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遥控大明-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ǖ骷踉笄氩吭鲈保踉笄寰谷淮蜃拧吧厦胛馈钡幕献樱苯泳土僬笸烟恿恕

    “入卫”的命令很可能真实存在,因为江南那边的黄德功正在和左良玉的二字左梦庚大战,确实需要人马增援。但抽调江北兵力居然直接就绕过了史可法这个江北总督师,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刘泽清居然毫不理会正在进行当中的激烈大战,径直放弃防区说走就走,造成史可法部侧翼空虚,直接酿成一场大败。

    按照规矩,史可法完全可以追上去直接把刘泽清就地执行了军法,但江南***和刘泽清本人吃准了史可法不会内讧,所以才如此的明目张胆。

    “大明的半壁河山已遍染腥膻,从秦地而至淮扬,鲜有奋战致死者。各州县城邑沦陷着何止千百?闻风而逃者何止千百?然可法深受圣人教诲,万不敢亏了忠义二字。贵军图逞一时豪强,便是有些贪生怕死之辈也不足为奇。可法今日若是因一时苟且献出扬州,斑斑汗青史书如铁呀,岂不是落下千古骂名?此事再也休提。”

    “说什么千古骂名?当年的**不是也转投刘氏才有了汉家四百年?当年的魏征不也是改换门庭才有了唐宗之治?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督师应当知晓。以督师之斑斑大才,若是一味愚忠,怕是会落个身死族灭的凄惨下场,岂不令人扼腕?”

    “生死族灭?不过一死罢了。”史可法瘦小的身躯站的笔直:“朝廷如何,自有公论。成仁取义乃圣人教诲,为国而死,正当是我辈之壮举,可法所愿也。若能侥幸守得住这江北之地,终究留住了收复故土的希望。若是城破身死,至多也不过是项上人头落地而已,撒却胸中热血,也让清人看看我汉家儿郎的豪迈。只希望天下万千英雄明了可法之心,纷纷奋起,可法一死又何足道哉?”

    “督师当然不怕死,但别人却未必有督师这般的气魄和忠义,扬州终究是守不住的。”

    这句话还真的说到了史可法的痛处。

    大战首开,便遭逢败绩,军心早已不稳,他最怕的就是“内生乱端”,再有几个刘泽清式的人物,这仗也就没法进行下去了。

    这些日子以来,扬州附近人心惶惶,连老百姓都能看出蕴含其中的凶险,那些当兵的还能看不出来?他史可法可以有抛头颅洒热血为国牺牲的精神,但却不是人人都是史可法。何况江南朝廷早已丧尽人心,便是有些忠义英雄,怕也早就寒心了吧?

    切不说旁的,就是史可法身边的嫡系部曲,也曾或明或暗的说起过这场战争:胜负如何且先不做考虑,但南边的那个***怎么看都一个彻头彻尾的亡国之象,就算大家抱定了决死一战之心,江南可会发来一兵一卒的支援?若不是敬仰史可法本人的操守品行,说不准连扬州附近的守军都已经一哄而散了。

    内无决死之士,外无可援之兵,扬州一战犯了兵家大忌:困守孤城终究是一个死字。

    史可法很清楚李遇春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但要他献出扬州,根本就是白日做梦。

    虽然很看不起李遇春的为人,还是将他按照“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客客气气的送他走了。

    劝降史可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多铎也从来都没有指望史可法会真的投降。这次劝降的重点根本就不是他,而是扬州防御战中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李乙丑。

