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本是打算解释的,直到一个侍卫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之后,他决定暂时不向外界解释了,他们决定在保持一段时间的神秘色彩。

    侍卫很不好意思,尽管朱敬伦向来平易近人,让他不至于诚惶诚恐,但是管皇帝要东西这种事,他还是很难开口。他是给自己的弟弟要的,他弟弟听说皇帝家的鸭子不吃秧苗,好奇的将自家的鸭子都赶进了稻田,显然他家的地喂不饱那些鸭子,鸭子们就把稻秧祸害了一个够呛。结果他老爹发怒之下失手,竟然把小弟的腿都给打断了。

    年轻的侍卫觉得弟弟的腿是因为他被打断的,非常的内疚,悄悄的给弟弟买了很多好吃的,但是弟弟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想要几只皇帝家的鸭子。

    “好好好,等我家的小鸭子孵出来后,我给你十只。你拿回去给你弟弟,那时候他的腿也该长好了。告诉他这些鸭子随便往地里赶,保证不吃稻秧。”

    侍卫家的情况让朱敬伦觉得,利用这种神秘感,或许能更快的推广这些技术。

    时间一天天过去,稻田抽穗了,结出了丰硕的籽粒,11月中旬迎来了丰收,硕果累累。

    收获之前先是放水晒田,水放了,养在水田里的鱼也就可以捕获了,这些鱼送了很多人,主要是朝中的重臣。等稻田晒干,稻谷干透之后,才割下一捆捆稻子,打谷脱粒,最后朱敬伦将这些亲自种出来的稻谷,依然分送给了朝中的重臣们,自己只留下足够一年的口粮和种子。

    皇帝亲自种田,耕种的大米送给忠臣,臣子们纷纷上书感谢,口气中的感激涕零无以言表,直把皇帝捧上了天。至于其中有多少是真心,有多少是假意,朱敬伦就不关心了,能有那么几个大臣真心实地的受到感动,变得死心塌地他也就知足了。

    但是因此造成的一种大氛围,却是最大的收获,古往今来君王赏赐给臣子一点小玩意,就被大臣们吹捧,也真的有因此而感恩戴德的,朱敬伦的行为可不一般,他可不是给一点点小恩惠,这是真真正正亲手重了十亩地,打出粮食赐给大臣啊,这种行为直接引起了全国的热议,报纸纷纷报道。多个大臣公开表示,君恩如海,结草难报。

    在这种大氛围下,如果真的将来有大臣做出不合适的举动,他们的名声也就臭了。

    当然这些朱敬伦真的不太在乎,让大臣各司其职,他用了一整套考核制度,有吏部每年专门负责考核,让大臣不贪赃枉法,又有另一套制度制约,最高的还有赫德最新组建的,严密的现代检查部门,虽然被私下里成为锦衣卫,让许多官员深恶痛绝,但同样也说明这个检查机关的检查力度。

    有这些制度,朱敬伦根本不需要从人心上下手,所以他才不关心,给大臣们东西,不过是顺手而已,反正他又吃不完,如果拿出去卖的话,又不太合适,因为带着皇帝光环,有的是人愿意高价购买,恐怕不少人还会认为吃皇帝种出来的大米能够延年益寿呢,接着弄不好还会出现冒充的假货,他可不想助长这种商业模式。

    随着稻田的收割,稻田里的鸭子也长大了,下蛋了。朱敬伦如约将第一批腐化出来的小鸭子,送给了侍卫,新安县沙井的黄大丰。

    黄大丰将这些鸭子送给了弟弟黄二丰,二丰将鸭子又赶进了自家的水稻田里,这次没有一只鸭子肯吃他们家的稻秧了。

    这件事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大家都盛传,皇帝家的鸭子果然通人性,知道不吃农民的稻秧。他们不知道的是,黄二丰那十只鸭子稻田里的虫草足够吃,另外秧苗已经长了一段时间,稻秧已经比较硬了,根本不符合小鸭子的口味,它们当然不会吃了。

