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奇怪的是,除开前一两年他们拼命催促外,后来他们反倒是不着急了,也就是每年例行公事一般提一下,态度并不坚定,所以事情也就这么拖延下来。可今年突然,客家势力再次集中向朱敬伦上书,要求朱敬伦纳妃。

    原因很简单,结亲的前两年,客家人自己危机感很强;但是当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后,尤其是朱敬伦摆明军马扯旗造反之后,他们反而不急了。因为那时候他们危机感解除不说,他们还看到了朱敬伦真正当皇帝的希望。

    将客家女儿嫁给一个割据的诸侯,跟嫁给一个皇帝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之后几年,客家势力虽然每年都提一提,可是并不着急,他们在等,等朱敬伦真正登基的一天。

    而去年年底,朱敬伦登基称帝了,而且是挟攻占北亰的余威,在天坛登基的,这不但一下子让大明国家公开建立,而且瞬间就让所有国民产生了坚定的信心,大家都认为这个国家很强大,不会被灭掉,在这种安定的心态下,百姓对大明的认同空前提高。

    这时候客家势力觉得时机成熟了,开始密集的催促朱敬伦纳妃,没登基之前的朱敬伦娶客家女儿那是纳妾,但现在的皇帝娶客家女儿,最少也得是一个妃子了,此时不争取,更待何时。

    客家势力还争取到了相当多的支持,很多不同派系的大臣都支持他们,尤其是礼部,他们担忧朱敬伦目前唯一的妃子张柔根本就无法生产,否则这么多年也没诞下一儿半女,他们不但支持朱敬伦娶高媛,事实上朱敬伦娶谁他们都支持,最好能娶一个农村的屁股大能生育的粗壮女人。

    当然反对者也有,土客械斗的另一方广府人势力是反对的,但是在一种皇帝需要继承人的大势面前,他们还真的不好公开反对,但他们此时帮了一个倒忙,他们拼命的催促朱敬伦广选秀女,他们希望用大量的土人女儿,来冲淡客家女儿可能入宫给土人带来的影响。

    当自己的亲事变成政治博弈的时候,朱敬伦可选择的空间也就不大了。

    更何况他根本就没想过不承认诺言,当年他需要客家人的时候答应娶高官仙的妹妹,现在他根基稳固了,就把人一脚踢开,这不是他做人的原则。他之所以一直不娶高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高媛太小,定下婚事的时候,高媛才十三岁。

    但一晃五年过去了,现在的高媛也十八岁了,尽管朱敬伦依然觉得是一个小女孩,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十足的大姑娘了,再不嫁人就嫁不出去了,他可以想像得到这个小姑娘此时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不能不为人家姑娘考虑。

    加上让他选秀的压力越来越大,朱敬伦马上就答应了客家势力的诉求,他决定就在今年迎娶高媛,责成礼部选定吉日。

    处理完这些公私事务之后,朱敬伦基本上留在手里的权柄就不重了。

    需要亲自负责的事情也就不多了,闲暇时间马上就多了起来。

    这时候朱敬伦做了一个让人惊诧的行为,他开始种地了。

    在皇宫中开荒种地。

    两广总督府,鴉片战争中被夷为平地,原本的历史上,这里一直就没修复过来,最后被洋人强占做了教堂。

    朱敬伦始终对西方宗教的传播报以谨慎的态度,只允许洋人在口岸传教,不允许他们进入内地。加上大明也没有满清那么荒唐,总督府也不可能被洋人拿走。

    因此朱敬伦登基之后,选定这里作为皇宫,但由于资金紧张,朱敬伦反对铺张浪费,只打算修复这里,可还没等修复,朱敬伦主意就变了。

    刚刚清理了废墟,他就迫不及待的搬了进来,将广州巡抚衙门让了出来,给了办公紧张的广枺「W芏礁淙换俚袅耍⒉皇撬械姆课荻嫉顾耍謇碇蠡沽粝铝耸嗉渫旰玫姆课荩炀绰渍剂似渲械娜洌患渥魑允遥患渥魑浚O乱患渥魑吞F渌考湓蚋嘶の谰幼。魑实鬯幕の廊嗽倍啻锛盖耍馐翘聿焕氲氖涛溃筒荒苌儆谌佟

    总督府的面积还在,这里占领两百亩,直接从新城城墙到老城城墙,南北两面都靠近护城河,尤其是老城的护城河,甚至都被总督府包了进来。以前这河里的水被引入总督府,为总督的假山花园增添了趣味,现在引水渠再次挖开,朱敬伦决定用这些水来种地。

    种地这种活朱敬伦不陌生,他外婆家是乡下的,小的时候每年都回去干农活。

    他的身体也够强壮,不夸张的说,一个人顶四个壮汉是没问题的。

    他亲自动手,拒绝侍卫帮忙,几天之内就开垦出了十亩地,引水就不能亲自动手了,这种专业的事情,得请工匠来,几个雇来的工匠帮忙修砌了引水渠,安装了翻车,朱敬伦脚踩翻车就能将流水引入自己的田地里。

    侍卫中有人也是农民出身,他们也是种田的行家,但是他们发现朱敬伦种田,跟他们不一样,育苗他们懂得,不育苗怎么插秧,可是朱敬伦育苗的土壤格外的厚实,秧苗长的也更大,甚至都快过了插秧的时候。

    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的皇帝并不打算插秧,而是将秧苗一车车的装到地头,接着向着田地直接抛洒。

    这不是糟蹋庄稼吗,第一时间很多士兵心里涌现出这样的心思,但是他们不敢说出来,甚至自己都觉得这样想一想都有罪,皇权在他们心中的神圣感是很强烈的,尤其是长期跟朱敬伦这样的人待在一起,那更是有很强的影响,说不好朱敬伦身上那种自然而然的大气,是很能收拢人心的。

    他们不知道这叫做抛秧,1950年代才开始出现,而在70年代才开始走向成熟。

    朱敬伦恰好做过这样的事情。

    接下来的事情让侍卫感觉更加的离奇,因为他们看到秧苗一个个都活了不说,朱敬伦之后又买来一些小鱼苗放了进去,这还不算什么,稻田养鱼虽然大家没听说过,但鱼在水里,平时也看不见,并不惊奇。

    但朱敬伦还给另一些地里放进去了一些鸭子,一些孵化出来没几天的小鸭苗,鱼在水里而且怎么看鱼都没有牙,可是鸭子可是有嘴的,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鸭子是吃草的,他们把稻秧吃了可怎么办?

