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屠夫-第4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栾廷玉闻言笑道:“李相公客气,往后我与卢员外便是巡查司下的官吏,便请李相公多多提携。”

    李纲闻言又道:“栾教头客气,同僚之间,互相照拂便是应该。往后你便是栾巡查使,一应差事,多多劳烦。不知卢巡查使身在何处?”

    “卢员外头前往大名府去了,不得两日便回,便是想问李相公,这衙门该开在何处?平日里该到哪里上值?”栾廷玉问道。

    “便先在这知府衙门里办差吧,案件审理之事,便也在知府衙门过堂。”李纲心中倒是也有打算。要说这巡查司,便是郑智新组建的衙门,具体的差事,便是调查燕王府辖下所有的官员。

    查衙门账册,查官员财产,颇有点锦衣卫或者纪委的味道。栾廷玉与卢俊义便成了两个主要巡查的官员,李纲则是主官。

    这也是郑智对于吏治的第一步,这种直接的办法,在近期必然极为有效。先把吏治整肃一番,也是打压异己的手段,以这种高压手段来控制各地衙门,必然直接有效。

    至于那些经受不住巡查的官员,自然要带到李纲这里受审,该免职的免职,该坐牢的坐牢,该杀头的杀头。

    卢俊义在河北势力不小,名声也大,消息来援自然多。一个官员操守如何,民间的传闻往往能切中要害,这也是卢俊义为何被安排了这份差事的原因。栾廷玉也是如此,虽然比卢俊义差了些,却是也在这河北各地之人多有交际,也是正合所用。

    “如此下官明日就来衙门里办差。燕王那边也是催促几番,让我等速速着手差事。”栾廷玉说道。

    李纲点了点头,只道:“明日便开始办差,这几日先把人手配齐。”

    “相公放心,此事燕王早有安排,军中调拨一些,燕青那里再调拨一些。先配个五六百号人。刀笔文书之类,便只能在知府衙门抽调了。”栾廷玉答道。

    “好,此事你负责办好,人手配齐之后,你边去河北西路真定府,从真定府开始。卢巡查便往大名府开始办差。”李纲已然开始安排。真定府在北,大名府在南,两人一南一北,便要开始办差。

    这件事情虽然只是巡查官员,却是意义不止于此。在于民心与官心,渎职之官被拿了,那么自然有清廉之官上任。

    官场本就有一股风气,便是贪污奢靡之风,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官员都是如此,圣人教诲之下,自然还有真正有信仰的人,只是比例问题,大宋朝相对而言,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少正人君子的,这也是尊重文人带来的好处之一,越是尊重文人,许多文人便越在乎自己的名声。

    官心就在于此,遏制住这股风气,让廉洁之人为主官,那么原本受排挤的廉洁之人必然心中感念,这便是官心。民心自然更简单,只要贪官污吏伏法,便是民心所向。

    至于调查之事,这个时代不比后世,没有银行存放财物,事事都需要人去做。大多数人的财产只会放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自己的家,一个地方便是老家。更不会有人想到这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大宋朝会有人能直接进到官员家中搜查,如此必然让绝大多数官员措手不及。

    这些原因,便也让调查之事简单了许多。唯一为难的地方,就是尺度问题,什么人算是贪官污吏,什么人不算这个行列。

    郑智却是引入了一个标准,便是财产来源证明。只要能解释得通财产正规的来源,自然就不算得贪贿受贿所得。

    新政权用这种办法,最为有效,因为行使这个职权的衙门不会有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链条,也就相对而言更加公平公正。

    每种政策,皆是有利有弊,取舍之上,便是利弊对比。这也是郑智为何要快速执行这件事情的原因所在。

    这件事情也会带来另外一件事,便是人才的空缺。关于这件事情,郑智也另有打算。只等东京春闱过去,便会开始施行。

    有鸟大汉撇着嘴,一遍一遍写着自己的名字,“郑”与“凯”,大汉显然会写,难点就在于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怎么写得拢在一处,不会变成四个字。

    李纲先生自然是严苛的,戒尺也从不吝啬。

    却是在门外等候的小婵,听得房屋里面的戒尺声,心如刀割一般,却是又不敢闯入李知府相公的房间里去,只得左右为难。

第五百七十九章 土地之变、以士为商() 
待得一个时辰之后,郑凯写了几张纸的名字,又读了一些论语,便下课了,李纲也开始忙碌一天的公差。

    小婵看着郑凯被打得红肿的手掌,急得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带着郑凯飞奔而回。

    见到徐氏,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开口便道:“夫人,你快看看小乖官的手,都被那李相公打成什么样子了。”

    徐氏闻言,连忙抱起身前的郑凯,把儿子的手拿出来看了看,心疼不已,开口问道:“凯儿疼不疼?”