    看到黄大丰从皇帝这里求到了一些小鸭子,其他侍卫也眼馋不已,纷纷厚着脸皮讨要,他们全都是农家子弟,大多家里都在种田,朱敬伦有求必应,没家都送了十只小鸭子。

    他们回家就把这些小鸭子放养在自家的水田里,影响越来越大,四里八乡的农民都跑去看热闹,但凡是谁家说得来了皇帝家不吃稻秧的鸭子,他们都必定要跑去看热闹,甚至连一些报纸的记者都跑去看,他们也很好奇为什么皇帝家的鸭子不吃稻苗。

    当然围绕这些鸭子,也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有人传说吃了皇帝家的鸭子能治病,就有来管这些士兵家属讨要的,讨要不得还有试图盗窃、抢夺的,而得到这些鸭子的百姓,则无不当成宝贝一般,为了怕被偷盗,有人干脆睡觉的时候,把鸭子直接养在自己的床边。

    当舆论一时间炒成了热点后,朱敬伦才选择了辟谣,他请来了一些大报,接受他们记者的采访,告诉记者们,鸭子为什么不吃稻秧,不是因为是皇帝家的鸭子,而是因为相比稻秧,鸭子更喜欢吃虫子,没有虫子就吃嫩草,最后才会选择吃稻秧。

    因此只要一亩地养鸭不超过十只,嫩草和虫子基本上够吃,鸭子就不会去吃稻秧。同时还在报纸上宣传了稻田养鸭、养鱼和抛秧技术结合的好处,号召老百姓学习抛秧种植。

    借助这股热潮,朱敬伦的抛秧和稻田养殖结合的技术,确实短时间内让大批人知晓,但是辟谣本身却没有完全成功,哪怕有的报纸认真的做演示实验,甚至邀请农民来参观他们在稻田里放养的普通鸭子,但还是有很多人坚持认为,皇帝家养的鸭子跟普通鸭子就是不一样,还有人信誓旦旦的表示,吃了皇帝家的鸭蛋治好了他老母亲多年的哮喘。

    总之老百姓没接受科学知识熏陶之前,这种迷信的故事依然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那就不是朱敬伦关心的了,他现在要考虑自己的亲事了,眼看年底将近,他的婚期也要到了。(。)

第四百零四节 迎娶() 
12月18日是礼部给朱敬伦挑选出来的日子,当然他们是按照中国农历来算的,农历中哪一天是这一年最适合结亲的日子。

    眼看婚期将近,大妃子张柔对朱敬伦越发的痴缠,朱敬伦明白这是她有危机感,同时内心多少也有些歉疚,他生在一个一夫一妻的时代,现在却要娶第二个女人,本能的觉得对第一个女人有所亏欠。

    所以朱敬伦也每每满足张柔,好在他的身体够强壮,即便是夜夜笙歌也没半点问题,他的身体可是普通人的四倍强壮。

    不过朱敬伦还是不了解女儿内心深处的心思。

    张柔是有危机感,不是朱敬伦要迎娶新人,老实说张柔见过高媛,那时候高媛才十四,她也清楚高媛是一个美人坯子,但她心里的危机感绝不是因为担心自己失宠,对她来说,既然是皇帝的妃子,她从来没想过能独占君恩,她早就做好了接受其他女人的心理准备,甚至她自己都因为始终不能怀上龙种,多次哭着求朱敬伦多娶几个妃子呢。

    张柔的危机感,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子嗣,对于皇帝身边的女人来说,没有后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你最近常回家啊?”

    朱敬伦跟一般的皇帝不一样,张柔回娘家他从来不阻止,而且也不能让大操大办,并没有将张柔回家省亲当成多大事,可是让他奇怪的是,张千山都发配到阿拉斯加当总督去了,张柔的嫂子是一个善人,二嫂则一直跟张柔不对付,主要是张柔看不惯这个青楼出身的二嫂,可最近他隔三差五的就往家里走一趟。

    这种一反常态让朱敬伦很奇怪。

    “是你大哥回家了?”

