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南北-第5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那张丽华······”韩擒虎皱了皱眉。

    李荩忱瞥了他一眼:“要不赏赐给你?”

    “臣不敢,只是······”

    你真是哪一辈子都要杀张丽华,李荩忱在心里嘀咕一声,微笑着说道:“好了,让她和陈叔宝过日子去吧。本王不感兴趣。”

    将佩剑收回去,李荩忱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真是无聊的对手啊。”

    话音未落,他已经大步向前方的大殿走去。

    裴子烈等人相顾无言,只是快步跟上。

    汉王八月十三,李荩忱兵抵建康府,陈右仆射孔范开城投降,李荩忱于是日生擒南陈皇帝陈叔宝于皇宫枯井。

    因陈叔宝同张丽华、孔嫔两人同躲于井中,这皇帝至死不忘美人,消息传于市井,引为笑谈,而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栏上,留下一抹粉红色,因此这井也被人戏称为“胭脂井”。

    ————————————

    孔范小心翼翼的穿过满是甲士的回廊,走向御书房。

    每一次来御书房的感觉都不一样。陈顼的时代,是一种说不上来的压抑,让孔范不敢抬头;陈叔宝时代,则是明晃晃的富贵奢华,让孔范根本感觉不出来这里是皇帝和亲信臣子讨论政务的地方;而李荩忱时代,孔范感受到的是凛然的杀气,也是那些年轻的甲士们身上散发出来的英气。

    南陈的羽林郎和虎贲郎可没有这种气势,一看就知道都是沙场百战精兵。

    站在御书房门口的将领叉腿负手,神情肃然,见到孔范过来,只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而孔范也知道眼前这个就是李荩忱麾下精锐中的精锐——羽林骑的统领程峰。

    难怪外面的那些士卒,虽然年轻,却都给人一种百战余生的感觉。轻轻打了一个哆嗦,孔范还是硬着头皮走进去了:

    “微臣,参见殿下。”

    李荩忱此时正靠着桌子,把玩着桌子上的玉玺。

    没错,就是赫赫有名的传国玉玺。

    和氏璧清幽的玉色还有那标志性的镶金一角,无疑都在告诉李荩忱这就是后世根本无缘得见的大秦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在西晋灭亡的时候流落到胡人前赵刘聪手中的,紧接着在后赵和冉魏之间流传,因为《杀胡令》在后世越发受到追捧的武悼天王冉闵,在国家破灭之际向东晋求援,而求援的依凭就是传国玉玺。奉命前来的东晋将领用巧技先行骗走传国玉玺,派遣精骑连夜送回建康。

    于是传国玉玺就这样回归晋室,在南朝四代之间辗转,此时出现在李荩忱的面前。

    缓缓的抬起传国玉玺,李荩忱看到了玉玺的肩部和侧面,那里都有曾经打磨过的痕迹,应该是把曹丕刻上去的“大魏受汉传国玺”和后赵石勒专门刻上去的“天命石氏”这几个字给打磨掉了,而玉玺上镶金的一角也不用说,这是当初王莽篡位的时候,西汉元太后怒将玉玺掷地而摔坏的。

    (作者按:《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并未记载玉玺有缺损,因此存疑,此处依照大众说法)

    而玉玺的底部,自然就是众所周知的四个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李荩忱喃喃念了出来,轻轻摩挲着这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皇帝、多少战火离乱的传国玉玺。

第一千四十六章 怎么安置() 
似乎这个时候李荩忱方才想起来孔范,沉声说道:“本王能够兵不血刃入城,孔卿家当为首功。”

    孔范谦虚的笑了笑,而李荩忱站起来:“之后平定江南,恐怕还少不了孔卿家助力。”

    孔范急忙说道:“殿下还请放心,陈叔宝已经被活捉,殿下大军又入岭南,这江南之地,传檄而定。”

