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应向美国开放的潮州口岸,到现在也没有开放。清廷一开始说,四个月后开放,后来又改成等所有国家都完成换约之后再开放,接着他们就跟英法联军打起来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换约。

    华若翰7月多去了tj也找不到清廷官员,最后他的照会还是通过俄国公使转交的,结果俄国人回复,清政府拒绝接收他的照会,反倒是回复了俄国人的照会。

    华若翰觉得他就是一个笑话,他是唯一一个,最大限度的迁就清政府的公使,他们说走北塘,他走了,他们说不能带兵,他没带兵,他们不让坐轿子,他也没坐轿子,可他最后依然没见到皇帝,依然没办法让条约生效。

    他不由想到他来接替列威廉的时候,列威廉的那些警告。

    列威廉肩负的使命跟他一样,都是来换约的,可是跟清政府沟通了几个月,列威廉就以自己身体健康提出了辞呈。

    算上前任列威廉,华若翰已经是第四个在中国感到失败的公使了,为了完成这次修约,他们前前后后派来了四任公使,结果依然不让人满意。

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 
说起这次战争也怪,一切是由美国要求修约引的,美国跟清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中规定的十二年后修约,眼看日子就要到了,美国就张罗着要换约。

    英法借口片面最惠国待遇,他们也有权力换约,清政府不同意,结果就找了各种借口打了起来,其实主要还是几国都觉得从过去的条约中得到了的好处没有达到预期,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的开放,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利益。

    美国折腾的最早,第一任公使是麦连,没有谈成。

    之后又换成了伯驾,伯驾是中国通,美国有名的中国通。但他是一个强硬派,主张强硬,他出使前先去了欧洲,跟英法两国商谈,约定共进退。并且一直主张,一旦清政府不答应修约的要求,就该采取强硬措施,英国应该占领舟山,法国占领高丽,美国应该占领台湾,以此迫使清政府妥协。

    美国政府被伯驾的态度吓到了,美国根本就不想跟清政府打仗,不是怕清政府,而是想好好做生意。

    结果伯驾也被撤换了。

    第三个来的公使就是列威廉,他到香港之后,跟英法公使见面,告诉美国政府的态度,表示美国舰队不回来了,这让英法两国很郁闷,美国人什么都不想付出,就想跟在英法的后面捡现成的,这让人很不满。

    列威廉坚持到《tj条约》签订,就辞职了,1858年底,在香港离任。

    华若翰第二年5月才带着条约文本来到中国。

    华若翰最大的贡献是,用让同行们耻笑,自己也感到屈辱的方式完成了换约,而且根本无法保证条约生效。

    在完成换约后,他也向前任那样,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辞职。

    美国国务卿头都大了,去一个公使,就辞职一个公使,让他去哪找那么多懂中国话的?

    于是国务卿卡斯拒绝了华若翰的辞职,以“由于想象到在英法两国同中国的即将生的战争期间,公众利益迫切需要合众国公使留在中国”为由希望华能暂缓离任,并诱以“延长你在该国的任期,会为你的进一步高升提供机会”。

    华若翰这才留了下来,当英法联军第二年7月再度北上时,华若翰决定遵照国务卿训示随同前往。

    署两江总督薛焕知道消息后,曾试图加以劝阻,但华若翰以“为和好而去”为由,坚持北行,他8月抵达tj以调停者身份出现,想按照图务卿的训示精神谋求新的利益,比如以帮助调停来达到让清政府开放潮州和台湾的目的。

    可是他感到完全没有机会,因为不但清政府看轻他,英法联军更是不配合他,反倒是一向以外交手段粗暴著称的俄国公使如鱼得水,得到谈判双方的尊重。

    对前途感到彻底失望的华若翰决定放弃,他的政府已经允许他在12月份离任。

    在自己即将离任回国之前,还能完成一向外交任务,华若翰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老实说,在英法俄美四国中,美国人是向清政府表达过善意的,向中国人表达过善意的,可是清政府的表现让人遗憾,不但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行事,连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也放弃了,英法联军蛮不讲理,他们就畏敌妥协,俄国人狡诈他们无法分辨,也就一个美国公使表现的在他们看来“比较恭顺”,他们反而不在乎,甚至有些看不起,以拒绝美国照会的方式,在俄国人面前展现他们的虚弱的强硬。

    善意是需要善意来回报的,哪怕这种善意也有美国人实力不济的原因在里面,但他总归是善意,起码朱敬伦从华若翰身上是能够感觉到善意的,其实还是第二任公使伯驾懂得清政府,他们如果早早采取强硬态度,跟英法一起出兵的话,什么事都没有了。

    朱敬伦的高调唱的山响,让即将离任的华若翰感慨不已,感叹中国人明明有懂得外交的朱敬伦,却为什么从来不用。

    朱敬伦请华若翰吃饭,同时还邀请了其他的美国人,比如美国调查团团长约翰。

    并且跟华若翰一起解决一下最后的悬案,那就是托马斯被土勇杀害的事情。

    “华若翰公使阁下,我想事情的缘由,我们双方都调查的很清楚了。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事件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我方。约翰先生应该已经向您做过汇报了,你们的商人不但擅自闯入我国的茶区,携带违禁品,而且还强行掳掠我国人民。因此造成了跟当地百姓的冲突,我国百姓完全是出于自卫,才失手杀死了托马斯先生,而且我方也有伤亡。但是出于人道,我们依然会派代表前去慰问托马斯先生的家属。”

