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人的立场呢?是不是也是两部相帮,或者应该帮自己一下,毕竟谁都看得出来,朱敬伦的施政一直都是对商人比较友好的,连洋人都能看出来的问题,这些本土本地的商人,不可能看不出来。

    尤其是他们各家的子弟,都被朱敬伦送去欧洲的背景下,他们是不是应该勇敢一点,站出来争取一个对他们有利的政权呢。

    此时,那些商人子弟,也已经踏上了归程。

    他们这次初访的时间太长了。

    五月份在伦敦,六月去了巴黎,本来就应该结束旅程了,可是诸多小国看到法国皇帝都邀请了这只代表团,竟然也纷纷派人来请。

    这些小国起初是看英国的,他们看到英国王室没有出面接待,政府更是只派了商务部门的官员跟他们接触,英国报纸公开的报道是这些人不是中国的官方使团,只是地方政府派出来给美国人去道歉的使团,因此不该跟英国政府做任何正式的外交活动。

    英国人的表态,让欧洲其他小国觉得跟广东使团接触确实不合适,他们也就是看样子,谁不模仿霸主国呢,但是法国皇帝突然邀请这只代表团,而且请他们在皇宫开了一场舞会,这下子其他国家的顾虑就打消了,纷纷来请。

    伍崇曜本来不打算去那些小国的,他已经有些急迫的想回国了,于是跟陈芝廷介绍说,这些国家都是欧洲的小国家,没必要给他们面子。

    谁知道陈芝廷反而觉得应该去一趟,他说大清是上国,对待番邦就应该一视同仁,反倒是这些小国,更不能冷落了,不然让人耻笑了去。

    伍崇曜跟不上士大夫的思维,于是只能跟着去了。

    从法国出发,第一站到了卢森堡,然后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南下到了黑森的法兰克福,巴伐利亚王国的慕尼黑,奥地利帝国的维也纳,北上到了普鲁士的柏林,接着到了自由城市汉堡,之后是丹麦的哥本哈根,最后度过海峡到了瑞典。

    德意志地区的情况,让陈芝廷十分感兴趣,坐着火车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邦国,很多邦国就只有一座城市,让他仿佛经历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万邦林立的局面,最后颇有兴致的研究了一下这里的历史。

    最后当他周游了一圈到了普鲁士的时候,他突然对邀请他参观普鲁士阅兵的普鲁士皇太子发表了一番他的历史观,说出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一套中国理论,并且在看过了阅兵之后,他断言德意志最后会被普鲁士统一,十年之后他跟皇太子的对话,成了德意志地区的现实,而那时候陈芝廷也功成名就,于是他的话就成了语录,成了先见之明,如果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就没人记得了。

    之所以最后一站选择了去瑞典,那是因为瑞典人会派一艘船送他们回国,当然不会是专程送他们,因为瑞典和丹麦两国,联合组建了一只代表团,打算回访广东。(。)

第三百零一节 借洋款() 
随着鹤山地区的情况日渐稳定,侯进带第一批军队撤回了广州,接着后面的军队会陆续撤回,这才结束了朱敬伦在广州唱空城计的状况。

    这段时间一万多老兵都在外地,他手里能用的兵力,其实就只有六千多五坑军,这时候不管是旗人闹事,还是张千山突然从连州打过来,他都不敢保证能守住广州。

    好在旗人子弟们正为训练跟新安新兵较劲呢,加上穆克德讷这个将军的误解,让广州的旗人都以为朱敬伦是奕欣一党,是他们讨厌的肃顺的对头,早就把朱敬伦造反的可能性忘得一干二净。

    而张千山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带着两万人竟然被华庭杰和史朴的乡勇给挡住了,不论是华庭杰和是史朴这俩人都是带过兵的,编练乡勇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俩人一个在南雄州,一个在韶州府,硬是没让张千山进城,最后逼不得已张千山带着军队跑去了连州。

    这货显然是在效仿朱敬伦,张千山肯定确信朱敬伦已经打算造反了,因为他也就是这么一个人,没有机会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有反心,但一旦看到机会,这种人是不会对旧政权有任何的忠心的。

    他一看到朱敬伦占领了广州城,就迫不及待的也想给自己找一块地盘,结果回到自己的驻地南韶连道却反而被两个文官抗拒,因此根本就没有余力找朱敬伦麻烦。

    倒是随着自己的主力悉数回归,朱敬伦反而觉得自己是不是得兵出南韶连道了,放着这么一个靠近江西和湖南的道,总是一个隐患,一旦这一府两州被清政府掌握,他们从江西和湖南随意就能调来湘军。

    但如果发兵,自己就等于是扯旗了,彻底跟清廷撕破脸,然后他们被动应战。

    更麻烦的是,华庭杰和史朴都已经建立了乡勇,朱敬伦愿意跟清军打,甚至跟湘军打,但是他不太愿意跟乡勇打,当年英法联军遭遇的困境,他可不想尝一尝,跟本乡本土的军队作战是一件让任何军官都头大的事情,不是他们有多厉害,而是他们熟悉本土环境,拿破仑当年为什么兵败俄国,可不是打不过俄国正规军,就是被人家坚壁清野,然后无限制用民兵骚扰败的,英国人之所以退出美国,也不是打不过华盛顿,历数一下美国人也没赢几场仗,实在是龙虾兵们不厌其烦,英国政府不想出军费了。

    一旦两个文官避入乡下,在上百万人的一个道的地域中跟朱敬伦打游击,朱敬伦还真没想好得纠缠到什么时候去,所以为了暂时不惹这个麻烦,他决定暂时不进攻南韶连道,哪里不还有一个张千山呢吗,让他先跟俩文官玩玩。