    这时候甚至还有士兵恍然大悟,敢情皇帝种庄稼就是为了养鸭子啊,难怪皇帝闲的没事弄出这几亩地来。

    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随着稻秧和鸭子的一天天长大,两种生物始终和平共处。

    而且朱敬伦还带着一家老小,主要是老婆张柔和丫头银环,做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朱敬伦利用后世的经验,每天都在给鸭子喂食的同时让银环摇铜铃,久而久之只要一摇铜铃,方才还在稻田里戏水的鸭子,就嘎嘎叫着飞扑向鸭舍。

    完全不理解这种生物共生道理的士兵们看的出奇,他们实在是无法解释这种情况,私下议论说皇帝家的鸭子通人性,懂得不吃秧苗的道理。

    其实这种共生原理是什么时候发现的不得而知,总之并不早,起码在民国之前没有,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推广开来。

    原因就是鸭子不是不吃稻秧,绿色的秧苗也在鸭子的食谱上,不过排的比较靠后,只有在没有虫子吃,没有青草吃的情况下,鸭子才会吃稻秧,因此一亩地中不能放养过多的鸭子,一亩地养个十只左右就是极限,太多了天里的虫子就不够鸭子吃,他们就会祸害秧苗,这种具体的比例,不经过试验是不可能摸清楚的,因此在旧中国才没有被老百姓摸索出来。

    可这个时代的人还比较迷信,士兵们的说法,很快就传了出去,市井上议论纷纷。

    直到不少高官借口探望皇帝,一个劲的往朱敬伦的稻田里瞅的时候,朱敬伦才发现了这个问题,而这时候稻秧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

第四白零三节 皇帝家的鸭子() 
加诸在皇帝身上的迷信在古代中国很多,朱敬伦身上就已经出现了无数,也不在乎多这一桩,但这不是他本身的想法。

    他之所以种地,就已经让满朝上下颇多议论了,当然在这个重农的国度,大家不管私底下多么不认同,可是明面上还得对此表示支持,不过是将历朝历代各个皇帝象征性的种田,变成了真真实实的种地罢了。

    但事实上很多人是不认同的,尤其是陈芝廷这个宰相身份的尚书令,因为朱敬伦将越来越多的国事压在他身上,让他做决断,这让他很不习惯,而朱敬伦跑去种地了,他就更是觉得皇帝是正经事不干,跑去种那点地而不顾国事,完全是得不偿失。

    为此很多朝臣其实是写过奏折的,陈芝廷也将这些奏折转到朱敬伦这里,但是朱敬伦统统都不看,他既然已经决定锻炼政府,那就真的能做到放手。

    因此他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受到陈芝廷指使上书的大臣的心思。

    朱敬伦自己的心思吗,很简单,就是想推广一下自己仅知道的不多的几种先进农业而已,抛秧这种技术,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过去一根秧苗必须弯一次腰,实在是太累了,很多农民之所以年纪稍大就直不起腰跟这种频繁弯腰的劳动耕作有绝对的关系。

    抛秧则不同,站着就把秧苗抛出去了,省去了弯腰的动作,不但保护了农民的腰,最现实的意义还在于提高了效率。

    传统的插秧方式,即便是一个壮劳力,耕作个七八亩地就要了命了,可是这种抛秧,按照专家的夸张描述,一个小孩子一天就能抛秧三十亩。

    当然朱敬伦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给农民减负,因为在人均一亩多地的中国,也没有三十亩地给人耕种。

    至于养鸭子和养鱼,那只是配合抛秧技术的附属技术罢了,因为抛秧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不能做到插秧那种横平竖直,不能让每根秧苗都整整齐齐,不能成行成列,对传统农业来说就无法除草、除虫和翻土。

    养鸭子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鸭子在水田里不断的捉虫、吃杂草,代替了农民的除虫、除草工作,等于是免费的劳力,最后还能下鸭蛋,产鸭肉吃,鸭粪最后还能肥田。

    总之这是一项即省力,又高效的作业方法。

    可谁能想到最后还是给自己头上又加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这种神秘光环朱敬伦不在乎,甚至比较反感,他不反感自己做一个有威望的皇帝,可如果威望是通过这种迷信的方式来获得的话,那么他宁可不要。他太知道迷信的土壤能结出什么腐臭的果子了。

    共和国第一任领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高威望领袖,加上现代方式的宣传,让他的威望在他生前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但是一些边远地区的老百姓迷信一般的崇敬领袖,这怎么看都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当领袖老了的时候,竟然有一些愚昧的老百姓,因为不想让领袖离开他们,他们用各种迷信的方式来给领袖增寿,其中很多让人难以接受,比如用他们孩子的命来代替。

    朱敬伦希望能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威望,他不希望老百姓因为他是天子而迷信他,他更希望自己是带给了老百姓幸福和骄傲,从而让他们爱戴。

    所以他本是打算解释的,直到一个侍卫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之后,他决定暂时不向外界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