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屠夫-第4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沧州北部的码头之上,大船十几,码头上的人正在源源不断往船上装这一个一个的箱子。

    箱子不大,却是极为沉重,桌面大小的箱子,便要六七个人来抬。

    最大一艘船的船舷之上,阮家兄弟站立在旁,看着从码头往上搬运的无数箱子,眉头紧皱。

    大船两侧,各有七八门大小火炮,显然这艘船便是这个舰队的主力战船,取名“定远”。定远之名也是大有来头,这个来头却只在郑智心中。

    定远舰乃是后世清末时期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也是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战舰之一。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败给了日本人,这艘战舰战功卓著,最后重伤搁浅,被丁汝昌下令自行炸毁,大战已败,无力回天,便也只能自行炸毁,以免资敌。

    这些事情太过悲哀,定远之名便也从郑智口中而来。因为这艘船多去劫掠日本九洲。

    阮小七看着一箱一箱的货物被运上船舱,皱眉说道:“这么多兵刃,四五万柄,虽然多是缴获的破旧之物,却是真给了这些党项人,燕王殿下也不怕这些党项人有了这么多兵刃之后难以控制。”

    阮小五闻言也点了点头道:“是啊,以后这船上,只要是党项人上船,必然要先交出兵刃,更要严加看管,以免酿成大祸。”

    阮小二也是多有担心,接道:“让五万党项人登陆高丽作战,本也是好计策,却是这些党项人将来如何控制,想来燕王殿下心中也有打算,我等不需多操心,不过船只上的管理一定要严格。一定不得让党项人带兵刃上船。只要我等手中有此大船,党项人便也不敢有何异心。”

    阮小二显然想得更多一些,把党项精壮运到高丽去,只要党项妇孺还在耽罗,相对而言便也好控制。

    即便党项人在高丽夺得几艘破船,也不可能成事。

    阮小五与阮小七闻言点了点头,皱着眉头到处查看,盯着上船之处看了许久,便是想着如何改造一些船舷上船的地方,加装一些围栏之类,防止生变。

    阮小二又开口道:“赶紧多想想办法,之前燕王有信件来,让我等写一个详细的船只管理办法上报过去批示。此事非同小可,若是没有做好必然会酿成大祸。得多多商量一下,一定要做好防止党项人作乱的准备。”

    三人面色凝重在这船舷之上开始商量着对策,改造船舷,改造船舱,如何收缴兵刃,如何发放兵刃。。。

    大名府南六十多里,一列一列的铁甲坐在马背之上摇摇晃晃往南而去。这些铁甲士卒,多还只能骑在马上赶路,离骑马作战还有一些差距。

    头前已然是安利军府迎阳县城,一个一个的骑士从马背而下,然后步行整队。

    迎阳城门已然关闭,却是还有无数人往南城门而出,大包小包难逃而去。

    鲁达带着亲兵绕城狂奔,查看着城池情况。到得南城之外,远远就看到无数人四散而逃。

    城门下的士卒飞快上前去关闭城门,便是此时还想出城的人,都被不远处本来的骑兵吓得往城内而走。

    城门倒是及时关闭起来了。大名府沿线的宋军城池,比青州要机敏不少。也是大名府这一条线路乃是北方要道,来往行人极多。

    骑兵不能快速奔驰,便也止不住迎阳城内先收到消息。

    鲁达倒是也没有起心思去争夺城门,绕完一周回来,士卒们已然排好了队列。

    待得鲁达回来,点校了数目之后,便解散而去,安营扎寨,伐木造梯。

    却是营寨才扎到一半,这迎阳城门已然洞开。

    便是鲁达都没有想到,这迎阳城竟然自己打开了,几个老朽军汉出城而来。

    鲁达打马往前到得面前,几个老军汉跪拜在地,便听一人开口说道:“小人乃迎阳城禁军队头,愿为燕王殿下效力!不知当面是不是怀化大将军?”

