校,也不可能去砸孔庙。

    至于说这样让孔子的信仰扩大,这根本不用顾虑,这个国家本就是一个儒教国家。至于说让孔子的威望过重,朱敬伦也没有跟一个死了两千多年的老夫子争威望的兴趣,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可以长跪孔子像前,做那最虔诚的信徒。前提是得完成他义务教育的目的,已经近三年教育普及率无法推广了,在这么下去,朱敬伦就要用强了。

    只是这一村一庙,一庙一学,得修多少庙啊,那得花多少钱啊,之所以无法推广,最大的困扰还是资金问题。

    朱敬伦道:“不知所费几何?”

    曾国藩道:“办学善举,百姓自然踊跃,有钱出钱,有工出工。一万两可足一县,十万两可足一府,百万两可足一道,千万两能足一国。”

    一千万两银子,就能让大明在三年内完成义务教育,即便曾国藩有吹牛的水分,能有八成学童入学,那也划算,平均下来,一年才三百万经费而已。

    但是朱敬伦还想要用曾国藩这个人,笑道:“我愿出钱,曾公愿出工否?”

    曾国藩抬头看天:“尊孔敬祖,乃读书人本分,国藩自然愿尽绵薄之力。”

    朱敬伦笑了笑:“曾公所言极是,有的是善丈人翁掏钱建庙的。”

    说道这里,俩人在不说正事了,就喝喝茶,谈谈风土人情,多是朱敬伦说,曾国藩听。

    一直谈了五个小时,茶水费了不少,从秦始皇谈到了咸丰帝,从上海聊到了纽约,中国说到了世界,最后曾国藩主动起身告辞。

    朱敬伦十分畅快,虽然没有明确曾国藩给大明做事,曾国藩也绝对不可能给大明做事,但却定下了曾国藩给孔子办事,给儒教办事,朱敬伦出钱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能用曾国藩这种人,朱敬伦当然畅快了,他觉得他洒下香饵钓到了曾国藩这头金鳌。

    但曾国藩的身影刚刚离开皇宫,朱敬伦突然感觉,曾国藩虽然说话很少,但似乎他始终掌握了主动,似乎并不是朱敬伦撒香饵在钓曾国藩,而是曾国藩这头金鳌一直等着香饵呢。

    你情也好,我愿也罢,总之俩人达成了协议,朱敬伦这个有钱的出钱,曾国藩这个有工的出工,大办教育的事情是定下了。

    但朱敬伦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事情似乎太容易了,比他请一个票号的掌柜还容易。

    朱敬伦突然想到了瑞典的教育,通过一个教区设一个学校的做法,让每一个基督徒都能上学,这跟曾国藩所说的一村一孔庙,一庙一学堂的方法何其相似。

    想到宗教,朱敬伦突然想到,自己走之前,曾国藩那段时间可经常往洋人的教堂里跑,跟神父关系密切,曾国藩当然不可能信奉洋教,但现在他要大兴孔庙。

    朱敬伦心中猛然一惊:

    曾国藩这是想要立道!

    曾国藩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他出了皇宫之后,径直去了广府学宫。

    进了孔庙,然后给孔夫子上了一炷香,接着就是跪在夫子像前,静静的跟夫子四目相对,直到那注香燃尽,恭敬的磕了三个头,他什么话也没说,也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然后他沉默着离开了。

    后来大家才发现,这是曾国藩最后一次祭拜孔子,直到很多年后,他才再一次走进了孔庙。

第四百三十八节 曾国藩立道() 
朱敬伦对曾国藩很不放心,他不知道曾国藩在洋人的教堂里学到了什么,他也不知道曾国藩打算怎么干,但他很确信,曾国藩想在大明立道,或者大明只是他的起点。

