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先人的辉煌在前,后人的成功在后,朱敬伦现在生活在当下,他虽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眼下的耻辱他能够忍受,但绝对是有底线的,他可以忍受英国人坚持的治外法权,他可以接受英国人压迫下的低税率,但他不能接受白人甚至黑人都不把华人当人的现状。

    因此哪怕是在这个最不合适的时候,要跟辉煌顶峰的大英帝国对抗一下,朱敬伦也别无选择,就好像当年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新中国要跟美帝对抗,后来还要跟苏俄、美帝同时对抗一样。

    于是当朱敬伦从北亰回来之后,结束了跟满清的军事斗争之后,他就开始抓紧时间全力打击苦力贸易了。

    第一步现在本国内部进行,朱敬伦直接签署发令,宣布苦力贸易为非法,接着警察部门出动立刻抓捕大批帮助洋人贩卖自己同胞的苦力头子。

    此时抓这些人,绝对不是无法可依,哪怕他们犯法虽然在朱敬伦签署新发令之前,大清律也不支持他们这种行为,甚至从明朝开始,他们这种行为就是一种非法行为了,因此抓捕他们绝对有法可依,而且更是民心所向。

    老百姓实在是太仇视这种人了!

    但这种人却不太好抓,因为敢干这种买卖的人,往往都是背景深厚的帮会分子,他们有敢于跟官府对抗的勇气,一时间暴力冲突不断,但朱敬伦意志十分坚定,该抓的一定要抓!

    可这一抓,不但抓出了社会底层的毒瘤,拔出萝卜带出泥,还牵扯出了大批官府丑闻,原来做这种缺德事的,不仅是一些亡命之徒组成的帮会分子,竟然还有一些官员参与其中,他们是这些不法之徒的保护伞。

    于是一场打击苦力贸易的行动,不但让社会底层暴力冲突不断,几乎每天都有帮会成员跟警察甚至军队武装冲突,连官场一时间都震动了,震动的规模之大,让朱敬伦都感到有些不淡定了,一些高级官员,甚至连陈芝廷这样比较正直的官员,都上书朱敬伦,希望暂时停止行动,以防事态扩大。

    “法不责众吗?”

    看到一大群高级官员的态度后,朱敬伦不由心中冷笑,他不相信这些官员都牵扯其中,可能有一两个,但大多数应该是清白的,他们只是想息事宁人。

    但朱敬伦这次还就真的不想息事宁人了,中国官方自古以来就没有绝对的原则性,到了后世甚至导致了一旦说出“原则上”如何如何的话语,那反而代表着是可以变通了,原则二字被中国官员用的在语境上反而带有相反的意思,不得不说他们也真是太有本是了,难怪老百姓一直不信任官方,凡是官方倡导的,老百姓本能的就觉得不靠谱。

    朱敬伦一直以来都苦恼本国政府没有公信力,为老百姓不信任政府而头痛,但这不能怪老百姓,要怪就怪官府太不讲原则,他们是一个公共部门,却不能大公无私,那么如何能有公信力?

    他们不够刚直不阿,却不能怪他们个人的道德,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执政惯例,中国的官员和官府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讲实利和权谋的政府,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是选择危害性最低的,而不是最公正的,因此如果是一个人伤害了一群人的利益,他们愿意制裁那一个人,但如果是一群人损害了一个人的利益,他们很可能会息事宁人任由那个人受损,因为让一个人受损的对官府自己的危害最小。

    可长久以来这种权谋式的行事方法,让官府自己制定出来的制度甚至法律,慢慢就失去了威严感,既然规则是随时都能打破,能够因人而打破的话,那么谁还会遵守规矩,只要大家都不遵守的时候,就可以大胆的践踏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苦力贸易牵扯的人太多了,于是官府希望能够息事宁人,以免引起对官府之身的危害,为此他们可以不顾原则,不顾法律。

    但朱敬伦真的铁了心。

    在4月底,打击行动进行了整整一个月之后,最大的反弹行为发生,有人开始带人冲击广州府衙,打死打伤十多个衙役,试图劫走关押在大牢中的要犯之后,朱敬伦依然不妥协。

    “把五坑军从福健调回来!”

    朱敬伦决定戒严了。(。)

第三百九十节 新的时代() 
1866年2月15日,农历虎年正月初一。

    这一天北亰的天很冷,所有人都感到彻骨的寒冷,慈禧在这萧瑟的季节回到了紫禁城,看到除了墙壁外,被搬的毛都不剩的皇宫,她抱着同治皇帝嚎啕痛哭,她觉得她们孤儿寡母的日子真的是难过极了,这一幕让无数大臣动容,也跟着抹眼泪。

    一贫如洗的皇宫,一贫如洗的国库,却要背负高额的赔款。

    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很暗淡,但这更坚定了一些大臣的忠心,尤其是一些广枺蟪迹欠追妆硎疽杩罹栉镂笄骞锛饪睿蛭竺髟雌鸸銝|,让一部分广枺蟪季谷徊艘恢掷⒕蔚那楦小

    人心真的很难懂,这些人算是道德低下的人吗?