    鲁达闻言笑了笑道:“某便是鲁达,你都老成这样了,便也不需你效力了,回家种田去吧。多种些粮食出来,按照规定交了田赋,便是效力了。”

    老汉闻言,紧张的心情便是松弛下来,也听闻面前这位血手人屠心狠手辣,心中哪里能不担忧。却是听得鲁达笑语,担忧尽去。开口又道:“小人愿为燕王殿下种地交粮,听闻燕王殿下会均分田地,不知如小人这般戴罪之身,有没有资格领到田地?”

    这老汉为迎阳禁军,便也就是敌人,与燕王为敌,自以为有罪在身。迎阳与大名府不远,便是也知道燕王辖地会均分田地,也就怕自己这个身份没有资格分到。

    “哈哈。。。老儿你放心,你倒是没有什么罪过,反而献城有功,该多分一点。”鲁达笑着说完,却是又问道:“城内的大小官吏呢?”

    “回禀大将军,知县都头之类,早已南逃,小官小吏的,也多有逃散,所以小人方才能开得此城门。拜谢大将军仁德,不纠往事。”老汉大礼下拜。

    “头前带路!”鲁达闲话也懒得多说,却是一脸鄙夷,只叫老汉带路入城,便也是去寻衙门府库之类。

    加急奏报到了东京,朝野咒骂不止,郑智野心毫不遮掩,咒骂之余,却也人心惶惶。

    赵桓更是坐立不安,下朝之后,几个心腹又到了书房之内。

    “种师道到了何处?他要是再不回来,朕也当南下而去了。”赵桓已然等不及了,便是南下而去的话语都说出来了,大名府与东京实在不远,便是骑兵南下,四百里地,只怕两三日就能兵临城下。

    头前郑智在草原,相安无事之下,赵桓倒是并未有多少担忧。而今郑智已然有了动作,赵桓才深刻感觉到这汴梁城实在不安全。

    李邦彦闻言连忙说道:“陛下不可啊,一定要等到种师道回来,只有待得种师道回来,才能再作打算。”

    李邦彦话里有话,种师道回来只是其一,真正要等的是赵佶,只有把赵佶控制住了,赵桓才能再想其他。否则若是赵桓此时也出京南下,那真要乱了套了。

    李邦彦这一身的权柄,全在赵桓身上,岂能不等赵佶回京?

    赵桓倒是也听懂了,一脸焦急又道:“快马去催,催种师道快点。”

    只有种师道回京,两件事情才能解决,既能让种师道北上去阻挡反贼,赵佶又能回宫。种师道此时似乎变得极为重要。

    耿南仲闻言答道:“陛下,臣进宫之前已经派了快马南下催促,种相公昨日到的书信,说是到了蔡州(汝南),便也不远了,两三日内必然进京。”

    赵桓听得耿南仲话语,却是还不安心,开口又道:“再派快马,再去催促。”

    耿南仲话语之中已然说明,刚刚拍了快马,显然没有必要又派人南下。此时听得赵桓言语,却是也不敢忤逆,开口答道:“是,臣这就去再派快马南下。”

    耿南仲说完已然行礼回头,便是再去快马催促。半个时辰前派一次,半个时辰之后又派一次。可见这位皇帝陛下赵桓心中的焦急。

第六百二十一章 莫非有何不妥?() 
种师道回东京了,带着五万大军,带着太上皇陛下赵佶,更还有无数的流民。

    看到东京城门的种师道,眼神中带着一股别样的色彩,佝偻的身形也多了几分精气神。

    重新面对这个大宋朝,种师道少了一些担忧,多了几分期盼。种师道的这种变化大多来自赵佶,来自这个经过洗礼的赵佶说出来的言语与变形出来的态度。

    一个只知风花雪月的皇帝,变成了一个开始忧国忧民,开始有一些抱负的皇帝。这种变化,对于身为一个忠君为国的臣子,是极为激励人心的。

    再次面对东京的赵佶,笑中带泪,驻足观望之时,一会儿点头说好,一会儿连连摇头叹息。

    内心的复杂,不需多言。

    内心慢慢平复下来的赵佶,最后开口并非高兴,而是叹气:“唉。。。这百万东京城,圈住了朕几十年的幼稚与可笑。”

