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里森参考了英国的铁甲舰船体设计,明白比他在美国建造的那千吨级的铁甲舰要先进了太多,但是总结在南北战争的经验,埃里森坚持认为炮台比舷炮更有价值,他坚持在他的设计中加入了美国铁甲舰上的旋转炮台设计。

    另外的困难则是技术人员依然缺乏,兵工厂多年投入巨资,培养了数千技术人员,但是在造船上技术力量还显得很薄弱,尤其是成熟的造船工人,更是稀缺。

    埃里森的办法是一边从兵工厂中挑选那些技术熟练的机械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一边去美国招募了一批内战中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还跑去英国挖墙脚,跑去他的祖国瑞典找人才,跑去法国招募人员。

    其中派去法国招募工人的,正是朱敬伦在福健俘虏的常捷军军官日意格和德克碑,这俩人都是法国海军军官,历史上他们能够帮助左宗棠修建福州船政局而且颇有成效,证明他们是有相当高的才能的。

    朱敬伦经过询问,发现这俩人并不是纯粹的法国海军军官,作为海军军官,他们首先都懂得一些船舶知识,但更重要的俩人自己的努力。

    跟有浓郁海军传统的英国不同,法国海军在军队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法国海军往往无法吸引到那些荣誉感很强的精英加入,日意格俩人都是出身底层,比如日意格自幼家庭就很贫寒,但他个人勤奋好学。尤其对造船、驾驶深感兴趣。后来做了海军军官,也是因为自学的缘故,并不是上过什么海军学校。

    朱敬伦不管他们的背景,他从历史上知道这两人的能力后,就决定要用了。直接就扔到了船厂,随便安插了一个顾问的身份,让他们自己去奋斗去。俩人不负众望,当铁甲舰建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告奋勇的去法国招募人员,他们用尽手段招募了大量法国的技术人才,最后合英国、美国、法国、瑞典以及大明自己国内培养出来的五国技术人才的力量,才完成了这艘东方第一铁甲舰的制造,而日意格他们二人的地位也因此突显出来,已经被船厂任命为生产监督了。

    不如意的是,毕竟是在一个基础技术全面落后的国家建造的铁甲舰,埃里森在设计之初,就没想过要跟英国人相比,所以这艘船在吨位上跟英国的勇士号小了很多,勇士号将近万吨级别,而这艘船却只有五千吨。

    可这五千吨的吨位,也足以让它笑傲绝大多数国家了,比法国的铁甲舰更正宗,比美国的铁甲舰大五倍,可以说除了英国之外,这艘船就是无敌的存在。

    而且在大炮设计上,埃里森给这艘铁甲舰安装了美国南北战争中最好的大炮,当然是在兵工厂生产的,一共两座炮台上,都是110口径的前装线膛巨炮,当然比英国人的110口径的后装线膛炮在技术上有所不如,可后装炮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能生产,这么大口径的,就更是生产不出来,也只能用前装炮凑数了。

    事实上,英国的阿姆斯特朗技术也不够成熟,历史上在70年代后,英军又全部换装成了前膛大炮,真正让后装线膛炮走向成熟的,还是德国人技术的崛起,是克虏伯将后装炮的技术带到成熟的,但那也是四年后的事情了,普法战争才让德国大炮一战扬名。

    几天之后朱敬伦真的参加了铁甲舰的试航仪式,观看了铁甲舰的试航以及轰击表演,尽管建造过程充满艰辛,但是结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朱敬伦表扬了工作人员的努力,让兵工厂拨出十万两银子,给参与铁甲舰建造的上千工人发下红包。

    参观铁甲舰演示的,可不只有朱敬伦,工部尚书也来了,一些西方外交人员也来了。

    那些小国的公使还好,可是英法两国的代表脸色就不太好看,英国人对海军一向敏感,大明已经装备了三百艘美国内战时期建造的军舰,已经是东方第一大海上势力,现在还拥有了铁甲舰的建造能力,英国想要在东方以后横行无忌恐怕有难度了,英国公使还认为,之所以之前英国在鴉片和苦力贸易上妥协,不仅仅是大明做出了相应的让步,他们认为大明海军力量的快速提升是最关键的原因。

    而法国人心态十分复杂,尤其是法国国内目前对建造铁甲舰态度还很矛盾,很多人都不喜欢这种浮在水面上的铁壳子,他们的海军思想始终落后海峡对面的邻居一步,而东方的大明已经建造装备了第一艘铁甲舰,而且是全铁质战舰,如果这是未来的技术的话,法国已经落后了。

    他们还知道这艘战舰会第一个开到法国去,载着大明皇帝参加巴黎世博会,仅仅是在大明国内,他们就已经这么不舒服,不知道这艘船到了法国,会在法国引起什么样的反响呢。

    在铁甲舰试航仪式上,朱敬伦还意外的看到了一个客人——曾国藩。

    去年跟清廷的谈判中,大明一开始提出的要求是,让清廷解散湘军。

    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清廷既不敢,也不能解散湘军。

    解散了湘军,不提大明的力量,光是太平天国他们都顶不住,一旦湘军裁撤,太平天国立刻就泛滥到长江上游,更有可能的是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北伐,北方的八旗和绿营连山东一带的捻军都对不了,更不用说跟太平军战斗了。所以说就是打死清廷,奕欣这些人也不敢现在就把湘军解散了。

    另一方面,就算他们敢解散湘军,可他们也要有这个能力,湘军可不是正规军,这是地方武装,说直白点这是曾家的私人武装,湘军将兵是听曾国藩的,不听清廷的,湘军的军饷主要都是来自于曾国藩从各方筹措到的,当然清廷对湘军还是有一定的制约能力的,比如来自各省的协饷都是清廷许可的。

