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耐尔神秘一笑:“这一点请阁下放心,我国政府也是一个开明的政府,相信不会不顾本国商人的利益的,我本人以及本商会,还有其他商会,都会向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建议的,相信我国政府也会考虑到本国商人的利益的。”

    英国的商会组织,可比中国的行会组织政治性更浓,作为商会会长,特耐尔玩政治的经验比卢薛昌高了不止一筹,他早就看出了卢薛昌的来意,很清楚卢薛昌就是为他们的政府来游说的。

    他不考虑这些,他是曼彻斯特商会的会长,他最需要考虑的是曼彻斯特商会的利益,尤其是主要的纺织工业的利益,至于其他的他才不管呢,只要中国人能喂饱他们,他愿意跟中国人合作。

    卢薛昌碰了一下杯子,喝了一口让他不太舒服的英国红酒。

    “那就说定了,我们禁鴉片,卖料子,一言为定!”

    卢薛昌把英国人想的太简单了,他以为能通过给纺织业免税,就能换取到英国不干涉大明禁止鴉片贸易。如果真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对他而言,无异于立下一大功,临行前他可是亲自见过皇帝的,因此他现在已然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官方身份,没把自己当成商人了。

    特耐尔摇了摇头。

    “不不不,我们需要一个保证!”

    卢薛昌问道:“什么保证?”

    特耐尔道:“贵国对鴉片贸易的削减,将全部用到对纺织品贸易的开拓中来,也就是说以贵国当下的进口额为准,没降低一定的鴉片进口量,就要相应的增加一定的纺织品进口,如果贵国能够答应这点,我相信我国也会同意贵国削减鴉片贸易的。”

    卢薛昌没想到对方给自己出了这样一个难题,他可没接到这样的指示,但是想到皇帝给他们授命他就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因为他们这些商人团出发前,皇帝亲自给他们进行过一番训示(朱敬伦认为是在给他们培训,他们认为这是训示),告诉他们,西方人重利益,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给予他们在金钱上便宜行事的权力。

    卢薛昌认为,现在的问题,可不就是钱的问题吗,他还想到皇帝说的,与其把大明的银子变成鴉片让大烟鬼抽掉,还不如变成料子穿在老百姓的身上这句话,按照卢薛昌的理解,皇帝是不会拒绝用鴉片贸易额交换纺织品贸易额的。

    所以他深思了一下,点头答应了下来。

    他不知道他给朱敬伦出了一个多么大的难题。(。)

第三百九十九节 贸易谈判(1)() 
特耐尔得到了他想要的保证后,立马行动起来。

    他再次联合格拉斯哥、哈利法克斯甚至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商会,甚至都不用他太积极的游说,因为就在卢薛昌游说他的时候,有一些中国商人已经分头跟这些商会接触过了,分别抛下了多少不一的订单,因此特耐尔的联系得到了一呼百应。

    他们使出了当年联合鴉片利益集团游说政府对中国开战的方法,再次不断的给外交大臣和首相呈递备忘录,表达他们的诉求,不过这一次他们跟鴉片利益集团站在了对立面,他们希望政府不要干涉大明禁止鴉片的行为,他们认为不但不值得为鴉片再次跟中国人动武,而且一旦再次开战,势必让大英帝国和女王的名誉受损,而且将损害除鴉片之外的其他英国商品的贸易。

    在场外他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舆论,同时他们强烈的呼吁和平,认为战争会损害千千万万纺织工人的利益。英国工人在马恩两大教主的理论宣传下,已经产生了自己的权利意识,去年才结束的美国南北战争中,他们就展现了他们的威力,为了声援美国北方的废奴运动,他们掀起了大量的游行示wei活动,这一次牵扯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更是义不容辞。

    巧合的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经济危机,有利的推动这场反鴉片运动。

    1866年,美国战争结束,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美国的废奴运动,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让美国棉花生产从此一蹶不振,美国人飞快的解决了他们的劳动力问题,恢复了相当一部分棉花的生产。

    尽管这些美国棉花根本无法达到战前的产量,但是南北战争四年多,已经让世界其他棉花产区,替代了美国,结果这批美国棉花突然入市,让世界棉花市场大大的过剩,好死不死的是,全世界的棉花商人热衷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炒作,他们把棉花炒成了一个天价,结果美国棉花的入市,直接让世界市场崩盘,从伦敦开始,大量涉及棉花贸易的商人、银行破产,伦敦金融业危机,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在上海的银行也大量破产。

    对英国纺织业来说,突然爆跌的棉花价格,虽然让他们的原料成本大大降低,可问题是之前的牛市,让大量的纺织工厂并没有安心生产,就好像后世每一次经济危机一样,经济危机之前,实体经济的资本都是大量疯狂涌入虚拟市场炒作,这一次这些高价囤积棉花的纺织工厂大量的资不抵债破产,结果反而造成了纺织工人的大批失业。

    失业工人大量走上街头,让英国政府一时间再也不敢提动武的事情,但对英国政府来说,这也是一个难题。

    鴉片利益集团也不是好惹的,作为英国政府,只要能扩大贸易,至于是卖鴉片,还是卖纺织品,他们是不介意的,但问题是鴉片利益集团其实比纺织集团更团结,因为他们的人数更少,而且鴉片利益集团中有大批很难惹的巨头。

    东印度公司关门了,但是当年站在东印度公司背后的巨头们,并没有瓦解,这些人是在英国拥有崇高地位的大贵族,是大银行家族,是大保险公司,是航运巨头,这些人不但在议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很多人跟皇室的关系都很密切,这些人的蛋糕是那么好动的?

