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是为让步做准备的。

    所以最后大明谈判代表徐荣村提出了新的方案,不再要求控制清廷已经开放的上海等口岸,转而要求清廷开放新的港口,但这些港口必须交给大明管辖,第一个港口是北边的秦皇岛,徐荣村还要求满清同意大明修建一条从秦皇岛通向山西的铁路;第二个港口是山东南部的青岛,同样要求修建一条通往河南的铁路;第三个港口是大连,要求拥有一条通过大连直达北方直到俄国边境的铁路。

    开放新的口岸,洋人乐见其成,只是对大明控制这些口岸有些担忧,他们自己多次沟通,互相之间态度都很不一致。跟大明的谈判就更加难以达成一直了,经过漫长的谈判,互相不断的摸底,才在过年之前达成了协议。

    英法有条件的接受了大明管理青岛等口岸的要求,但是不承认这些口岸是大明领土,大明做出妥协,认可大明只是帮清廷代管这些土地,但其土地范围内产生的税收作为管理成本不需要交由清廷。英国人还强烈的要求这些口岸的海关,依然要交由英国人管理的税务司统一管理,产生的关税会递解到总税务司进行核算,大明无权干涉。

    总体来说,大明得到了这些港口城市的实际管辖权,至于关税问题,当年俄国人割让了旅顺、大连作为殖民地,德国人割让了青岛,可是这几个地方的海关,依然是英国人在管理,产生的税收依然由英国人交给清廷,大明现在的国力,跟那时候的俄国和德国相比,还只是小老鼠,就只配享有这么一点残羹冷炙。

    但对朱敬伦来说,这并不是不能接受,他只是想得到一条通往清廷内地的通道而已,无论对经济还是军事,都会得到巨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方便的获取中国内地庞大的资源,尤其是河南和山西的煤炭,只要能够开采出来,可以说供给大明工业化的能源是不用愁了。

    谈判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反而是来自俄国,因为俄国跟英法,尤其是跟英国不同的是,他们的外交政策,并不完全是从经济利益出发的,沙皇已经看上了远东的领土,他们担心大明将铁路修建到俄国边境,会威胁到俄国在远东的领土安全,但这不过是托词,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大明会通过铁路来蚕食清廷东北的领土,而这些领土早就进入了沙皇的眼睛,虽然还没有黄俄罗斯计划的具体方案,但是沙皇君臣已经开始在东北进行勘察了,他们不想看到自己已经瞅准的美餐被另一头饿狼盯上。

    所以俄国态度十分强硬,要求大明放弃在东北修筑铁路的要求,哪怕清政府已经做出了妥协的态度,但俄国人反而坚定的支持清政府在东北维护清廷的利益,直到大明跟英法达成协议,俄国独自承受所有压力,加上清廷自己都不坚持,愿意让大明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时候,沙俄才提出了一些苛刻的要求,跟大明签订了谅解条约。

    沙俄提出,大明如果要修建东北铁路,修筑线路必须征得俄国同意,他们还给出他们建议的路线,希望从大连修建一条通往恰克图的线路。他们还提出,大明在东北的铁路,俄国有参股权力,除非俄国自愿放弃这个权力,否则俄国有权力入股三分之一股份,但他们提出要求参与运营的要求大明没有答应。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还是早期,除了英国其他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因此俄国人还想不到要求东北的采矿权力,如果在过三十年,他们恐怕还会加上东北矿产的优先开采权,但此时各国的资源还不紧张,各国的工业化还着眼于开采本国的资源。世界交通的发展,也还没有达到可以从中国运输矿产回去还有利可图的地步,中国对他们的意义,也只限于茶叶和丝绸等高值产品,普通的大宗商品基本上没有前途。

    另外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还没有掀起来,在全世界扩张殖民势力的也只有英法两国,由于肉多狼少,法国人的目光也只局限在越南,英国人更是已经很多年没有开拓过殖民地,他们似乎满足目前大英帝国的领地,因此还没考虑过在北中国获取势力范围。

    俄国目前紧要的是国内的农奴制改革,既没有力量,也还没有计划在东北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所以原本的历史上,俄国人在东北的沿路驻兵,使用铁路运兵等等特权,别说大明不会答应,英法都不会答应,而俄国人自己都没有提,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想过这种离谱的条件,或者忙于农奴制改革的沙皇还没感动俄国有南下获取太平洋沿岸不冻港的必要。

    因此不止俄国,英法也因此没有看到大明控制这些港口的价值所在,所以才在自以为得到他们该得的利益后,同意了大明占领这些地方,这让他们在之后的二三十年后悔莫及。

    谈判至此全部结束。(。)

第三百八十九节 登基() 
1866年1月30日,春寒料峭。

    但大明的臣子们却极为亢奋,一点都没有感受到北亰冬天的寒冷,他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取得了对满清辉煌的胜利后,谁还会担心大明的国运问题,在没有后顾之忧后,官员们表现出了歇斯底里的忠心,他们是忠臣吗?