    张柔摇摇头叹了口气,张磐依然是醉卧青楼,根本不回家。

    “我就是想回家看看。”

    张柔解释道。

    显然这不是一个合理的解释,朱敬伦更好奇了,但他不怀疑张柔的忠诚,因此也没有去打探。

    他不知道的是,张柔已经跟她二嫂翠云和解了。翠云这个青楼女子,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独到之处,张柔贵为贵妃,翠云巴结都来不及。但她却不是一味的贴上来,而是用一个亲人的口气跟张柔认真的谈了一次。

    一次就足以收张柔的心了。

    因为这个青楼女子告诉张柔的是如何抓住男人的心,他告诉张柔,古来君王无情,朱皇帝虽是难得的明君,但女人以色侍人,总有年老色衰的时候,那时候别怪君王无情,要想长久的获取君心,必须给皇帝诞下一个子嗣。

    翠云还告诉张柔说,一旦皇帝迎娶了客家女儿,又诞下一儿半女的话,别说皇家,就是普通小户人家,也必然是小的得宠,劝解张柔趁着朱敬伦还没有纳妃之前,好好缠住皇帝尽可能怀上龙种。

    翠云还悄悄告诉了张柔一些如何能更容易怀孕的秘法,那种奇奇怪怪的偏方秘药,她是不敢进献的,但是一些姿势上的技巧,她却能够告诉张柔。

    尽管听的脸红耳赤,但张柔还真的听了进去,为此才真正的接纳了这个青楼女子。

    人都是会成长的,张柔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丫头了,嫁作人妇后,她成熟了,她学会了以一个皇妃,而不是一个小户人家的小姑子来看问题,这才是她真正能够接纳翠云的原因,因为翠云对她有用。

    但是翠云对她其他游说,还是让她喝斥了一番,翠云告诉张柔,说这女人在宫里,都得仰仗外戚的势力,希望张柔能给他大哥求个一官半职的,也好让她大哥张磐收收心,不要一味的留恋青楼。

    如果大哥有个一官半职,也好在外面照应张柔。

    但是时刻谨记女人不干政的张柔,严词拒绝了这个要求,还说她大哥就不是一个当官的料,怎么让她张口,但是给翠云留下了一些钱,告诉翠云如果家里有需要的,就言语一声,能帮的她会帮。

    迎亲仪式是一个麻烦,古来皇帝就没有去迎亲的习惯,但是朱敬伦却坚持去迎接。

    朱敬伦不是为了特立独行,他只是不想太过于将皇家礼仪跟老百姓的习俗划清界限。

    既然老百姓都去迎亲,他这个皇帝怎么能不去。

    他告诉大臣,皇帝应该与民同乐,大臣也拗不过,最后只能答应下来,但他们在朱敬伦亲自迎娶的基础上,依然制定了一些礼仪,起码老百姓家里的一些陋习,那是不能要的,比如娘家刁难新郎官的那些手段没人敢提出来,也没人敢提什么闹洞房听墙根之类的喜闻乐见的习俗。

    他们定下的仪式是,朱敬伦黄袍加身,亲自去鹤山,先坐船,后坐车,到了鹤山骑马,新娘子则坐轿子,然后一路迎回广州城。

    客家势力是十分高兴朱敬伦能够亲迎客家女儿的,不是他们不在乎皇室礼仪,他们认为这样破例,能够衬托出客家女儿的地位,高媛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客家人的地位。

    他们还是太嫩了,真正的官场政客,就不会讲求跟其他人的不同,能够泯然众人,才是官场中的高明手段,鹤立鸡群只会成为出头的椽子。

    日子一到,一切仪式顺利启动,皇帝迎亲,这被礼部当成今年最大的事情来抓。

    安排的妥妥当当,朱敬伦等到官员的通知,然后坐上了门口的马车,到了码头做大船,一路转到了古劳码头,登岸坐车前行,等到了鹤山县城的时候,他在城门口换马,沿途敲敲打打。

    热闹是热闹了,但朱敬伦还是有些失落,因为沿途看不到一个百姓,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