    也很难说。

    慈禧哭了很久,然后抹干净眼泪,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她坚决带着小皇帝住进了这座寒冷的毫无御寒功能的宫殿。

    相比身体上的寒冷来说,发自内心的对未来的恐惧,让他们的心更冷。

    大明从南跨海而来,攻城掠地势不可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一种亡国的危机感。

    这股情感如此强烈,甚至让人感到绝望,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种来自海上的,依靠坚船利炮的威胁,短短几年之间,京师两次被人洞开,这已经不能在关起门来掩耳盗铃在用天潮上邦来自我麻醉了。

    洋人曾经带来的失败,更多的是让他们感觉到耻辱,而南方新兴的朱敬伦大明王朝,却让他们切实感到了亡国的危机感。

    清廷对大明是一种切实的危机感,同样洋人也突然发现,他们需要重新审视大明这个新兴的国家了,他们陡然意识到,这个国家的建立,让东亚的局势突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就在大明朝宣布自己成立之后,无数的评论家一下子开始关注这个国家。他们发现,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竟然一跃而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供应国,日益扩大的生丝生产国,东亚与西方最大的贸易国。

    而且他们更发现,这个国家跟清廷完全不同,他们更乐于与西方接触,更乐于与西方人做贸易,尽管还有许多掣肘,但他们的皇帝不止一次对各国外交官表示,欢迎来自西方的商人,也表现出一副愿意与西方国家积极交往的态度,这一切都跟清廷不同,也跟东亚其他国家不同,不管是东北的日本和朝鲜,还是南方的越南,这些东亚国家都竭尽所能的将自己封闭起来,对西方的交流和通过无比消极。

    大明国的这种态度,西方人是欢迎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他们纷纷接受了大明国的要求,做出了一些让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要让他们做出让步,也必须有对等的利益给他们。

    大明要求清廷将大连、青岛、秦皇岛和宁波交给他们管辖,正面的好处是西方国家,主要是英法也可以通过这里打开大清国的内部市场,但面临的潜在风险则是这些商路会像天京一样,被大明的商人垄断,所以一开始英法两国反对激烈,哪怕大明政府做出开放的保证,他们依然不肯接受。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英国,拿破仑三世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是英国外交的跟随者,论起在中国的利益,主要还是英国的利益,法国在中国的商业开拓跟英国不是一个量级的,甚至排在美国和俄国之后,勉强列为第四,跟丹麦、瑞典等小国相差无几。

    真正让英国人做出让步的是,大明接受让英国控制的清廷海关介入这几个城市,也就是说大明尽管要求控制大连等地的土地和行政,但是这里的海关还是属于清廷的海关,依然跟清廷其他领土上的海关一样,接受英国人的管理。

    英国人让步了,法国人也就不会说什么,美国人更是抱着乐享其成的态度,但是俄国人却激烈的反对,因为修建铁路的问题。

    大明提出要在大连等地修建铁路,洋人一开始很奇怪,大明本国还连一条铁路都没有,却要在大清国的土地上修铁路,但英法等国不反对,因为大明承诺,大明管辖的清国港口,全都是自由贸易港口,欢迎各国前来贸易,那么大明开拓出来的利益,各国都能分享一份,尤其是美国对这个要求格外支持。

    但俄国强烈反对,因为俄国认为一条从大连修到他们边境的铁路,会极大的威胁到他们东方的领土安全。

    在这个问题上,大明政府跟俄国政府进行了激烈的磋商和谈判,最终达成了分赃式的一致,大明和俄国达成协议,一旦大明开始修建大连通往俄国边境的铁路,修建线路一定要跟俄国商议并经过同意之后,才能开始修建。同时这条铁路必须有俄国的投资,并且在运营之后,必须由中俄两国共同管理。以免大明将这条铁路用于对俄国领土的威胁上来。

    其实不过是以领土安全为借口,老毛子也希望利用一条东北的铁路,对满清的老家进行渗透。在广袤的东北修建一条通往俄国边境的铁路,对俄国同样十分有利。比如可以彻底改变中俄之间的商业路线,将过去漫长的陆路交通,变为海路和铁路联运。从俄国谈判代表提出线路要求就能看出来,他们建议大明修建的铁路线终点在恰克图,而恰克图则是中俄商道上最重要的一个重镇,是俄国商人和晋商经营了两百年的一个贸易城。

    大明的老百姓也感觉到时代不一样了。

    他们此前在大明和清廷之间保持中立,仿佛根本不知道广枺鹊匾丫某淮聊墓潘枪叱5纳睢2皇且蛭锹槟荆欢盟伎迹欠值那搴没担侵来竺鞲谴吹睦妗

    首先是商人阶层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再也没有随意敲诈勒索他们的官吏,没有随时剥夺他们财产甚至威胁他们人身安全的官府,尽管要缴纳比过去多得多的税,但在一种透明的制度下,他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安全感。而且随着科学的管理,以及政策上的开放,商人们得到的商业机会比过去大大增加了,比如天京商道那样的机会,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那是一种有祖国大炮巨舰在背后支持的生意,是国家权力为他们争取到的机会。

    天京商道还只是一个特例,更普遍的机会则是大明执行开放政策之后,跟西方国家日益密切的商业贸易带来的机会,赫德打造的高效率海关,和以九龙交易所为代表的商业机构,大大扩大了旧有的贸易基础。

    当然得利的不止是商人,其实大明政权的建立,受益的是整个社会阶层,即便是最穷苦的佃户,也分享了这个政权建立的红利,最起码的一点是,从朱敬伦开始扩张势力开始,没控制一地,基本上都以各种名义免去各地税负,到目前为止,大明政府的运作,竟然已经脱离了对地丁税的依靠,完全改为从商业系统中抽取税收了。

    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不可能让人无动于衷,无数人的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早就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衡量,只是之前他们畏惧于强权,心里有对满清两百多年来专制统治的阴影,加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