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8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就意味着谁都不能决定汝南的敌军会按兵不动,一旦汝南敌军北上,那么就足够可以和许昌的敌军形成夹击之势,汉军将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地步。

    “所以一旦我们这边发动进攻,”陈智深沉声说道,“淮西那边也必须发动猛攻,完全牵制住汝南的敌人。”

    李荩忱皱了皱眉。

    以大汉现在的国力,是很难做到沿着整个战线发动进攻的。

    他所能做的也就只有选择几个主要的进攻方向,而其余的战线上,汉军只能采取防守的姿态,而淮西应该就算是一个很难集中力量进攻的区域,这主要是因为淮东注定了会成为两淮的主战场。

    而淮西这边水网密布、山脉纵横,淮水以及淮水的支流成网状覆盖整个淮西,对于大军的集结和快速推进肯定不是什么好的助力,再加上淮西一路向北的话,重镇不多、道路曲折,就算是汉军能够向北突破到洛阳,也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补给线太长。

    当初陈庆之北上就是选择的这条道路,越过淮水之后就是广阔的平原,敌人很难构筑完善的防线,又没有诸如徐州这样的要塞作为支撑,而且骑兵完全可以通过就地取食的方法获得粮食,因此这对于当时的唯一目标就是杀入洛阳的陈庆之来说,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对于汉军的主力,却并不是。

    

第一四七三章 两相权衡() 
可是如果大汉选择南阳这边为北上的主要方向之一,那么淮西就不能只是坚守不动。

    淮西也需要主动出击。

    对于驻守淮西的陆子才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问题。

    甚至对于驻守任何一个地方的汉军将领们来说,只要钱粮足够,杀到天涯海角都没问题。

    现在正是开国的最后阶段,解决了宇文宪,大汉的周围几乎就没有什么真正能够威胁到大汉、让大汉走到生死存亡地步上的力量了,西北的吐谷浑人也好、北方的铁勒人也罢,哪怕是再算上南方有如跳梁小丑一样的林邑人,大汉也没什么好怕的。

    因此将领们都期望着能够建功立业,尤其是在和宇文宪的战斗中建功立业。

    只不过李荩忱不可能允许。

    因为李荩忱不仅仅要面对军事上的问题,还要面对经济上的问题。

    不管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最终都是为了解决政治的问题。

    大汉并没有办法、至少现在还没有那么充足的国力,能够在保证军队全线进攻的同时,确保国内的经济不会崩溃。

    现在大汉的各项行政政策正在铺开,主要的关注点就是复兴因为三百年的乱世而被摧残的经济,只有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够稳住人心。

    李荩忱这一次回到建康府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向世家摊牌,而向世家摊牌的意义就在于将大汉的经济从世家的手中解放出来,不再是世家主导经济的发展,而是形成以朝廷为主导、百姓全面参与的形式。世家的富贵导致了朝廷和百姓的贫瘠,可是最后百姓站起来推翻的却是朝廷,这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否则就算是现在的大汉再怎么强大,恐怕也就是在南北朝的历史上昙花一现罢了。

    而既然要向经济让步,大汉就不可能全面进攻。

    两相权衡之下,李荩忱宁肯牺牲大汉的军队,将大家都能建功立业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现在看来大汉进攻的重点就是淮东、南阳、关中和河套,而诸如淮西、蒲坂这些进攻方向都将会被放弃。

    这样可能意味着大汉的军队会付出更大的牺牲,但是却能够从最大程度上为朝廷节省钱粮开支,从而避免国家的经济在刚刚有了雏形之后就再一次面临崩溃,更避免世家会借助这个机会死灰复燃。

    李荩忱迟迟没有说话,陈智深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一时间讷讷不知道该怎么再开口。曹忠急忙站出来说道:“陛下,只要能够牵制住王轨,我们就有希望攻入洛阳。”

    李荩忱微微颔首,沉声说道:“连年战争,国家财政上的困难也希望诸位能够体谅,毕竟朕宁肯我们就维持现状,也不希望我们的将士之后不得不光着屁股打仗。”

    陛下开口调和气氛,大家也都会心一笑。

    而李荩忱紧接着说道:“不过这一战应该怎么打,怎么才能打好,也的确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之前朕也没有想过要在淮西这边主动出击、缠住汝南的敌人,想必在其余的地方上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存在。徐敞,即刻传令全军主将,一定要小心提防这样的问题。等到战争真的爆发,就为时晚矣,同时传令太尉府,即刻对所有作战计划查缺补漏,不行就派遣人手实地考察,务必要落实!”

    “遵旨!”徐敞急忙答应。

    陈智深等人都松了一口气。

    陛下显然也没有打算把话完全说死,既然这样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就算是最终朝廷也没有答应全面开战,那么至少有一部分汉军不至于蹲在防线上看戏。

    ————————————————

    “颍川那边有什么动静么?”李荩忱缓步走上南阳的城墙。

    跟在他身后的是白袍的陈禹和参军杨素,当然现在杨素不能以小小的参军之名称呼之了,李荩忱在离开长安的时候下的命令,参军杨素迁太尉府长史。

    长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官衔了,在秦代的时候就设立长史,作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属官,到了汉代,长史更是属官之中的首位,比如当初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史杨仪,就掌握有莫大的权力,诸葛亮去世后,就是杨仪代表诸葛亮主掌大军。