    朱敬伦依旧一边在广州练兵,一边让张宝铭带着以前五坑军客勇,在潮州一带跟潮惠地区的客家宗族攀关系去,鹤山的客家人可全都是从这里分出去的,历史也不长,乾隆年间的事儿,族谱一查就清楚了,甚至他们之间一直就有联系,让这些五坑军士兵告诉潮惠地区的客家人谁才是真正帮客家人的好官。

    这个地区很麻烦,得到他们的支持很重要,哪怕是争取他们的中立也可以,这里民风彪悍,不但有客家人,还有广东另一大族群,潮汕人,祖籍福健,广东人称福佬,这几年土客械斗闹的很凶,历史上潮汕人跟客家人,潮汕人跟广府人之间的械斗也不少,而且潮汕人可是能压着客家人打的猛士,是岭南地区有名能打的族群。

    朱敬伦可以不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不能让别人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倒不是防备清廷,清廷是不可能让这些人支持的,而是防备太平军,历史上太平军最后一支部队,洪顺部最后就是在这里一直坚持到了1866年,被称为成也客家,败也客家,在客家地区起义,在客家地区灭亡。

    另外还有黄三公借钱的事情,紧张很不顺利,他去借钱的这些商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做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三各行业,茶叶、生丝和盐业,农业社会,也就是这几样属于大宗商品,容易出大商人。

    钱倒不是全没借到,只是借到的钱太打脸,多少家产上十万的豪族,竟然只愿意借几百两银子,见着黄三公就是不断的哭穷,甚至宁可奉上更多的孝敬,也不肯公开借钱,最后拿出那几百两银子,也千叮咛万嘱咐说就是报效朝廷了,不用给他们借条。

    对他们的表态,朱敬伦好生失望,这就是中国的商人,任何时候都不敢站出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哪里有一点资产阶级的气概,根本就不想跟朱敬伦沾上一点边。

    他们的立场,也是中立。

    收到黄三公传回来的消息后,朱敬伦不得不叹了一口气,派人请汇丰银行来广州跟他们谈谈借款的事情。

    汇丰银行是前年在怡和洋行董事会上,厘局派出的代表伍崇曜提出组建的一家银行,伍崇曜告诉他们,希望怡和行能够出面,建立一家以中国为中心的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也以中国业务为主,服务于中国贸易的银行。

    原本的历史上,汇丰银行是一些散商发起成立的,最初的发起人是英国轮船公司的大班苏士兰发起组建,他是听一些孟加拉人打算在中国建立这么一个银行,于是抢先剽窃了别人的主意,并且利用英国人的身份,拉拢到了香港几乎所有有身份的洋行入股,最大的股东是怡和洋行的死对头宝顺洋行,结果最后只有两家有规模的银行没有成为他们的股东,一个是怡和洋行,另一个是旗昌洋行。

    但美国人经营的旗昌洋行,向来都是以灵活著称,他们只认钱,看到汇丰银行取得了特许经营权之后,他们立刻也就入股了,到最后其实就只有怡和洋行没有入股。

    怡和洋行之所以不入股,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远东洋行间汇兑业务的龙头,他们几乎垄断了英国洋行到伦敦的汇兑业务,可以说东印度公司之后,是怡和洋行的信誉,支撑起了伦敦到香港的金融。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宝顺洋行,怡和洋行跟宝顺洋行是死对头这谁都知道,两个洋行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的鴉片贩子,经营上一直针锋相对,还有一桩私人恩怨,那就是宝顺洋行的大班和创始人颠地勾搭了怡和洋行创始人渣甸的情人,两家银行其实都是家族银行,比如宝顺洋行的英文名就是颠地洋行,怡和洋行的英文名则是渣甸麦迪逊洋行,股东也都是各自的亲戚,这私仇就很难化解了,最后因为金融危机宝顺洋行倒闭的时候,求助于怡和洋行,怡和洋行都见死不救。

    但这个时代真是黑白颠倒,朱敬伦出的馊主意,让原本应该是汇丰银行眼中钉的汇丰银行成了怡和洋行发起成立的银行,让原本是汇丰银行最大股东的宝顺洋行,反而没有加入这个洋行。

    怡和洋行财大气粗,目前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家族银行,不过其中有伍崇曜一半的股份,注册资本号称200万两,其实招股注资只有80万两,伍崇曜出了其中的一半,怡和洋行以自身的汇兑业务加部分现金入股,只出资了30万两。

    怡和洋行不缺钱,却肯将自己的汇兑业务完全注入这家银行,还让伍崇曜得到最大的股份,唯一的原因是伍崇曜答应过让新安厘局跟汇丰银行结成同盟,新安厘局所有的金钱往来都会经过汇丰银行的渠道,包括关税的存放,以及汇兑。

    现在朱敬伦缺钱了,当然也要想办法找汇丰银行借了。

    汇丰银行对这笔买卖很上心,他们很快就派人来广州了,因为他们的银行生意进展并不顺利,历史上他们经营了十年,存贷款业务的营业额才从1万元发展到7万元,开创初期并不顺利。

    主要就是找不到可靠的顾客,中国没有工业化,因此就不需要太多的金融服务,至于中国商业的金融服务,一般情况下,中国商人习惯靠自己的资金周转,根本不太借钱,就是要借钱,也习惯找亲朋好友去借,让他们出利息找一家银行借钱,除非是那些别无选择的,快要破产的商人,而这样的商人,出于风险控制考虑,汇丰银行又不敢借,所以这个市场一直都没有打开。

    之前也就是给美国人罗伯特格雷的种植园借了一笔十万两的贷款,现在朱敬伦以广东官府的名义,也要向他们借款,汇丰银行哪里能不重视。

    “100万两,年息三厘!”

    朱敬伦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