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就是希望清政府能有所改变,可是潮州反入城的情况,让他们明白,这个国家的政府是很难改变的,为了进广州城,他们用了二十年时间,为了在福州做生意,他们用了十年时间,那么要跟这个国家进入正常的交流,他们需要用多久?

    英国人不想再等一个十年二十年了,所以他们在考虑,历史上他们甚至派巴夏礼和海军司令跑到了太平天国的地盘,跟太平天国商议平分中国的建议,也许是试探,但未必没有这个想法,如果能在中国找到一些像印度土邦那样的分裂势力,他们就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合纵连横,最后把所有的势力都吞并进来。

    可惜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地方督抚可不是印度的土邦王公,而是皇帝的奴才,在加上两次鴉片战争让他们明白,这个国家的人民可没有印度人那么容易屈服,光一个广州,就让他们始终无法踏进乡村的领地,只能龟缩在城市内,而广州这样的城市,在中国每个省都有一个,他们完全不可能一个一个去征服,除非他们能找到代理人。

    显然朱敬伦展现出来的实力,让他们开始考虑朱敬伦了。

    一想到英国人竟然将自己当成了可以培养的代理人,朱敬伦心中升起一股古怪的感觉,如果真是这样,自己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抱一下大英帝国这根粗腿?

    英国人找洪秀全的时候,那家伙是怎么回答的来着,“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洪大教主这句话还是很有魄力的,但却葬送了太平天国的前途,当时太平天国其实已经岌岌可危,安庆刚刚失守,南京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应该说如果能够得到英国人的帮助,借助英国軍舰让他们可以暂时控制江南,喘息之后未必不能南北割据。

    可这种魄力,这种气节,往往得到的结果不那么光明。

    朱敬伦虽然不可能做汉奸,但却不会傻到把洋人推向清廷那一边。

    他笑道:“我会采取任何能采取的手段。包括军事手段!”

    赫德点点头:“那您会如何与英国,与西方国家交往呢?”

    朱敬伦笑道:“在平等的条件下,我本人一向是非常乐意与西方各国进行贸易的,事实上我是一个坚定的自由贸易主义者。”

    朱敬伦这就有些鬼扯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贸易保护主义者,但在英国人在向全世界推销自由贸易理论的时代,你不装成傻子欢迎,那就会被打成不文明者进行声讨,伪装一下自由贸易的拥趸如果能换来第一强国的支持,傻子才不做呢。

    但英国人哪里有那么好骗,你不给点真正的甜头,他们才不会放心呢。

    赫德马上就要实际利益了:“您能举各实际的例子吗?比如在开放港口上。”

    朱敬伦道:“我非常乐意开放新会这样的茶港,如果你们能保证不干涉我们自主权力的话,我想整条珠江都应该是开放的,在每一个沿江的县,开放一个通商的口岸。”

    赫德点了点头,显然他对这份大礼是满意的,他知道朱敬伦说出来的这些承诺,是有能力兑现的,因为他所说的地方,正是在他实际控制之下的,而没有信口雌黄,这点上,朱敬伦一向跟满清的官员大相径庭,让洋人赞许有加。

    但还没完,朱敬伦突然站起来走到赫德跟前,对他说了一句让他怦然心跳的话:

    “我的朋友。如果我们开放了这些口岸,我希望还是由您来管理,按照新安厘局的模式,整条江都应该让你来管理。”

    赫德不能不心动,他管理着一个赤湾港,就已经在洋人中获得了极高的名誉,他管理的新安厘局,早即已经有东方第一海关的美誉,连伦敦的一些大报纸都已经派人采访过他了,他相信他的名字,已经进入了英国王室的视线。

    但这只是一个新安厘局,管理着中国境内一个港口而已,如果能让他管理整条珠江上的口岸,那又会怎么样?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在中国取得无数利益的英国商人,在高呼他为珠江之王的情景了。

    但是赫德太了解朱敬伦了,他的腿还是朱敬伦炸断的呢,他知道这个人有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疯狂,哪怕这目的是以他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给他这么一份大礼,绝对不是没有条件的。

    他咽了口不自然分泌的唾液,调整了一下情绪,然后认真询问道:

    “我的朋友,您能委托我管理珠江,对此我感到万分的荣耀,那么我能知道您对我的期许吗?”

    朱敬伦笑道:“要说期许吗,我希望您能让整条珠江上的口岸,都能达到赤湾港的管理水平。但是这是一条很虚的目标。我现在就要你立刻扣下新安厘局的所有关税,这些都是属于广东人民的财富,他应该用在广东的建设上来,您能做到的对吧!”

    赫德道:“如您所愿!”(。)

第三百节 归程() 
朱敬伦能够想象,一旦他允许赫德在沿珠江各个县,在新安、东莞,在香山、顺德,乃至更上游的三水、高要等县都建立港口和海关,会引来多么大的反弹,肯定会有人大骂他卖国的。

    但历史会评判对错,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港口,吸引贸易,甚至吸引投资,这种先进的发展经济的手段,放在后世那可是常识,朱敬伦绝对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至于让赫德来管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放在任何一个读四书五经出身的官员手里,朱敬伦还真的不敢放心,哪怕就是曾国藩那样不贪财的大臣,也一定会管理的乱七八糟的,这不是他们品德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因为即便是曾国藩,也一定会讲人情,一定会在海关中安插一些亲朋故旧,最后造成各种贪腐。