    因此哪怕中国人答应说用减少的鴉片贸易额替换纺织品贸易额,政府也不敢用这个条件跟大明政府谈,因为政府一旦如此明目张胆的打击鴉片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他们离倒台也就不远了。

    西方平权政治的这种独特的利益集团平衡状态,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已经很明显了。

    但几十个大城市商会的联合抗议,数十万走上街头的失业工人,他们却不能不安抚。

    于是只能立刻表态,他们将立刻排除谈判代表,去跟大明政府进行友好和平的磋商。

    当英国外交使团到达广州的时候,朱敬伦的心情其实还不错。

    最近他有不少收获,上海的棉花危机,让11家外资银行中的5家直接倒闭,其他银行大受打击,但中国本地商人却损失不大,尤其是蓬勃发展的钱庄,由于跟洋人银行联系并不紧密,因此跟世界市场的联系也不大,他们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而本地商人的损失,也远远没有洋人商人的大。在棉花市场崩盘之前,上海的棉花价格只不过从10两1担涨到了25两每担。这样的价格,让上海的棉花弄到伦敦,加上运费在不翻船的情况下利润率只有15%,已经远低于其他海贸的利润了。

    由于海运两三个月的周期,让中国商人在崩盘前,大多都出手了,而洋人成了最大的接盘侠。仅此还不算,棉花价格的暴涨,让很多不良商贩作假,他们在棉花中掺水,结果很多洋人买走的棉花,还在海上就发霉了,结果更是血本无归。

    上海洋人商业势力遭受打击,就是朱敬伦的收获,他这次到没有借机炒作,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次太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主要的操作不是炒作,而是低价收购,5家破产的洋人银行他都收入囊中,只花掉了20万两银子,对于这些被收购的破产银行,朱敬伦并不是完全收购,他给管理层留下了30%左右的股份,继续让他们经营,他还需要这些人帮他开拓,没有这些人,他也找不到那么多合格的银行家。

    另外6家撑过这次经济危机的银行中,除了早就被控股的汇丰银行,其他5家银行,也都接受了朱敬伦旗下的广府银行的参股,而且全都达到了51%的控股比例。当时经济危机汹汹而来,这些银行没一家敢保证他们能躲过大难,当时广府银行提出参股后,他们没有一家拒绝的,只是在参股比例上进行了微弱的挣扎,就接受了对方控股的要求。

    经过这一次经济危机,可以说朱敬伦等于是控制了在上海的洋人银行业,他太知道未来几十年这些银行的扩张规模了,可以说任何一家的利益,都比他现在砸出去那点钱要多数十倍。

    这次棉花危机让朱敬伦得到的另一个收获,是在棉花危机的源头美国,美国人之所以能这么快恢复棉花生产,历史上他们是采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南方的奴隶主是解放了他们的奴隶,但是奴隶本身还在,作为自由民还生活在南方,历史上他们改变以往的种植园生产方式,大量种植园主将他们的土地出租给了奴隶,收取高额的租金,结果种棉花的奴隶,依然在种棉花,从种植园制改变为租佃制后,美国棉花生产很快就恢复了,导致世界市场棉花大大过剩。

    而这次美国人同样进行了租佃制的改革,但朱敬伦却给了他们另一种选择,去年他让伍崇曜在美国组建的劳务输出公司,在南方接到了第一批订单,有几十家大的种植园主,他们出于对黑人奴隶的憎恨,或者对旧制度的留恋,他们依然决定采用种植园制度,在没有黑人的情况下,他们雇佣了上万中国劳工。

    这些中国劳工当然不像过去的奴隶那样在鞭子底下劳动,事实上他们的劳动是不用催促的,他们在劳务公司的组织下,以中国式的短工形势在美国种植园中劳作,他们的工钱主要跟他们的劳动成果挂钩,按照采摘棉花的重量进行结算,这种分包制度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了很多年,比如农村短工收割庄稼的时候,都是按照地亩算钱,收割一亩地,或者翻耕一亩地是多少钱,根本就不用催促。

    美国人采用租佃制开始恢复棉花生产是成功的,同时那些依靠华人劳工继续大规模种植的种植园主也成功了,于是更多的种植园主采用了这种方式,今年他们跟劳务公司的合同立刻就暴增了十倍,他们签署了雇佣十万人的协议。

    同时劳务公司在美国西部的拓展也有很大的进展,他们收购了加州三角洲地带近百万亩的无主荒地,已经雇佣了上万人前去开垦。

    这些好消息让朱敬伦还没高兴几天,英国谈判使团的到来,就让他感到头大了。

    因为随同这些使团回来的,还有卢薛昌等商人,尤其是卢薛昌,他以一种表功的心态向朱敬伦汇报了他的成果,顿时就让朱敬伦感到郁闷了。

    朱敬伦并没有苛责卢薛昌,主要还是他的责任,他没考虑过,即便是这些眼界最开阔的商人,其实也不具备现代人的世界观,在中国他们被看作重利轻义,可他们重利的程度跟西方人相比,简直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西方哪怕是保守的贵族,也比他们的权利意识更强烈。

    但主要还是他们的眼光,他们从没想过这种强行推动进口英国纺织业,会让中国传统纺业破产的同时,也让现代纺织业在中国很长时间都不可能发展起来。(。)

第四百节 贸易谈判(2)() 
朱敬伦为了这些商人游说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