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遥控大明-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的鼓声好像是在比*,在一阵阵火炮的轰鸣声中响起,将惨叫和哀嚎声彻底压制了下去。

    对付这种快速接近的骑兵,荡虏军的司炮手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尽可能的缩小间距,将火力集中起来使用,到底能造成多少杀伤,那就完全凭借运气了。

    转瞬之间,骑兵就已经冲过了火炮的覆盖区域,冲到了三百步的距离之内,这几乎是火炮的射击死角,如果再近,炮击就只能停止准备后撤了。

    本来还可以采用垫高炮尾,用几乎是平射的方式,但荡虏军的火炮就布置的太过于靠后,除非是拥有非常熟练的经验,否则有可能直接打在自己的阵地上。

    只有两旁的角炮还在喷吐着致命的火焰,火力的密集程度和覆盖范围已经大打折扣了。

    虽然不时有人被炮火轰的尸骨无存,蒙古轻骑却依旧不顾一切的冲了过来。

    随着一声急促的铜哨声响起,端着钢弩的荡虏士兵齐齐上前

    “砰”的一声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声嗡鸣,两排弩兵齐射。

    “二射”

    又是嗡的一声。

    “三射”

    “”

    一直到射光了弩匣中的透甲铁锥,这一波弩兵才伏下身子重新装填,后面的弩兵早已经补了上来,将持续不断的箭雨泼洒而出。

    荡虏军的钢弩名动天下,其实和小型火炮一样,都不是以射程和威力著称,而是射速。

    哪怕是最普通的弓箭手,也需要至少十八个月的训练才能上阵,稍微像样一点就得需要花费几年的时光了。有了荡虏军的钢弩,就不必再要求臂力、技巧等等这些最吃功力的东西。只要稍加训练,哪怕是老幼妇孺也能端着钢弩上阵杀敌,其杀伤力丝毫也不比强壮的军汉逊色。

    搅动弩弦虽然同样需要时间,却很省力,而且还省去了搭箭扣弦的时间,等于是间接的提高了射速。

    当年的民兵已经成了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虎贲强兵,配合默契也深谙用弩之道,

    千军万马当中,准头就是一件很无所谓的事情,只要密集到了一定程度,没有准头也就有了准头。

    虽说钢弩的射程和一般的步弓差不多,终究要比骑弓要射的远。

    随着一阵尖锐的破空声,射角非常小的透甲锥如一片黑云猛然“飘”至

    奔在最前的骑兵好像一头撞在城墙之上,猛然就连人带马栽倒下去。

    高速奔驰的骑兵,一旦落马,瞬间就会被自己的队友踩踏称为肉泥,生还的机会无限接近于零。

    蒙古骑兵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战斗方式,眼看着前面的战友中箭落马,却连闪避的念头都没有,直接就踩踏过去

    战马似乎在减速,马上的骑兵微微挺起了身子,张开了略显短小的骑弓。

    “嘶嘶”的声响当中,箭矢射上高空。

    瞬间之后,升到最高点的箭矢如同密密麻麻的雨点子,闪耀着白茫茫的寒光降落下来。

    骑射的射角很大,稍微弥补了射程上的缺陷,同时也牺牲了精准度。

    好在这是战场厮杀,不是比*打靶,准不准的已经不重要了。

    虽然已经事先做好了准备,蹲下身子伏在胸墙之后,还是接连有人中箭。

    一直以来,荡虏军对甲胄的依赖程度都很高,所以盾牌的配备数量不高,只有少量轻巧的皮盾也是给刀牌手使用的,并没有专门的盾牌兵。

    从天而降的羽箭打在皮盾上,发出“砰”“砰”的声响,但少量的皮盾遮蔽的范围实在太小。

    “我**先人。”中箭的士兵高声叫骂着,有人甚至身披十余箭,或象个刺猬。

    虽说荡虏军甲胄精良,价值高昂的连环锁子甲可以抵御绝大部分的远程伤害,但中箭的滋味儿也不好受。

    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很多人都是去掉了里层的趁褂子,直接光膀子打赤膊的披甲上阵,所以中箭之后立刻流血。