    李乙丑执掌荡虏军,是扬州的擎天支柱,只要能说动这位荡虏将军,史可法的态度将变得毫无意义。

    来劝降李乙丑的使者明显比李遇春这个降将要高了好几个档次。

    此人姓王名宾,字甘霖,祖上曾是辽东边民,伯父曾在宁远出任千户之职,崇祯初年投靠皇太极之后,王宾弃武从文,于顺治元年高中一甲第三名,是大清国第一次科举中的探花。

    为了彰显新朝恩德,收到千金买马骨的效果,多尔衮亲自给他挂了个礼部郎中的衔(清朝开国之初,官场体制承袭了明制),名义上算是多铎的下属文官。在东路南征军行进到河南之后,特命跟随多铎“参赞军务”,其实就是混个资历也好日后启用的意思。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个王宾可以算是顺治新朝第一批“土生土长”的汉官,而且年岁尚青,应该算是前途无量的那种了。

    王宾带来了多铎的诚意:只要李乙丑愿意效吴三桂故事,多铎可以代表清廷允诺吴三桂的待遇。

    官封镇淮王,荡虏军可以不改编依旧掌握在李乙丑手中,条件是献出扬州,同时带兵跟随多铎一起南征。平定江南之后,淮左、扬、泗各地全都受李乙丑的节制,可以自行开税征赋。除了对荡虏军的数量有限制和不能任免地方官员之外,已可以算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了。

    “哎呀,多铎给的条件当真很不错呀。”连李乙丑自己都觉得奇怪,面对这个来劝降的家伙,自己居然还能有说有笑,而不是直接拔刀砍下他的脑袋:“我就纳闷儿了,这么好的条件,凭一个小小的多铎,怎么会给的出来?”

    虽然你多铎是爱新觉罗氏,虽然你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没有权限代表多尔衮封王吧?要是你没有这个权限,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凭空画饼的屁话而已。

    “大者王,小者侯乃是我大清的故制。只要将军献了扬州,摄政王必不吝封赏,月内当有明旨昭告天下,将军不必心存疑虑。”

    “封王不封王的现在还言之过早,其实我对你说的这些完全没有兴趣。你们这次过来的好像是二十二个人吧?除你之外,还有十五个护卫和六个满洲官弁,是不是这样?”

    “将军精细,诚如所言。”

    李乙丑看了看窗外的夜色,依旧面带笑容:“时候也不早了,我还有军务要忙着搭理,就不和你浪费吐沫星子了。李福,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一身黑色便装的李福如同一个幽灵,从廊下闪出,朝着李乙丑躬身行礼:“老爷,总共二十一个脑袋全都砍了。”

    “好,装在木笼里,挂在城墙寮楼顶上,让扬州百姓全都看到”

    所有的随从和满洲官弁都已经砍了?王宾马上就意识到自身已非常的不妙,大大的不妙了。这个王宾还算是个人才,至少没有因为李乙丑的一句话就吓的尿裤子:“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李将军此番作为”

    “斩不斩来使我说了算,要不是怕脏了手,我早一刀捅过去了。带下去,砍了!”

    按照传统,就算是拒绝投降,就算是砍了使者,也会派一个人把脑袋带回去对多铎表明死战之心。王宾怎么也没有想到李乙丑会如此的狠辣,不仅杀了二十几个随从,还要把这个招降的使者一并砍了。

    “吾既然敢入扬州,就不怕身死。只是李将军你要考虑清楚了。大军就在城外,若我没有按时回去复命,豫王震怒之下,俄顷之间,扬州即刻化为齑粉”

    “老子连皇太极都砍过,还怕个鸟的多铎!拖下去,砍了!”如同赶走一只让人心烦的苍蝇,很随意的挥了挥手。

    片刻之后,李福拎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回来复命。

    李乙丑不是史可法,从不在意“不斩来使”的传统。史可法可以放李遇春回去,李乙丑可没有那么仁慈。莫说是二十几个人,就算是有二百个,也绝对会一并干掉。

    看了看还在滴血的人头,推开窗户遥望苍茫夜色,喃喃的自言自语:“算着日子已经到了,按说初九那边的事情应该办的差不多了才对,怎还没有消息?”