    其实俩人协商,也就是走个过场,结果在暗中已经商议好了。

    托马斯一事,有很多疑问,托马斯是偷带了一些茶种,之后之所以跟当地土勇生冲突,也确实是因为他带走了一些当地人,但是经过调查,并不是强行带走。

    托马斯带茶种,又带人,这种情况跟英国人福琼当初的情况一样,托马斯的目的不言自明,他想把中国的茶叶技术带走,带走的几个中国人正是几个茶工。

    朱敬伦后来调查到,那些茶工其实一开始是被雇佣的,从鹤山雇佣的,但是到了新会的时候,他们有些反悔,或者害怕了,毕竟跟洋人没有接触过,对方给了一个难以拒绝的价钱让他们一时心动,可是在船上就后悔了,到了新会后,就试图逃走,结果洋人不想放弃,就去追,碰到了土勇,土勇以为是洋人在掳人,掳人贩卖,正是从第一次鸦爿战争广枺嘶队笕耍降诙窝汇菡秸校銝|几乎遍地出现反抗的乡勇的根本原因之一。

    冲突之后,各自都有死伤。

    经过跟托马斯调查团的私下协商,双方达成了互不追究的意向。

    当然为了这个互不追究,美国人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那就是茶叶技术。

    但不是带中国的茶树和茶工去别的地方,比如美洲的热带去移植,而是允许美国人直接在中国经营茶园。

    这份利益,能让美国人放弃任何尊严和人世间所有的公理,他们完全无法拒绝。

    当然作为官方调查团,约翰肯定会把实情告诉华若翰的,但华若翰同样无法拒绝这份礼物,他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很可能意味着美国在国际茶业贸易上,一举扭转始终被英国人压制的局面,他们将成为国际茶业贸易的佼佼者,将从每年两千多万两白银的茶叶贸易额中分走一块大蛋糕。

    因此华若翰接受了约翰向他转达的,朱敬伦所谓的以友善回报友善的这份友善。

    可这真的仅仅是出于友善吗?

    这当然不是朱敬伦的风格!

第一百六十三 为了中国茶的未来() 
美国植物学家约翰,跟着朱敬伦的军队,可谓是将鹤山、新宁、高要等茶区走了一遍,他采集到了大量的标本,绘制了当地茶区的分布图。

    在考察过程中,他多次跟朱敬伦交流。

    他告诉朱敬伦,说茶叶这种经济植物,最适合以大种植园方式经营,并且开办现代工厂加工。

    约翰说这些,也不是无的放矢。

    原来他在考察中国之前,在印度也做过详细的考察,考察了印度的阿萨姆红茶公司下设的种植园和茶厂,他现英国人在印度已经设计出了几种加工产业的机器,只是由于培育茶种和工人技术的原因,还比不上中国最好的茶叶,但是机器产品的那种品质保障,已经出现了。

    约翰之所以能在谈判结束后,立马就来到中国进行调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早就被聘请来了,只是因为一直谈不拢,他才去了印度调查了一下,回来后当时的华若翰才加快度完成了谈判,他得以以最快的度出。

    约翰在印度的调查让朱敬伦很受启,大种植园种植,工厂化加工,这可不就是印度和锡兰茶叶后来过中国茶叶的根本原因吗。

    他一直最担心的就是着中国茶叶的未来地位问题,出于现实考虑,朱敬伦认为,茶叶出口肯定是将来中国工业化最大的外汇来源,出于感情考虑,朱敬伦始终觉得,中国失去对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垄断地位,不但是经济损失,更是一种耻辱。

    现在瓷器和丝绸技术,早就在全世界扩散了,也就一个茶叶因为西方人接触的晚,还能保持垄断地位,如果有办法,朱敬伦是会不遗余力的将这种垄断地位持续下去的。

    因此约翰在印度的考察见闻,让朱敬伦很受启和刺激。

    但约翰说这话的原因,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当时就建议,希望朱敬伦能允许美国商人在中国经营茶园,因为他现中国还有很多荒山没有开垦,根据他的调查,那些荒山的地利位置高度、空气湿度、温度,以及土地的状况,都跟当地一些品质优良茶园没有区别,因此他认为那些荒山也是可以开成茶园的,只可惜当地人没有财力去开。

    这样的荒山在鹤山等县确实还有很多,客家人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才将鹤山山区的茶园面积开拓到八万亩,但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县,不可能就只有八万亩山地,只是茶叶开的成本很高,因为一颗茶树从种下到出产茶叶,至少得三四年时间,没有积蓄的人根本承担不起这个机会成本,所以客家人一百年时间才慢慢积累了几万亩茶园。

    而英国人采用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直接在伦敦股市上筹集资金,根本就不存在成本问题,因此他们可以大规模的开印度的山地,一次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开茶园,在这种现代经营度面前,如果中国人不改变,被越只是时间问题,历史上189o年之后,不但被印度越,连锡兰的茶叶生产都比中国还多。

    所以当时朱敬伦就有些心动,这世界上玩资本运作的,除了英国人可不就是美国人吗。

    但是对于引入美国人的资本,朱敬伦还有很深的顾虑,因为土地,作为一个经历过共和国中期各种运动的人,他的思想其实并不开放,对土地依然有一种中国人传统的感情,让他将中国的土地交给美国人经营,哪怕只是荒山,感情上还是很难过关。

    因此明知道引入美国人,肯定会极大的提高中国茶园的种植面积,以及种植效率,在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