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历山德拉公主,请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呢?”

    朱敬伦叹道,这地方要变成茶园,不说种植的风险,就是从山下饮水和改善险要山路的负担,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他可是听说这个王子可是个穷鬼,之所以主动来中国,据说是他的朋友给他在国会争取到了一笔丰厚的津贴。

    在这个山顶玩庄园,恐怕不是这个穷鬼家族能负担的起的。

    亚历山德拉一指旁边的一片山地:“因为那些茶树,您不是说我可以随便挑选茶园吗,我觉得那各茶园很好。就请您将这座山送给我怎么样?拜托了!”

    朱敬伦放眼望去,在城墙外面的坡地上,散乱的长着一些跟周围植物完全不同的大树,之所以不同,因为看起来如同士兵,有一些规矩,应该是人工栽种。

    “这些是茶树?”

    因为茶树太过高大,看管了茶农照看的低矮茶树,一时间都不敢认为这些也是茶树。

    亚历山德拉点点头:“是的,千真万确的茶树,还是野生的!”

    朱敬伦叹道:“恐怕不是野生的,恐怕是当年瑶民种植的,就剩下这么几棵了。”

    亚历山德拉歪歪头笑了笑不说话。

    朱敬伦笑道:“你还想骗我,是看上这些古树了吧?”

    朱敬伦摇摇头:“不是不给你,而是你根本就不了解茶叶,不是年龄越长的茶树越好,真正好的茶叶也就是十几年的茶树产的茶叶,超过四十年的茶树,一般就泡不出什么号文代了。”

    亚历山德拉坚定道:“也许它里面没有浓郁的茶香,但是他里面有历史的沧桑。”

    朱敬伦一愣,没想到她能说出这样的话,这种几百年树龄的茶树在中国比比皆是,徽州很多茶园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福建山上寺庙里的有些茶树甚至宋代之前就种下了,云南甚至还有上千年的古茶园,里面的茶树甚至是处在野生和驯化之间,被认为是人类最初驯化茶树的地方。

    但似乎中国人从没有打过历史这个招牌。

    看来玩品牌,还得是这些欧洲贵族玩的溜,没错历史,仅仅这一个招牌,就能碾压印度茶叶了,说破大天去,印度人的茶叶不过二十年,咱两百年比比皆是,印度人怎么比,如果能制造出喝印度茶肤浅的观念来,印度茶叶也就完蛋了。

    就冲这一点,朱敬伦就得答应她:“整座山不可能送给你,山脚下的树林附近老百姓还要打柴呢。这样吧,这座山高六百米,三百米以上的地方都归你,怎么办?”

    “哇,太感谢您了!”

    亚历山德拉一高兴,直接上来就给了朱敬伦一个拥抱,看的旁边的张柔直翻白眼,暗骂洋婆子不要脸。

    下山的时候,亚历山德拉才透露出了她的真实想法,他打算在山上的古城里修建一座城堡,她会原样保存古城的原貌,还会将周围遮盖古城的植物清理干净,将这里打造成一个以古堡为中心的庞大庄园。

    可问题是:“你有钱吗?”

    亚历山德拉嘻嘻笑道:“如果欧洲有人知道我拥有这么一座庄园,有的是人愿意借钱给我的。”

    这个未来的英国王妃,会带着一座庞大的古茶庄园嫁入英国,然后这座茶园会成为英国王室的资产,印度茶崛起的历史上,跟英国王室鼓励喝印度茶以及带动风气不无关系,甚至整个下午茶文化,就是因为当年英国国王娶了一个喜欢喝茶的葡萄牙公主才带到英国去的,之前英国人喝茶,是在乌烟瘴气的咖啡馆里,哪里有后来的下午茶文化那么优雅的内涵。

    能为中国茶叶挖掘到英国王室这个文化品牌,就等于给印度茶打上了下等茶的标签。(。)

第三百一十九节 新顾问() 
十一月亚历山德拉就走了,带走了一份地契,证明她对一片荒山拥有了产权。

    他们走是因为完成了换约,丹麦和瑞典分别跟清政府签订的北京条约完成了换约,没发生任何变故,他们取得了跟英法两国同样的待遇,不知道打了四五年,死了上千人(主要是病死)的英法两国心里得是什么滋味。

    丹麦人带走了一些东西,瑞典人留下了一些东西。

    瑞典的新顾问。

    有技术顾问,还有军事顾问。

    技术顾问数量依然很多,五十人,其中往兵工厂派送二十人,这二十人可不是过去以技术工人为主的技术顾问,而是以工程师、设计师为主的高级人才,他们是来帮忙升级兵工厂的。

    欧洲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兵工厂是三年前建立的,就已经跟不上欧洲主流技术了,还只是主流并不算先进技术,比如这次他们来,就带来了瑞典新投产的线膛炮技术,英法两国最先进的大炮都开始换成线膛炮了,朱敬伦的兵工厂还只能生产滑膛拿破仑炮,已经落后了一个级别了。

    倒不是过去的技术人员不够优秀,而是新的设备,新的制造工艺等等,欧洲早就出现了线膛炮,甚至后膛炮,但几年前就转移到中国来,朱敬伦手里技术力量也无法接受,现在培养出了大量技术工人后,那就可以在线膛炮上发展一下了。

    剩下三十个技术顾问,则都是造船技术顾问,朱敬伦将建立一座正规的海军造船厂,位置就选在新开的蛇口,之前利用兵工厂的技术力量,仿造过蒸汽轮船,也雇佣了一大批中国造船工匠。