    便是这一问,郑凯就要哭了出来,口中答道:“疼,比父亲把我打倒在地上疼多了。”

    徐氏心中更是难忍,直把儿子的手拿到嘴边吹了起来,却道:“疼你就要听先生的话,少让先生的打板子。”

    小婵此时又道:“夫人,便叫王爷给乖官换个先生,这位李相公实在太狠了。”

    便是郑凯听得小婵的话语,也道:“母亲,明日我不去先生那里了,我要去找吴学究,吴学究教得好。”

    不料徐氏面色一变,开口说道:“明日还得去,李相公可是正正经经的进士,这天下也没有多少进士。严师出高徒,你要好好学,争取不挨打。”

    便是从这一刻起,这个赵王殿下才忽然感觉自己的世界变了,变得与以往不一样了,便是自己的母亲看到自己挨打,还叫自己再去挨打。

    五岁的孩童,唯有大哭,便是挨打都没有真正哭出来,却是回来之后嚎啕大哭起来。

    徐氏看得心疼,又连忙去吹郑凯那红肿的手掌,口中只道:“凯儿要好好学,多学学李相公的本事。早上去学文,下午便习武艺,栾教习最擅长教人习武,你也要好好学。你父亲最是心狠,将来必然要你上战阵去,武艺一定要学好。。。”

    便是说着说着,徐氏脸上也挂上了泪水。却是也让这大汉知晓,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没有捷径,也没有人能帮助他。

    前衙之中,种师中与郑智正在面谈,显然也是事关重大,便见种师中面色凝重开口说道:“此事怕是没有这么简单,到时候必然要造成大乱啊。”

    郑智却道:“相公便放手去做,一个州府一个州府去做。此事不得不如此,你看西北之地,关中大户何其多,难道真就养不活几万士卒吗?却是这些大户家家有人读书,每一氏族都有几个当官的,拿捏不得。那些人家中存粮无数,银钱满地。却是不能为国所用,且赋税都能想方设法逃脱,如之奈何?此番某接手河北燕云,此时不做,以后便能难做了。”

    种师中闻言,自然知道郑智话语是有道理的,却是又道:“事情虽然如此,却是这大小衙门里,都还需要这些世家大户帮衬,若是没有这些世家大户,衙门里的差事还如何能够进行得下去。”

    二人话语,显然说的就是土地改革之事,便是要把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那些佃户都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人人有田地。往大了说便是解放人口,让真正底层的百姓能够有一份不错的温饱生活。往小了说,便是土地产量都会变高,郑智的税收也能大幅度增长。

    “大宋朝,依靠世家大户治理地方之民,此法本就不妥,也是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平民百姓,只知有地主,不知有朝廷。朝廷不论有何政策,也并不能真正有利于民。世家势力,盘根错节,往往偷税漏税,对上敷衍,对下苛刻。国家有难,也无人关心,朝廷更难以动员人力物力。便是某治下,岂能还如此行事。”郑智说得颇为激动,便是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

    “就怕有人反弹,到时候便是造成民乱动荡,怕是难以收拾。”种师中对于这些士族势力,也有充分的认识。哪家哪族,也有家丁护院,也有心腹子弟,更有一批既得利益之人。这些人纠结起来,必然要出问题。

    郑智闻言眉头皱松几下,只道:“不破不立尔,先赏军汉。再分百姓。提刀在手,便看何人敢造次。”

    种师中心中还是有些担心,又道:“燕王此法合乎情理,只是恩威并施才能妥善,还需再计议几番。如此方能让反弹之力降到最小。”

    郑智闻言,点了点头又道:“对于这些家族,自然也有弥补的办法。国不能无商,商人便是社会的润滑剂,犹如车轴上的油脂,便能让车架跑得更远。商便是资本,大户家族有钱便是有资本,只要补缴偷漏赋税,土地之外的其余财产皆可保留。如此便可行商,此番开王府,第一件事情便是鼓励通商,商道也由王府负责,一为随战之法,过得几月,大军便入草原,可选五百户同行,缴获之物,皆低价出售给这五百商户,以先登记者为准,只选五百户。往后只要开战,便行商人随战之法。运送粮草的事情都可部分付与商人去做。

    二为海商之法,沧州北地,船厂人手足够,海路也是畅通,高丽与倭寇之处,还有金国,皆可通商,便是南洋而下,也可通商,最简单的不过海路下江南,金人如今有的是金银钱财,却是什么都缺,又什么都想要,除了铁器粮食硫磺等物,其他的都可往北运送。王府士卒在前,为其打开商路,只要在码头进出之时交齐赋税,便可得到水师保护。

    如此两法,利润必然可观。”

    “相公所想,自是不差。却是让原来那些地主之家出门行商,怕是有许多人并不愿意。”种师中一边点头,表示心中认可,却是又有担忧。

    “不愿意便让他们坐吃山空,愿意的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初期必然艰难,有人得利之后,效仿者自然多了起来。若是有其他想法的,那便试试某屠刀利不利。”郑智知道种师中的担忧,却是这件事情只能落到种师中头上去做,郑智身边,能肩负如此重任的也只有种师中这般沉稳老练之人。

    这些事情郑智也想到了一个开始,辖下还有几个大户可以首当其冲,第一便是大名府首富卢俊义,第二便是独龙岗上的三家。这些人自然是要在郑智计划的最开始的。便是土地改革,首当其冲就是独龙岗。祝家、扈家、李家,只要舍了土地,必然要得到更大的利益。卢俊义倒是早早就把土地都卖得差不多了。

    种师中闻言,感受到郑智的决绝态度,也明白了一些事情的对策,也没有其他事情再去多问,余下的事情自然是看种师中的手段了,郑智也把上万的军将给了种师中调拨。如此官场巡查与土地改革并行,双管齐下,雷厉风行,便是避免夜长梦多。事情越拖,便是越难施行,此时郑智初掌大权,正是翻天覆地的时候。

    便听种师中又道:“开府封官之事,也该尽快。如此也是安稳军心。”

    种师中老道,便在于此。出生入死之人,大多等着郑智安抚,安抚之法,无外乎升官进爵。士卒要收心,军将之类,更要收心。

    郑智点了点头道:“此事已在计划,不得多久便会完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