    杨素当上长史,意思已经很明显,之后肯定是要接替萧摩诃太尉的位置的,甚至现在杨素已经在履行太尉的职责了,而本来就因为和李荩忱等年轻一辈在之前的荆州之战中爆发的冲突而心中有愧的萧摩诃,同样也已经不愿意在这个位置上过多停留。

    他的儿子萧世廉已经位极人臣,小儿子萧世略也已经进入淮南军中,萧家的未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作为长辈,萧摩诃赖在这个位置上迟迟不动,对于自家年轻一辈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杨素之后会走到哪一步,大家也很是期待的。自从他来到大汉之中,陛下就对他信任有加,更有人猜测之后杨素会不会走到宰辅这个位置上。

    不过就现在大汉内部官衔的制度来看,其实宰辅可不是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不说宰辅之外还有太尉府和御史台三权分立,在宰辅之下还有六部以及门下省,这些在名义上是归属于宰辅的,但是实际上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和直接和陛下对奏的权力,宰辅更像是一个陛下不在朝廷时候的临时监护人和传声筒。

    这样的官职,让诸如顾野王这样的老人来担任自然很合适,但是让杨素这样的年轻人来担任,就未免有些“浪费”了。

    因此现在大家倒是认为杨素最终可能会成为太尉,真正的能够主持全国军事的太尉。

    而对于杨素,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只要手中有实际的权力就足够了。

    “颍川各家的态度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陈禹无奈的说道。

    李荩忱问颍川的动静,其实就是在问颍川世家的态度。

    在华夏的历史上,世家往往都是一方独大,诸如闻喜裴氏、弘农杨氏,很少再听说闻喜或者弘农还有什么可以一手遮天的家族。

    可是颍川就是一个另类,自从东汉开始,这个地方的世家就扎堆不说,而且还是实打实的人才辈出!

第一四七四章 颍川世家的害怕()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借助乱世之中各个王朝对人才的需求,颍川世家达到了全盛。

    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颍川陈氏,诞生了陈群这样一手制定九品中正制、确定三百年世家地位的人物。

    还有颍川钟氏,钟繇和钟会父子也算得上一代人杰。

    另外颍川韩氏,作为韩非、韩信的后人,也诞生了诸如韩当这样的猛将,在历史上还有韩愈、韩世忠这等后人。

    还有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家族之外,还有很多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绝对不能被人忽略的家族,比如庾氏、方氏等等。

    这些分布在一个颍川郡境内的望族,几乎支撑起了半个北国江山。

    历史上这些家族也有不少族人随着晋室南渡而南下,并且逐渐从江南向岭南延伸,是后世客家人和岭南广东人的前身,以至于现在的岭南境内以及后世千年之后的广东境内,很多广东老家族的门楣上都喜欢挂上“颍川旧家”的牌匾,表示自己的家族来自于遥远的北方,来自于那个世家最繁盛的地方。

    因此从南向北,清河崔氏、闻喜裴氏是不能忽略的团结对象,颍川这些豪门望族们也不能小觑。

    三百年乱世,虽然已经让他们之中的大多数灰飞烟灭或者支离破碎,但是钟氏、韩氏这样体量庞大的家族已然还是存在并且手中有着强大力量的,借助九品中正制,他们可以深刻的影响到一方的政策甚至直接把持一方军政。

    如果他们点头并且配合的话,大汉就算是直接拿下许昌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这上面大汉早就已经尝到了甜头,当初进攻西北的时候,有西北世家的鼎力支持,大汉拿下西北几乎可以说是风卷残云。

    “模棱两可也在情理之中啊。”李荩忱淡淡道。

    他当然不敢巴望着这些世家能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甚至对于这些世家来说,大汉并不是什么值得信赖的朋友。

    随着大汉新的政策的一条条颁布,世家无疑已经成为了朝廷对付的首要对象,大汉的矛头直指占据着社会上绝大多数资源的世家。

    而颍川世家在这个时候若是眼巴巴的盼望着大汉,那么岂不是等于自投罗网,和49年入国军有什么区别?

    说不定大汉拿下颍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们先查抄个底儿朝天。

    最好的例子实际上还是西北的世家,在大汉进攻西北的时候,西北世家的功劳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后来大汉也没有对西北世家手下留情。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诸如天水梁氏这些家族欲壑难填所致,当初大汉在西北迎战突厥,只有安定牛氏和武威安氏有所动作,其余世家都在天水梁氏明里暗里的号召下没有任何想要支持朝廷的意思,甚至就连安定牛氏内部也爆发了几次冲突,家族的策略几度变更。

    若不是后来徐德言等人采取了暴力手段,恐怕西北大军征战所用的粮草都解决不了,因此等到西北之战胜利后,朝廷第一时间就把天水梁氏和安定牛氏之中的背叛者和叫嚣最厉害的人处理掉了,整个天水梁氏发配岭南,天水的大小世家几乎都被牵连,安定、武威、金城等地的世家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大汉凭借战胜突厥之威彻底把西北掌握在手中,西北世家几乎不复存在。

    虽然这件事错肯定是错在西北世家以为大汉难以抵挡突厥,所以都想要保全自己家族的力量、不想给大汉陪葬,但是至少在表面上看去,是大汉在拿下西北之后落井下石,将西北世家扫荡的干净。

    正是因为大汉有前科,再加上大汉现在就是在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