    对造船此时的广东人其实并不陌生,一口通商时代,对洋人的限制是很大的,洋人的船到了广州,哪怕是要修理,也必须找中国工匠来修理,长达八十年的垄断之下,很多工匠都对西方人的造船技术相当了解,直到西方蒸汽船出现之后,这些工匠的知识才有些跟不上,但他们建造木质船身还是没有问题的,兵工厂负责打造铁肋,他们否则建造船壳,经过摸索连接到一起,就是一艘蒸汽船。

    但朱敬伦发现,还是有些想当然了,这些人仿制出来的轮船,蒸汽机是没有问题的,船壳也是没有问题的,铁肋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装在一起就问题不断,耐用性太差,毕竟不是专业的造船工匠,肯定有一些诀窍他们不了解。

    瑞典人既然主动提出愿意在这方面帮忙,朱敬伦倒也乐得接受,有这些人帮忙,朱敬伦直接订购一艘千吨级轮船,用来作为旗舰。

    其实问题倒是不大,主要就是一些小诀窍,铁肋木船应该说是比过去纯粹的木船要先进一些,使用钢铁作为龙骨和肋骨之后,大大降低过去的木船对龙骨的依赖,过去是能找到多大的木头做龙骨,才能建造多大的船,现在理论上讲,想造多大的船都没问题,因此英法才先后能建造出五千吨级的军舰,如果放在过去,全世界都找不到这么大的龙骨,明朝人造宝船的时候,使用的拼接技术,到时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军舰来讲,坚固性就不够了。

    瑞典顾问看过兵工厂仿制的军舰后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钢铁和木材的收缩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在温差变化的时候,铁肋和木壳之间就会因收缩不一样产生应力,长久下去就会造成开裂。解决办法是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收缩膨胀的余量。

    另一个原因是,连接铁肋和木壳的铁钉跟木材接触,如果木材的含水率不达标的话,铁钉等容易生锈,木材也会被腐蚀,早期的美国铁肋木壳飞剪船,都是定期更换外层木壳的,瑞典人表示只要严控木材水份在18%以下,就能极大的提高船只的使用寿命。

    这三十个瑞典技术顾问,都是从哥德堡最大的三家造船厂中请来的专家,各塔维尔根、林斯霍尔姆和塔里克斯贝里,这三家至少都有三十年造船经验的船厂,目前都是瑞典方兴未艾的造船工业的骨干工厂,技术水平直追英国人。

    除了这些技术顾问外,军事顾问也是五十人。

    之前的军事顾问走了五十人,但这五十人绝不是同位置更替,而是全新的位置。

    之前的军事顾问,主要的共组是帮助朱敬伦负责训练士兵的军事技能,包括从步伐到操作武器,再到战场作战方式,现在这五十个人则主要是文职人员。

    他们是来帮助朱敬伦完善军事管理制度的。

    主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军官的选拔、培养、考核、军衔、晋升、任免、调配、奖惩、工资、退役等军官从进到出的整个管理过程。

    首先要建立一座西方军校,对军官进行培养等工作。

    同时还要在军中建立人事部门,加上之前的后勤部门,财务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文职管理部门,这才是真正的以文御武,而不是宋明时代的文官拼命压制武将,防范武将制度,只要把军官的人事升迁、后勤补给以及军饷发放掌握在手里,文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军队。

    剩下就是一个指挥权了,大部分国家的指挥权都在军官手里,由司令官决定,但现任德国总参谋长在德国建立了参谋总部制度,将指挥权抢到了参谋总部手中,这样整个军队的战略层面的指挥权已经收归一个集体指挥班子,也就是参谋部,而不再是过去的将军管理一切。

    朱敬伦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军队中已经培养出了一些参谋人员,调最优秀的进入总参谋部,总参谋部直接向他负责,有助于他掌控整只部队,这样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都抓在了自己手里,军队就真正成了手里的刀,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执行命令了。

    建立一套军事管理制度是十分复杂的,朱敬伦并不心急,他有耐心,他已经用了三年时间,打造出了两万能够按照西式作战操典作战的军队,他不介意在用三年时间,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

    当然由于这些制度是新创的制度,朱敬伦目前对军队的控制力还很强大,因此建立这套制度事实上肯定不会需要三年,一年时间足够建好,但要军队习惯这套制度,恐怕至少还得运行两年。

    此时的美国南北战争已经打了两年。

    南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几乎打赢了每一次战役,而且总是他向华盛顿发起进攻,多次逼近华盛顿,多次造成华盛顿的恐慌,逼得林肯不止一次的撤免前线总司令。

    讽刺的是,罗伯特李本人并不是一个拥护奴隶制的军官,此人地位显赫,战前他在美国唯一的西点军校任职,他的职位是校长,好吧南北两军的军官大多数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可以说几乎所有跟他打仗的将军都是他的学生,他能打赢一点都不奇怪。

    战争爆发后,罗伯特还在军校中,于是向林肯总统辞职,因为他的家乡弗吉尼亚加入了南方,他需要回去给家乡效力,这要是放在中国王朝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西方这种讲究绅士风度的国家,他就真的回去了,应召入伍,成为了南军总司令。

    鴉片战争中的英军司令义律也不是一个支持走私鴉片的军官,可是他却为他的国家跟清王朝打了异常鴉片战争,西方人能够强大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做的事情明明跟自己的理念不符合,但却无调节的为国家服务,这种牺牲风险的精神,是一个强国之人必备的素质。

    战争爆发第二个月,也就是1861年5月,林肯宣布对南方所有港口进行封锁,事实上当时北方还没有完全封锁南方的实力,知道这年年底,才完成了对南方所有港口的封锁,但依然无法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