    李荩忱微微颔首,这个倒是在预料之中,南朝几个朝代更迭,民间对于谁做皇帝实际上并不在意,只要建康府拿下来,民间各处也就紧跟着改旗易帜,甚至大部分的官员都不会换掉,大家不过是换了一个朝代卖命罢了。

    “当务之急是稳定建康府城内,”李荩忱淡淡说道,“随某而来的官员并不多,凭借他们估计很难张罗这么大的摊子,这件事还得你来负责,还有前朝官员愿意效忠于本王的,自然也可以用。另外还有,如何处置陈人皇室,这个你去和顾野王顾公商量,尽快拿出章程。”

    孔范心中一喜,这是要重用自己的意思?

    当下里他急忙拱手,喜形于色的离开。

    而就当孔范离开的时候,裴子烈也正好进来,两人行礼之后,裴子烈目送孔范的背影消失,无奈的说道:“殿下,此人······”

    李荩忱淡淡说道:“此人没有什么城府,不过就是一个投机倒把之徒罢了,反正他对建康熟悉,先让他帮着顾公稳定一下形势吧,否则顾公一个人也上了年纪,忙不过来的。”

    “那之后又该怎么处理?”裴子烈还是有些担忧,对于这样的人他显然没有多少好感。

    “你看他的样子,坐在这个位置上他恐怕也是战战兢兢,之后还是让他去管礼仪教化的事情吧,不能耽误了这个天赋。”李荩忱一笑,旋即换了话题,“城里的情况怎么样?”

    “已经稳定下来了,就樊家的些许余孽带着一些卫军反抗,不过已经被我们全部斩杀。”裴子烈沉声说道,“樊家也是铁了心要和我们作对了。”

    “樊毅被流放,樊猛也战死了,他们樊家没有了顶梁柱,不过是任人宰割罢了,等着本王报复,还不如让自己死的壮烈一些。”李荩忱倒是并没有诧异。

    “那陈叔宝和陈人皇室······”裴子烈紧接着说道。实际上这才是大家最担心的事情,李荩忱对于南陈皇室未免有些仁慈。南北朝皇室几代更迭,对于前朝的皇室一向是恨不得赶尽杀绝,而至少李荩忱现在似乎并没有表露出来这个意思。

    “某得江南,便是世家所助、百姓所拥,”李荩忱淡淡说道,“所以没有必要将陈叔宝置之死地,不如当吉祥物养着,还能表现出来某的仁慈。”

    之所以历朝历代对前朝的子嗣提防再三,就是因为害怕有心怀不轨的世家会打着前朝的旗号作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就连南陈灭亡之后也是如此,萧摩诃的小儿子萧世略在历史上就曾经作乱于江南。

    但是李荩忱此时面对的情况显然不一样,陈顼末年朝政动荡,而陈叔宝登基这几个月更是尽奢华之能事,百姓已经怨声载道。江南的世家对于李荩忱更是大力支持,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会有反对的声音。李荩忱倒不如对南陈皇室宽容一些,表现出来自己真的有坐天下的仁德在。

    “打天下容易,但是本王现在得考虑坐天下的事。”李荩忱紧接着笑道,“让这些人担任一些地方官员,也算是补充一下人手不足。更何况······就算是丢了天下,陈氏不也是皇亲国戚么?”。。

    说到这里,李荩忱还真得感谢一下陈顼这位岳父老泰山,他把南陈皇室的子嗣弄得规模庞大,也算是给自己提供了不少人才。

    历史上隋文帝开国之后,也没有浪费老陈家这么多也算是接受了正规教育的人,多数让他们担任地方太守或者戍守边疆,算是解决了地方的犄角旮旯和苦寒之地中缺少人才管理的问题,而陈氏对此也是感激再三,因此何乐而不为。

    更不要说李荩忱可还是陈家的女婿,陈叔宝还是他的大舅哥,归根结底这就是老陈家女婿上位的事,只要老陈家都没有意见,外人也就没有利用的地方。

    裴子烈微微颔首:“这倒也是。如此一来,江南已经再也没有能够阻拦我们的,倒是岭南那边······”

