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改革不是说改就能改的,首先兵工厂是一座安全西式管理的工厂,生产技术没问题,但市场化就差强人意了,从瑞典聘请的管理人员,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开发民间市场的能力,关键是也没有那个动力,在只需要国家订单就能维持生产,甚至没有订单也不影响自己收益的情况下,他没有动机去开拓生意。

    现在突然让兵工厂进入市场,很有可能出现开放初期那种,明明无论是技术还是生产能力都无法跟国企大工厂竞争的乡镇和私营企业大把的盈利,国企反而大把亏钱的情况,长期亏损又带来优秀工人流失,开发能力下降,更加亏损的恶性循环,最后反过来被私企收购,或者干脆破产。

    但兵工厂很有必要改革,而且朱敬伦的改革决心很大,哪怕直接让这座工厂破产,他也愿意冒险试试。

    当然成功自然最好。

    可是工部给的改革方案,始终让朱敬伦不太满意,工部,或者说陈芝廷领导的政府,是十分愿意把兵工厂卖掉的,因为每年都要为这座工厂投入巨资,现在又承担了上百万的丝户补贴,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大了。

    而且作为传统文化下成长的官员,兵工厂向民间出售的蒸汽机等机器,总让陈芝廷感觉有点与民争利的嫌疑。

    所以工部给出的建议是直接把工厂卖给铁作坊,一家吃不下那就分给几家来。如果实在卖不掉,他们宁可只保留制造枪支和大炮的部门,将其他不必要的工人都遣散,节省开支。

    可朱敬伦觉得,别说几家铁作坊了,就是把整个广枺奶鞣欢技悠鹄矗参幢赜心芰κ展罕こА1こё源蚪⑵穑丫苯辏兔挥幸荒甑木焉儆谝话偻蛄剑肭逋⒖侥橇侥辏疃嘁荒旮峭度肓艘磺蛄揭印U庑┠甑淖芡度耄趺此愣汲巳蛄剑銝|的铁作坊主们,就是砸锅卖铁联合收购也买不起啊。

    最关键的是,你肯卖,还未必有人肯买呢,那些铁作坊还处在转型期,从过去打个锄头刀叉向制作机器转型,完全没有工业化积累和管理经验,别说卖给他们,就是送给他们,他们也管不好。

    更何况直接送给他们,兵工厂的管理层未必高兴,到时候面对的就是大量的人才流失,只有破败一条路可走了。与其送给铁作坊,让朱敬伦看,还不如送给管理层。

    但目前的管理层大多都是瑞典人,中国管理人才目前最好的也只是在中层,管理一个车间,管理一项生产流程他们没有问题,管理庞大的兵工厂,他们还没有经验。

    白白将几千万两的资产,送给洋人,别说朱敬伦舍不得,就算舍得,社会舆论得淹死政府,明治维新将官办工厂送给财阀,都被舆论所不容,更不用说送给洋人了。

    朱敬伦现在面对的是想改革,要改革,但是没有合适的人才去操作。

    当年建立兵工厂的初衷有两个,第一是打造独立自主的军火工业,这一项目前看来没有问题,不管是瑞典人还是中国人,在后世都是以生产能力见长的,将两者在这个时代结合,结果并不坏;第二个目的,朱敬伦是想通过兵工厂将机器技术扩散,这一项目前有些成绩,但跟朱敬伦设想的差的太远。比如朱敬伦曾希望大量在兵工厂中学到技术的学徒,可以走向社会创业。但可惜保守的农业社会的学徒工,在兵工厂优厚的工资待遇面前,根本就没有创业的心思。基本上兵工厂培养的学徒,会一直留在兵工厂。

    兵工厂的技术扩散,还是几年前北伐的时候,派大量的技术人员去佛山的一些铁作坊,帮助他们铸造新式大炮,可是这些技术扩散到佛山,让一大批铁作坊学会了铸造托马斯大炮,却还没有一家成长到能够管理兵工厂的地步。

    大明目前的工业积累,还没有积累到能吃下兵工厂这样大型资产的民间企业,朱敬伦翻遍了大明全国,也没找到合适的接盘侠,最大的一家民勇机器厂,广州的陈联泰机器厂,也不过雇佣了三百多个人,放在兵工厂充其量就是一个生产车间。

    也就是说,要此时改革,朱敬伦不可能在民间找到合适的人才,兵工厂里和政府中,又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开发经验的人才,这个难题像一个死结一样困扰了朱敬伦很长时间。

    最后脑子灵光一闪,或者叫做开放思维,他突然想到,在工业领域找不到人才,就不能从其他行业找人才吗?他觉得他还是被惯性思维误导了。

    兵工厂里既然不缺管理生产的管理人员,也不缺进行生产的技术人才,可以说在生产上兵工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缺乏的只是市场开拓,那么只要找一个懂得开发市场的人才,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开拓市场的人才,大明并不缺乏,这几年每年都有一些格外优秀的人物,通过越来越国际化的大明市场上成为暴发户,这些人敢打敢拼,与一股子冒险的精神,本身就是很好的市场开发人才。

    但是找了几个备选,发现这些人都有一股赌徒精神,敢冒险,这却又不是朱敬伦想要的,能够带领兵工厂平稳国度到市场化的人才。

    既要有市场开放经验,还得是四平八稳进行经营的,这种人还真的不好找。

    还得继续开放思想,在大明找不到,在整个中国难道都找不到?