    种师道闻言一愣,却是听懂了,然而只是点头笑了笑道:“陛下回京,便是这大宋朝的幸事。”

    赵佶点了点头,迈步往前,并不上身旁的车架。

    远处来迎接的人群,浩浩荡荡,文武百官,一个不缺。

    走在最前头的自是皇帝赵桓,赵桓身边站的却不是耿南仲与李邦彦之流,而是新晋太师朱勔。

    隔着几十步,浩浩荡荡的人群已然大礼而拜。

    “恭迎父皇回京!”

    “恭迎太上皇回京!”

    喊声震天,城门之外,无数围观的百姓也多是神采飞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东京这般的盛况,多年少见,整个朝廷都到了城门外,便也不是谈论什么君子是否圣明的话题,多是惊喜着见了大场面。

    大多数人都是在人群之中寻找着自己见过的面孔,说着这是哪个衙门的大佬,那是哪个省的高官。如此来现实自己比旁人更加见多识广,便也比旁人多了几分面子。

    赵佶迈步往前,双手平抬,示意众人起身,也亲自去扶起皇帝赵桓。

    “父皇不在京中的这些日子,儿臣朔夜担忧,夜夜难眠。担忧这家国之事,担忧父皇安危。今日父皇回京,儿臣心中百般欣喜,难以言表,江山社稷之重,儿臣实在不堪重负,有负父皇重托。。。”赵桓话语,说得涕泪俱下,说得诚恳无比。

    赵佶点了点头,面上几有泪水,叹气说道:“朕在危难之时,把你留在东京城内。如今想来,当真是做得不妥。朕这一生的错事,在这一段时间像是都想明白了一般,这江山社稷传到如今,百般艰辛,即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继续走下去,为难你了。”

    赵佶的话语,当真有觉悟的念头,此时觉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也还并不晚。

    却是赵桓闻言面色稍微有变,似是听错了意思,以为是赵佶后悔把皇位传给自己,却是也不表露,又是一脸真诚说道:“父皇快请,旅途劳顿,快快回宫休息一番,国事繁重,还待父皇理清头绪,儿臣无能,愧对父皇信任。”

    赵佶摆了摆手说道:“皇儿不可妄自菲薄,处理朝野之事,也多有妥善之处,可圈可点,放在当初,朕也不一定有你这般能力。”

    赵佶边说,便随着赵桓往城门而行。

    此时父子重逢的戏码,便也轮不到旁人插嘴。

    直到赵佶注意到了身边不远的朱勔,方才开口说道:“朱勔,你怎么先朕到了东京?”

    朱勔闻言有些尴尬,这个问题由赵佶这么来问,显然就不是好话。朱勔在江南,赵佶在淮南。江南入京,必然要经过淮南,却是这朱勔经过淮南了,也没有去见赵佶一面,礼节之上显然就不妥当。

    “臣。。。臣奉命押送花石纲进京,一路都是水道,便也就快了太上皇陛下一步。”朱勔解释道,便是也在解释为何没有去见赵佶的原因,便是水道之上,不方便下船远走到濠州去见赵佶。

    赵佶闻言点了点头。也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却是李邦彦忽然凑上头前,开口说道:“启奏太上皇陛下,陛下有所不知,皇上念着朱相公多年来勤勤恳恳为太上皇办差,为表恩德,已把朱相公封为太师了。”

    李邦彦之语,无不是为了打消赵佶的疑心,暗示着赵桓是如何孝义,把赵佶的亲信封为了当朝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