第一百三十三章釜底抽薪(1)() 
端午,三大节庆之一。

    虽说没有过年那么隆重,也是挺要紧的日子,就算是穷的裤子都穿不上,也的折几株艾草挂在耳边,驱一驱*气。光景稍微过得去一点的人家,总会想方设法的弄几个黄米团子用苇叶子一包,煮熟了哄哄家里的娃娃们。

    如今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耍社火*龙舟是不要想了,弄点雄黄酒吃几个粽子就已算是不错。可这俩月的饷至今还没有着落,兄弟们连开伙的银子都填不上,要不是偷偷摸摸的卖了点军资,恐怕真的要饿肚皮了。

    以前的方二爷也阔绰过,手面大的很,是个吃过见过使过大钱的人物。可那毕竟已是陈年的老皇历,再也翻不得了。

    方二爷曾经是侯方岩侯总官的妻舅,仗着这层关系,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军职,管着三十几号兄弟。虽然没有什么实权,甚至算不上是真正的军官,可采办确实是一个肥差,就算不用刻意的贪墨,光是下边的孝敬和沾在手上的银毫子,就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在军中混了十几年,虽然从来没有真的打过仗见过血,也算是老行伍了。就算没有什么大好前程,也能混个衣食丰足。奈何好景不长,方二爷跟着侯总官来到泗州之后不久,就遭逢变故。

    李遇春暗中投靠了清军,把侯总官给坑死了,也幸亏方二爷是打理后勤采办的微末小吏,才没有受到清洗,只是跟着泗州残部一起投了鞑子,再不复往日的好光景。

    在鞑子手底下当差,真不是人能干的事情,好处丁点没有就不必说了,每日里都如被呼来喝去的不当人看。漫说那些真的八旗辫子兵,就是那些投靠稍早一点的假鞑子,也人五人六摆威风,若不是因为家小跟着来到了泗州心中还有所顾忌,早就卷铺盖做了逃兵。

    鞑子不好伺候,还担着汉奸的名头,泗州的老百姓都拿白眼看他,走到哪里都被人戳脊梁骨,这滋味儿可不好受。

    这个月又没有开饷,看守库房的清兵不通融,鼓捣不出值钱的玩意儿。可兄弟们总要吃饭不是嘛?于是乎,方二爷掏了自己的腰包,买了两袋子杂和面,五斤刀口肉,还有二十斤老烧酒。

    要过节了,虽说那些一起当兵讨生活的老弟兄们都和自己一样改换门庭当了清兵,可终究是要吃饭的。

    在泗州残军当中,方二爷虽然从没有掌过实权,却深受兄弟们敬重,主要还是因为方二爷做事周全为人仗义。以前不管哪个营的兄弟犯了军法,只要能把关系托到方二爷这里来,他就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打通关系说说好话,着实落下不少人情。

    前些日子,有个老兄弟不想给清廷卖命了,偷了匹马跑的无影无踪,当官的鞑子要怪罪,还是方二爷使的银子给大家脱罪,免得一干人等又要受那皮肉之苦。

    如此仗义疏菜,不敢说是当代的军中孟尝吧,起码也有不错的名声了。

    虽说现在的方二爷早已没有了侯总官这个大靠山,可以前的人情还在,尤其是在刚刚投靠清廷的这些泗州残军当中,面子还是有的。以前的老弟兄们见面之时,哪个不客客气气的喊一声“二爷”?

    刚一回营,几个相熟的老兄弟就颠儿颠儿的迎了上来,瞅着那肥腻腻的刀口肉,回头朝着营房中大喊:“都他娘别窝在里头逮虱子了,二爷回来了。”

    呼喊之声方歇,营中顿时蹿出二十几号士兵。

    这些个士兵虽然穿着清军的号褂子,却和二爷一样,都不是能砍能杀的战兵,现如今投靠了清军也就更加的恓惶,每日里做着劳累的力气活,和苦力也差不多了。

    见到二爷买回来的酒肉,顿时传来一声整齐的欢呼,没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