    但是跟曾国藩已经约定,一人出钱,一人出工,朱敬伦突然反悔,丢人倒不算什么,问题上他知道曾国藩一定会走下去,而且谁都无法阻止,除非朱敬伦杀了他。

    杀曾国藩朱敬伦还做不到,他能做到的,只是让人紧密盯着曾国藩。

    曾国藩这次来大明,名义上是来宦游的,他依然是清朝的大臣,事实上谁都知道,他就是一个俘虏,只是大明没有将他当作一个囚徒,可整个大明就是他的监狱,对一个真正的士大夫来说,如果不能建功立业,即便整个天下任他行走,那也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监狱罢了。

    曾国藩来宦游,他只带来了一个仆人,以及,一头驴。

    第二天曾国藩就离开广州,骑着他那头驴,带着他的仆人,消失在了郊外。

    当夜他夜宿在一座小庙中,第二天他拜见了当地一个大儒,然后带走了大儒的三个儿子,这三人是他的弟子了。

    他到了佛山,坐船南下,最后到了九龙港。

    他的弟子拿着他的手札,邀请了很多名儒,他们一起讲经书,谈学问。最后曾国藩邀请这些名儒跟他一起去洋人的教堂参观,他们看了洋人的许多仪式,看到一个个面露虔诚的中国信徒。

    曾国藩没多说什么,他说多办一所孔庙,就少一个教堂。

    当天这些当地名儒,就聚在一起立约,然后去孔庙焚表,曾国藩没去,他的名字也没有写在祭文上。

    很快他就离开了新安县,然后新安县开始大兴孔庙,一个个大儒一个个村子的去跑,跟当地的乡绅商议,乡绅捐地,动员百姓出工,然后名儒拿钱买材料,一座座孔庙在建立。

    曾国藩却没停下脚步,他依然一驴一仆,或者骑驴,或者坐船,到了临近的东莞县。

    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言辞,东莞的儒生同样的认同,他们立约,焚表,然后建孔庙。

    之后他又去过江到了香山。

    “他没有签下自己的名字?”

    朱敬伦始终派人跟着曾国藩,那家伙就一仆一驴上路,没人跟着万一被抢了,被杀了,就麻烦了。

    “没有,他不进孔庙。”

    手下汇报说。

    朱敬伦放心了不少,他联想到教堂,想到西方人用严密的宗教规矩约束人的思想,他还真的担心曾国藩会借此机会将儒教办成一个严密的宗教,也弄出一套严格的宗教规矩,儒家是有这种潜质的,比如一日三省吾身,完全可以弄成跟西方人忏悔那样的程序,找一个老夫子听信徒忏悔,那得形成多大的对民间的监视网啊。

    “他也不收弟子?”

    “收了几个跑腿的弟子,有很多人想拜他,他都不收的。”

    曾国藩大名鼎鼎,不止是在北方的清国内,在大明同样如此,十几年前他一篇讨粤匪檄,大声说出了要保护儒教的声音,从那时候起,他就已经成为儒教的卫道者了,所以在这个天下,只要恭敬孔子的人,都会认曾国藩,而凡是读书人,就没人敢说自己不认孔子的。

    可曾国藩不收弟子,那就不用担心他借此广收门徒,最后变成一个教主一样的人物。

    此时朱敬伦知道,他已经挡不住曾国藩了,自从跟曾国藩相约之后,他想反悔也来不及了,曾国藩一定会做下去,他没有犯法,朱敬伦给钱他就用,朱敬伦不给钱,他也能募捐,现在曾国藩去鼓励建庙的时候,花掉的钱已经越来越少了。

    当曾国藩走遍广州府十四县的时候,最后他想花钱,都已经花不出去了。

    但曾国藩始终没有做出让朱敬伦担忧的事情,他似乎真的打算有工出工,做一点事而已。

    尽管曾国藩的行为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舆论的热议,追随者众多,响应者众多,但是他始终是孤身一人,不收门徒,不立教规,只是跟当地的儒士立下一份誓约,内容也无非是让光大儒道而已。

    可这个人本身的行为,宗教味道太浓了,他走遍广州十四县的时候,已经不用他去派人送名帖请名儒了,当地的儒生无不是翘首以盼,聚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