    “伯清已经在和冼夫人谈了,等到岭南天气转凉,就会出兵进攻百越,甚至谋求交趾南部和日南。某已经下令陈智深整军准备南下,一来帮助地方稳定一下局势,二来也作为给伯清的援军。”李荩忱斟酌说道,“江南刚刚稳定,我们的大军不能轻动,让陈智深这个杀胚过去,伯清应该知道怎么用的。”

    裴子烈下意识的打了一个寒颤,不过没有多说什么。

    显然李荩忱已经对岭南的百越失去了耐心,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所以陈智深的任务显然就是去杀人的。

    “当务之急是要准备革新了。”李荩忱的话锋一转,“陈人的朝廷官职凌乱,我们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既然是新朝就应该有新气象,大士,这是某草拟的,你先拿回去看看。”

    裴子烈急忙上前接过来李荩忱递给他的纸,上面分别是李荩忱对于官职、对于行政区划、对于军队、对于纳才等等方面的初步规划。裴子烈当然知道这些绝对称得上机密,当即郑重一拱手。

    “这件事着急,但也急不得,”李荩忱笑了一声,“若是莽莽撞撞的向前走,难免会重蹈王莽的覆辙。”

    “殿下并非王莽小儿可比。”裴子烈急忙说道。

    李荩忱看了他一眼:“你裴大士什么时候拍马屁也这么顺溜了?”

    “臣肺腑之言。”裴子烈直直的看着李荩忱,“殿下若能一统华夏,这丰功伟绩岂是王莽那一个叛贼能够相比的!”

    “这倒也是,”李荩忱摆了摆手,“行了,这一天也都累了,你抓紧回去休息吧,樊家的府邸就先赐给你。否则当朝大将说什么不能挤在之前那小院子里。”

    裴子烈原本在京城的院子是他父亲裴猗的,裴猗去京的时候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守,院子当然不大。

    ————第十一卷望江南完——————

第一千四十七章 南方局势() 
李荩忱伸了一个懒腰,今天虽然并没有战事,但是从早忙到晚也是没有喘一口气。裴子烈走了之后,总算是可以歇歇了。

    他下意识的伸手拍了拍龙椅的扶手,坐在这个位置上,就代表曾经统治江南二十年的南陈已经灭亡了,这一场持续了四个月多的灭国之战也算是落下了帷幕。

    历史上西晋灭掉东吴用了三个月,而隋朝灭掉南陈也是三个月,并且在隋灭陈这一场大战中,这三个月还包括平定江南和岭南的过程,因此李荩忱这四个多月才拿下建康府实际上不算快了。

    当然历史上南陈的抵抗还是非常坚决的,包括江南和岭南等地也有小规模的抵抗,毕竟长期以来已经根深蒂固的南北之别让很多人并不愿意归顺于北方的蛮夷,可是李荩忱不同,李荩忱出身南陈,是正儿八经的自己人,所以这样的抵触心理造成的反抗自然就弱了很多。

    也就是樊家这种极少数和李荩忱有很大仇怨的家族还在抵抗,而历史上曾经反对隋朝军队的吴郡、会稽等地则是早早地改旗易帜。没有办法,徐家便是吴郡的显赫世家,所以这些地方上的士族,尤其是和徐陵关系比较亲近的,早就已经心向着李荩忱。

    倒是会稽以南,永嘉郡(今温州)、晋安郡(今福州)一带还没有消息传来,不过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人烟稀少、地域广阔,李荩忱抓住陈叔宝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让他拟旨,传令这些偏远州府投降,再加上陈智深率领大军南下接应岭南战事,这些地方都在大军兵锋之下,就算是真的有什么波折,也能够顺手平定。

    因此正如李荩忱和裴子烈所说,对于这些地方他并没有多少耐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