    但这样的军队,你让他帮你的时候可以,可你说解散他,曾国藩未必都压制的住那些骄兵罕见,后世所谓中兴将帅十九湖湘,这可不是一句夸张的话,湘军中培养出了晚清时期大多数的将领,这些人一旦觉得被清廷抛弃,他们造反的话,清廷完全挡不住。

    所以解散湘军其实是难为人的一件事,是拿来做让步的,经过反复的谈判之后,大明提出,不解散湘军也好,但是为了保证湘军不与大明为敌,曾国藩必须到大明客居。

    清廷控制不住湘军,怎么敢将湘军的统帅交给大明当人质,不提其中的名声好坏,关键是湘军的骄兵罕见不好惹,但最后没想到曾国藩本人同意了。

    曾国藩表示,他本人很想到岭南一带游历,并且给全体湘军将领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将宦游岭南,希望将兵克己奉公,不得滋事。于是曾国藩就来到了大明,已经半年了。(。)

第四百一十二节 曾国藩南下事件() 
曾国藩到大明半年来,湘军果然没有发生动乱,这即让清廷欣慰,却更感到恐慌,因为他们看到曾国藩在湘军中的威望,实在是不可替代,而清廷对这只军队,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能力。

    当然曾国藩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即便最为推崇他的改革开放之后,他也顶多被文人吹捧为半个圣人而已。

    所以曾国藩不可能真的只用一封信就让湘军上下服气。

    曾国藩为了在他之后让湘军保持稳定,他是动用相当多的政治手段的,在这个过程中清廷完全配合了曾国藩。

    比如曾国藩提出,让清廷补发军饷,清廷是咬着牙从各种地方,尤其是最后借了大笔的洋人贷款给湘军补发了大半年的欠饷。

    另外曾国藩给湘军将领请封,清廷也逐一采纳。

    湘军虽然名将众多,但随着罗泽南、李续滨等早期猛将的战死,后期的两大支柱,一个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得名是因为1856年曾国藩为支援江西吉安而招募,另一大主力则是号称霆军的湘军鲍超部。

    曾国荃不用说了,身份上是曾国藩的亲弟弟,自身也战功赫赫,安庆之战,天京之战,湘军后期的攻坚作战,几乎都是曾国荃一手指挥,因此威望很高,几乎被湘军内部看作是曾国藩天然的继承人。

    鲍超的身份则有些尴尬,他出道更早,早在太平天国还在广西的时候,他就在八旗将领向荣手下带领川军作战,但真正发迹还是在湘军时期,但他本人不是曾国藩嫡系,而是跟随湖北巡抚胡林翼出道的。

    胡林翼将鲍超引为心腹,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才成就了鲍超的战功。而且跟曾国荃相比,鲍超是一个更纯粹的武将。

    在战功上,鲍超的战功稍弱于曾国荃,安庆作战和天京之战上,鲍超基本上都是在外围作战,配合曾国荃。比如曾国荃包围天京早期,鲍超参与作战,等包围圈稳固之后,鲍超带人就到江西持续打击黄金文等太平军外围势力。

    但要论军力强弱,曾国荃和鲍超是不相上下的,曾国荃主力吉字营兵力不到两万,鲍超部精锐不过一万二,俩人是旗鼓相当,同为支柱。

    可俩人身份差别很大,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鲍超早年跟随向荣,跟随胡林翼,尽管胡林翼过去一直唯曾国藩马首是瞻,可胡林翼自己都已经死了,所以鲍超这只部队,位置十分的尴尬,说是杂牌吧,他战斗力很强,说是嫡系吧,又总感觉跟曾氏兄弟隔得比较远。

    面对这两人,曾国藩向清廷上书,擢升曾国荃为安徽巡抚,鲍超则为江宁将军。

    清廷对这个建议,欣然采纳,因为他们看出,这是曾国藩自己在往湘军中掺沙子,是可以用鲍超来制衡自己的弟弟曾国荃,鲍超地位本就尴尬,如果将鲍超调往曾国荃帐下听令,鲍超自己都不会有怨言,相反还会为靠上了曾氏兄弟这棵大树而踏实。

    可是曾国藩却同时提拔鲍超和曾国荃,尤其是鲍超,此前驻防将军这种官职,可是旗人专享的,现在也破例给了一个汉人,鲍超的地位等于是大大的提升,甚至还稳压了曾国荃一头,因为驻防将军是跟总督平起平坐的,而巡抚明显在总督之下。

    但问题是曾国荃的势力,明显大过鲍超很多,尤其是曾氏兄弟的名分,加上赫赫战功,可以说只要曾国藩现在死了,曾国荃登高一呼,湘军诸多名将下辖的十余万军队,一定会拥护曾国荃的。

    因此曾国荃势必对鲍超不服,而鲍超因为自己地位提高,也不会向曾国荃示弱,今后俩人指挥貌合神离,恐怕很难合作下去了。

    拆散湘军中两大支柱,也就等于肢解了湘军,让曾国荃和鲍超都无力割据一方,清廷何乐不为,以前只敢这么想,现在既然是曾国藩提出来了,他们乐的顺水推舟。

    只是这样以来,湘军就防守有余,进取不足了。曾国荃继续驻扎安庆,一步都不挪窝,既有对这个安排不满的意思,也是因为实力上确实不济,一时之间很难在顺流而息跟已经恢复元气的太平军交锋。

    但太平军想要绕过安庆的湘军,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两军就僵持在了长江一线。

    这就是目前北方的态势,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曾国藩来岭南造成的,曾国藩南下岭南,影响如此之大,他个人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再是一种私事,而成了一种政治事件了,这就是真正的重臣的威力,如龙王,行走间披风带雨一般。

    曾国荃率本部以及其他各部湘军驻扎在安庆的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