    至于赫德会不会出卖广东的利益,这一点朱敬伦觉得自己还是有分辨能力的,赫德会不会照顾英国,这一点是肯定的,但一定不会太明目张胆,最多也就是多招募几个英国职员,绝对不可能给英国优惠税率,或者帮英国人走私,这一点是有历史为证的,甚至赫德在晚清组建的海关中,高级职员中德国和法国的都不少,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最应该担心的则是,英国人会利用赫德管理的海关,挟制广东政府,这一点在历史上是发生了的,英国人向清政府放贷,都是需要赫德印章来做保证的,否则他们就不会放款,这等于是让赫德控制了清政府的债务管理。

    至于控制海关财政,这种问题也发生过,但那是赫德之后的事情了,赫德在任的时候,不但始终按照惯例如实的将关税递解到清廷,而且一直都按照清政府的要求,通过中国的票号来进行转运,而不是通过英国的银行,这一点英国银行家们是不满的,但是赫德很坚持,赫德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个英国人,但同时他是一个中国政府的雇员,如果他要成功的话,就不能让自己的雇主感到不满。

    赫德历任之后,后任的海关总税务司依然都是英国人,这是他们跟清政府签订的章程,可是后任者们立刻就扣押了关税,之后不断以关税问题胁迫中国政府,一旦不让他们满足,他们就拒绝递解海关关余,遭受这种待遇的包括一系列北洋政府和老蒋政府,至于新中国,那不能惯帝国主义的毛病,直接连海关都接收了,宁可不要钱,不能不要脸。

    跟赫德谈好了交易,朱敬伦继续问道:“我的朋友,我既然委托您管理广东的海关,我就必须知道,您能不能有办法提高海关的税率,尤其是鴉片的税率,我认为这对我的人民十分重要。”

    鴉片始终都是英国对华出口第一大贸易品,提高鴉片的税率,会对英国出口造成重大的损失,朱敬伦这么说也是试探一下赫德,同时试探一下英国人对鴉片贸易的重视程度,其实真要提高鴉片的税率,也没那么难,有的是好办法。

    赫德想了想道:“我建议我们可以征收鴉片印花税。”

    朱敬伦道:“这倒是个好主意,印花税可不属于关税,我想这是附和双方的条约的。”

    朱敬伦很满意,倒不是说可以多征税了,而是赫德在说“我们”,在那一瞬间,赫德的立场是站在自己这边的,或者说是站在他一个中国海关雇员的立场上的,既然是海关雇员,当然希望自己能多收到关税了,其他什么都不要多想,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客卿。

    至于说提高鴉片税收,朱敬伦办法多的是,比如向烟馆征收增值税,征收暴利税等等,这年头英国人连窗户税都能征收,还有什么不能收的。

    只是一旦过于打击鴉片贸易,会让那些鴉片贩子愤怒的,鴉片贸易这滩浑水可深着呢,牵扯到港脚商人,大财团,甚至伦敦的金融巨额,现在这个时代,动鴉片贩子的钱袋,那就是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那个肥妞的口袋,不是闹着玩的。

    在自己稳定住广东之前,朱敬伦可不想看到这群鴉片贩子跟自己拼命,等自己彻底掌控了广东,那时候他也就不用顾及那群地狱里出来的肮脏货和他们的老姘头维多利亚肥妞了。

    至于现在,赫德说的印花税,恐怕就是这群鴉片贩子能够接受的底线,毕竟印花税的税收一般都不高,也就是千分之三四的样子。

    历史上,赫德也是在这一年,向清政府提出过这个建议,奕欣是询问他如何能够剿灭太平天国,赫德建议开征鴉片印花税,用这笔款子买軍舰,最后闹出来的就是让整个清朝官场恶心的阿思本舰队事件,这件事最后断送了总税务司李泰国的前途,让赫德得到了最大的利益,从此接替李泰国,牢牢把持了中国海关。

    很难说这不是赫德的一箭双雕之计,这货作为一个中国通,他怎么可能看不出阿思本舰队根本不可能让中国官员接受呢,可是他并没有组织李泰国的政治自杀行为,结合赫德一生的表现,即为清政府争取过利益,也一直在努力保障洋人的利益,最后得到英国和中国的双重爵位,这让朱敬伦不由得怀疑这个家伙的立场问题:

    他的立场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英国的,他的立场是他自己!

    不过这种人更好用不是吗。

    送走赫德之后,朱敬伦喊来了自己的副手黄三公,这人年纪大了,上不了阵,但是读过书,会写字,最重要的是他当过商人,卖过几年茶叶,这意味着他会算账。

    留在自己身边当了一个账房先生。

    “三公,这里有一份名单,你照着名单,一个个的给我去借钱,多少不计,只要肯借,就给写张欠条,这可是一份美差,这回我许你收银子,但收了多少,回来可得给我报账!”

    那份名单,是过去伍崇曜、潘仕成等人给朱敬伦梳理出来的,都是跟他们有生意往来,广东比较有实力的商人,跟他们没有商业往来的,一般也就没什么实力。

    朱敬伦上次挑选出访使者,就是冲着这份名单去的。

    至于能找这些大商人借多少钱,朱敬伦还真的不在乎,他要的是立场。

    通过新安县乡绅们的表现,朱敬伦知道,地方势力都还在观望,他们在自己和清政府之间,目前是两部相帮,那么这些商人的立场呢?是不是也是两部相帮,或者应该帮自己一下,毕竟谁都看得出来,朱敬伦的施政一直都是对商人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