    鲜血染红了锁甲,看起来触目惊心至极,但这些中箭的士兵却兵不怎么在意,悍勇一点的,直接一咬牙回到斩断箭杆,身上带着入了肉的箭镞继续战斗,仿佛浴血战神一般,顿时收获了上百道敬仰的目光。

    精细一点的士兵中箭之后,则会矮下身子,坚硬如砖的夯土墙上仿佛磨蹭几下,将卡在环甲中的羽箭磨偏,不碍事就行了,等战斗过后再慢慢取下来。

    在普通的官军当中,只有军官才会披上昂贵的连环甲,荡虏军却把这东西装备给了每一个人。主要是因为李乙丑的甲胄成本极低——半成品来自苏子朋,只要找工匠趁上皮革再串联一下即可。

    射中胸腹等要害部位不要紧,因为那是防护的重点,远处的箭矢最多在肌肤上留下几处带血的伤口,却不会造成致命伤害。真正麻烦的是腿部中箭!

    半身甲是标配,除了仪仗队之外,很少见到披着全甲上阵打仗的。

    腰部以上有甲胄的防护,中箭不中箭其实很无所谓,若是腿部中箭,就真的惨了。

    所以荡虏军素有“宁可心口吃三刀,不能腿脚中一箭”的说法

    两轮齐射之后,蒙古轻骑的速度变得更慢,在阵前兜出一个非常大的弧度,滑出半个圆圈,调头就跑。

    蒙古轻骑的作用和荡虏军的火炮完全一样,都是为了打断对方的战斗节奏。轻骑的驰射之术天下无双,却不是用来硬冲层层戒备的阵地,主要还是为了给后面的清军主力步兵创造出冲阵的机会。

    若是兜着蒙古骑兵的马屁股狂射一阵,应该会有不错的收获,但谁也不会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那几百个骑兵身上。

    因为清军已经冲了过来,在这个时间间隙里,越过了火炮覆盖的死亡地带,快速靠近了。

    双方几乎同时进入了对方的弓箭射程之内,各式各样的箭矢在空中来来往往,松软的地面上落满了箭矢,仿佛刚刚收割过的高粱地。

    清军的甲胄不行,尤其是冲在前面的新附军,大多只是穿着一件单薄的纸甲,有些人甚至连一顶皮盔都没有,新剃过的脑壳上露出乌青的头皮,脑后拖着一条细细小小的发辫,就被后面的八旗兵驱赶着冲了过来。

    前面的炮灰根本就不算是披甲兵,但他们的盾牌大阵相当不错。

    以前没有投降清军的时候,这些明军就比较擅长防御,盾牌装备的数量很高。

    清军举着盾往前冲,两列双层的盾牌后面跟着密密麻麻的长枪兵。虽然还是偶尔会有弩箭射穿盾牌将盾牌后面的士兵射死射伤,但这种状况并不多。

第一百四十一章血肉磨房(4)() 
王老实一点都不老实。

    在加入荡虏军之前,他是个正经的流民。为了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坑蒙拐骗的事情没有少做。还曾经加入过大明朝的官军,打过一阵子的反贼。在河南兵败之后,毫无心理障碍顺便就投降了闯军。干了两个多月的反贼之后,又在战斗中开了小差做了逃兵,辗转几个月以后来到淮安,原本是想混日子的,后来听说扬州荡虏军的待遇不错,不仅能吃饱还可以赚钱,毫不犹豫的加入了荡虏军。