    朱敬伦想到这里,才恍然大悟,他突然发现,一些大商家的掌故就很不错,有些掌柜,从学徒开始爬到掌柜,早就有了四平八稳的性子,而且本身就是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起来的,自然还懂得开发市场。

    而这些掌柜中,又属晋商的掌柜们最优秀,他们优秀,不在于他们更会做生意,在于他们更稳,更精细,更在于他们更忠诚,朱敬伦发现晋商的制度,让他们的掌柜跟财东相互制衡,互相离不开对方,形成一种稳定的权力结构,这正是他想要的模式。

    而让他选择晋商的最重要原因,则是晋商中流行的股份制管理制度,他可是想推广股份制,想了几个月,但在广府银行上,却失败了,那么能不能在兵工厂成功呢?

第四百三十四节 兵工厂大掌柜() 
选准了晋商之后,就从广州一些晋商商号中寻找对象,最优秀的一批人则是晋商商业体系金字塔尖的票号掌柜。

    朱敬伦请来宫里面试的是山西最著名的日升昌票号在广州分号的掌柜郝可久。

    这是朱敬伦见过的人中,最心仪的一个。

    首先他是从底层爬起来的,生意场上的各个层次都接触过,从跑街拉生意到放账收账都精通。第二,这个人非常有闯劲。日升昌广州分号基本上就是他一手带起来的,当年日升昌开始在广州设庄,郝可久就带了一枚图章、两名伙计和汇票、砝码来到广州开辟业务,几年之后广州业务就在日升昌各地分号中名列前茅。第三,这个人十分忠心,一年,郝可久携巨款从海上乘船回山西总号,途中遇台风,飘流到菲律宾,三个月后才回到总号,钱款无失。

    这样的人才放在那里都是人才,在日升昌中也是一个宝,因此并不容易挖角。

    而且郝可久已经不是普通的分号掌柜了,他本已经因为在广州的功劳,回到总号任职,结果前些年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日升昌全面收缩,全国各地的口岸大都关闭了商号,可是当时的广州分号掌柜看到战乱引起的汇兑市场空前,不但不愿意按照总号要求关闭商号,反而大把的收银子发汇票,其他各地比如汉口、上海等地不断的有广州的银票汇兑过来,导致一时间平不了账也无法关闭。

    结果大掌柜程清泮不得不亲自赶到了广州,直接收回图章,遣散了掌柜和职工,亲自把分号关闭。

    朱敬伦后来反清,让日升昌依然不敢在广州重开票号,这一拖延可就到了去年,看到大明跟大清停战条约签订后确实保持了和平,加上广州市场越来越大,其他晋商在广州口岸大把挣钱的情况,日升昌这才决定重开广州分号,派来的就是郝可久这个大将。

    要知道郝可久在日升昌现在可是高层人物,后来程清泮死后,就是郝可久接任了大掌柜的位子,可以说他是程清泮的接班人。让这样的骨干来到广州,说明日升昌对广州的看中,同时也因为广州分号是郝可久当年开设的,他在这里人头熟。

    重开分号一年来,郝可久不负众望,再次将广州分号的生意做到了前列,每年汇兑白银超过百万两。

    这样的人,朱敬伦想挖走,不是那么容易的,已经谈过两次,郝可久都推脱了,如果这次还不行,朱敬伦就打算放弃了。

    “我听说你们晋商不准纳妾?”

    没有直接追问,而是礼贤下士一般的嘘寒问暖,这时代的人就吃这一套,有时候比花钱都好使。

    郝可久已经见过朱敬伦三次,依然一副拘谨的样子,不可能是真紧张,只能说是他的职业习惯了,习惯见人保持低调,所以他见朱敬伦依然坚持磕头,给他让座也不坐,就站在朱敬伦面前答话。

    “也不全是,本号规矩大,是不能纳妾的。”

    日升昌票号的规矩,基本上就是整个票号行业的规矩,只不过有的执行的严格,有的执行的松懈罢了。

    朱敬伦叹道:“也不能携妻赴任?这可不仁道啊。”

    也不知道那些山西土财主是怎么想的,派到外地的票号掌柜都不准带老婆,也不准在当地纳妾或者票昌,而且这个时代,往往一去外地就是很多年,夫妻异地久别,放在后世早就跟人跑了,幸好有规矩森严的封建文化约束,但在人性上确实不仁道。

    日升昌有一个小伙计到外面驻码头,三年一个账期,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定好了亲,计划三年下班回来后完婚。

    结果小伙计前脚刚走,其父突发中风,半身不遂。小伙计上无兄、下无弟,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家中除老两口外,再无别人能帮得上忙。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通过媒人和亲家商量,能否让媳妇提前过门,代子尽孝,以解燃眉。女方父母较开通,就让女儿先过门,过门后,这女子柔顺勤快,侍奉汤药,料理家务,十分尽心贤惠,父母满意,邻里称赞。

    三年期满,小伙计回家,见到自己的妻子,甚至都不认识,晚上洞房后,才真正算是成了亲。

    郝可久道:“人在外地,若带了妻室,难免分心,反不如一个人的好。”

    朱敬伦摇头道:“那要是熬不住呢?”

    郝可久道:“号规森严不容触犯。”

    朱敬伦又道:“规矩是给小伙计守的,你这大掌柜也要守。”

    郝可久道:“不敢触犯。”

    朱敬伦问道:“要是触犯了呢?”

    郝可久道“一律开革。”

    朱敬伦笑道:“你这样的大掌柜怕是不愁下家的,就是自己出来自立,怕是也能打下一片天下。”

    郝可久苦笑:“陛下说笑了,号有号规,行有行规,犯规被革之人,哪家票号还敢用呢?”

    后世有一个故事,日升昌在天津一个掌柜,熬不住寂寞,有一个客户巴结这个掌柜,买了一个女子送给他,此人私下纳为小妾,养在天津。自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可是几年后,总号巡视中发现了此事。为了严明纪律,整肃号规,日升昌断然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