    很难说。

    所以当跟清廷和洋人的谈判完成之后,早就按捺不住的大臣们再次劝进朱敬伦登基,这一次,朱敬伦没有拒绝,而且选择就近在北亰登基。

    在欢庆声中,一大批穿着古装的乐人演奏者严肃的古乐,广枺擅蝗硕庑庑┤耸亲糯由蕉赘肜吹模茄葑嗟氖茄爬郑庵执笮屠智谥泄蟮厣洗蠓段У氖Т挥性诳赘腿毡就跏一贡A糇疟冉险诘难葑喟嘧樱劣诿窦洌缇徒笮凸徘鸱殖梢欢我欢危褪撬降那疲裁慈缑瘟睢⒘俳芍嗟模晌娜颂畲恃莩耆肪缁恕

    在古朴庄严的雅乐声中,朱敬伦走上了天坛,没错这就是北亰的天坛,朱敬伦有意要在这里登基,为此不惜将半数大明的大臣用船拉到了北亰来。

    他不是有意羞辱满清,他们早就没什么荣誉可言了,他想到了普鲁士在法尔赛宫诞生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而已。

    龙元喜声嘶力竭的高喊着,天帝享祭。

    朱敬伦身穿天子大裘,内着衮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他手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一头牛,他要杀牛。

    朱敬伦真没想到祭天是这么血腥的事情,竟然要他杀牛,大臣建议是杀羊,那样安全,但龙元喜说越大越好,最好是牛,牛羊对朱敬伦来说无所谓,别说杀牛了,直接活活掐死,都不在话下。

    所以牛就牛吧,一头无辜的耕牛被朱敬伦捅了一刀之后,顽强的生命让它不断的挣扎,鲜血淋漓。

    朱敬伦直接按住扭头一拧,将它的脑袋拧断,吓到了旁边很多人,这时候有人才想起,朱敬伦可是一个开国皇帝,可是跟洋人玩命过的,赫德是朱敬伦悍勇的最佳见证,他又感觉到腿有些疼了。

    死牛之后跟一大堆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龙元喜让朱敬伦点燃柴火,烟火高高地升腾起来,他说这样能让天帝嗅到气味。

    好多宝贝就这样浪费了。

    朱敬伦暗中叹息,看了一眼天空,真的有天帝吗?

    忙碌了一整天后,大家最期待的时刻到来了,那就是大封功臣的时刻。

    封功臣的时刻,再放到满清的皇宫中就不合适了,所以朱敬伦所幸就在天坛上封赏。

    厚赏,莫过于军功,这是传统,但可惜这种传统在文人的压制下早就名存实亡,即便是贵族在文人眼中,也比不过一个寒门出身的新科进士。

    文鸢取得了第一功,对此外界物议很大,都认为文鸢纵容士兵劫掠,然后强女干宫女,他不配享有这个功劳,但朱敬伦说北亰城的大门是文鸢打开的,功莫大焉。

    攻占一国的首都,这种功劳很大,拿破仑赏赐了带兵攻打北京的将军一个八里桥伯爵,朱敬伦赏给文鸢一个广渠门伯爵,因为他第一个打开的城门,就是广渠门,当年袁崇焕在这里多次抵挡了八旗的冲锋。

    黑狗以统领五坑军和新安第二军,以及老资历的关系,同样得到了伯爵的封赏。

    他的封号是漳州伯,主要表彰的是他在闽南击败左宗棠的功绩。

    其余军级长官各有爵位,有功的大都是子爵,连大洪军的郑金都得到了一个信宜子爵的头衔,表彰他在信宜投诚。

    冲锋陷阵的将领有奖,为了提升参谋的地位,朱敬伦给参谋部总参谋谢琦也封了一个爵位,同样是子爵,肇庆子,表彰他在肇庆一战中的指挥功劳。

    非军功不得爵,从秦朝之后基本上就是惯例,明代得到爵位的大文人王阳明,靠的也不是从政的功劳,而是镇压宁王反叛的军功。

    但文人们有他们期待的地方,那就是封官。

    经过多次改革,文官制度也将在天坛上订立。

    对于文官制度,大臣们讨论了太久太久。

    朱敬伦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他们讨论出了结果,但其实跟历朝历代的变化不大,主要依照的是明朝的制度,也就是内阁制度。

    其实从汉代之后,中国的文官制度都逃不开一个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其实三省合一,代表就是秦汉时代的相权。

    历代君权相权争斗不休,所以皇帝一次次分割相权,三国时出现三省,到了明代更是直接将所有权力都归于内阁,朱元璋一开始设计的内阁,其实权力很小,等于是帮助他整理公文的秘书班子,但是相权这种东西之所以存在,是有他内在的原因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元璋那么勤政,于是就需要有人来帮他处理政务,丞相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明代随后罢免了宰相,从朱元璋后期在也没有设立过,但是内阁慢慢承担了丞相的职责,内阁首辅直接就被私下里称作相。

    朱敬伦没有那么重的权力慾,因此不需要用一个内阁制度遮掩,既然三省六部从汉代开始不断的变换花样,可最后实职却总是不变,皇权强大的时候就是朱元璋的内阁,文官强势的时候,就成了宋代的枢密院,或者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制,朱敬伦所幸不遮遮掩掩了,直接三省六部,并设丞相。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基本上就是执政权。

    尚书省的尚书令当然就是丞相,这个位置是陈芝廷的。

    礼官龙元喜大声念诵陈芝廷的委任状后,陈芝廷庄重的下拜,接过朱敬伦亲赐的官服。

    然后是中书省,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臣下的表章,这才是真正的皇帝秘书班子,中书令的官职交给了方山这个狗头军师,没有人意外。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门下省。

    门下省的长官,称作侍中,秦代的时候,是丞相派赴殿中往来奏事的府史,是丞相府的一个小吏。但是慢慢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而且可以跟尚书省和中书省相抗衡。

    门下省里的官员,有黄门侍郎、谏议大夫等职位,因此慢慢具有了一些皇帝顾问加检查百官的权力。朱敬伦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