    如王老实这样的油滑之人,虽然有些当兵的底子,却不想冒着战死沙场的危险混饭吃,所以当了一名辅兵。

    辅兵虽然劳累一些,终究不直接对敌的战兵要安全很多,所以他的日子一直都过的还算不错。

    因为懂规矩知道一些军事基本常识,很快就升为头目,管着十一个在他看来傻乎乎的真正老实人。

    他的任务就是把各种物资搬运到前线上,为杀敌的战兵打下手。

    和两个手下把木质的小型投石机支架起来,将荡虏军独有的火雷包送上去,然后就可以躲在旁边看着战兵将这玩意儿的导火索点燃了抛出去。

    在以往的训练当中,王老实曾无数次亲眼目睹过这玩意儿的威力:只要把受力绷紧的皮带一斩,那嘶嘶冒着青烟的火雷包就会被抛射到远处,落地之时如雷轰一般,方圆几丈之内的木板全都被四下飞溅的弹丸打成筛子。

    啧啧,这要是打在人身上,披双甲都不够看的,肯定小命玩儿完死的不能再死了。

    火雷包已经已经放入了小型投射架的兜盘当中,导火索已经着了,就在战兵准备斩断皮带投射之时,也不晓得从哪里飞来一支冷箭,正正的钉在战兵的脑门上。

    那可怜的战兵甚至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惨叫,就扑倒下去。

    好死不死的正好栽在兜盘上,将已经点燃了的火雷包碰了下来。

    火雷包还冒着青烟,嘶嘶的响着,仿佛毒蛇的信子。旁边的几个辅兵全都吓的傻眼了,一个个发出惊悚的叫声抱着脑袋蹲下去。

    王老实很清楚这玩意的威力,要是在这儿炸响的话,这一圈人谁也别想落下囫囵尸首,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得他娘的被打成血肉模糊的一团烂肉。

    这个时候再想躲避纯粹就是等死,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王老实猛然蹿上前去,一手拎起二十多斤的火雷包放进兜盘,右脚一勾扯开了皮带的束环。

    ”砰“的轻响当中,兜盘猛然高高弹起,将火雷包发射出去。

    火雷包按照早已计算好的轨迹落入侧前方的敌阵当中,立刻发出轰的一声巨响。

    王老实却被弹起的皮带绊住了脚,身子一歪重重的栽倒下去,正好迎上反弹上来的兜盘,登时就弄了个满脸花,门牙都被强劲的反弹力量打掉了两颗。

    一直都从不涉险小心翼翼保存性命的王老实就这么立功了。

    危机当中,奋不顾身抢上前去,把火雷包射出,有没有伤到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拯救了周围的战友,这是一份不小的军功。

    王老实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还有这么英勇的时候,所谓的奋不顾身也是为了自保迫不得已的举动,但立功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一份沉甸甸的军功!直到周围的战友涌上来将他扶起,在一片盛赞声中纷纷表示感谢之时,满脸是血的王老实才缓过神儿来,回想起刚才生死一瞬和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顿时后怕的双腿发软

    清兵的盾牌大阵再怎么坚固密实,也架不住从天而降的火雷包。

    十几个火雷包落在身前身后,此起彼伏的爆炸声顿时响起,四下飞射的弹丸在一片片腾起的烟雾中仿佛死神的镰刀

    因为火药质量的缘故,这种火雷包为了追求杀伤力总是会弄的很大,虽然如此,爆炸的威力依旧不是那么乐观,其声势远远胜过真正的杀伤力。很多在落点附近的清兵虽然被炸懵了,却不会被直接炸死,有些敌人甚至只是被爆炸的冲击**倒而已。

    真正可怖的是那四下飞溅的弹丸。

    那些细小的铁片锋锐如刃,小小的弹丸轻而易举就可以穿透单薄如纸的布甲,在身上打出密密麻麻的血窟窿。

    在一片哀嚎惨叫当中,清兵纷纷倒地,痛苦的翻滚着。

    因为技术的原因,火雷包的威力很难直接取得致命效果,除极少数倒霉的家伙之外,大部分清兵只是受伤,一时三刻也死不了。

    明清两军交战这么多年,类似的武器不是没有见过。但那多是装在陶罐中的药包,多用与要塞的攻防战,实战效果非常低下。如此这般轰的一声就倒下一片的玩意儿,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